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类与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意识;人类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我们的前辈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人类社会面临着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新能源;抑制生态环境恶化,提高生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贯穿其中的主线是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处理好人地关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人既依赖自然而生存,又是改变自然的力量;人类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存、适应、冲突与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强,主要为依赖和适应。人类是自然的奴隶,受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制约明显。农业时代,人类生产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客体,它的规模小、强度低,其负面影响较小,人类与自然保持融合的非对立关系。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作用增强,又存在着过分强调人类能动作用的思想,“人定胜天”的思想以及“人类中心论”等占主导。
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强化的“人类中心论”,忽视生态系统生存发展的需要及其对人类的长远价值。“人类中心论”漠视自然客体,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已渐失去社会思维主体地位;“生物中心论”淡化人类价值主体地位,过于激进,难以让人接受。因此,构建适合当今时代的环境伦理体系是很必要的。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的弱化“人类中心论”,基本上是合理的,人们应当走出强化的“人类中心论”。应当用相对的、可变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界的有效维护,不是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开放的环境伦理学应能包容人类中心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人类是地球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以全球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的环境保护,才有较大的安全性和包容性。应当以尊重自然规律及其内在价值的基础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构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模式。由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地区及国家利益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影响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与协调发展。从全球角度出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关系的正确处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增加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资金援助,加强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合作;降低直至取消因环境标准过高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促进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共同发展;进一步开放市场,减轻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中国家也要在加快发展中积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用辩正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来认识发展,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注重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有目标、方向、过程、结果。科学发展的方向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方向,科学发展的目标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目标,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过程,科学发展结果是符合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结果。那种为谋财而不惜害命,为了个人发展而不惜危害整体,为眼前发展而不惜危害长远发展的做法是违背科学发展观,也违背人民的利益,也是片面强调发展造成的恶果。正由于这种思想泛滥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给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严重阻力。总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在国家管理中的重要位置,理顺环境管理体制是重要的。
总之,环境污染是人类当今面临的严重问题,它阻碍了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污染防治,搞好环境保护,不仅是当今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每个企业、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人
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时刻不忘保护环境,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一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著《环境教育的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二、考点层析
考点1:区域空间定位
【疑难突破】世界区域空间定位的思路
区域空间定位的判断思路遵循由“大范围”到“小范围”的判断方法。首先,判断该区域的半球位置,即根据赤道判断南、北半球,根据20°W和160°E判断东、西半球;然后,根据各大洲经纬度数值范围判断该区域位于哪个大洲;最后,结合该区域轮廓特点或其它信息判断其位于该大洲的哪个部位(如东岸、西岸或内陆)或濒临哪个大洋、哪个海域。
如图1四个岛屿的空间定位,可按照以上思路进行判断:①是位于亚洲东部、西太平洋的北海道岛,②是位于东南亚的爪哇岛,③是位于西半球的新西兰北岛,④是位于北美洲南部、濒临加勒比海的古巴岛。
考点2:区域地理特征推理
【图释考点】区域地理特征(图2)
【疑难突破】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推理区域地理特征
由于构成某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根据区域图中某一要素信息的读取可推知其它地理要素的特征。
(1)根据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尤其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推知当地气候类型和特点。如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根据该区域的地形、气候特点及其分布,推断该地河流水文水系、土壤、典型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如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由亚洲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可推导出河流的主要特征,如图3。
(3)根据自然地理特征推断该区域的农业、工业生产特点及人口、城市、交通分布等人文地理特征。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根据降水丰富、河网密布、地势低洼的自然地理特征发展了基塘农业;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能源资源短缺,不适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水源充足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形成了城市群;由于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河运发达,同时公路、铁路建设多桥梁的特点。
考点3:区域特征差异比较(以我国区域为例)
【图释考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图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图5)
【疑难突破】
1.四大地理区域
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划分(表2)。
2.三大经济地带
以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划分(表3)。
考点4: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图释考点】区域发展阶段(图6)
1.区域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区域发展要受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的自身发展一般包括初期、成长和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表4所示。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初期阶段:在区域开发初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区域内往往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简单。
(2)成长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空间结构渐趋复杂,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人地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转型阶段:成长阶段后期,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地价上涨以及劳动力价格提高等,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益降低。区域产业必须进行调整,寻求新的发展。
(4)再生阶段:区域经济的衰退使人们认真思考其中的原因,并“对症下药”:一方面,区域经济及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如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通过这些措施,区域又产生新的增长活力,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三、图像突破
1.区域组合图判读
【图型解读】(图7)
【判读方法】
区域组合图主要由主图和注释图构成,读图时先读主图,再读注释图。以图7为例,具体读法如下。
(1)读主图的经纬度和海陆轮廓,确定区域位置:由图中经纬度(40°N,110°W)判断该区域为美国局部示意图。
(2)根据图例获知本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从图中可知河流的流向及分布、湖泊的大小及分布、沙漠的位置及范围等,从整体感知本区的自然特征。
(3)读地势的起伏及海拔数值:本注释图是将主图某一部分地区的地形剖面图进行了放大。由图可看出内华达山脉东坡陡峻、西坡较缓,再结合海拔高度,可知西坡A点以西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平坦,地形为平原。
(4)读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值及其变化:由图中气温高低、降水多少及季节变化可判断两地的气候类型和气候差异。
2.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示意图判读
【图型解读】(图8)
首先仔细阅读图例,明确每个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其次逐图对比各个地理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表现;最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地理事物发生变化的原因或影响。以图8为例,其判断步骤如下。
(1)读图名,看图例。该图为某区域不同发展时期示意图,结合图例可知该地区的地理事物有:交通线、居民点、温泉、水电站、矿产等。
(2)细对比,找变化(表5)。
(3)联知识,析原因。该区域的居民点增多、规模扩大,交通方式种类增加、密度增大,水能资源得到开发,这主要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关。
四、思维建模
区域地理特征和区域发展的分析思路
【典例精析】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有植物界“活化石”之称的海岸红杉,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材质优良,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树种之一。海岸红杉适合生长在温和、湿润、多雾的环境中。目前,原生海岸红杉仅分布于美国西海岸。1972年时赠送的海岸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现在我国已有多个省市引种海岸红杉,有的地区已初具规模。图9为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及周边区域图,图10为杭州和阿克塔的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
(2)分析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3)对照阿克塔的气候特征,评价杭州海岸红杉生长的气候条件。
(4)指出海岸红杉引种到我国后的开发利用方向。
解析:(1)根据该地等高线的数值可看出该地的主要地形,根据东西部的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地势状况。(2)形成雨、雾的条件包括:充足的水汽、使水汽凝结的气温条件等。由图9可知,该地位于西风带,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地形的抬升作用,加上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形成较多的雨雾。(3)由图10可知,杭州与阿克塔相比,气温年较差大,这是不利条件;从降水看,杭州夏季降水量大于阿克塔,这是有利条件。(4)从题干材料“活化石”、“材质优良”、“最有价值”、“生长快、寿命长、树形高大”等信息可得出开发利用的方向,既有经济价值,也有观赏、研究和环保价值。
答案:(1)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2)地处大陆西岸,距海近;位于西风带,西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地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受寒流影响,水汽易凝结成雾(3)有利条件:夏季降水较多;不利条件:夏季气温较高;冬季气温较低(4)提供工业原料;发展旅游;开展科学研究;改善环境。
【以例得法】
1.分析角度
(1)获取信息:学会从文字、区域图(图例)、统计图等素材中获取有效信息。
(2)描述表达:注意语言简洁、多使用地理专业术语。如地形特征要从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地势特点两方面描述;评价类题目要从有利、不利两方面说明。
(3)知识应用:如根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推知该区域受西风带和寒流影响,从而得出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Itseemedthattherubbishisfromthevillagersthemselves.
Inordertoputtherubbishnearer,theyputallofthemintotheriver.
Notonlythewaterisnotcleananymore,theriveralsosmeltbad.Irealtouched.
原始农业出现的背景
距今一万三千年前,末次冰期结束,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气候的变化为各种可食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人类食物中的植物性食物比例逐渐增加,采集在人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的细小化,尤其是磨盘、磨棒的出现,便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
原始农业的产生与陶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
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磨制石器的出现,与人们砍伐森林和修建房屋的需求增长不无关系。砍伐森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修建房屋,更重要的是与栽培农业所必需的土地开垦有关。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导致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进而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变化。后来出现的为满足金属制造业所需燃料而进行的对树木的大规模砍伐,是又一次对生态环境的大破坏。
史前农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距今8000—6000年间,在我国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河南新郑裴里岗和舞阳贾湖、河北武安磁山、陕西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等遗址为代表),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应当与此期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伴随着农业的发展,以猪为主要对象的家畜养殖业也发展起来。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平等的氏族社会。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在和艺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距今5500年至4000年间,在辽西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社会的阶层分化日益加剧,等级制度逐渐建立,显贵阶层掌握了部族的权力,各地区集团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各地出现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建筑起来的城址和祭祀遗迹,反映出集团首领在调动组织人力物力的权限日益增大。这个新阶段的到来,是以上个阶段环境的变暖以及由此出现的农业大发展为基础的。因此,有理由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的可信性及对黄河流域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先秦文献中,常见尧舜禹时期洪水泛滥、禹带领民众成功治水的记载。而关于其可信性,学术界颇多争论。2002年发现的制作于西周中期的“希公泵文中,明确记述了禹治理河川的事迹。它表明,在西周时期,大禹治水的传说曾在民间广为流传。近年在青海民和喇家、山西襄汾陶寺等龙山时代后期的遗址中,相继发现黄河泛滥遗留下来的痕迹,前者还发现地震发生的迹象。陶寺遗址位于传说中尧的活动区域(今山西南部)。在这里,考古发现了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其年代距今约4300年左右。有迹象表明,这座城址曾一度毁于洪水,而后又经重建。规模如此之大的城的兴建,显然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个部落的成员,它应是一个有相当势力的区域集团的成员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状况。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在城内,已经出现了功能分区,加之在城内发现的墓地中,大中小型墓葬在规模和随葬品的有无和数量及质量方面的差距已相当悬殊,从而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平等的原始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已成为等级鲜明的复杂社会,初期的王权和国家业已出现。
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石家河遗址发现的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的龙山时期大型城址,城墙外有宽数十米的护城壕,这些护城壕有些是利用天然河道,有一部分则是人工开掘而成。如果仅仅为了军事防御,如此之宽的城壕似无必要。根据其地形和地貌,估计这些城壕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抵御洪水的侵袭。由此可见,当时在长江中游地区,水患对人类生活构成巨大威胁。在长江下游,前后延续达一千多年、并曾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其晚期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气候的变化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长江下游古环境的研究,在良渚文化晚期,曾低温多雨,地下水位上涨,使海拔很低的这一地区很多地方成为沼泽,难以维系正常的农业生产,从而大大削弱了良渚文化集团的实力,最终导致良渚文化集团的分裂和衰落。自然环境的变化虽不一定是导致良渚文化衰亡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但应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夏王朝在黄河中游地区崛起的环境原因
夏商周王朝相继在中原地区建立的原因
夏商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相继建立,使黄河中游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区。这一中心地位的形成,并非完全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之外,可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曾发挥了作用。
首先,有迹象表明,在夏王朝建立之前的龙山时代(即文献记载的“五帝时期”),黄河中游地区的势力集团比较“世俗化”,在宗教祭祀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较长江流域的势力集团要少,这就有利于其实力的积蓄,推动这一地区文明的发展。
其次,由于华夏集团地处中原,是连接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而要面对周围地区诸集团强有力的挑战,这就迫使它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外来的威胁也促使其集团内部凝聚力的增强和首领权威的提高,加快了该地区王权出现和国家形成的步伐。
关键词:污染、植树造林、水土流失、调整、自然关系、环境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人们是否注重文明发展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问题呢?
一、文明发展与人类的关系。
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任何法律部门都有自己的调整对象,环境发也不例外。长期以来,
peoplehavebeenlivingontheearthforthousandsofyears.humanactivityinfluencestheearth.somepeoplebelievethattheearthisbeingharmedbyhumanactivity.othersfeelthathumanactivitymakestheearthabetterplacetolive.inmyopinion,theearthisbeingdamagedbyhumanactivity.therearemanystatementssupportingmyopinion.
humanactivityhasdamagednaturalenvironmentandalmostexaustednaturalresources.modernindustryneedsmoreandmoreresources,includingminerals,fuelsandwater.soweconfrontoftheseriousproblemssuchasthelackoffuelsandwater.ecologicalbalanceisdamagedbecausefactoriesoccupymanyplaceswhereanimalsandplantslive.moreandmorebuildingsareconstructedandforestsbecomelessandless.ifwecannotrecognizetheseproblemsandsolvethemsoon,wewouldfinallylosetheenvironmentsuitableforourliving.anotherseriousproblemisthegreen-houseeffect.humanactivitydecreasesforestsandincreasestheusageoffuelssothatthegasofcarbondioxideisoutputmoreandmoreandtherearenotenoughplantstoabsorbit.thegreen-houseeffectismoreobviousandmoresensibletheseyears.duetotheeffect,icebergsinthesouthpolarandnorthpolarmeltandthesealevelbecomeshigherthanbefore.iamworriedaboutthecitiesnearbytheseaandhopescientistsfindaneffectivemethodtoeliminatethegreen-houseeffect.
althoughwehaveadvancedmachinesandourlifeseemsmorecomfortablethanbefore,wehavelesschancestoapproachnaturesandlessspacestoact.thecitiesbecomebiggerandifwewanttohaveapicnicwithourfriends,wehavetodrivealongdistancetofindanaturalplace.infact,thespacesofhumanactivityarebeingdamagedbytheskyscrapersandfactories.fromtheabovestatements,wecanconcludethathumanactivitybringstheearthmanydamages.fortunatelypeoplehaverecognizedthepointandibelievethattheearthwillbecomeabetterplacetolivewithourceaselessefforts.
【关键词】神经外科;环钻术
环钻术(trepanation)就是在颅骨上打孔、暴露颅内结构的外科手术[1],现有考古学证据表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神经外科手术,这一手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1,2]。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环钻术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以至于今天现代神经外科开颅术中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子。
1环钻术的概念[1~3]
环钻术这一术语起源于希腊文“τρυπαυου”,意思是钻孔、钻头或环钻。它的确切定义是:为了医学和神学的目的,在颅骨上钻孔、暴露颅内结构的过程。它含有4项技术内容:(1)环形钻孔去除颅骨(图1a);(2)钻孔后刮除或挖除颅骨(图1b);(3)在颅骨上做4个垂直的直线切割,去除一块方形的颅骨(图1c);(4)在要切除的颅骨周围钻若干小孔,然后将这些小孔通连以去除中间的颅骨(图1d)。在世界各大洲的考古活动中,如中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和太平洋岛国均发现有实施环钻术的证据,表明当时环钻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几乎遍布世界各地。
2环钻术的发展
2.1新石器时代中、早期的环钻术[1~6]新石器时代中、早期人们使用尖锐的石头进行环钻术,手术的目的是治疗小儿癫痫和头外伤造成的颅骨骨折、癫痫和头痛。那时候人们认为癫痫的原因是颅内存在邪恶的幽灵,通过环钻术将头颅中邪恶的幽灵释放出来就能缓解癫痫发作。另外,考古学家发现环图1环钻术的方法
Galen十分强调解剖的重要性,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描述,“一个人(可能指外科医生)如果不了解重要神经、肌肉、血管的位置,他很可能造成病人的残疾甚至死亡。”他解剖了大量类似于人的动物,如猿、猴等,并派他的学生到战场上解剖战死的敌人的尸体,从而获得了大量解剖学知识。在神经解剖方面Galen首次描述了胼胝体、脑室、中脑导水管、穹隆、顶盖、松果体、垂体和颅神经。通过实验Galen还发现了周围神经与脊髓的关系、神经和肌肉活动的关系以及部分颅神经的功能。
环钻术在Galen所处的时代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首先是手术适应证得到了扩展,其次是手术器械得到了改进和增加,手术技术进一步提高。Galen不仅将环钻术用于治疗,也用来进行实验研究。例如他用环钻术打开动物的头颅,压迫脑室观察动物的反应。在头外伤的治疗上Galen主张各种骨折包括凹陷性骨折都适合用环钻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去除或撬起骨折片、缓解颅内压、清除颅内血肿、引流颅骨下面的脓液。Galen也是脑积水研究的先锋,他首次对脑积水进行了分类,并用环钻术进行治疗。1995年在罗马市郊的一次考古研究中发现了用环钻术治疗脑积水的实物证据。当时发现行过手术的颅骨骨窗位于额顶部,范围达5cm×5cm。Galen描述的环钻术手术器械除了钻外还有骨钳(图6)、骨撬(图6)、骨凿和硬膜保护板。当时所用钻最大的进步是有了硬膜保护装置,这个装置主要是通过限定钻头的长度保护颅骨下的结构。骨钳能够更安全的取除颅骨,骨撬用于撬起凹陷的颅骨,骨凿用来扩大骨窗和去除颅骨。在手术过程中,将硬膜保护板通过骨折线深入到颅骨和硬膜之间,用于进一步的硬膜保护。图6Galen描述的骨钳(上)和骨撬(下)
【参考文献】
1MissiosS.Hippocrates,Galen,andtheusesoftrepanationintheancientclassicalworld.NeurosurgFocus,2007,23(1):1-9.
2KshettryVR,MindeaSA,BatjeHH.Themanagementofcranialinjuriesinantiquityandbeyond.NeurosurgFocus,2007,23(1):1-8.
3MarionR,Gonzales-PortilloM.PreconquestPeruvianNeurosurgeons:AStudyofIncaandPre-ColumbianTrephinationandtheArtofMedicineinAncientPeru.Neurosurgery,2000,47(10):940-950.
4ClowerWT,FingerS.DiscoveringTrepanation:TheContributionofPaulBroca.Neurosurgery,2001,49(12):1417-1425.
5Rifkinson-MannS.CranialsurgeryinancientPeru.Neurosurgery,1988,23(10):411-416.
6StoneJL,MilesML.SkulltrepanationamongtheearlyIndiansofCanadaandtheUnitedStates.Neurosurgery,1990,26(6):1015-1019.
7ChangA,EleonoraM,ShivanandP.Hippocrates’influenceontheoriginsofneurosurgery.NeurosurgFocus,2007,3(10):1-3.
8DimopouosVG,KapsalakisIZ,FountasKN.SkullmorphologyanditsneurosurgicalimplicationsintheHippocraticera.NeurosurgFocus,2007,23(1):1-3.
9BaigMN,ChishtyF,ImmesoetoP,etal.TheEasternheartandGalen’sventricle:ahistoricalreviewofthepurposeofthebrain.NeurosurgFocus,2007,23(1):1-6.
关键词: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特色课程
10052909(2017)01003605
一、南昌大学制定建环专业新版培养方案的背景
南昌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前身是2010年申蟮慕ㄖ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当时是应教育部关于
为将南昌大学建设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的育人理念引领下,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要求,在总结学校2012年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取得的经验和成绩的基础上,南昌大学制定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力,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选课制、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改革为手段,着力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和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目标
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要求及学校具体情况,修定后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为:适应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好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基础,具备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掌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具有在政府部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等单位和机构,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节能改造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建环专业大土木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南昌大学2016版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基础课程约占30%,专业课程约占36%,创新创业类课程约占4%。通识教育课程分为Ⅰ类公共必修课程和Ⅱ类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Ⅰ类公共必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类课程等组成。Ⅱ类文化素质课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批判能力、国际视野,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
最核心、最基础的专业主干课程(16门左右)组成。专业课程则根据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或者联合培养等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需求,在学院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专业或者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基于学校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见表1。
(一)构建土木类专业课程平台
(二)第三学期实践课程设计
南昌大学现在实行的是传统两学期制教学模式,即秋季学期(约20周)+寒假(约5周)+春季学期(约20周)+暑假(约7周)。改革后,根据《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学制学分规定,学分计算最小单位为0.5学分,理论学时须为8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须为16学时的整数倍,实验学时超过32学时的实验课,可以单独设为一门课程,不到32学时的实验课,应在同一课程群内整合成实验课;鼓励多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因此,将原本分散在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课程中的验证性试验合并为热工及流体实验,并在三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工程热力学理论课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传热学课程和流体力学课程在二年级下学期开设。另外,将供热工程、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三门课程的实验合并成暖通空调综合实验,在四年级夏季学期开设,之前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供热工程课程和空气调节课程在三年级下学期开设。
将课程设计和实验安排在夏季学期,这样不会影响学生春秋学期期末备考理论课,同时又能使学生专心完成实践任务,也便于教师集中指导。
(三)特色课程设计
1.土木特色课程
由于学院特色课程主要是传统土木和建筑类相结合的课程,因此,建环专业侧重土建类理论知识体系,这不同于偏重机械类课程体系的传统建环专业。除了上文介绍的土木类平台课程外,建环专业培养方案还设置有房屋建筑学(含课程设计)、绿色建筑材料(含实验)课程,分别在二年级的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土木类特色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原理,具有一定建筑识图能力,同时对保温节能建筑材料的结构原理、力学及热工性能也有了解。
2.建筑节能类特色课程
由于建环专业的前身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因此修订培养方案时保留了第一版培养方案中有关建筑节能类课程,包括建筑节能原理及技术、建筑能效评估(含课程设计)、建筑能效管理与节能、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含课程设计)等课程。与第一版培养方案的区别在于,这次修订将这些课程分别设在大三下学期及大四上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来能在能源管理公司、绿建咨询公司,从事建筑节能改造及项目咨询工作,扩大学生的专业适应范围。
3.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
按学校要求,“学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可以考虑开放研究生课程共享,鼓励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同学提前修读研究生课程,如果进入我校学习,其在本科期间修读的研究生课程将给予认定并免修。”此次培养方案中设有数值传热学、能量系统火用分析等研究生选修课,一方面是为了响应学校要求,另一方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四、结语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经过两次专业名称的变更,使其专业应用范围得到扩大和调整,极具时代特色。根据南昌大学2016年起不分专业,按院系大类招生,一、二年级按大类进行培养教学的要求,土木工程系建环专业进行了大土木类人才培养的创新探索和实践。主要举措有开设8门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程、构建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开设特色课程(土木类特色课程、节能类特色课程和
研究生共享课程)等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参考文献:
[1]张昌,郑万兵,汤文华,汪秀清.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2008,17(3):35-40.
[2]杨吉民,李清清,张照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2009,18(6):18-21.
[3]王晏平,黄镭,王造奇,宣玲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新体系框架探讨[J].高等教育,2005,14(3):45-48.
[4]李锐,郝学军,詹淑慧,邵宗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特色专业研究与建设[J].高等教育,2011,20(6):35-39.
[5]符永正,刘冬华,焦良珍.关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2(4):40-42.
[6]张腾飞,耿阳,王树刚,端木琳.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宽口径大类培养探索――中外大学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高等教育,2011,20(1):22-26.
[7]李志生,张国强,李念平,陈友明,欧阳浪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2008,17(1):1-5.
[8]张国强,李志生,陈友明,李念平,欧阳浪琴.基于教育国H化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定位探讨[J].高等教育,2006,15(3):4-9.
[9]倪龙,姚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J].高等教育,2010,19(4):46-50.
[10]徐荣进,王贞涛,宋新南,徐惠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5):188-190.
[11]徐荣进,宋新南,王贞涛,王颖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07-108.
[12]李永存,王海桥,邹声华,李轶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0):28-29.
[13]金光.新形势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与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110-111.
Abstract:
关键词:环境竞争力;人类福祉;动态最优经济模型
纵观现有文献,对于环境竞争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过还存在着一些不足:(1)环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还需进一步深刻揭示和明晰;(2)对于区域经济竞争中的环境因素评估存在经济学框架和自然科学框架两种不同理论基础的评价方法,这两类评价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揭示;(3)环境竞争力的自然科学框架评价方法中的指标选择较为随意,缺乏理论论证。所以,环境竞争力内涵及测算研究还要在理论解释、论证层面上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试图对以上三个问题展开探讨。
一、环境竞争力与人类福祉的作用机理
图1自然环境服务及其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联系
生态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有许多因素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导致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发生变化。这些直接或间接导致生态环境系统发生变化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并称为驱动力。生态环境系统服务的变化受多种驱动力的影响,而且这些驱动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同时,生态环境系统服务的变化反过来又对导致其变化的驱动力具有反作用。
二、环境竞争力的内涵
对环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探析可知,环境竞争力实际上是人类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能力,最终表现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能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地区环境最大化人类福祉的能力。它是生态环境循环变化和动态发展的结果。首先,环境竞争力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的作用力。经济和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互相依赖的经济-环境系统。其次,人类发展对生态环境又有反作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循环动态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作用结果则形成一个地区的环境竞争力(参见图2)。
图2环境竞争力形成与做功的动态机制
三、环境竞争力内涵及测算的动态经济学分析我们也可以通过动态最优经济学模型进一步分析环境竞争力内涵、环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环境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假设一个封闭的国家没有对外贸易,则可用以下的方程组来描述该国的经济-环境系统模型[10]:
MAXW=∫t=∞t=0Ut(C,S,P)e-ρtdt
(1)
Subjectto:
K=F(K,L,R,P,M)-C-f(R,S)-
g(D,S)-i(A,P)-j(N)
(2)
S=a(S)+D-R
(3)
P=A+b(P)-r(F,P)
(4)
M=N
(5)
我们维护经济-环境系统的合理运作,最终目标要使经济-环境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福祉最大化。这里的人类不仅包括当代人,还包括未来的子子孙孙。(1)式表示目标函数。其中,W表示人类的福祉总和,Ut(C,S,P)表示t时期的人类福祉,C表示消费的产品数量(如各种农产品、工业品等),S表示生态环境提供的各种资源存量(如石油等能源原料或者纤维等原材料),P表示环境品质状况(如空气状况、水污染程度等)。通过消费各种产品、资源、环境服务,人类可以获得福祉,越多的产品和资源的消费、越好的环境品质则意味着获得的福祉越多。因此,用Uc、US、UP分别表示边际产品福祉、边际资源存量福祉、边际环境状况福祉,则Uc>0、US>0、UP>0。ρ表示社会福祉贴现率,把不同时期的福祉折现为当前值。
(2)式~(5)式表示实现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
(2)式中,K表示人造资本存量(如厂房、各种生产机器等人造生产工具与设施),K表示人造资本存量的变动数量。F(K,L,R,P,M)表示生产函数。L表示劳动力数量,假设劳动力数是外生的。R和S均表示资源,只是R表示用于生产的各种资源投入,是一种流量概念,而S表示资源存量。f(R,S)表示在资源存量S的状况下,开采R的资源所需要的成本投入。D表示在人类的作用下资源的增长数量。g(D,S)表示在源存量S的状况下,要诱发资源增长D的数量所需要的成本投入。A表示人类对于环境的治理程度。i(A,P)表示在环境品质P状况下,要达到A的环境治理程度所需要的成本投入。N表示人力资本的增长数量。j(N)表示实现人力资本增长数量N需要付出的成本。所以(2)式表示,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人造资本的积累、人们的消费、资源的开采成本、资源的诱发成本、环境的治理成本、人造资本的积累。
(3)式中,S表示资源的真实变化数量,a(S)表示资源存量S的自然增长数量。(3)式表示,资源的真实变化数量等于资源的自然增长数量加上人类诱发的增长数量再减去生产投入数量。
(4)式中,P表示环境品质的真实变化情况。b(P)表示环境品质在P状况下的自净情况。r(F,P)表示环境品质在P状况下生产F对环境造成的影响。(4)式表示,环境品质的真实变化等于人类对环境的治理程度加上环境的自净状况减去生产造成的环境影响。
(5)式中,M表示人力资本的真实变化数量,其应等于人类对人力资本的培育数量N。
需要求解的方程组其实是一个最优控制模型,其哈密尔顿函数则为:
H=U+γKK+γSS+γPP+γMM
(6)
(6)式中,γK、γS、γP、γM分别表示人造资本、资源、环境品质、人力资本的影子价格。求得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并整理,可以得到整理后的哈密尔顿函数:
H=U(C,S,P)+UC(F-C-f-g-
i-j)+UCgD(a+D-R)+
UCiA(A+b-r)+UCjNN
(7)
(7)式中,gD、iA、jN分别表示边际资源诱发增长投入成本、边际环境治理成本、边际人力资本增长投入成本。(7)式的哈密尔顿函数H表示t期动态真实福祉状况,它等于t期静态福祉U(C,S,P)加上人造资本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加上生态环境的资源真实存量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加上环境品质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加上人力资本变动带来的福祉变化。
对t期静态福祉U(C,S,P)进行泰勒公式展开:
U(C,S,P)=U(0,0,0)+CUC(0,0,0)+
SUS(0,0,0)+
PUP(0,0,0)+
12!(CC+SS+
PP)2U(0,0,0)+…
(8)
(8)式中,U(0,0,0)表示消费产品、资源数量、环境品质均为0时福祉,其值等于0。UC(0,0,0)、US(0,0,0)、UP(0,0,0)分别表示消费产品、资源数量、环境品质均为0时的边际产品福祉、边际资源福祉、边际环境品质福祉。根据泰勒公式原理,可以把(8)整理,表示为:
U(C,S,P)≈CUC(0,0,0)+
PUP(0,0,0)
(9)
把(9)式代入(7)式并整理得:
H≈CUC(0,0,0)+UCjNN+UC(F-
C-f-g-i-j)+UC(gD(a+
D-R)+iA(A+b-r)+SUC
US(0,0,0)+PUCUP(0,0,0))
(10)
(10)式中前半部分CUC(0,0,0)+UCjNN+UC(F-C-f-g-i-j)表示消费产品、人造资本变动、人力资本变动等给人类带来的动态福祉状况。而(10)中后半部分UC(gD(a+D-R)+iA(A+b-r)+SUCUS(0,0,0)+PUCUP(0,0,0)),表示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良好环境品质给人们带来的福祉。式中Uc是边际产品福祉,表示消费一单位产品所能带来的福祉,因此式中gD(a+D-R)+iA(A+b-r)+SUCUS(0,0,0)+PUCUP(0,0,0)则表示,用消费品为计量单位的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能力,也就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环境竞争力,用字母V表示:
V=gD(a+D-R)+iA(A+b-r)+
SUCUS(0,0,0)+PUCUP(0,0,0)
(11)
因此,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的福祉=Uc(边际产品福祉)*V(环境竞争力)。
对(11)式中a(S)和b(P)进行泰勒公式处理,并整理得:
V≈gDD-gDR-iAA+iA
r+S(US(0,0,0)UC+as(0))+
P(UP(0,0,0)UC+bP(0))+…
(12)
(12)式中US(0,0,0)UC+as(0)和UP(0,0,0)UC+bP(0)均为常数分别用d和e表示,则(12)可以整理为:
V≈gDD-gDR+iAA-iAr+
Sd+Pe
(13)
由此可见,环境竞争力可以分解为六个部分:人类诱发自然资源增长的能力gDD,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自然资源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能力下降程度-gDR,人类治理环境的能力iAA,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品质衰退对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福祉的能力下降程度-iAr,自然资源存量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Sd,环境品质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Pe。换句话说,这六个部分中,gDD其实表示人类对自然资源维护反应能力,gDR表示人类生产行为对自然资源造成的压力,iAA表示人类对生态环境品质的治理反应能力,iAr表示人类生产行为对生态环境品质造成的压力,Sd表示自然资源存量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Pe表示环境品质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由此可见,通过对经济-环境系统的经济模型分析可知,环境竞争力可以按照压力――状态――反应框架(PSR)展开测算分析。
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影响各国各地区发展实力的竞争因素,最终影响着人类福祉状况,因此,评价环境竞争力是一个重要议题。通过动态最优经济模型,可以深入探析环境竞争力的内涵、测算评价方法,揭示评价环境竞争力的经济学框架和自然科学框架以及这两类评价模型之间的本质联系。首先,环境竞争力是生态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协调能力,最终表现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与促进能力,表现为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地区环境最大化人类福祉的能力。其次,环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可以进一步地分解为六个子能力,这六个子能力揭示了:评价环境竞争力不仅要评价生态环境品质现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能力,也要分析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品质造成的压力、人类对生态环境品质的治理反应能力。
本文只是在理论上探析环境竞争力的内涵、测算评价方法,至于环境竞争力的完整测算评价模型以及实证分析,还需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展开。
参考文献:
[1]黄茂兴,高建设.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国环境竞争力问题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6.
[2]曹斌,林剑艺,崔胜辉.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3):99-106.
[3]林寿富.区域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16.
[4]郝翠,李洪远,孟伟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对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61-166.
[5]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评估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11-90.
[6]陈德敏.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25-29.
[7]汤姆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9.
[8]萧代基,郑惠燕,吴瑛,等.环境保护之成本效益分析[M].台北:俊杰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13-15.
论文关键词环境环境利益环境权
一、人与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某一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或状况。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其他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中心、为主体的环境,围绕生物界的并构成生存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生态学中的环境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环境法中的环境应以“人类”为中心还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学术上没有一致的答案。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为了研究的方便,本文使用我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认为环境是以人或人类为中心的自然因素总体,人与环境的关系,实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伴随人和人类始终的一种客观存在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靠自然界而生活。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以一定的生产方式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尽可能丰富的生活资源的历史。在人类早期,人与动物没有根本的区别,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根本的区别。人出于生存的本能和需要,按照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和生态规律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关系全部受自然生态规律的控制或调整。人这种对自然的依赖性及由此形成的原始的和谐的秩序,达尔文概括为“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在人类社会进入“人类文明时期”后,特别是经过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后,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空前发展,人类树立了对自然界的绝对权威并占据了主宰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管理与被管理、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人类以“万物之主宰”的绝对优势对自然界无节制的利用、征服、掠夺与破坏,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二、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环境利益就是环境带来的利益。环境带来的利益应该包括经济利益与纯粹的环境利益(以下称环境利益)。自然界带来的利益是环境利益还是经济利益需要辩证的分析。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可以为家庭与企业谋取经济利益而无偿利用。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也可以仅供人们基于生命形式而享受。前者属于环境带来的经济利益,后者属于环境利益。森林、矿藏、水流等可物权化的自然资源可以有偿或无偿地投入到生产活动中去,创造物质财富,给人类以直接的经济利益。森林、矿藏、水流等自然资源也有维护生态平衡、审美愉悦等环境利益。自然界容纳着人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承载着自然界自身变迁所引致的各种破坏,并且依靠其自身的力量不断重新塑造环境,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过程,把有害于人类的环境逐渐转变为对人类无害的环境。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环境自净能力。环境自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利益,但环境自净能力也可以用之于生产而带来经济利益。同时,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污染超越了环境自净能力的承载限度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环境法所要保护的利益是环境利益,环境法要求经济利益的实现不能损害环境利益。
三、环境利益与环境权
环境法怎样保护环境利益?为了保护环境利益,环境法怎样约束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环境法约束人们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的正当性何在?这些问题的解答依赖于环境权理论的成熟以及环境权在立法、执法与司法上受到重视。环境利益只有上升为环境权才能够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因此,环境权是环境法的一个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