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在丁家湾附近采访时看到,经过施工人员奋战,丁家湾88号大院主体建筑修缮完成,又一处盐商大宅青春再现,重放光彩。
探访青砖小瓦展风韵
丁家湾是一条特色老街,呈一个大大的“丁”字形。从最东侧的丁家湾门楼向西走不多远,便可以看到丁家湾88号大院的门牌。
记者在现场看到,丁家湾街巷虽然狭窄,但两侧清水砖墙耸立,青砖黛瓦的老建筑错落有致。丁家湾沿街分布着不少盐商大宅和名人故居,它的原真性、独特性、唯一性,以及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技艺、结构、原材料,最能体现扬州古城的风韵,丁家湾的幽深和静谧是它的灵魂,也是它的魅力。
记者看到,经过修缮,丁家湾88号大院主体建筑已经呈现,开始为这一老街“加分”添彩。走进大院,前后四进建筑主体已经呈现,青砖小瓦,马头墙高立。
“经过前期努力,目前整个大院主体建筑已经全部修缮完成,下一步将进行地面修缮和内部装修完善。”现场施工人员介绍,这次丁家湾88号大院大修采用“揭瓦不落架”的方式进行,力求修旧如旧。“揭瓦不落架”就是在不动房屋结构的前提下,将屋顶、屋檐掀开,视房屋损坏情况进行零件维修及更换,按照原有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原先的工艺技术进行修缮,保持其原先历史、人文状态。
揭秘卖饼起步成盐商
丁家湾位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是清代盐商聚居地。这次修缮的丁家湾88号大院,只是许氏盐商住宅的一部分。丁家湾59号、88号至92号、102号均是清末盐商许蓉楫的住宅。作为著名的“谦益永”盐号老板的许家,发家之路可谓具有传奇色彩,其是从卖饼起家创业,最后通过与清廷珍妃的关系,才发展成为大盐商。
许氏盐商祖籍徽州歙县,清初由许村移民至扬州。第一代祖先许仁寿来扬州时几乎身无分文,以卖徽州饼为生。待到稍有积蓄以后,便做起了盐业生意,旗号叫“谦益永”。许家真正兴旺起来,是在来扬州后的第三代。据说,当时许家利用清廷珍妃的关系,得到在兴化、泰州、东台三地经营盐业的专利,因而迅速发家。当年许家的正室住居中90号,一东一西的88号、102号住着两房侧室。
原先居住在老宅子里的居民茶余饭后,还经常会说起许家一段“英雄”往事。许氏盐商经营盐业的资历并不太长,属于晚清盐商中的“后起之秀”。许氏盐商中的许蓉楫,字云甫,是许家第五代传人,生于同治四年(1865)。许蓉楫善于经营,他凭着过人的才智与胆略,在扬州盐业界站稳脚跟,获利丰厚,在清末民初的扬州盐商中俨然巨擘。民国初年,军阀孙传芳、何应钦在扬州相互争战之际,城旗变幻,货币频换,许蓉楫为了稳定市情,与大武城巷内贾氏“同福祥”盐号联手,向社会发行盐票以代钱币,其实力、信誉可知。更可贵的是,许氏乐于公益事业,开粥厂,捐桥梁,设半济堂施药,办小人堂育婴,散尽千金,敦本尚义。
许蓉楫于1932年逝世后不久,许少甫子承父业,当时国难当头,盐业经济一落千丈,许家随之逐渐衰败。日本人的铁蹄悍然蹋进扬州,“谦益永”盐号被封,许少甫一家老小,只得逃难上海。在上海漂泊的日子里,有亲日分子在扬州古城办所谓“裕华”盐号,欲借许家名望打开局面,多次派员赴沪邀许少甫出山,许以重金。但许少甫坚持民族大义,丝毫不为所动,他说:“如果将气节都出卖了,卖出的盐也不会咸的!”
传承一条老街人才辈出
扬州的盐商,多有“尊文重教”的传统,许氏后裔中,有不少学界精英。
毕业于扬州中学的许国志,是我国运筹学的开创者,夫人蒋丽金,在生物化学领域成就卓越,夫妇二人均当选两院院士,“伉俪院士”成为我国科学界的佳话。当年许宅外墙上还悬挂着几则许氏家训:“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乐善公益,熟本尚义”“行者以商,处者以学”,虽非豪言,却句句至真至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仅许氏盐商培养出了“伉俪院士”,丁家湾一条老街上更是人才辈出。
距离许氏盐商住宅不远的“小盘谷”,主人周馥,系晚清重臣,官居两江总督。周馥长子周学海,经营盐业的同时钻研医学,编撰《周氏医学丛书》,是一部有利后学的医学专著。周学海膝下五子,老二明逵,留美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老三明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四弟明进,长于簿录之学,他珍藏的汉魏晋珍贵金石,新中国成立后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记者张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