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流动更加频繁而且范围更广,在宜兴居住的姓氏至少超过800个。其中,仅张渚一镇,姓氏就超过300个,外来人口聚集较多的有善卷村、百家村等。
丁蜀、湖父、新街等地也有大量白姓、勇姓等外来族群集聚。丁蜀镇上坝村由于大多来自温州或温州平阳地区,大多讲“温州话”或“平阳话”。
1、宜兴姓氏人口相对较多的十大姓。
王、蒋、周、吴、张、陈、徐、李、刘、许。
此外,还有潘氏、储氏、钱氏、义庄史氏、西渚任氏、闸口邵氏、美栖宗氏、太华汤氏等这些姓氏,应该说大多数就是宜兴传统姓氏和乡镇大族。
2、宜兴罕见的十大姓氏。
把、是、赛、赫、眭、睦、刚、资、务、禄。
这些稀少的姓氏,许多宜兴本地人都不曾见到。
“是”姓,全国总人口不足一万人。95%以上分布在常州、江阴、无锡、宜兴等地。宜兴“是”姓只有16人,大多生活在丁蜀地区。“是”姓是一个已有约1800年历史的姓氏,被《中国姓氏大全》列为“罕见姓”。
宜兴姓“把”的有135人,分布在宜城、徐舍等地;
“眭”姓,是一个起源山西,在河北兴盛,然后像南方扩展的姓氏。苏南地区眭姓人口聚居地区有镇江丹阳市。宜兴有紫砂艺人眭龙俊。
“赛”姓是回族中的典型姓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
3、宜兴的复姓也不多。
曾有数据统计,宜兴“诸葛”姓氏有52人,“欧阳”姓氏有89人,“上官”姓氏有80人,“尉迟”姓氏有6人。
4、宜兴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姓氏。
“勇”姓,全国只约8千人。勇姓源流单一,出自熊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公族熊勇之后,后人以其名为姓。秦国灭楚国,楚国大夫熊勇携家人逃至吴国,并改勇字为姓,隐姓埋名,子孙繁衍至今。
“咸”姓,在全国姓氏中排445位,约有9万余人。从分布看,苏南地区,没有咸姓的集中居住地,但苏北有。宜兴有著名紫砂艺人咸仲英。
“楼”姓,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出自黄帝后裔大禹的婁氏,有出自战国时期赵国的趙氏,有出自官职、地名、国名等,也有出自少数民族的鲜卑、羌族等。楼氏人口不算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省。
“堵”姓,全国不到十万人。望族出自河南,除了河南,就是江苏无锡地区。
强姓,全国的强姓人口有60万。除了大西北,主要集中在安徽省。郡望有两,一是西北的天水郡,二是东南的丹阳郡。
“浦”姓,全国总人口约18万。主要分布在江浙沪地区,其中以无锡为最多。
5、宜兴有明文记载的最早的姓氏叫灵氏。
汉高祖十二年,将阳羡作为侯国,分封给阳羡定侯、荆令尹灵常,经灵贺、灵胜三世。灵常本为江东子弟,是项羽西楚王国的令尹(相当于宰相)。灵氏在宜兴已无后人,而且在全国,这个姓氏的人物也未见其人。
6、宜兴姓氏变化十分巨大,主要原因是大量外来姓氏的迁入。
除了江苏中北部,其余移民较多的省份包括浙、皖、豫、鲁、鄂、赣。现在,外来移民的较多集居的地方,绝大多数是在张渚、湖父、丁蜀、新街等山区。另外,和桥、杨巷等传统工商业、运输业较发达的地方,也集聚了一部分。
宜兴南部山区,温州移民大多还保持着原有村落的集居状态。如丁蜀伏东的上坝、南山、北山,湖父的东红、小涧,新街的梅园、百合,川埠蒋笠村、西渚筱王村、归径铜山村等等,都可以说是宜兴的“温州方言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