现代爱国诗歌通用12篇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爱国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和象征。

教学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

4、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向学生渗透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具体可感的意象抒发深沉的爱国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加强诵读,体会诗作的意象和象征。

2、自由探讨诗歌的主题以及深沉的爱国情怀。

3、合作探究,提升关于诗歌的答题能力。

4、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为主要教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点

重点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读。

2、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诗歌内在的感情基调。

难点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意象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教学突破

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的认识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应采用图片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并且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诗歌的意象和象征的作用。

学法指导:深情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备好课

2、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观看图片,畅谈感悟

出示一组日军侵华图片,让学生谈感悟。

(设计目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所涉及的时代背景中,由此导入课文)

二、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他是地主的儿子,因为命相克父而被寄养在奶妈家中,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他自称为“悲哀的诗人”,早期诗歌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感情深沉,格调昂扬。代表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这些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获得法国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诗歌写作背景: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品读诗歌,领悟情感

1、初读,读准节奏;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节奏,并能根据节奏朗读诗歌。

朗读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师范读、抽学生试读进行。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研读,读出感情;

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重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本环节通过名师范读、学生表演朗读、名家配乐诗朗诵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读,品味思想

在理解课文过程中品读,体会诗中渗透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设计目的:读诗是享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四、借助意象,认知象征

1、小小拦路虎——意象。让学生明白意象定义并能快速找出文中意象。

2、普通拦路虎——象征。通过举例、作诠释等方式,结合课文让学生明白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的涵义,能找出文中意象的象征义。

(设计目的:弄清意象和象征两个概念的涵义)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合作学习,攻下四个问题——

问题:1:小鸟的歌声应该是“清脆的”或者“婉转的”,可是诗人却用“嘶哑”一词来形容自己的歌声,这是为什么?

问题2:“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的?

(设计目的:为读懂诗歌打基础,提升答题能力)

六、分析诗歌,发掘主题

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在诗歌中,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通过诗人的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朗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领会发掘主题之法,达到思想教育目的)

七、拓宽视野,渗透德育

运用幻灯片闪现“”事件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宪法》,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不容侵犯。

(设计目的:通过当前政治热点问题“事件”让学生谈谈对“事件”的认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渗透法制教育。)

八、寄语学生,鼓励自强

课后寄语: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爱我中华》的歌声中结束教学)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的奇花异草,在“色、香、味、形、意、养”诸方面都是非常讲究的。诗的美是奇异的更是朦胧的,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尤其是现代诗歌,对于高中学生学习,是一种挑战,对于教师教学更是一种挑战。现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诗歌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构思和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鉴赏能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歌的意境,再让学生慢慢体会咀嚼。

一、导语设计要活

导语的设计要依据诗歌的内容,灵活多样不拘形式地设计情境,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意境中,更要考虑学生独特体验与心灵感受的认同呼应,要能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才能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从而萌发与文本心灵对话的欲望。如学习徐志摩的新诗《再别康桥》,为了启发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把握,首先从学生的情感积累中谈古今中外人生中的各种离别开始,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摘取,也可以从学生熟知的诗词里选离别场景。让学生讲一讲感动自己的离别记忆与理解,这时,像生活中的离别,唐宋诗词里的离别,电影电视里的离别,将会激发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在这种感情酵母的催发下,导入到《再别康桥》的教学上。

二、教学过程要明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一个总体安排和整体构造,使得内容和形式各种要素形成最合理的有机体。现代诗歌在传情达意上手法是多样的,但是诗歌在形式上章节明晰,段落层次有致。从结构上看,每个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在形式上,有主有次,也有的趋于一致,达到平衡,这样就形成了多元的结构。形式结构是为了内容服务的,所以我们在明确结构的基础上,来明确章节意蕴,最后从整体上领悟诗歌。例如臧克家的《三代人》“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留汗;爷爷在土里埋葬。”非常简短的一首小诗,先明确形式,弄清每节大意,最后概括诗歌其思想所在。“孩子”“爸爸”“爷爷”三代人的生存状态并列出现在读者面前,但读起来,却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沉重,应该说从内容上看,三个层次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直到最后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埋葬”的出现,既收束了全篇,也提炼了全诗的核心。将整首诗歌的基调调到了最低点。在诗歌教学中,多在诗歌结构特点上找教学的切入点,获得教学灵感,顺着诗歌章节,让学生真正读懂诗歌,深层次理解诗歌。

三、意象分析要透

解读诗歌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意象的解读,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典型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情绪、理解,思想等主观意图,这些意象有机地营造形成意境。对于诗歌教学,抓住意象,吃透意象,这是诗歌教学的关键。所以,对于新诗尤其是意象的意义不是很明确的新诗,意象分析一定要透。大量的意象,有的写实,有的象征,有的甚至很荒诞,这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了解诗人的性格经历以及诗歌整体情感特征的前提下,仔细分析意象的具体含义,意象的情感特点,意象和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由整体到局部,再由细节到整体反复地揣摩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对诗歌的把握。

诗歌教学其方法多样,要因人而异,因诗而异,这里只是从具体操作上举例和总结。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是不行的,诗歌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是最具有变化的。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现代诗歌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其教学的技巧和规律还有很多,这依靠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会观察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积极调动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读多了,理解也更容易。教师用课堂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老师教转变为自己去发现,去理解,这必定会带来关于现代诗歌教学质的飞跃。

成学进,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关键词:流派系统流派盟主流派风格

遗民,一作逸民,“遗”者,亡也,“逸”者,失也,其意旨相近,盖高蹈世俗,时人冠以“高士”、“隐士”之美誉。然而逸民历朝历代皆有,遗民却必于朝代更替之际方出现。国家不幸诗家幸,“宋之亡也,其诗称盛”①,“遗民诗派”便是在宋元之际异军突起的一个以遗民为主体的诗歌流派。

中国古代的文学流派理论源远流长聚讼纷纭,“流派”这个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概而言之,它孕育于先秦两汉,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宋,至明清进一步充实、完善、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理论,必须确立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文学流派是指“文学发展过程中,一定历史时期内出现的一批作家,由于审美观点一致和创作风格类似,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文学集团和派别,通常是有一定数量和代表人物的作家群。”②宋末遗民诗人群虽创作个性不一、才情不一,但都能在存亡之秋坚持民族气节,其作都是血泪凝成的悲慨之音,风格都有激凉悲壮的倾向。所以在文学史上,他们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文学流派。无论是由文学社团发展而成的文学流派,还是由后来研究者归总而成,其成立标准大体一致,即必须具备三个要素:流派统系、流派盟主、和流派风格。

一、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统系

遗民诗派作为宋末诗坛之异响,爱国诗章的创作是其最为有志一同的主题建构。在中国,爱国诗歌的创作源远流长,先秦时代便有报国无门、自投汨罗的屈平;近的而言,遗民诗人直接继承的是杜甫的诗歌传统。遗民诗派所处的宋元之际和杜甫所经历的“安史之乱”不啻有着极为相似的时代图景,正所谓“少年读杜诗,颇嫌其枯槁。斯时熟读之,始知句句好”(汪元量《草地寒甚毡帐中读杜诗》),这必然使得遗民诗人无论从现实景况还是心理体触上都直接取法杜甫。

遗民诗人之学杜,不仅有清醒的诗歌理论建构,且有相当的实践成果。文天祥《乱离歌六首》和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皆是杜甫《同谷七歌》之仿作;文天祥有《集杜诗》200首,这种创作方式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目为“文山诗史”;汪元量把随宋室被俘北上的所见所闻写作成大规模组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南宋王朝覆灭的过程,其友人李钰亦云,“水云之诗,亦宋亡之诗史也。”(《湖山类稿跋》)遗民诗人发扬杜甫“以诗存史”的精神,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与历史事件的开阔画面和生动场景。

二、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盟主

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说:“吕舍人作《江西宗派图》,自是云门、临济始分矣。”将《江西宗派图》的意义视同禅宗“五祖七宗”式的分门别派,可见宋人流派意识之成熟。一个体系严密的流派必有其盟主,以其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强烈的盟主人格来组织本流派的作家群。

众所周知,宋末遗民诗派生活在一个人心忧焚的动乱时代,在所谓“神州陆沉、宗社丘墟”的历史境遇中,生活不允许他们悠闲怡然地吟咏。在当时,一个诗人能否成为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成就及作诗法门固然重要,其人品更是值得深究考量的因素。基于此,在对遗民诗派盟主意识的考察上,本文选择了文天祥作为切入点。遗民诗派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自然也无严格意义上的盟主。然而文天祥作为宋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优秀的爱国诗人,以其一时无两的影响力成为宋末遗民诗派的代表作家,在他身上,有着最为强烈的盟主人格。

林景熙有《读文山集》诗,历来被认为是文天祥赞歌中最成功的一首,诗中誉文天祥为真男儿、大丈夫,身虽没、志永存。王炎午得知文天祥被元人所囚,曾作《生祭文丞相文》,愿文及早以死全节。文天祥赴难后,王炎午痛哭流涕,又作《望祭文丞相文》,将文天祥与诸葛亮、张巡相匹。另邓光荐尝作《文丞相传》,郑思肖著有《文丞相叙》。

诸如此类的例证表明,确可视文天祥为遗民诗派的代表,围绕着他的生平,团结着一批忧患警醒的爱国诗人。他们以血泪写作悲歌,昭示出遗民诗人在朝代更替与现实窘境下的人格尊严与民族气节。

三、宋末遗民诗人的流派风格

钟嵘《诗品》在评述部分作家的创作和追溯其渊源时,明确运用了“体”字,其含义与现代人所说的“风格”大体相近。陈文新说:“《诗品》将某一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某一文学传统联系起来,这种特殊的风格意识正是流派意识,因为流派的基本特征即某一作家群的创作风格大体一致。”③以流派风格作为文学流派的基本标志,无论人们是否已经完全意识到,在实际操作中对这一标准的执行,已经毋庸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而这种风格往往表现出时代的、民族的和阶级的属性。宋末遗民诗派便是一个以宋末乱世为背景的、属于封建士大夫群落的、中原汉人的文学流派。

法国著名文论家丹纳说时代精神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④,宋末遗民诗派根据时代来命名,时代精神对其创作的影响无可置疑,整个遗民诗人群的创作都笼罩在改朝换代、异族统治的氛围之下。时代精神对遗民诗风格的影响体现在艺术手段方面主要是采取纪实叙行言志的写作手法。诗人大量写作剖白心志的爱国诗章,然而宋朝寸寸失土,元军的铁蹄踏遍中原,偏安一隅的南宋终于还是走向了灭亡,这一切,使得苍凉激楚、悲愤填膺成了遗民诗最显著的风格。遗民诗派作为宋末最后一个诗歌流派,虽一振晚宋诗坛的颓靡诗风,然而在“唐音”、“宋调”的巨大诗歌成就面前,即使是遗民诗派中的名家,亦难在艺术风格上超越前人;然遗民诗派生逢厄时,却能于艰险浊流中异调突起,召唤乱世中的忠诚与坚守,即使在哀歌式的吟唱背后,也隐含一种豪情和悲怆,文盛气卓,坌愤激讦。这也是遗民诗为人所称道的最重要的原因。

结语

在家国存亡的历史境遇中,传统诗学内部成长了一种强调情感廉贞、人格挺立的审美诉求,出现了文天祥、汪元量、林景熙、谢翱、郑思肖、谢仿得等一大批爱国诗人,涌现出大量的写国情怀和亡国悲愤的诗篇,如此繁盛的局面实属少见。钱谦益在《牧斋有学集》中就遗民诗生发无限感慨,“考诸当日之诗,则其人犹存,其事犹在,残篇啮翰,与金匮石室之书,并悬日月”⑤。宋末的爱国诗歌使南宋后期诗坛缺乏激情、气骨衰弊的习气一扫而空,用血泪悲歌表现了民族的气节和尊严,成就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段极其光辉的岁月。

注释

①⑤钱谦益.牧斋有学集胡致果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第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952页.

乡愁,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绪,是一段扯不断、理还乱的心园藤蔓。风吹雨淋的破坏不能锈蚀它的棱角,秋霜冬雪的摧残不能抑制它的萌动。从古到今,描写乡愁的作品不胜枚举,长满乡愁的诗人层出不穷。然而,余光中先生却因那首看似质朴无华、平直无奇的短诗,奠定了他乡愁诗人的祭酒地位。这不仅是一种奇迹,更是一支标杆。这不能不让我们动心、动情,让我们反思。作者凭什么创造了这首短诗的独特审美,作品凭什么牵动了这么多读者心田的痛觉神经。纵观语文教学参考和不少赏析评文,虽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但也总有一丝“析情不尽、析艺不清”的惋惜。凭什么,这首诗用一串质朴的生活意象,思亲念家的倾心表白,就凝聚成氤氲的挥之不去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用一组平直的口语素材,独具匠心的天然构合,就迸发出荡气回肠的赤子思乡念国之愁。我们都知道,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离不开作者厚积薄发的诗情和诗艺,离不开作者深厚敦实的文化积淀和深邃浓郁的思乡情结。在此,笔者认为有两个问题最需要厘清,否则会出现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影响诗歌强烈的使命感,削弱诗歌巨大的感染力。

一、要领悟诗人“慎终追远”、“思时之敬”的民族信仰

这首诗中一共四个意象,表达了四种特定的情感。对于“邮票”、“船票”、“海峡”都比较好理解,唯独“坟墓”让人困惑。苏教版教参上解释为这是一个“丧母之痛”的画面,实在让人费解。更何况“景为媒,情为胚”(吴介《围炉讲话》),用丧母之意来诠释,破坏了由“邮票”、“船票”甜美意象营造起来的和谐意境,使温情脉脉的思亲念家赞歌蒙上一层让人伤感的悲情。

其实,这是作者从另—个更深的视角抒写了思亲念乡之情,那就是尊祖敬宗的民族信仰。吉礼即祭祀,是我国古代五礼之首,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是中国人重要的社会活动。祭奠祖先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祭祖,可以表达“慎终追远”、“追祖溯源”、“绳其祖武”的孝道,也可以满足“事神致福”的愿望。百善孝为先,而祭祖在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中就是尽孝的最好表征。作者提取这样—个意象可谓神圣,祭祖活动是承载民族文化传承的脐带。通过对先祖的祭扫场面的刻画,表达了追本报始、知恩报恩的情怀,也流露出了诗人思乡念亲的寻根情结。这个意象散发出浓浓的孝情,是庄重而神圣的,是向世人宣誓诗人是神州华胄,大陆是诗人的宗脉所在。

二、要清楚诗人用对比手法彰显了赤子的思乡爱国情结

对比在这首诗中运用得淋漓尽致,通过物象与情感、意象与意象、历史与现实、浓浓的乡愁与拳拳的爱国之情构成了多层次、多视角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一)巧用叠词,将娇小物象与思乡爱国的赤子情怀形成强烈的对比。一枚“小小”的邮票,传送的却是母子涛涛的思念之情;一张“窄窄”的船票,装载的却是夫妻绵绵的思恋之情;一方“矮矮”的坟墓,供奉的却是子孙对祖先追本溯源的崇敬之情;一湾“浅浅”的海峡,割断的却是大陆与台湾同根同宗的血脉之情。这一组组对比可谓意象鲜明,用物象的微小突出了意蕴的宏大,用意象的单纯折射出思乡爱国之情的丰满。

(二)精于构思,将思亲报本的乡愁与祖国分离的民族之痛形成了强烈对比。这首现代诗可以说是传承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样板,用比用兴信手拈来,化功夫于无痕。用一个个质朴物象作比,营造出一种深情浓意的“乡愁”意境,使“乡愁”这种可感难叙的内心感受,在漂泊异乡的心灵罅隙中生长;使游子难归、祖国分离的惆怅,在华夏儿女的灵魂荒原上弥漫。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问题对策

引言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由来已久,为了改善学生对现代诗歌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效果,有针对性的解决现代诗歌教学中的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阐述现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新课改影响,国内初中语文学科现代诗歌内容在教学中的形式变得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集体朗诵、小组合作学习等。但是,光凭丰富教学形式依旧不能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得到提升。

2.传统教学模式实用性较差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期间,受教学进度、要求等影响,教师会在教学中对诗歌主旨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忽略了诗歌美感的教学过程。很多时候都会将现代诗歌教学变成程序化的僵化的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更有甚者直接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中的情感体验直接灌输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堂上记笔记,在课后死记硬背。这种落后的传统教学法,无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也无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诗歌知识的本质。

3.现代诗歌教学课堂僵硬死板

由于现代诗歌教学并非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内容,所以很多教师对现代诗歌教学并不重视。往往在教学中沿用僵化的教学流程,通过对题目的解释、诗人的介绍、集体朗诵、情感分析等流程,草草的完成了现代诗歌教学。虽然该过程看似标准,不过却缺乏情感的交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对策

1.重复吟诵,将真情实感读出来

教师可以利用对现代诗歌重复吟诵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现代诗歌的内涵与本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现代诗歌特点,在鼓励学生吟诵前抛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吟诵。第一步,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字词读音,感悟诗歌潜在的音乐美,要利用语调的变化将诗歌情感展现出来。比如,在讲解人教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期间,教师应引导学生集体朗诵课文,接着将学生吟诵的语速、情感等问题点明,并进行指正。然后,在要求学生结合教师要求重新吟诵,此时学生吟诵水平明显取得了进步。[1]第二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良好氛围口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应提前设计问题,吸引学生目光,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创作环境、并播放相应的音乐,接着在诗歌部分亲自为学生展示诗歌情感部分的吟诵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作者创作诗歌时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在吟诵中读出真情实感。

2.带领学生感受现代诗歌之美

为学生培养阅读能力是新课改后语文教学的重点,做好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素养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能力,积极的为学生培养主动学习及思考能力,教师要放弃传统的填鸭式等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感悟现代诗歌的意象美,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水平。比如,教师在《星星变奏曲》一课教学中,“星星”就是本文的意象表达形式,他让诗歌的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诗词更加含蓄朦胧。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星星”入手,通过朗诵、分析创作背景、小组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赏析诗歌,然后通过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掌握整首诗歌的意象美、感悟作者追求理想信念的那份执着。

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要发掘诗歌之间的相似点及个性。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的所有诗歌都和“爱国主题”有关,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特点、感悟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水平。例如,教师在讲解《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期间,要充分和同单元《我爱这土地》一课进行比较分析,如前者意象应用繁琐复杂,大多意象学生都未接触过,如“老水车”“矿灯”,教师可在上课前,将这首诗中所有意象的具体实物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亲眼见到诗中意象后便很容易进入诗中场景。[2]然后,教师可抛出“矿灯与路基象征着什么意义”等问题,为学生指明意象分析的具体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诗歌意象的理解水平,实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目标。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多媒体设备。在这种新课堂中,学生们听到的不再仅仅是教师的授课声,而是风声雨声鸟啼声声声入耳。将音效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然感情,创设极佳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真情、人物、故事,将文学与音乐相结合,能使初中语文教学的成果变得更加高效。

一、在音乐中朗诵,声情并茂

配乐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其实十分广泛,不少教师在进行诗歌内容的教学时常常采用这种方式。诗歌的教学形式重在朗读,如果学生们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说明是真的理解了诗歌的感情,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的。可是怎样才能使学生读出韵味呢?这就需要音效的配合,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做学生诵读的伴乐,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情感,让音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场景,教学效果肯定不错。例如,在学习初中一年级教材中艾青的《我的思念是圆的》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配上节奏缓慢又略带欢快的音乐,轻声但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带着感情集体朗读,适当的背景音乐在此时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想情感,帮助他们走进诗歌的意境,想象出中秋时节一轮皓月当空,对亲人酸酸甜甜的思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假如没有音效的配合,教师无论是多么动情的朗读示范,也无法调动起学生们的感情,即使是带着情感的朗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除了诗歌之外,散文的学习也十分适合这种方式,如同样是初中一年级的《四季》,选择了四篇语言优美的描写四季的散文,教师可以在写冬季的《济南的冬天》这一课的学习中配上钢琴曲《雪之梦》作为音乐背景,这首钢琴曲充满温情,曲调舒缓,学生在音乐的配合下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对冬季的感悟,理解老舍先生回忆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配乐的同时进行分角色分段落朗诵,在全班范围内展示。

二、在音乐中导入,顺理成章

再如,在学习《诗经》中《蒹葭》这首诗时,教师可以播放琼瑶根据《蒹葭》而创作的歌《在水一方》,这样不但能吸引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藕虽断丝仍连、缠绵悱恻的曲折爱情故事,让学生在某一方面体会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

三、在音乐中吟唱,加深理解

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有现成的曲调,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配合起来,自己将诗歌编成曲,当然并不是凭空编排,可以将现成的曲调与诗词自行结合。例如,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时,可以与《大海啊故乡》这首歌相结合,教师只需要进行一次示范,学生就会进行举一反三的演示。因为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部分,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对流行音乐的追求,并且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掌握的一门乐器,像这样突破性的创新,学生都是有极大兴趣去思考创作的,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加深对诗歌文本的体会,也算是语文教学活学活用的体现。

田建军,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二、古代诗歌在现代文学中的应用

(一)古诗的思想发祥性代表

(二)写作方法的运用

(三)主题思想上的应用

三、结语

作为一个区县级的教育局及其下属学校,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局势以及社会、家长的不同需求的压力,如何在实践中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呢?笔者试以两所学校的“坚守”为例予以剖析。

绍兴市越城区城南的树人小学南校区由凤和完小、九新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城西的热诚小学南校区由鉴东完小、鲁东完小撤并后易地新建。这是十分靓丽的两所学校,绿色之路相连,弦歌之声相闻。按照“名校联盟、强强联手”办学模式,它们同为鲁迅小学教育集团联盟学校。实施的是同一套“文化引领、优势互补,倾情合作、异步提升”的运行机制,在提升“学在越城”教育品质,全面推进越城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显得尤为耐人寻味。

总结这两所学校的办学经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坚守教育理想”。

一、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坚守

教育所需要坚守的是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到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一大转变。而实现这个转变,就必须坚守“区域层面优质均衡和学校层面多元特色”的教育理想,这是新时期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也是我区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主题。

树人小学南校区作为一所城郊学校,撤并易地新建四年来,尽管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先后派出4任校长、16位优秀教师,但这支联盟团队,没有机械地照搬鲁小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刻意地追求鲁小的立人文化,而是始终秉持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以第六轮“生活教育与人的现代化发展”课题研究为载体,与时俱进地实施了“博爱行知、立德树人”的学校主题文化建设行动计划,奏响了“博爱的赞歌”。在管理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四块糖果”的故事为榜样,突出尊重和欣赏,发挥了每个人的潜能;在课程文化培育中,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依据,突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和衷共济”的理念为指导,突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让阅读成为教师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学生文化的培育中,以陶行知“六大解放”的方法为导向,30多个社团活动风生水起,突出地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各方面能力。这就是坚守,教育人持有自己教育理念的坚守!有了这样的坚守,才有树人小学南校区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攀升,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某些学校,乃至一些地区在整个义务教育改革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一些颠来倒去、起起伏伏的情况?这很可能与这些学校或地区缺乏教育中的某种意义上的坚守有关。不是吗?一些学校或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总喜欢变来变去。今天说“素质教育”,就把“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响;明天讲“教育创新”,又把“创新教育”鼓捣得风卷雷鸣。然而,殊不知,“素质教育”也好,“创新教育”也好,其中总有些不变的东西,这不变的东西,就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也就是需要我们长期坚守的教育的基点或底线。教育外在的载体和形式可以变,但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是相对稳定的。这就是教育,也是教育铁的“定律”。正如浙江省教育厅老厅长邵宗杰所言:“教育是一项舒缓而优雅的活动,不怕慢,就怕弯,最怕翻。”

树人小学南校区所坚守的,是教育的内涵和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坚守住了这一切,也就坚守住了教育本身!因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存在于教育人的坚守、再坚守之中!

二、教育的坚守需要“博爱行知、诗香词韵”的情怀

当今社会世风浮躁,人心日趋功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要持有教育的那份坚守,并认真地践履和始终如一地实行,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秉持一定的“坚守”的理念,更需要教育人持有的那份“诗香词韵”的情怀。这在对热诚小学南校区年度办学业绩的评估中感受特别深刻。

关键词:语文教育;民族精神;传统文化

(1)通过诵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在古诗词中,有许多音韵美的句子和诗句,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这样的音频资料,充分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从抑扬顿挫的诗句朗读中去感受古诗文的优美。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本身的朗读魅力,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体味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2)通过吟唱法进行教学。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这些传世佳作已经被人们谱成曲,融入到了现代流行歌曲当中,成为现代音乐的一部分,同时,这也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兴趣,和他们一起聆听吟唱,这样既可以感受音乐美,还可以感受诗歌美。借助这种优美的旋律来完成初中诗文的教学,可以从多个角度让学生发现诗歌的意境美。

(3)利用我国古诗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大特点,让学生在不断诵读之后,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通过画面表现出诗歌的内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都有比较不错的美术基础,而且他们也非常喜欢这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美术的爱好移接到古诗文的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去发掘诗歌中美的意境,并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呈现到画中,展示出一幅幅异彩纷呈的作品。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提升诗歌的意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抓住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进行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标志,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一部精神史。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一颗颗爱国之心,如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操,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韧意志,以及屈子投江、苏武手持旌节牧羊十八年的高尚情操,等等。这些激扬的文字,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象征。这些民族魂、英雄情,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抓住学生对英雄的崇拜和尊敬之情,触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传统的文化永远地扎根于他们的心中。

总而言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走入传统文化这片森林里,使得他们“复前行,欲穷其林”。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和侧面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素质,去感受古诗文中优美凝练的文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吕世虎.新课程与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诗(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包括五言、七言两种形式的律师和绝句。近体诗是由古体诗演进过来的,故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就押韵来讲,古体诗允许换韵(换句押韵)而近体诗不允许,古体诗押韵不分奇偶句而近体诗一般是偶句押韵(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体诗平仄声均可押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从上面可以看到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与现代诗也有许多不同点,新诗形式相对较自由、内涵较开放的。

诗是由有灵性的文字拼凑而成,但也不是随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通常叫做诗的节奏,也就是近体诗的格律。诗的节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隐的诗来说,他的许多诗都很难懂,但即使不懂诗的内容,当你反复品读时,那节奏和声律也会使你陶醉,觉得诗写得很美。郭沫若对诗歌的节奏如是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诗意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语文课堂的角度讲,徜徉于小学语文阅读情境中的师生双方更应当是诗意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在浩瀚壮美的语文海洋中畅游,聆听摄人心魄的文字组成的音符,欣赏至美语境带来的画面,让学生在诗情诗境中感受语言文字之美,这正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激情、美感以及诗意缺失,令人担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诗意的回归

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褪色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营造与挖掘

古人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将学生带入如沐春风的诗意课堂中去,作为教师,首先要熟稔教材,让自己首先能进入文本,有所感动,再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学生。

1.灵活导入,创造诗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导入是一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好的导入有利于把学生成功带入文本情境,使师生与文本和谐共融。在诗意阅读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利用灵活而富有审美意境的导入来创设诗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在进行《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首现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时,我利用欣赏歌曲《我爱你,中国》来导入课堂,学生们欣赏着祖国奔腾的激流、飞溅的瀑布、潺潺的小溪、如烟的云雾、奇异的住宅、五彩的服装……欣赏着一幅幅图画,感受着歌曲雄浑的情感、豪迈的激情、深情的赞颂,加上我的激情朗诵,为诗歌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氛围,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审美情趣。这种境界,孩子们面对的不再是一幅幅静止的画,不再是那激昂抑或抒情的乐曲,孩子们面前呈现的是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绮丽的诗句,孩子们爱国之情高涨,对文本的认同感加深,课堂学习效率很高。

2.潜心咏读,体悟回味

教师应该是学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引导者和守护者。在进行阅读教学诗意点的营造与挖掘过程中,教师不能以自身的讲解代替学生自己的情感体悟与诗意感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地引导学生通过吟咏、朗读,展开思维想象,去与文本的作者进行对话,感受作者在文中孕育的深情和美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在学生自由地出入文本内在诗意境界的过程中,感受美、启发志、激荡情。

例如,在课文《我爱你啊,中国》的教学中,我在对课文进行了泛读之后,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情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我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律动来自行地朗读诗歌,然后又让学生默读,细细品味诗歌中的充满诗意的语言,反复咀嚼诗歌中作者表达的深情,最后让学生在乐曲伴奏中齐读,让学生共同抒发和表达他们热爱祖国的深情,与作者在诗歌中的感情进行唱和,产生共鸣。利用这种策略来挖掘文本中的诗意,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祖国壮丽山河的骄傲与自豪中。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成了作者,随之想到更多令人陶醉的诗句。在这堂课结束之后,学生的情感还久久地停留在那激情、豪迈、真挚的爱国情感中。

3.多层引读,情感升华

4.以美怡情,诗意想象

“想象是创造之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美怡情,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在讲授《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放着一段舒缓的音乐,伴以自己抒情的朗诵,“在寂静的夏夜,乘着阵阵微风来到无垠的海边,海浪轻轻地拍打着海岸,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海浪,月色,清风,令人心旷神怡。近处,是一望无际的西瓜地,一片丰收的田园景象。”然后深情朗诵课文的第一段话,学生在乐曲和我的诵读中,好像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碧波粼粼的海面,看到了金黄的圆月,看到了那神奇画面中有一个戴项圈的英俊少年在那里看瓜刺猹,还看到了机灵狡猾的猹怎样敏捷地从少年胯下逃走。学生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在如画的情境中欣赏到一首令人魂牵梦绕的诗。

条条大路通罗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诗意的挖掘之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将诗意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充满着期待与渴望的童心里,让语文教学为学生插上翅膀,自由飞翔在诗意的天空中,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大美。

[1]刘浩.让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基础教育,2004(12).

县委文明办2017年“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总结

xx县委文明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文明办关于在清明期间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精神,下发文件,广泛发动动员机关各单位、各学校、社会各界人士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积极参与“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深入挖掘节日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现把主要情况总结如下:

二、开展“网下祭扫”活动。清明节期间,组织各界人士就近就便到xx县革命烈士陵园、于洁烈士展览馆、枫亭蔡襄陵园、革命战争纪念地、重大战役发生地或烈士陵园、烈士墓地祭扫、献花和宣誓。驻仙消防、武警部队官兵、九仙溪公司、xx公路局分局、xx县检察院、xx县公安局等单位及xx华侨中学、金石中学、xx实验小学、鲤南中心小学、xx一中、xx二中、坝下中心小学等学校的中小学生前往xx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参观烈士事迹陈列馆,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于洁小学组织学生到紫泽社区的“王于洁烈士纪念馆”打扫卫生,枫亭中心小学、枫亭开发区中心小学到枫亭蔡襄陵园祭扫,园庄中心小学到龙后山烈士公墓,缅怀先烈。县审计局党支部组织青年党员干部在麦斜岩革命老区遗址接受党史教育、革命传统与爱国主义教育,缅怀革命先烈。

三、举办诗歌朗诵、主题班会、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等主题活动。xx县委文明办、xx县教育局广泛发动各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诗歌朗诵、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主题活动。xx斜尾中学、第二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开主题班会、制作黑板报;枫亭镇关工委在蔡襄纪念园举办爱国主义教育报告会,全镇各中小学参加,受教育的中小学师生达2500多人;鲤南中心小学组织学生自制小白花;溪尾小学召开《文明祭奠绿色祭奠》专题讲座;二实幼通过故事讲解、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孩子们介绍清明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识并组织学生制作清明果。在各种主题活动中让未成年人感念先烈、先贤、先人,慎终追远,提升道德修养,引导未成年人感受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独特魅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提升民族自豪感。

四、倡导绿色祭奠、文明祭扫活动。xx县委文明办倡导各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积极开展以“文明祭扫、平安清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弘扬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承文化”的丰富内涵,倡导文明、和谐、节俭的节日理念,努力发展健康向上的节庆文化;在学校开展清明节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意识同时向社会各界大力提倡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鲜花祭扫、经典诵读等文明低碳的现代祭扫方式,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

五、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4月1日和4月5日我县组织开展共建美丽乡村工作乡镇互评工作,通过检查农村卫生、垃圾清理、畜禽禁养圈养、水体治理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THE END
1.84年春晚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满满的爱国情怀,太感动了!安...02:38 王丽达大气演唱《我的祖国》,歌声振奋人心,听得热血沸腾! 02:31 王丽达演唱《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色经典,催人奋进! 04:43 王宏伟演唱《怀念战友》,天籁的歌声浓浓的战友情,荡气回肠! 03:01 李谷一深情演唱《乡恋》,歌声飘过四十年,依然如此动人心弦! 03:09 李谷一演唱电影《小花》插曲《绒花》,经典...https://www.163.com/v/video/VIF7LEOUR.html
2.热血澎湃中国心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一、创作背景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中小学教科书中篡改了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这激起了香港著名词作家黄霑的义愤,他当即提笔写下“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希望借此凝聚人心,振奋海内外华人的民族精神。歌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之美融入具有民族精神...https://www.meipian.cn/50bskpz6
3.歌曲《我的中国心》有什么样的创作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有什么样的创作背景?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激起了黄沾的愤慨,于是他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1984年春晚,张明敏演唱了《我的中国心》,从此这首歌唱响华夏大地。 点击查看答案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67db345579104c12b204ca39c8881570
4.我的中国心背景素材视频制片帮汇聚我的中国心背景素材视频相关视频,我的中国心背景素材视频相关文章内容。 找我的中国心背景素材视频相关信息就上制片帮。https://www.zhipianbang.com/collect/detail-1875469.html
5.2024-《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澳门回归的历史事件,以及歌曲在回归仪式上的重要意义。 -相关音乐作品:介绍一些其他反映爱国主义情感的音乐作品,如《我的中国心》、《歌唱祖国》等,以及它们的创作背景和影响。 -音乐家的故事:介绍歌曲创作者——著名音乐家李海鹰的生平事迹和创作历程,以及他在...https://m.book118.com/html/2024/1115/8134115012007000.shtm
1.我的中国心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我的中国心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我的中国心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 ; 。 注:内容来自网络搜集或网友投稿,真实性与正确性请自行判断!https://www.jxhysl.com/wenzhang/%E6%88%91%E7%9A%84%E4%B8%AD%E5%9B%BD%E5%BF%83%E5%88%9B%E4%BD%9C%E8%83%8C%E6%99%AF%E5%8F%8A%E5%8E%86%E5%8F%B2%E6%84%8F%E4%B9%89.html
2.《我的中国心》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我的中国心》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A.正确B.错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化为在线https://www.shuashuati.com/ti/9eed14a2ccab4b569b86e9bf105979ce.html?fm=bdbds890cfba33e4d08719b497533a6695011
3.2024国庆75周年活动方案“弘扬爱国主义——我的中国心” 三:团课时间 20__年12月20日星期四晚上6:30—7:30 四:团课地点 教学楼B——309 五:团课形式 以讨论为主,问答为辅 六:团课目的’ 希望通过这次团课的开展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屈辱,了解...https://www.79c.cn/95077.html
4.《枣核》教学设计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生听完后,交流听歌感受。 二、整体感知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复述课文。 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https://teacher.ruiwen.com/news/39330.htm
5.音乐教学论文15篇有些汉语歌曲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的,歌词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还有些歌词表现了中国的一些特殊文化的魅力。例如:反映了香港等地同胞回归祖国前的爱国之情的歌曲—《我的中国心》,里面就包含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知识。另外中国还有些比较独特的文化对外国留学生吸引较大,比如中国的武侠文化。可以...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221102183501_2041186.html
6.最后一课教案集合九篇1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https://www.jy135.com/jiaoan/1420738.html
7.村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总结10篇(全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是光荣辉煌的一百年,是艰苦卓绝的一百年,是奠基立业的一百年,也是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我们要深刻认识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一是不忘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b1t0x8c.html
8.团课活动策划书(精选11篇)“弘扬爱国主义———我的中国心” 三、团课时间 20xx年12 月20日晚上6:30—7:30 四、团课地点 教学楼B---309 五、团课形式 以讨论为主,问答为辅 六、团课目的 希望通过这次团课的开展让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够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历史,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屈辱,了解我们...https://www.wenshubang.com/cehuashu/3104659.html
9.《枣核》教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https://m.oh100.com/ahsrst/a/202208/581363.html
10.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全册教案(通用11篇)(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https://www.yuwenmi.com/jiaoan/wunianji/629099.html
11.我与钱江共发展大学团日活动方案策划(精选13篇)一、活动背景: 二、活动目的和意义: 由10会计带领11会计进行此次团日活动,帮助11会计更快更好地了解团日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选择“我与祖国共奋进,我与钱江共发展”作为团日活动的主题 既能让大家在一种节庆的气氛下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受钱江的蓬勃发展,又能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加强10与11级之间的联系,从而...https://www.hrrsj.com/zhichang/cehuashu/794484.html
12.枣核教案(精选12篇)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https://www.baihuawen.cn/jiaoxue/jiaoan/79491.html
13.我的中国心课桌舞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的创作背景)大家好,小讯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我的中国心课桌舞背景音乐,我的中国心 的创作背景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我的中国心》创作背景如下: 1980年,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开始会谈。 2、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明敏的唱片公司的老板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开始为张明敏策划专辑。 https://www.tielingcn.com/zhwd/202305/3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