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王升大博物馆一楼,酿酒作坊内,“滋生双鱼酒坊”的鎏金匾额熠熠生辉。双鱼酒,源自宋代宫廷贡品,几经沉浮,今朝再度绽放光彩,已被鄞州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滋生双鱼酒酿造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是创始人郭滋生的曾外孙女周素珍。
《鄞县志》中记载“宋代,城西门大畈田之北有酿泉,其甘如蜜,遂设酒务于此,以双鱼酒最洌,贡于朝廷。”可见在宋代,双鱼酒就已经作为贡酒而名噪一时了。
那么双鱼酒到底是什么酒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滋生双鱼酒诞生于南宋,距今800多年。相传在广德湖桃源乡有一位姓郭的员外,喜欢品酒、酿酒,自己经营着一家酒坊,位于桃源乡南端,今横街镇白象桥村。
某日,郭员外将数坛佳酿排列于廊下,正欲封存,恰逢邻家孩童与他的孩子嬉笑着闯入,手中紧握刚从池中捕获的鲜鱼,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空间。待孩童们尽兴而归,郭员外方得空闲,细心地将酒缸一一封好。
过了几年后,当郭员外开始尝酒时,惊奇地发现,有几坛酒特别清甜甘醇,与别的酒口感完全不一样。细细观察,这些佳酿中均漂浮着些许杂质,捞出一看,竟是零星的鱼骨。
原来,当年那些顽皮孩童不经意间将小鱼投入了酒缸,竟成就了这番意外之喜。郭员外深感此发现之奇妙,遂多次尝试,终得结论:以两条小鲫鱼浸泡的酒口感最佳,且兼具祛湿,增强抵抗力,有滋补养生之效。
这一消息在村子里不胫而走,村民们纷纷效仿,家家酿制双鱼酒。1168年,郭员外给自家酒坊扩充了店面,做了一个匾额,名为“滋生双鱼酒坊”,寓“滋味、滋润、滋养、滋生”之意。
后来他在酒坊内修建了双鱼池,双鱼池池水清澈,池底似有二龙盘踞,但就近一观恰是两条鱼儿在戏水。这一池子碧水郭家平时用来炖茶,到了冬天酿酒季节,就把鱼儿投入池中蓄养数天,使其吐尽腹内污秽之物,祛除泥腥。
王升大博物馆内的“双鱼池”景观
彼时,宋朝各地的酒务多只设一员,而桃源乡林村市却独设两员,由此可见当地酿酒业之繁盛。
滋生酒之所以能作为贡酒,其卓越品质与水质的优异密不可分。古人曰:水是酒之血,米是酒之肉,曲为酒之骨,陈乃酒之魂,缺一不可也。水,佳酿出处必有名泉。,一千年前,宁波西乡的青垫之地,作为广德湖的南大门,四明山脉中数十股清泉奔流不息,历经沙砾岩石的重重洗礼,汇聚成河,流经林村时,水质愈发清澈,至青垫处,更是晶莹剔透,河底游鱼、甲鱼之鳞甲清晰可辨。据史料记载,林村之水富含矿物质与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甘甜清冽,中性适中,硬度恰到好处,实为酿酒的上乘之选。上游之水过硬,会阻碍发酵;下游之水则硬度过低,所酿之酒难免带有涩味。故而,宋代著名的双鱼贡酒,大多源自林村,而酌古堂坐落于此,绝非偶然。
当然,酿酒之水固然重要,但大米的质量同样不可忽视。双鱼酒所选的大米,皆出自王升大米号。王升大的创始人王兴儒,经商有道,对稻谷的挑选极为严苛,拒收陈谷、瘪谷,加工后的大米更是精挑细选,确保每一粒大米都饱满圆润,光泽诱人,在西乡地区独占鳌头。随着“滋生双鱼酒”名声日盛,“王升大”米店也声名远扬。酒庄与米店,相互辉映,生意兴隆。而两家深厚的交情,更是促成了一段联姻佳话,王兴儒之女与郭员外之子喜结连理,此后,滋生双鱼酒更是风靡一时。
滋生双鱼选用优质糥米为主要原料。糥米含淀粉量高,有黏性、易蒸熟,易糖化发酵,酒香、味醇、出酒率高等优点。
先把糯米、红曲米按比例浸透淘净,放入蒸笼蒸熟,然后放入白篮摊凉,(白篮就是晒干菜的竹篾制品)。再拌入枸杞、话梅、香菇、蜂蜜、红枣、松子、银杏和酒曲(白药)。
然后,把它装进缸中,在缸面和周围用稻草和棉被等遮盖保暖。一般36小时后,缸里的糯米饭便发酵变成酒糟,而且渗透出许多液体。
这时,把“酒篓”放进缸里,让液体进入“酒篓”,再用碗或杯子把这液体舀进酒坛。这种液体就是“酒酿”,度数很高。一般1斤米加1.4斤水,灌入酒埕中,放入吐尽肚中秽物的河鲫鱼,用箬壳封口,再加泥。三年后开封,酒色橙红,醇香浓郁。
只可惜民国年间,经济萎靡,物价飙升,民生凋敝,百姓食不果腹,更无余钱沽酒。一时之间,酒坊纷纷关门或合并,就连享有盛誉的紫生双鱼酒也难逃厄运,其酿造技艺几近失传,黯然退场。
而今,滋生双鱼酒的非遗传人周素珍,凭借对双鱼酒的热爱及责任感,创办了“滋生双鱼酒”研发基地,致力于传统酿酒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令这一美酒重焕生机。她注重培养专业的酿酒人才,运用酿酒新技术,在保留传统口味和质量的基础上革新,使人饮后不上头,不口干,更具营养。
时光荏苒,双鱼酒再次飘香,历史的醇厚在杯中得以延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