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运河:古邗沟

及石涵洞,引水灌堤东农田。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门、水闸79座,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南宋由于金人多次南侵,这段运河骤然衰落。至元代这段运河虽较残破,但对后期拓展大运河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作用

邗沟的开凿,最初出于军事需要。东汉时,即利用运河进行漕运。其后,经济中心逐步由东北移向东南,漕运任务日益繁重。北宋初,岁漕六百至八百万石。元末明初,进入鼎盛时期。据史册记载,当时"江南全省,糟米什项居天下强半。"加上南北商货,运输量更大。这些物资,或由末口过闸入淮,或由末口车盘至清江浦入淮,明永乐十三年进一步开拓故沙河后,伏秋高水季节,漕舟商船,由故沙河行驶,枯水时期,仍由末口过闸,或由五坝车盘入淮,直至黄河(即原淮河)改道草湾新河北徙,末口、五坝才完成了转运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京杭运河苏中段经过多次整治,古邗沟范围内建成了江都和淮安两个梯级水利工程枢纽,成为南北运输的重要环节,而且集流域防洪、排涝、灌溉、调水、航运、城乡供水等综合效益于一体,成为促进苏中、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水上黄金航道。为使人们更好地认知这段历史,淮安市水利部门近期在末口处修建了碑亭,以彰显这一永载史册的治水创举。

形成变迁

古代淮河有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网,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和各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春秋晚期以前,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水上交通,却是隔绝的。

影响航运,故于沟、河相接处设埝,因地处北辰坊,故名北辰堰,后称之为"末口"。清《宝应图经》一书详细地记录了历史上邗沟在宝应段的十三次变迁,其中《历代县境图》有一幅名为"邗沟全图",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当年邗沟流经的线路:从长江边广陵之邗口向北,经高邮市境的陆阳湖与武广湖之间,再向北穿越樊梁湖、博支湖、射阳湖、白马湖,经末口入淮河。古代邗沟的景象在北宋诗人秦少游的《邗沟》诗中有生动的描述:"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二、长江淮河牵手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流经全国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公里。长江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淮河下游有入江和入海两条水道。其中,洪泽湖至三江营的入江水道90%以上位于扬州境内,承担着淮河75%以上的外排流量;洪泽湖至滨海的入海水道,即为苏北灌溉总渠。

早在2500年前,江淮大地上一条名叫邗沟的水道出现,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让这两条堪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实现了“亲密牵手”。邗沟水道,有着惊人的历史地位和身价,它不仅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更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遗存。

对于大运河,一般人都认为是隋炀帝杨广开通的,自此以后才沟通了南北五大水系。其实严格地讲,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始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当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还利用长江三角洲天然便利的河湖港汊,疏通了由苏州经无锡、常州北入长江到扬州的“古故水道”,与邗沟相连。后来,吴王又在今山东菏泽一带开凿菏水,使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四大水系相联。数百年后,东汉权臣曹操在河北地区开凿运河,建立了黄河和海河水系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时期运河就沟通了五大水系。

有了邗沟水道,才有了后来隋炀帝对邗沟的南北扩据与连接,才有了元代打通的京杭大运河......如今,人们很难相信:一条古河道——中国大运河;一座古城——扬州城的历史,竟然是从这条小河写起的。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邗沟及后来的大运河,便成了扬州最重要的运输途径。尤其到了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漕运中心,占有重要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此时的扬州商贾如云,极尽繁华,获得“维扬雄富冠天下”的美名,造就了扬州一段最辉煌的时期。

如今的古邗沟故道,从扬州城北郊的螺丝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长约1.45公里,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它是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之一,从汉代至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河kj虽然历经整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础上拓宽和修缮,因此保留了河道走向的真实性。

其实,除了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为人们所熟知外,300多年后的公元前179年,分封在扬州的吴王刘濞也曾开凿过一条“邗沟”。《宋史·卷九十六》:“吴王濞开邗沟通运海陵。”《中国国家地理》对此这样解释:贯通江苏省南通、扬州两市的人工河道,古称邗沟。始建于西汉文景年间(公元前179—前141),由吴王刘濞主持开凿。其主要作用是运盐。清宣统元年(1909),官方改称该水道为“通扬运河”,并一直沿用至今。几番苍桑,几经兴衰,如今的“第二条邗沟”早已和芒稻河、新通扬运河等河道沟通,成为连接长江与里下河水网的重要水道枢纽。

想当年,吴王筑城、挖邗沟,水蕴邗城。邗沟这条水上交通要道,书写了扬州汉代的初兴、唐代的繁华和明清的鼎盛。如今的古邗沟故道,两岸石墙堆砌,扬柳依依,早已经作为城市的一条景观河。河面上还保留有明清时期修建的“邗沟桥”横跨,此桥为两头门石桥,两边山花墩上均嵌“邗沟桥”石额。从那时起,这水一直流淌至今。以其特有的激情与旷世风华,默默流淌了2500年。

站在邗沟桥上眺望:只见河水缓缓流淌,一如2500年前那样涓涓不壅,终为江河;水面之上,仿佛从历史深处驶出一支支满载货物的船队,船橹纤夫,号子声声,缓缓前行......

邗沟古道,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也就成了华厦版图上一条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极为重要,它不仅是古代中国陆上运输的交通大动脉,更连接着古代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

它的起点是福建泉州,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线。自汉朝始,中国与南洋诸国就已有接触,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由于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海路商贸的主要货物是丝绸,所以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千百年来,随着中国与海外商贸的不断扩大,后来又叫做“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等。而扬州,却始终是连接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的交汇点。

千年来,运河孕育了扬州城市,贯通了扬州湖河,奠基了扬州文化。运河已然成为扬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哺育了扬州,是扬州的“根”;运河成就了扬州,扬州也守护着运河。然而,大运河在为扬州带来福祉的同时,它自身也在经受着淮河数百年来的不尽侵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民谣,充分说明:淮河做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国人的巨大哺育作用。然而,淮河虽然有过自己的光辉历史,却也有过令人心痛的灾难;它更见证过因黄河夺淮,迫使淮河改道之后,给两岸人民带来的苦难。历史上的淮河,原本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淤塞了入海通道,从而导致淮河排泄不畅,或涝或旱,灾害频发。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1194年。当时,南宋统治者希望借助黄河洪水阻挡金兵南侵,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决开黄河大堤。逼使淮河水流从洪泽湖南决入江,江苏省境内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被夷为平地,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自此,黄河开始了长达700多年的夺淮历史。自从强悍的黄河,击碎了淮河美丽的歌谣;从此,“丰饶富足”一词,便成了淮河历史上那个遥远而美好的童话。淮河两岸民不聊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淮河成了举世闻名的一条“害河”。

淮上的历史风云变幻,常常反映着中国历史在不同时期的真实面貌。而淮河的变化,自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进程面貌的巨大变幻......

2016年9月,扬州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将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让一江清水向北流,确定为未来5年扬州重点抓好的10件大事之一,并争取进入省级和国家规划。2017年2月6日,在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郑重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和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自此,扬州率先提出的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设想,正式上升为省级重大战略。

人们欣喜地看到:自2500年前,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最早实现了长江和淮河的“牵手”之后,今天的扬州人民又意气风发地开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以“南水北调”清水通道为核心,再现“江淮三百里生态风光图”和“百里大江风光带”,展现美丽宜居新扬州的最新画卷。

三、运河名称之变

“开成二年(837)夏,旱,扬州运河竭。”(《新唐书·文宗本纪》),这是正史中首次用运河二字称呼人工河道——邗沟。扬州市水利专家徐炳顺告诉记者:由此可见,邗沟最早被称“扬州运河”始于唐开成二年,距今约1200年,而比煌煌巨著《辞海》中“运河始于宋”要早了一个朝代。

邗沟最早见于南朝谢灵运《西征赋》

邗沟是今日运河之祖,历史悠久,随着朝代的更迭,称谓变化之多,在人工河道中应是首屈一指。《左传》云:“吴城邗,沟通江淮”,但无沟名,后人多释为因邗得名。《国语》称为深沟,《汉书》称为渠水,《水经》称中渎水,《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称为韩江。南朝诗人谢灵运《西征赋》云:“贯射阳而望邗沟”,邗沟之名首见于文字记载。与此同期的《芜城赋》云:“柂以漕渠,轴以昆岗。”邗沟被称为漕渠。《水经注》又称韩溟沟。

唐代魏征作《隋书》时,云:隋文帝称三阳渎。隋炀帝时仍称邗沟。

唐开成二年,邗沟首称扬州运河

唐代早期,据《新唐书·食货志·地理志》记载,称邗沟为漕河、官河。元和中,李吉甫作《元和郡县志》称合渎渠、邗江、三阳浊。唐后期,邗沟名字有了一个飞跃,据《新唐书·文宗纪》云:“开成二年(837)夏,旱,扬州运河竭。”这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开成二年旱,运河干涸,更重要的是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邗沟有了一个以运河命名的新名字——“扬州运河”,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也是典籍中首次见运河二字。比我们现在说的运河之名始于宋大祥中符五年(1012),“淮南旱,减运河水灌溉”中的“运河”名字要早175年,比宋天禧四年(1020)开挖“扬州运河”这一称谓要早183余年。

宋代沿用运河二字,且与其它河名并用

宋代,用运河二字命名多了起来,且与其它河名并用。《宋史·真宗纪》云:“天禧四年(1020)正月,开扬州运河。”此继唐开成以后,扬州城南河道复称扬州运河。《宋史·张纶传》云:天禧中(1017——1021)“纶除淮制置发运副使,筑漕河堤三百里,于高邮北旁锢巨石为石达,以泄横流”,称邗沟为漕河。《宋史·神宗纪》:“元丰二年(1079),浚淮南运河,自邵伯埭至仪真,十四节。”此称淮南运河。《宋史·食货志》云:元丰五年(1082),开龟山运河(邗沟北延段,位于今淮安)以达于淮,称运河。《宋史·神宗本纪》记载:元丰七年十月浚真楚运河(今仪征至淮安区),称真楚运河。元丰时,《梦溪笔谈》又称淮南漕渠。《宋史·河渠志》又载:“高宗绍兴四年(1134),拆毁真、扬堰闸及真州陈公塘,无令走入运河,南宋时称运河。十四年,扬州守臣熊飞言:扬州运河,惟藉瓜洲、真州两闸潴积。

宋代称邗沟为漕河、淮南运河、真楚运河、淮南漕渠、扬州运河等,其中用运河命名的名字比唐代明显多了起来。

清代自京师至杭州统称运河

到了清代,《清史稿·志一百二》在运河条下云:运河自京师历直沽、山东,下达扬子江口,南北二千馀里,又自京口(今镇江)抵杭州,首尾八百馀里,通谓之运河。这是邗沟自开凿以来,历经汉、晋、隋、唐、宋、元、明,至清2100余年,又南通北达,才有了统一的称谓。运河二字也由“地区级”升到“国家级”,创新了典籍记载的历史。沿线河段普遍冠上运河二字,遍及大江南北,如通州运河、北运河、临清运河、中运河、淮扬运河、南运河、江南运河等等。

淮扬之间的邗沟在清代也出现了新的名字。据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等记载,清顺治、康熙就称邗沟为运河、里运河,后又有里河、南河、淮扬运河、里扬运河、南运河、江北运河等名。

1958年全面整治,扬州首称京杭运河

四、世界奇迹

一条邗沟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历史。

作为世界著名的三大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创造了许多世界之最,其中一个"之最"就与扬州有关。苏伊士运河开凿于1859年,距今一百四十五年,巴拿马运河始凿于1881年,距今只有一百二十三年。而中国最早开凿的邗沟是在公元前486年,至今已是两千四百九十年,而邗沟故道就位于现在的扬州市中心。

古邗沟是中国大运河的最早期遗迹之一

古邗沟从螺丝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长1.45公里,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这段邗沟遗址的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是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之一。从汉代至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河道虽然历经整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础上拓宽和修缮,因此保留了河道原有走向。

在没有看到古邗沟之前,我先在马路边看到一个亭子,亭子里面仅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三个大字“古邗沟”。而亭子西北角的一条小河,正是我要寻找的古邗沟。或许是来之前看过不少照片,眼前对于中国大运河甚至中国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的古邗沟似乎并没有那么惊艳,如今的古邗沟更像是城市内的河道。

古邗沟究竟有多少历史价值呢?简而言之,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

古时候淮河流域四通八达,但是和长江却是没有任何流通,这对于出远门都要依靠水路的古代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麻烦。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从今扬州市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至淮安旧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这条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称邗沟东道。

古邗沟是交通运输的要冲,且江淮地区发生战争,必争淮安。长期以来,淮安一直是“南必得而后进取有资,北必得而后饷运无阻”的军事重镇。但随着历史的变迁,邗沟逐渐成为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修建古邗沟扬州人奉夫差为财神

在距离古邗沟不到100米的地方,正是京杭大运河扬州段,运河向东的拐弯处,建造了一座特殊的财神庙,扬州人称为大王庙。这里供奉的两位财神只能在扬州看到,他们就是吴王夫差与汉初吴王刘濞。

在扬州历史上有过三个繁荣时期,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为扬州的繁荣筑下了坚实的基础。大王庙内供奉的另一“财神”汉初吴王刘濞,他西开铜山铸钱、东煮海水制盐之举,使吴国成为西汉初期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一个,扬州进入历史上第一个经济繁荣期。夫差和刘濞对古代扬州的交通、经济作出的贡献,扬州人民没有忘记,遂建庙祭祀,供奉香火。据扬州当地人说,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五,这里香火兴旺、香客云集。

五、有关常识

我国的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的开凿工程。一次是春秋时期,由吴国的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邗沟虽在东汉已受重视,但至末年,地方割据,三国时为孙曹兵争之地,运道并不通畅。东晋时,邗沟渠化堰坝开始出现。当时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涨时水从坝上溢流或有单闸,开门引潮,闭门蓄水。第二次是隋朝大业年间时修建的。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邗沟南端水源开发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济运,但常淤塞。当时邗沟运道自淮阴至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较陡,流速较大,夏季水大时,逆水船不易上行,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为古末口,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进行。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同年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宋代修治加快,重点在解决淮河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进入邗沟工程修筑至运输管理的鼎盛时期。经过修建,这段运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个滚水堰,堤上植树,还陆续在堤身开水闸及石涵洞,引水灌堤东农田。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门、水闸79座,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南宋由于金人多次南侵,这段运河骤然衰落。至元代这段运河虽较残破,但对后期拓展大运河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据《汉书艺文志》及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邗沟的路线大致是:南引长江水,再从如今观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绕至铁佛寺稍南的城东南角,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今高邮南15公里的武广湖(后名武安湖)与陆阳湖(又名渌阳湖)之间,进入距今高邮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东北入今宝应东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称博支湖,即广洋湖)、宝应东北30公里的射阳湖;出湖西北至山阳(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汇入淮水。因为利用天然湖泊以减少人工,所以邗沟线路曲折迂回,全长约200余公里。

联结长江和淮河的中国古代运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于公元前486~前484年开凿。南起邗城(今扬州)以南的长江,北经樊梁湖(今高邮附近)折向东北,入射阳湖,再向西北经淮安入淮河。东汉时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经津湖、白马湖、北入淮。东晋永和年间,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从今仪征引水。隋大业元年(605),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裏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81年)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在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也建有多处堰埭。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

在中国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暸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今裏运河上承中运河,北起淮阴水利枢纽的淮阴船闸,南到扬州市邗江区六圩入长江,过江在镇江市谏壁口与江南运河相接,长197公裏。为苏北航运干道,亦为江水北调工程中的主要输水线路。

最早的运河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支柱,水利建设也-直受到国人重视,因此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运河。根据学者近年来的研究,见于《史记》、《水经注》等书记载的中国最早的运河,应当是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因晋楚争霸战争以及北上会盟“问鼎中原”的需要,而由孙叔敖主持开凿的荆汉运河和巢肥运河。荆汉运河把发源于荆山流入长江的沮水,与发源于郢都附近流入汉水的扬水连接起来。巢肥运河把淮河的支流肥水,与流入巢湖,经濡须水入长江的施水连接起来。此外比较早的还有百尺渎和堰渎。百尺渎由吴城通往古钱塘江北岸的河庄山侧(今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西南四十里),是一条沟通吴、越的人工渠道。公元前495年,越王勾践的军队曾循百尺渎北上攻吴。堰渎开凿于公元前506年,当时吴王阖闾伐楚,命伍子胥开堰渎运粮,凿通今江苏高淳县东长江支流水阳江和太湖分水岭的东坝,使西面的水阳江与东面的荆溪连接起来。

邗沟

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运河,是吴王夫差时期开凿的邗沟。吴国最盛时,疆域的北界大致在淮、泗--线,其中包括长江以北的千里沃野。虽然长江与淮水之间遍布湖沼水泊,却没有一条内河水道可以通达,这对吴国北上争霸很是不利。于是夫差开始筑城、挖河。

鸿沟

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魏国为了灌溉农田、加强对黄淮地区的控制,在黄河与莆田湖之间开挖了-条运河,即是鸿沟。故道自今河南省荥阳东北约17公里的广武涧引黄河水,东流经今中牟北,又东经开封北,折而南经通许东、太康西,至淮阳东南入颍水。于是在黄淮平原上形成了以鸿沟为主干、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道交通网-鸿沟系统,对促进当时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巨大作用。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便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鸿沟从此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可调和的矛盾、巨大的差距,而成为一个通行的词语了。隋朝时开凿的通济渠(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后,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堵塞,鸿沟也就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了。

六、文化

秦观,字少游,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扬州高邮人。北宋文学家。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

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最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所写各体诗、文、词,均甚为世人所重。其中,少游的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为"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婉流美,加以词情婉转,情韵兼胜,所以历来词誉甚高,然因语多凄黯,有的作品气格伤于较弱。至若《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则固然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又如《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作"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人物生平

未仕期1049年至1084年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然而亦时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游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往乌江拜谒项羽墓,极尽山水名胜。此次出游共赋得诗词三十余首,并作《汤泉赋》一篇,以记途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往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与苏轼同游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同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中秋时,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年关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上。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离别情意,透露出对此段漫游岁月美好的缱绻不舍。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却是抱著满满的期望换来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可见这一失败,对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的社会现实。因此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秦观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入仕期1085年至1094年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登科以后,任定海主簿及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佑二年(1087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秦观于朝,无奈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元佑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纯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佑六年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元佑七年(1092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左迁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实录》,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三年亦为秦观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候。宦达未久,元佑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贬谪期1094年至1100年

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瞬变,"旧党"出京。秦观作为"旧党"核心人物,亦在所难免。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诋毁先帝。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佛聊禅,并为僧人抄写经文。他的词作《千秋岁》在回忆当年盛会时,抒发了很深的感慨与愁情: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诬陷,状告秦观私撰佛书,便又因此获罪。《宋史.文苑传》云:"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同封号除掉,是宋朝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黜南蛮时,秦观心情悲怅,早已绝了希冀,便作《踏莎行》词。虽将《千秋岁》的直抒换为比兴,没有"愁如海"之类的字眼,然而内心深处却依然郁结难解: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方至郴州又移至横州编管,元符元年(1098年),移迁雷州编管。眼望离京师越来越远,归乡无期,秦观自赋挽词。此词道尽心中凄苦,叫人心生悲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当年五月行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而卒。张文潜曾作《祭秦少游文》云:"呜呼!官不过正字,年不登下寿。间关忧患,横得骂诟。窜身瘴海,卒仆荒陋。"道尽了秦观坎坷一生,句句痛彻心扉。一代文人,命运竟是如此的坎坷曲折,最后竟死在荒蛮之地,令人无限感慨。

策论艺术

综述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当然,评价一个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秦观的婚姻

关于其妻就是点了一下名字而已,在秦观的诗文中提及不多。例如《临江仙》:

髻子偎人娇不整,眼儿失睡微重。寻思模样早心忪。断肠携手,何事太匆匆。

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遥怜南埭上孤篷。夕阳流水,红满泪痕中。

再如《满庭芳·茶词》:

北苑研膏,方圭圆璧,名动万里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相如方病酒,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便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揽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妆残。

末句以相如文君来比喻秦观夫妇,说明两人感情还是很深厚的,但徐文美大概不是秦观最钟爱的女子。有人统计,秦观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的序里说秦观的诗是"公然走私的爱情"。《茹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说了秦观的一件风流事。秦观在绍兴的时候,由当地最高长官太守接待,住高级宾馆蓬莱阁。一日,在席上看中一个歌妓,于是赋《满庭芳》,开头一句是"山抹微云",后来就是"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了。此词流传甚广,苏轼曾戏称秦观为"山抹微云秦学士"。

明代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纪》中则透露了秦观的另两次艳事。"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而"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照人依旧"是说他们幽会情景的。秦观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这位名妓,末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哑谜。

才情都用在妓女身上,是不是有点"浪费"以至于黄庭坚都看不过去了,写了一首诗劝告他,其中有"才难不易得,志大略细谨"的句子,秦观看了很不高兴。

传统的诗词鉴赏,分析秦观时,总是定性为写"歌妓的恋情,同时又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但这并不适合解读秦观的所有爱情词。拿他的经典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来说,就并没有牵连到什么仕途失意的身世之感。相反,如果结合他放浪的情感经历来看,完全可以大胆地假设,这只是秦少游安慰痴情女子的托词,或者说摆脱一段旧恋情的美丽借口。

文学贡献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现在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THE END
1.扬州市人民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大型央企国企、大院大所、知名民企的战略合作,11月12日—14日,市委书记王进健率队赴北京开展专题招商拜访活动,深化产业合作,推进创新协同,加快推动大项目好项目落地见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成品油和石化产品供应商。王进健与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万涛座谈交流,对中国石化长期以... 查...http://yangzhou.gov.cn/yangzhou/lsyg/lmtt_yz.shtml
2.扬州:穿越千年水道细数运河变迁汉建安以前,邗沟出博芝、射阳湖,并利用射阳湖的水源,向东绕了一个大弯后,经夹耶至淮河,历史上称此河线为东道。汉建安二年(197年),广陵太守陈登把樊良湖与津湖连接起来,使邗沟出津湖、达白马湖,改变了原来路线,其河线在原河线之西,所以历史上称此河线为西道。到晋代,河线发生三次重大变迁。《水经注》云:"...http://app.zgsyb.com/news.html?aid=701227
3.邗沟春秋一、邗沟开凿前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诸侯林列,各自称霸一方,都企图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搏杀,争夺霸主地位。春秋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有140多个诸侯国在互相争斗,争斗的结果产生了“五霸”,盘踞在长江下游的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争得了霸主地位。 http://www.haqbszb.cn/Article/index/aid/5511096.html
4.邗沟漕运与善道如果说邗沟最初开凿的目的是吴国为了北上争霸,但具体操作上,开凿邗沟是为了连接邗城与善道,只是在邗沟连接善道之间借用了一段淮河自然段而已。 这种说法并没有颠覆历史,却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要将来龙去脉叙述清楚,有必要从邗沟的开凿背景说起。 国力的强盛...http://www.xyrbszb.com/Article/index/aid/8267758.html
5.邗沟是由春秋时期()开凿。邗沟是由春秋时期()开凿。A.越国B.蜀国C.燕国D.吴国点击查看答案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单项选择题以下哪个工作最合按学历经历填写履历表?() A.司机B.电影演员C.服务员D.律师 点击查看答案 2.单项选择题以下哪种履历表最适用于第一次找工作或长期失业的求职者?() A.按时间顺序填写的...http://www.ppkao.com/tiku/shiti/a1e306e3036640e8b4e72745ae95152c.html
6.中国历史地理期末答案和章节题库2024春夫差于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开凿联通长江、黄河的运河——邗沟 王安石诗中:京口瓜洲一水间,瓜州指镇江 中国历史时期南方一年两熟制,主要实行稻麦轮作 周代构成国家的部落、部落联盟、方国拥有的土地不但不是通过分封获得,反而国家却是由部落、部落联盟、方国的土地组合而成 ...https://www.wkebb.com/c/8a1efcdd1c05fe37f1e04755105be6f7.html
1.初中历史老师教案(精选11篇)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讲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繁荣。“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https://mip.ruiwen.com/jiaoan/4006209.html
2.有关“中国大运河”两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据此精确地表述为:中国大运河的开掘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486年,为北上争霸,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成为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 古人以“沟”来表达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水系,除了“邗沟”,还有著名的“鸿沟”。战国中期,魏国为争雄称霸,于公元前...https://www.fx361.com/page/2020/0627/6806020.shtml
3.吴掘邗沟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春秋吴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吴掘邗沟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春秋吴国国家战略的演变,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邗沟,春秋,吴国,吴文化,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伐齐而开挖"邗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一背景涉及春秋吴国国家战略从"联晋抗楚"到"兴霸成王"再到"北进...https://wap.cnki.net/qikan-SZJX201604005.html
4.七年级下册道法青春知识点(精选14篇)5.对性别角色的认识有什么作用? (1)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与异性的 不同特点,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如何与异性相处。 (2) 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我们在接受自己生理性别的同时,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6.如何做到优势互补? 男生女生欣赏对方优势的作用是什么?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p0gos.html
5.韩信故里不是码头镇——必须澄清的历史淮安城市网这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社会背景。在这大背景下,山阳城和码头镇经历了不同的命运。 先说山阳城,自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北上伐齐,南起长江北岸的邗城,北至淮河南岸的末口,勾通了江淮。从物质上说,促进了太湖流域与淮河流域的水上往来,活跃了江南与苏北的物资交流,繁荣了经济;从精神上说,邗沟好似一把宝剑,插进...http://www.huaiancity.com/nd.jsp?id=8039
6.从地理环境角度考察我国运河的历史作用历史时期在长江流域开凿的运河,如春秋战国以来的邗沟、江南河、胥溪、灵渠等等,两千多年来经不断地疏浚和改建,始终是可以通航的,有 的运河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中还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黄河流域在历史上兴建过的运河数字远远超过长江流域,可是除了河北省境内的南运河部分河段尚可通航外,绝 大部分运河或淤成平陆,或尚存...https://yunhebowuguan.cn/article/134/3.html
7.邗沟是由春秋时期()国开凿。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由利息净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组成。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激素的种类很多,几乎所有激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和生殖机能有关。( ) A. 正确 B. 错误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财务报表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基本经济活动,包括()。 A. 筹资活动 B. 风险活动 ...https://www.shuashuati.com/ti/7dc41b72cc384e85a570578478312684.html?fm=bd1a13344996187e86ab1f84141ed2b2c8
8.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大隋王朝历史简介留存至今的隋唐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在现在的水利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既是我们认识大运河的重要资料,也是需要我们科学保护和永续传承的文化景观和遗产。 关键词: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运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商时期,吴太伯率领吴地先民兴修水利,开凿短小...http://www.zzfmdn.com/article/817972
9.邗沟的开凿与河下的兴起河下古镇文史淮安全球资讯网邗沟的开凿与河下的兴起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吞并越国以后,为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为了便于运送粮草,便由邗城(今扬州)西长江边向东北开凿了一条航道,沿途拓沟穿湖至射阳湖,直至淮安旧城城北五里与淮河连接。这个航道,大半利用天然湖泊沟通,史始邗沟东道。这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人工运河,又名渠水、韩江、山阳...http://www.wshuaian.org/show.asp?id=3211
10.七年级历史暑假作业七年级历史暑假作业 2 1.下面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 A.经济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 2.隋朝末年,家住涿郡的一位商人要沿着新开通的大运河乘船去洛阳,他必须经过 A.永济渠B.江南河C.邗沟D.通济渠 3.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这里的“唐...https://www.oh100.com/kaoshi/shujia/496236.html
11.《中国古代史考研》上岸的兔子^第5章^最新更新:202303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为控制东南,转运征战高丽物资、军队,隋炀帝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开凿,历时5年,全长1700余千米,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元朝又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形成了京杭大运河。促...https://www.jjwxc.net/onebook.php?novelid=7086307&chapterid=5
12.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专题04隋唐时期:繁荣...家国情怀考点考向考法常现关键词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考向一隋朝统一考法时间北周、杨坚、589年、长安、隋文帝、陈朝、疆域辽阔、国力强盛考向二科举制考法1背景考法2主要标准考法3影响考法4相关成语隋炀帝、605年、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洛阳、涿郡、余杭、海河、淮河、长江、黄河、钱塘江、永济渠、通济渠、邗沟、...https://m.renrendoc.com/paper/322305244.html
13.高中历史教案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21119122110_2086085.html
14.历史文化主题公园11篇(全文)历史文化主题公园 第1篇 所谓“文化旅游”,可以看作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出游机会增多,人们开始关注和推崇旅游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活,开始注重寻找更有文化特色...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rhe33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