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纸币:500元钞票是伪钞而非假币艺术收藏

当一张500元面值的钞票递进浙江永康火车站的售票窗口时,售票员恍若穿越到半个多世纪前。今年11月15日上午,一位八十出头的老人家,掏出一张皱巴巴的500元大钞要求购买去往丽水的火车票。钞票上印着“伍百圆”、“中央储备银行”、“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印”的字样,这不是人民币,而是一张民国时期的旧币,印制于1943年,早已不再流通。

首先披露此事的媒体《钱江晚报》报道中写道:“1940年物价开始大涨,到1944年,1斤米涨到了42元。后来,民国政府继续大量印制货币,特别是从1946年后,通货膨胀更加疯狂。1949年,民国政府曾印制了一张60亿面额的纸币,但只能买到70粒米,约为现在的1分钱。”显然,该报道内容出现了偏差,搞错了老大爷手中持有500元钞票当年的发行者,将之称作为“民国政府”。事实上,1946年开始印刷大面额钞票的民国政府,并非是大爷手中此张500元纸钞的发行者。

那么,这张500元到底是谁发出的?民国时期到底有哪些纸币?这些纸币后来又遭逢了怎样的命运呢?

伪钞而非假币

永康火车站这位购票的老人手上,500元面值的钞票皱巴巴,票面上可见孙中山头像,以及“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印”,钞票的反面图案则是中山陵,并附有“1943”字样。可见,这张钞票很可能确实是民国三十二年也就是1943年印制。然而,笼统地称这张钞票是民国政府所印,却很不严谨。从钞票上“中央储备银行”字样,可见这是一张中储券。所谓中储券,系汪伪政权印制发行。

汪伪政权,乃是汪精卫从重庆叛逃后,于1940年在日寇扶植下成立的伪政权。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偕曾仲鸣周佛海等逃离重庆。到越南河内后,发表降敌“艳电”。1939年,汪精卫由日本特务护送到上海。在陶希圣的儿子陶恒生所著《高陶事件始末》一书中,曾记载了陶希圣在汪精卫身边的一些见闻。陶追随汪精卫后又幡然醒悟,到香港公开披露汪精卫与日本签订的《日华新关系调整纲要》详情,并回到重庆效力于蒋介石政府。后来陶希圣曾提起,汪精卫在上海愚园路王伯群旧居(如今的长宁区少年宫)与日本签订《纲要》时,看了《纲要》详情后说:“这哪里是卖国条约,中国岂是我个人能卖得了的?这不过是我汪某人个人的卖身契罢了。”

连汪精卫内心都自认为自己做了卖国贼,但表面上还在推行一套曲线救国的歪理邪说。为和以蒋介石为首的重庆国民政府分庭抗礼,汪精卫政权自称是合法的国民政府,并沿用了中华民国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歌作为“国旗”、“国徽”和“国歌”,另加三角布片,上书:“和平反共建国”字样。1943年后则完全采用未经修改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国旗”。

这张500元的中储券,恰恰是印行于1943年。发行中储券的是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中央储备银行系由汪伪政权向日本借款作为资本开张的。借款额为1亿元“自由日元”——即可以随时换成外汇的日元,俗称“老头票”。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钞票,称为中储券,从1941年开始发行。既然是汪伪政权发行的货币,即使老大爷手持的这张纸币确系当年真钞,也应该是一张伪政权的钞票——伪钞。

中储券如今是否有收藏价值呢?上海银行博物馆副馆长徐宝明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中储券根本不值钱。以500元面值纸币来说,如果是品相全新者,大约价值人民币100元。如果品相差的,可能也就值十几块钱人民币。”

乱世货币混战

有资料显示,截止到1945年9月,中储券共发行钞票4.6万亿元。在抗战胜利后,还都南京的国民政府试图在全国范围推行法币。1945年11月,蒋介石政权宣布中储券禁止流通。同年,国民政府宣布法币兑换中储券的比率为1比200。相比1941年汪精卫伪政权宣布的法币兑换

中储券100比50,做个简单的算术——如果1941年持有100元法币,被迫兑换50元中储券,到1945年50元中储券只能换回0.25元法币。沦陷区小户人家,大部分因此而破产。

民国史学者完颜绍元告诉《新民周刊》:“抗战胜利时,国军还在大后方,突然接收沦陷区,此时推行法币,兑换沦陷区的中储券到底该以怎样的比率兑换,其实是一个金融问题。”

完颜绍元称,当时蒋介石曾委托金城银行董事长周作民、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局)东方经济研究所所长邓葆光少将,让他们估算法币兑换中储券的比值。邓葆光还有一个职务是国民政府上海敌产处理局逆产组长,后来由于“通共”,于1950年在香港街头身中九刀,保全性命后回到内地,竟然又牵连上潘汉年案,直到1980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为邓葆光彻底平反,遂担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后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委员。

言归正传。周作民与邓葆光测算出法币兑换中储券的比率应该是1比50。当国民政府宣布比率1比200时,就连周作民和邓葆光都不敢相信。完颜绍元说:“无疑,这一比率代表了孔祥熙、宋子文们的利益。由于此利益集团的坚持,导致法币兑换中储券成为了国民政府对沦陷区人民的一场抢劫。”

抗战后期,法币在大后方已经贬值,可那些拿着法币来到沦陷区的接收大员,发现在新光复了的国土上法币突然相当值钱了,于是就胡吃海喝,大肆抢购物资。“损失最大的无疑是中下层老百姓,虽然他们本身没什么钱,可有着大量游资的老板们,无疑会将法币兑换中储券后的巨大损失转嫁到他们头上。”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孔尚任创作于17世纪的《桃花扇》中的词句,竟然恰如其分地应验在蒋介石政权身上。推行法币之初,正值1935年。当时国家币制不统一,市面上的硬通货币是银元,而各地军阀大多以自己发行的军用票供应流通。周作人曾回忆,1912年自己曾被任命为浙江省军政府教育司某科科长,领过一回薪水——大洋90元,可领到的并不是现洋,而是浙江军政府发行的军用票。而他去北平教书后,领到的又是北洋军阀发出的军用票。

贬值背后的最后挣扎

蒋介石推行国家统一货币——法币,在抗战后期于1943年跻身美苏英中四强,到1945年抗战胜利,及至1948年末内战三大战役统统输光国统区经济崩溃,然后就是败退台湾。当年一幅政治漫画,点明了法币的购买力下降曲线——发行于1935年的法币以100元论,1937年可以购买两头牛,1939年可以购买一头猪,1941年可以购买一袋面粉,1943年可以购买一只鸡,1945年可以购买两只鸡蛋,1947年只能购买一块煤。

法币的发行量,更可以说明问题。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000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

此时,票面上印有孙中山头像的法币彻底崩溃。当然,除了蒋介石政权滥发钞票以外,在抗战期间,日寇大肆进行经济战。1937年抗战爆发后,东条英机亲自下令秘密设立日本陆军第九科学研究所,隶属于日本陆军行政本部,进行谍报作战的技术研究,包括毒气、气球炸弹、伪钞的研制。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香港沦陷,中国造币厂在香港的一些法币版本被日本获得,还有一些半成品。由此,大量的假钞流往了重庆。1940年,日第九科学研究所主任山本宪藏等人再次成批伪造法币,经过特殊工艺揉搓后,将其变成旧钞,秘密运抵中国。日本人甚至用假法币在外资银行兑换外汇后,在国际市场购买大批军火。

最近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则展现了法币崩盘,国民政府推行金圆券时期的国统区惨景。

国民政府1948年8月19日以总统命令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规定自当日起以金圆券为本位币,发行总限额为20亿元,限11月20日前以法币30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折合金圆券1元的比率,收兑已发行之法币及东北流通券;限期收兑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及外国币券;限期登记管理本国人民存放国外之外汇资产。

哪曾想,印着蒋介石头像的金圆券,贬值的速度比法币更快。至1949年6月,金圆券发行总额竟达130余万亿元,超过原定发行总限额的6.5万倍。票面额也越来越大,从初期发行的最高面额100元,到最后竟出现50万元、100万元一张的巨额大票。1949年,国民政府甚至印制了一张60亿面额的纸币,但只能买到70粒米。

上海收藏爱好者朱昌德手里藏有五角、一元、一万等好几种金圆券。朱昌德称:“许多金元券钞票在市面上没有发行过。比如五角的纸币,棕灰色,原来国民政府请美国德纳罗印钞厂印刷的,等到运回中国,已不值钱了,所以就没发行。但有人通过内部搞到,我父亲也弄到一张给我。”

在金元券垮台之际,国民政府也随之垮台,可其仍在做垂死挣扎。1949年7月4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宣布,发行银圆券,1元银圆券含纯银23.49克,金圆券5亿元折合银元1块和兑换1元银圆券。

按照完颜绍元的话说:“孔祥熙最大的本事就是搞通货膨胀。”

在上海市社会学会会长邓伟志教授看来,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国民党政权,带得走黄金却带不走民心。邓伟志日前写了篇关于《北平无战事》的剧评,其中提到:“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大结局中,北平地下党与北平银行行长方步亭的那番对话。方即将调台北银行任行长,他认为北平金库的黄金白银是搜刮的民脂民膏,不应带给国民党。可是北平地下党负责人劝行长带走。……地下党负责人说:‘把黄金白银运走,把民心留下。’……如此精彩的对话,是不是艺术加工出来的?不是的,历史事实就是这样。北平地下党的刘仁就是这么说的。”

如今,当八十开外的老大爷掏出500元面额的中储券买火车票,想来他也并不想登上时光列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链接:

目前中国流通的货币

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的货币,建国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人民币在ISO4217简称为CNY(ChineseYuan),不过更常用的缩写是RMB(RenMinBi);在数字前一般加上“?”表示人民币的金额。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流通的人民币,是第四套人民币和第五套人民币,以第五套为主,两套人民币同时等值流通;流通的纸币有:1、2、5角,1、2、5、10、20、50、100元;硬币有1角、5角和1元。

THE END
1.前汪精卫,王伯群故居对外开放参观啦?♀?上海秋日愚园路citywalk,这条长宁宝藏小马路,不仅有可爱浪漫的小店近期更是已经有12幢老洋房,梦幻城堡对外开放啦分享我的游玩路线攻略! . 我的路线:长宁区少年宫-长宁金融园-WYSH翡悦里(时间充裕的也可走去武夷路) . 1长宁区少年宫:藏匿着一幢始建于1930年的老洋房,是历...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300087907?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1.参观红色印迹缅怀先辈英烈——上科院委组织参观愚园路历史名人街区走在愚园路上,你会发现有一处开放式的展厅,“愚园路历史名人墙”,里面展陈着从200多位曾经在愚园路居住、生活和工作过的历史名人中选取的58位为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名人风采。看着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相片,读着他们的简历和事迹,上科院委会员们低沉又凝重的交流声中表达着深深地敬重之意,感叹...https://innovation.stcsm.sh.gov.cn/c/2024-11-19/588539.shtml
2.走进愚园路原来,这里的愚园路1136弄,曾是孙中山的挚友、原民国政府外交部部长陈友仁的旧居。 沿着宁静的愚园路1136弄甬道前行,悬落的绿叶枝蔓点缀红砖外墙。不时,眼前豁然开阔。 宽敞的庭院右边,挂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长宁区委员会”的标牌,还有一块愚园路1136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 https://www.meipian.cn/26s9ladn
3.打卡上海百年老街“愚园路”,旅游攻略一条不足3公里,不算宽阔的愚园路,光是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就有25处之多。在路边的旧式洋房和新式里弄里住过各式名人,有中共地下党领导刘晓、刘长胜,大汉奸汪精卫、周佛海等,有大名鼎鼎的老板严庆祥等,还有众多民主人士、科学家、教育家、作家、书画家、电影演员,如钱学森、顾圣婴、茹志鹃、祝希娟等,都在此留下过他们...https://m.mafengwo.cn/i/19634041.html?ivk_sa=1024320u
4.一条愚园路,半部魔都史清明节徒步看城市老建筑当时民国交通部长王伯群为续弦迎娶大夏大学校花保志宁所建,是愚园路上最为著名的花园住宅,建筑特点是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建于1931年,落成于1934年。汪精卫投敌后,此处曾经是汪精卫在上海的行宫,故又称“汪公馆”。 1960年,上海长宁区区委在王伯群旧居建立长宁区少年宫,所以旧居保存至今。另外弄内30号是老前辈沈镇...https://www.jianshu.com/p/b0226160b772
5.这条百年上海顶流小马路,最近又火了百年历史的愚园路,得名于静安寺东面的私家花园,由于是越界筑路,各式建筑、老式洋房、新式里弄应有尽有。 昨天,无锡下雪了,杭州下雪了,南京下雪了。 上海小伙伴除了早上飘了点雪籽,似乎一直没能等来一场大雪。 但今天想分享的,是上海最近的一条明星小马路—— ...https://i.ifeng.com/c/8VgrQ1NK7cs
6.从百年愚园路被搬上荧屏说起:一条条老马路像一本本历史书愚园路上有《布尔塞维克》编辑部旧址,它曾是党中央早期的机关刊物。1928年4月15日,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编委罗亦农被捕,6天后,他在上海龙华英勇就义。《布尔塞维克》登载了罗亦农就义的消息。编辑部旧址对面,是著名新西兰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旧居。在这座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中,路易·艾黎不仅掩护过许多共产党人和进步...http://newsxmwb.xinmin.cn/wentihui/wtht/2018/03/19/31370295.html
7.人文聚焦2016年,“愚园路历史名人墙”晋升社区“网红点”,无论静安区路段上的名人旧居,还是长宁区辖内的,康有为、蔡元培、钱学森、茅盾、傅雷、施蛰存、顾圣婴、沈钧儒、白杨、祝希娟、万籁鸣兄弟、茹志娟母女……都能在此按图索骥。2017年,愚园路历史风貌区阅读点在江苏路地铁站旁揭牌,社区老洋房地图册、红色巡游地图册、...https://www.whb.cn/zhuzhan/xinwen/20180427/196406.html
8.愚园路岐山村中曾经的那些人那些事这幢花园住宅据说最初曾是一位号称“皮货大王”的住所,抗战中汉奸周佛海的“幕后军师”岑德广曾居住于此,岑德广当时在上海除了岐山村这处住所外,还有一处更为华丽的豪宅,也就是现在位于太原路160号的太原别墅,因当时诸如汪精卫、周佛海、李士群、吴四宝等汉奸多住在愚园路,可能是为“工作方便”及“自身安全”的考虑...https://www.kankanews.com/a/2020-05-19/0039253039.shtml
9.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故居,抗战时期成为汪精卫行宫私家历史上海市愚园路1136弄30号,是今天长宁区少年宫的地址。然而这里却和我们印象中的少年宫有些许不同,在一片绿草如茵的花园里伫立着一栋高大的建筑,其外形风格很像欧洲城堡。 此幢建筑其实颇有来由,它曾是王伯群的故居,上海沦陷期间又一度成为汪精卫的公馆,1949年后才被作为少年宫使用,在不长的时间里,这栋豪宅数易...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23684
10.往事·愚园路门店楼上是施蛰存旧居 愚园路上,老社区比私人独栋住宅要多,从东至西,我记下的便有愚谷村、涌泉坊、愚园坊、柳林别业、四明别墅、和村、愚园、愚园新村、江宁公寓、锦园、岐山村、宏业花园、联安坊、俭德坊、桃源坊、亨昌里,别看有这么多村,形制上都是一栋栋联排别墅组成的小区,也有的并没有别致的名字,只以...https://www.douban.com/note/761858415/
11.汪精卫公馆弄内10余幢花园洋房均被汪伪霸占,日伪武装军警100多人日夜守卫,一般市民不容近前。民国29年(1940年)3月30日南京伪国民政府正式开张,汪精卫来沪以此为行宫。愚园路一带宣布戒严,重要路口筑垒设防,出动装甲车游弋,故1136弄地下水泥路面尚有密铺钢筋。 汪精卫于民国33年(1944年)3月去日本治病,11月10日死于名古屋...https://m.maigoo.com/citiao/156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