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传文献是人们通过口传心授、口耳相传的方式,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累形成的意蕴深邃、哲理深刻的一种人类精神文化遗产。彝族不仅拥有古老浩海的书写文化和文字文献,而且拥有悠久丰裕的口头传统和口传文献。彝族世代传承的口传文献,是一种极具学术价值和亟需抢救保护的文化传统,其整理研究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以降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受口头程式理论、民间文艺学、彝文古籍整理研究、文学人类学等学科兴起的影响,彝族口传文献研究备受重视,发展态势良好、成果颇丰。但与浩瀚的彝族口传文献存在状态还不相匹配,有待学界深入挖掘、深度探索。关键词:口头传统;彝族口传文献;毕摩口传经
中国西南民族成份较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文献汗牛充栋。口传文献,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存在载体与重要承载方式,各民族都有传承其丰厚文化的数以万计的口传文献和口传经典。如西南少数民族口传经典《苗族古歌》《羌族萨朗》《瑶族密洛陀》《侗族大歌》《壮族布洛陀》等都是传承与传播本民族文明与文化的极具影响力和知晓度的口传文献。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是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彝族不仅拥有卷帙浩繁的文字文献和书写文化,而且拥有古老浩繁的口头传统和口传文献。在彝族婚丧嫁娶等各种文化活动场域,能以口头形式进行论辩、吟咏、诵唱几天几夜的知识、歌诗、经文的智者、能人和祭司屡见不鲜。四川彝族婚礼中的“巳格”“克格”“牛牛合”“牧莫杜惹佐”1,以及葬礼中的“阿古格”“瓦子咧”“阿合阿格拉雅”2等文化展演,都以口头方式进行,且其口头演述时长或三天三夜、或五天五夜、或七天七夜等。贵州彝族有描述人生礼仪习俗的种类丰富的口传文献“《曲谷》(情歌)《阿买恳》《曲姐》(嫁歌)《陆外》(婚歌)《恳洪》或《恳咪》(丧歌)《诺沤》(庆典歌)《摩史》或《摩久》(庆典歌或婚歌)《细沓把》(丧歌)”等,这些“咪古”类文献都靠口头传承,“表现为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突出。”[6]云南彝族人口众多,其中操西部方言和中部方言的彝族或许因历史上的某些原因失去了使用彝文的机会,均没有使用文字的习惯,其传统文献和文化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流布和传播。3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述传说的共同点在于彝文是为了服务口传知识,满足口传需要而产生的。不论是为了记录口传历史而造字,还是神鸟口吐唾液成字,或是失语者造字等,都无不体现出文字在口传中诞生并始终为口传服务的特征。换言之,文字创造的目的是为了传承口头知识、记录口传话语、弥补口传不足、代替口传功能。同时,传说也揭示了先有口头传承后有文字传承(先有语言后有文字)的文明发展历程以及口传文明和口头文献的历史古老性。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贵州彝族口传文献整理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每个民族均在其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了载体多样、种类繁多的古籍文献。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和彝族等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口传古籍。如苗族古籍几乎都以口传形式存在,苗族史诗《亚鲁王》《板东辰》《天灵相公》《阿贵与雅莲》以及苗族民间季节歌、生产劳动歌、民间故事、迁徙古歌和丧仪唱词等数量丰厚的古籍文献都以口传形式传承与存在,布依族有口传古籍《布依族古歌》《安王与祖王》等,侗族有口传古籍《祖公之歌》等,仡佬族有口传古籍《仡佬族古歌》《叙根由》等,土家族有口传古籍《哭嫁歌》《打闹歌》等,水族有口传古籍《开天地造人烟》《简大王之歌》等散文神话传说与诗歌,而贵州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故事、传说、歌谣等类。[15]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中“丙编讲唱类”收录了彝族口传文献573个条目及其内容提要,其内容主要分为史诗歌谣、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三大类,其中史诗歌谣类有371个条目,民间故事类有106个条目,神话传说类有96个条目。[21]全书整理、编目、撰写的彝族讲唱类文献条目及其提要,是贵州彝族口传文献整理成果的全面搜罗、集中呈现、重要构成,为彝族口传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四川彝族口传文献整理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5年,四川民族出版社策划申报立项的以彝族口头经典为核心内容的国家民族文字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彝族传世经典》(共50部),修订了再版了《克智》《玛牧》《勒俄》《尔比》《波帕》《故事》等彝族传统口传经典。此项目作为一项彝族口头经典的抢救和保护工程,收集了以四川彝区为主并涵盖云、贵、川三省彝区的彝族传世口传文学经典,内容涉及民歌、谚语、故事、史诗、长诗等极具思想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彝族口传经典名篇文献,目前已陆续推出一系列文学体裁类的彝族口传经典,为彝族口传文献的编译、整理、抢救和保护做出实质性的工作,为彝族口传文献和口头传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厚实的文献资料。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云南彝族口传文献整理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跨区域的彝族口传文献整理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讲唱类(1-2)》,是一部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彝族口传文献编目集成,全书共收录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族古籍讲唱类条目4000条,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由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三辑构成,下卷由长诗、歌谣两辑形成,其中“神话”有五个部分(1000多个条目),“传说”有五个部分(600多个条目),“民间故事”有六个部分(1000多个条目),“长诗”有两个部分(100多个条目),“歌谣”有九个部分(2000多个条目)。[32]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可见,《彝族毕摩经典译注》(20卷口传文献)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彝族卷·讲唱类(1-2)》,是整个西南地区彝族口传文献整理成果的集大成,也是研究西南民族历史文化及古籍文献的翔实资料和珍贵资源。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口头文论背景下的口传文献研究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口头文化视阈下的口传文献研究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概括而言,口头文化视阈下的彝族口传文献研究成果主要均从彝族口传文化及口传文献的存在状态、价值意义和传承保护等方面进行考察和探索。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文学人类学视阈下的彝族口传文献研究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王明贵教授等涉及彝族口传文献研究的著作《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研究》,以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来观照内容丰赡的彝族传统经籍文学,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前沿的理论借鉴又有丰富的文献考察和深入的田野实践,是一部在彝族信仰文化研究、传统文学研究、古籍文献研究等领域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佳作,为彝族传统文学研究及彝学研究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头传承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传播形式和最重要的文明传承方式,不论在书写文明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还是在书写文明出现后的千年历史上,口传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口头传承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如在西方文化及世界文坛上有巨大影响的文学巨著《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口头传统文本。中国的口头传统与口传经典历史久远、内蕴丰饶,是人类口头艺术宝库中的靓丽风光,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都是以口头形式世代传承的享誉世界的口头经典。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口传是西南彝族历史文化与社会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彝族不仅以文字记载了浩繁的书写文献,还以口头传承了浩海的口传文献。历史上,彝族社会虽然有古老的文字,但彝族民众更善于用口头方式来传承其文明传统。相较于中原发达的汉文书写文明传统,西南边疆彝族社会更倾向对文化的口传心授。“汉族照书念,罗罗靠心授”。[59]即使是掌握着卷帙浩繁的书写文献的彝族传统知识分子毕摩,也以口头方式传承了灿如星海的口传文献遗产。“彝族毕摩文献长期以来一直在历时性的书写传承与现时性的口头演述中发展”。[60]作为一种文化价值不菲的人类精神财富,彝族口传文献是彝族文字文献的补充和佐证,更是一种亟需抢救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口传文献的整理研究历史肇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受口头程式理论、民间文艺学、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文学人类等新兴学科的影响,云贵川各彝族地区积极开展包括彝族口传文献在内的少数民族口传古籍的整理研究,不断有学者借鉴各种学术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彝族口传文献的采录、收集、整理与学术研究。Q8c彝族人网(彝人网)-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