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卫儿子回国祭拜,看到父母的跪像后,含泪说了9个字汉奸陈璧君

谁曾想,国民党二把手会成为千古罪人?

他原本是一个热血青年,立志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

他却在国难当头之际,背弃民族大义,投靠日寇,沦为千古罪人。

这个在中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轨迹?为何他会从一个革命者变成民族的罪人?

热血青年的革命之路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1883年5月生于广东省。

幼年丧父,家境贫寒。

但汪精卫自幼聪颖好学,19岁便考中秀才。

1903年,他负笈东瀛,在日本留学期间接触到进步思想,同时结识了孙中山,加入了致力于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

孙中山对这个意气风发的青年革命者印象深刻。

从此,汪精卫成为孙中山身边的红人,担任同盟会的宣传工作。

然而热血青年的理想主义,注定要经受现实的残酷考验。

1910年,汪精卫与几位同志策划在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不料行动暴露,被关进牢狱,备受折磨。

狱中,他写下"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诗句,表达视死如归的决心。

谁能想到,这个宁死不屈的青年,日后竟会变节投敌呢?

北伐胜利后的党内权斗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的烽火席卷全国。

汪精卫被党人从狱中救出,随即回到孙中山身边,继续投身革命洪流。

在护法运动、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中,汪精卫始终追随孙中山,成为其最信任的助手。

1924年,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但汪精卫对此持保留态度,他心中对共产党人一直存有戒心。

同年,汪精卫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孙中山身边位高权重的二把手。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

汪精卫受命起草总理遗嘱,成为国民党实际掌权者。

此时,他风头无两,呼风唤雨,自以为可以成为孙中山的继承人,实现自己雄心勃勃的理想。

然而,另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将领蒋介石,却横空出世,很快成为汪精卫最大的竞争对手。

1926年,北伐战争全面爆发。

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但军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

蒋不甘居于汪之下,暗中磨刀霍霍,伺机夺权。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血腥清洗共产党人,夺取北伐胜利果实,一跃成为国民党的实际掌控者。

汪精卫大势已去,只能黯然出走。

从此他与蒋介石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政治角力。

对日妥协,自掘坟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出兵侵占东北。

举国上下,群情激愤,誓死抗战的呼声此起彼伏。

然而汪精卫却在此时鼓吹对日妥协,主张"攘外必先安内"。

他的言论遭到社会各界的强烈抨击,爱国人士群起而攻之。

蒋介石借机打压汪派,汪精卫的地位进一步动摇。

绝望和不甘的阴霾,笼罩在汪精卫心头。

他一方面对国民党内的斗争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又对抗日前景悲观失望。

他开始动摇,开始把个人的前途看得比民族大义更重。

1935年11月,汪精卫在南京遭到刺杀,身负重伤。

凶手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脊柱,医生断言他活不过10年。

这件事令汪精卫更加悲观,认为投靠日本人是唯一出路。

1938年12月,汪精卫终于抛弃了心中最后一丝良知的束缚。

他借口"养病"离开重庆,潜逃越南河内,公然发表通电,号召停止抗战,实行"和平建国"。

举国哗然,汪精卫从此被钉上了民族罪人的耻辱柱。

勾结日寇,荼毒中华

1940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汪精卫重返南京,成立了傀儡政权——"伪中华民国政府",为日寇侵略扫清障碍,充当起卖国求荣的马前卒。

汪伪政权成立后,大肆散布亲日言论,鼓吹"大东亚共荣",并利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配合日军,镇压抗日力量,奴化沦陷区民众,可谓卖国求荣,无恶不作。

他们还疯狂掠夺民脂民膏,为日军提供军需物资,甚至不惜征召数十万中国青年,充当炮灰,供日军驱使。

汪精卫为一己之私,出卖民族利益,他那副伪善的嘴脸,令国人不齿。

他麻醉自己的良知,玷污革命者的信仰,自甘堕落成日本人手中的傀儡和走狗。

他企图用"和平"的谎言掩盖勾结侵略者的罪行,但历史和人民不会放过他。

疾病缠身,死于非命

1943年8月,汪精卫因脊椎的旧伤复发,身患骨癌。

日本人将他接到东京就医,却已回天乏术。

1944年11月,汪精卫病逝于日本。

临终前,他仍不忘嘱咐将自己的骸骨葬回梅花山,妄图死后与孙中山为邻。

抗战胜利后,愤怒的人民群众砸毁了汪精卫的墓碑,将他的尸骨挖出,付之一炬。

汪精卫的死犹如一个荒诞的笑话,他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一出堕落变节的人生悲剧。

汉奸妻儿,各奔东西

陈璧君聪慧美丽,是汪精卫背后的红颜知己。

她不但支持汪精卫的倒行逆施,而且为汪伪政权四处周旋,充当"第一夫人"。

抗战胜利后,陈璧君因汉奸罪锒铛入狱。

1949年,她郁郁而终,死于狱中。

汪精卫一家的五个子女,命运各异。

大儿子汪文婴、小女儿汪文恂曾追随父母,在汪伪政权中任职。

抗战胜利后,一哄而散。

大儿子逃往美国,佯装改名换姓,苟且偷生。

小女儿潜逃香港,致力于为父母翻案平反。

长女汪文惺勇敢、正直,是汪家子女中唯一反对父亲投敌的人。

她在抗战期间积极从事地下工作,配合抗日力量。

战后定居香港,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过着平静的生活。

次女汪文彬柔弱多病,父亲变节后,她远走印尼。

后来,她皈依佛门,削发为尼,终生未再回国。

最小的儿子汪文悌年仅17岁,因未成年免于惩处。

他远赴香港,白手起家,成为成功的商人。

晚年回到南京,悄悄祭拜父母,在跪像前泪流满面:"做错事,就应受到惩罚。

"一句话,道尽汪家几代人的悲欢离合。

结语

汪精卫的一生,是一部值得深思的传奇。

有多少志向远大的革命者,曾经慷慨激昂,号召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

但在风云突变、乱世沉浮中,有人升华了信仰,有人堕落成魔鬼。

汪精卫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警示:个人的私利绝不能凌驾于民族大义之上。

不论时局如何艰难,背叛国家和人民,都是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个人的一生当如何度过?革命需要智慧和勇气,更需要坚定的信念。

唯有始终不渝地,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的前途,才无愧此生。

THE END
1.品味上海滩故事最顶级十栋老洋房设计1937年抗战爆发,王伯群随大夏大学撤至贵阳,撤离上海后,该建筑由保志宁叔父保君健代管。保志宁作为第一任主人住了仅二年又半。 上海沦陷后,于民国28年(1939年)该建筑被汪精卫作为伪政权驻沪办公联络处,亦称“汪公馆”,期间愚园路1136弄内麋集了陈碧君(汪精卫妻子)、周佛海、李士群、诸民谊、梅思平、陈春圃、罗君强...https://yun.kujiale.com/ask/3FO4K6N1X016
2.漫步上海老洋房之四:从愚园路到武定西路再往前走,我看到左手又是一座硕大的铁门,城堡式的建筑巍峨隐现。里面有门卫,但无论如何不给我开门,说是等开学后可以在离门卫不远处拍一下,而现在这都不被允许。这就是位于愚园路1136弄31号的“汪公馆”。我只好将相机镜头伸进栅门孔,勉强拍了几张。 https://www.meipian.cn/29f0xa6s
3.「新片新剧」黄奕20222023年有哪些电影电视剧作品拍了什么戏在上海沦陷后,号称“亚洲第一香”的花城汪公馆瞬间陷入一度的迷茫与恐惧中。动荡不安的形势,汪太太和丈夫汪大酉预感花城沦为地狱的日子不远了。于是,经过一番思虑,夫妻俩总算达成了共识,他们要想尽办法先将儿女送出城去,离开花城这块是非之地。岂料,儿女都不听老俩口使唤。汪家大少爷汪立伦和三位妹妹都因为种种...http://www.manmankan.com/dy2013/mingxing/201301/371_xinju.shtml
1.汪公馆要闻其实“汪公馆”原称“王公馆”,原主人是战前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现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址)的王伯群。王伯群是何应钦内弟,民国政要,王公馆是为取续弦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而建造的,历时四年,于1934年落成。该建筑系意大利哥特式城堡建筑,在当时可谓上海滩少有的豪宅。上海沦陷后,于民国28年该...https://cms.odb.sh.cn/node2/shds/ggj/n1156/n1160/u1ai18907.html
2.早读@12月15日解放日报版面精粹不过,今天的解放日报朝花周刊,将为大家揭开它的另一段历史——“汪公馆”原本应该叫“王公馆”,它是抗战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兼上海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的住宅,而王伯群是因为一个女人才建起这座豪宅的,她就是王伯群的妻子:由大夏大学的校花变成王公馆女主人的保志宁。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39334
3.探店愚园路见证了军阀奢靡,国民党要员腐败,也见证了孙中山的...汪公馆 愚园路1136弄31号 这儿曾是前国民党政府交通部长王伯群在沪的私人府邸,后被汪精卫占用,称为“汪公馆”,现为长宁区少年宫。 有关这处住宅的最出名的故事版本要数在这里演绎的“金屋藏娇”的典故。国民党要员王伯群喜欢上了交大的校花,为藏美人,不惜接人馈赠,将如此一座英国庄园式的豪宅拿出来藏娇。 http://mt.sohu.com/20170630/n4992699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