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图文:武昌红色之旅
红色是国旗、党旗的颜色,更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就的色彩。中国共产党从诞生起,已走过了92年的岁月。在这个火红的七月,让我们重走红色之旅,回望历史,感怀无限。
中共五大会址地址:都府堤20号
穿过武昌廉政文化公园的茵茵绿道,踏着青砖,便来到位于武昌都府堤20号的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纪念馆的前身,是创办于1918年的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至今,在纪念馆的北面,还留存着8间当年陈潭秋任教时的教室。明亮的窗户里,一张张课桌椅整齐摆放,仿佛还能听得到当年学生们朗朗的书声。
7栋西式学宫式建筑内,100多件珍贵的文物、800多份历史资料和图片,分别展示了中共五大、中共反腐倡廉历程、陈潭秋旧居等主题。
修葺一新的展览馆,如今已是树木成荫,燕舞回廊,充满宁静和安详。就在院内西侧的风雨操场里,蓝色的桌布、黑色的条凳再现的场景凝重而庄严,永远定格了86年前风雨如晦的生死关头。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形势十分危急。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此举行,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以及全国11个省区的党组织和共青团代表出席。
中共五大是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难历程中的重要环节。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实行“分共”,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失败的痛苦中获取了深刻的教训,继续在奋斗中探索,开始了向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性转变,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新的道路。
毛泽东旧居地址:都府堤41号
绿树环绕的毛泽东旧居,是一幢庭院式民居,坐东朝西,青砖灰瓦,三进三天井,大门前据为单坡屋面,墙体有门捐装饰,大门有钉、钱装饰,内部隔断均为木板壁及格扇门窗。蔡和森、彭湃、夏明翰等都曾客居于此。1927年,毛泽东主持农讲所工作时住此,这里也是毛泽东、杨开慧一家最后团聚的地方。
走进大门过了天井,便是堂屋。左边的房间,是毛泽东的卧室兼工作室,墙上挂着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的照片。这张照片是母子三人1925年在上海照的,也是杨开慧生前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毛泽东17岁离乡,追求自己的梦想。1927年上半年,他租住于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这期间写成的,这篇著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极其重要的文献。当年下半年,他离开都府堤,回湖南发动秋收起义。从此与家人离别,再也没回到这里。
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看到的旧居其实已非原物,原建筑在1957年修武昌公园时被当作普通民房拆除了。1967年,这里按原貌修好并辟为纪念地。
武昌区委党史办提供协助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地址:红巷13号
滚滚江水一路东流,江风吹拂过多少岁月。几经修葺,农讲所如今依然安坐在武昌红巷13号的大院内。每天,都有上千游人前来,在红色革命的历史中游走浏览。
农讲所前身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学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在武昌创办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北路学堂于1927年成为农讲所校址,同年3月7日正式开堂授课,学生800多名,来自全国17个省。
农讲所坐北朝南,7栋青砖木梁结构的建筑,投射出清晚期学宫建筑的影子。当年,就在简陋的桌椅上,教务主任周以栗,秘书夏明翰,为学员们精心安排了各种课程,设置教学科目。
穿过回廊便是一排教室,中间的大教室中,讲桌、黑板和一百多条长凳,依然能感受到毛泽东给学生讲授《农民问题》、《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课程时慷慨激昂的情景。此外,瞿秋白、李立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等都曾在此为学生授课。
大教室外便是操场,如今郁郁葱葱的草地,是当年举行军事训练和集会的地方。为造就农民武装骨干,当年农讲所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并讲授军事知识,每天还要在操场操练2小时。每周,还会进行一次军事演习。在此学习的学生,还曾组成学生军,参加镇压麻城地主豪绅制造的反革命暴乱和击溃夏斗寅叛变的战斗。
中共中央军委武昌办事处旧址
地址:彭刘杨路乾福巷6-13号
在彭刘杨路金榜名苑小区大门旁,有4栋两层、较陈旧的房屋。三面是金榜名苑小区的高楼,一面是武昌区黄鹤楼街办事处的办公楼。这里是八一南昌起义的重要策源地,84年前的中共中央军委办事处所在地。
从黄鹤楼街办事处左侧的小巷口进入,走一条长约50米的狭窄小巷,斑驳的墙上镶嵌了一块白色石牌,上有“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房屋坐南朝北,为四栋对称的里弄式砖木结构的欧式二层楼房,占地约1600平方米。脱落的墙灰、斑驳的木制房门,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强烈反差。
这里仍有40多户居民居住。刘左军老人一家已在此居住了30年。他们家房屋只有24平方米,还有一个9平方米的天井。经过改造,房屋成了小复式,在客厅的门后修建了淋浴间,客厅后半截上修起了二楼。“这里的房屋虽小,但是住习惯了。内空高,夏天很凉快。”刘师傅坦言。
70多岁的居民郭婆婆说,这里很有历史。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昌后,武昌中和里曾是中共湖北区委的机关所在地,彭泽湘、李立三、张园春、张太雷等中共领导人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当时负责军事工作的聂荣臻也是在这里工作居住。1927年上半年,中共湖北区委机关搬到武昌胭脂路的啸楼巷,这里成为中共中央军委武昌办事处。同年5月,周恩来来汉后在这里工作,并经常与贺龙军长、叶挺师长见面,为日后发动南昌起义作了组织和干部准备。该旧址2008年被定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
地址:彭刘杨路武昌实验小学内
位于彭刘杨路的武昌实验小学,最早是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开设的两湖书院。在其院内,保存有5栋晚清学宫式平房建筑,正是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旧址。不过想参观,需预约方可进入。
在学校工作人员带领下,穿过学校的教学楼、运动场,就可看见5栋红柱灰瓦式平房。旧址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分两排,一排三栋,一排两栋。房屋按照中国传统的坐北朝南方向建筑,前后朱漆圆柱走廊,廊宽1.9米,古朴典稚。每栋为大开间教室,四周环以走廊,布局对称,古朴典雅。在彭刘杨西路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门,上挂“两湖书院”的牌匾,不过很少开启。建筑原貌保持较好,是武汉市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房屋四周绿树成荫,打扫得也非常干净。
5栋建筑中,一栋被辟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展示厅”。展厅内,分为前言、“第二黄埔”在武汉诞生、政治与军事并重、国民革命的生力军、在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中、从这里走出的杰出人才、结束语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