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景观设计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唐山湾国际旅游岛项目概况
1.1地理区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1.2现有资源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3存在问题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1.4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2规划理念与定位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2.1规划理念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2.2旅游特色定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3规划构思与设计
3.1规划结构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3.2功能分析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3)旅游综合服务区:位于规划范围北部,以居住、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3.3绿地系统设计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3.4城市节点设计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4结语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4.1生态保护与修复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4.2滨海岸线和旅游功能互补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景观设计;人性化;生态化;个性化
1.居住区景观的构成
1.1绿化是环境景观的基本构成元素,现代居住区的园林绿化呈现几种趋势:
(1)种植绿化乔、灌、花、草结合,高低错落、远近分明、疏密有致,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2)种植绿化平面与立体结合,居住区绿化已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和垂直相结合;
(3)种植绿化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追求构图、颜色、对比、质感,形成绿点、绿带、绿廊、绿坡、绿面、绿窗等绿色景观,同时讲究和硬质景观的结合使用,也注意绿化的维护和保养。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居住区绿化的内涵。
1.2道路设计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疏导居住区交通、组织居住区空间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构成居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平曲线、竖曲线、宽窄和分幅、铺装材质、绿化装饰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
1.3水体水是万物之源,生态环境的灵魂;有了水,环境才会显得空灵,才有生动的气韵。水体的各种造型,能形成不同的景观效果。水体设计分为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动态水体主要分为喷泉、涌水、瀑布等,可增添空间的活跃气氛。静态水体以不同深浅的水池形成平静的水面,增添空间的宁静气氛。水体与植物、园林小品一样,在改善环境小气候,丰富景观,增加视觉层次等方面都有其特有的作用。
1.4铺装广场铺地在居住区中是人们通过和逗留的场所,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在规划设计中,通过它的地坪高差、材质、颜色、肌理、图案的变化创造出富有魅力的路面和场地景观。优秀的硬地铺装往往别具匠心,极富装饰美感,能使空间更富层次变化。
1.5园林建筑及园林建筑小品园林建筑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在空间构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园林建筑小品功能简明、造型别致、体量小巧,是构成游园空间活跃的要素,起到丰富空间和点缀、强化景观的作用。常见的有凉亭、花架、雕塑、景墙、园桌、园凳、栏杆、园灯等。
2.居住区景观设计的指导思想
2.1坚持以人为本、使用为本原则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眼光,营造能够满足人舒适、亲切、愉悦、安全、轻松、自由及充满活力等体验和感觉的空间。在空间景观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最符合人们需求的,充满人情味的空间。对低耗、节能、高效原则认真把握,对环境景观服务的终极目标―――健康与舒适性进行全面把握。
2.2坚持生态学原理。
2.2.1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础,注重生态效益;以提高居民小区的环境质量,维护和保持城市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2.2.2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竞争、生态位、植物种群生态学、植物他感作用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进行空间艺术处理,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实行集约经营,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使居住区绿化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
2.3努力提高居住区的绿地率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运用生态园林原理,设计多层结构,乔木下加栽耐荫的灌木和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人工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从而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
2.3.1在居住区内不透水的部分如道路、建筑、广场比例较大,而绿地面积已经很少的情况下。设计时,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充分发挥植物造景对空间处理的作用。
2.3.2合理安排植物、道路、建筑、广场、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
2.4努力提高社区性活动空间在居住区环境中会发生很多活动,每种活动都是在一定得场景中展开的,每个人对场景的质量、私密性以及社交的渴望程度等因素均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场景中,行为是否适当,何时有什么样的人参与等,这些均取决于不同人对文化及规则的认知程度。当文化规则变时,人的行为亦将改变。设计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环境行为学知识,使建成环境满足居民日常活动的需要。
3.居住区景观设计手法与实例分析
3.1人性化设计
居住区的园林景观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景观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该小区花园中,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在绿地中健身、博弈、陶冶情操;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户外游乐场上玩耍、嬉戏,在成长中感受童年美好的环境;老人们散步时能有个凉亭、花架等歇脚的地方,空闲时谈笑风生、回味往事当年、与自然同在。
从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进行了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花园中,为了削弱楼间距小而造成的压抑、生硬、楼与楼层次分不开的问题,削弱朝向不好的户型的缺陷,让住户天天回家走在楼间环境中感到放松、舒适。在此住区楼间区域,抛弃以硬质设施体现环境丰富性的手法,只设置少量满足最基本的必要活动的环境设施,如通行的步道、座椅、小尺度的活动铺装等,而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植物的空间塑造与精致上,通过精心搭配最常用的乡土植物,弱化密集的建筑群给人带来的压抑感。
3.2生态化设计
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发挥,主要由树木、花草的种植来实现。因此,该花园以绿色生态作为小区景观的着眼点。目前有些设计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在这里,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线条、形貌、体量、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以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起到点景的作用。而且该住区的园林绿化不只是平面化,而是“林荫型”的立体化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以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3.3个性化设计
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其它设计一样,要求不断创新,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该花园的园林景观设计以自然道路为主线,自然环线型主干道打破了整齐建筑群的僵化布置。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及构筑物形体要素创造优美环境。水景设计在手法上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与引导等水的作用有机结合,使水体环绕主干道带壮分布,形成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生活领域,既改善城市小气候,丰富了城市环境,又可供观赏,鼓励人们参与。使得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
4.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林设计等密不可分。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人资料
姓名:刘海龙
公司长春桐林环境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会员
协会:长春市花卉协会理事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residentiallandscape,thelandscapedesignfortheresidentialareasontheexistenceofsomemisunderstanding,thinktheGreenlandLandscapeofresidentialdistrictlandscapedesignshouldbepeople-oriented,fromthenatural,historical,culturalcharacteristicsandresidentsoftheactualneeds,highlighttheregionalcharacteristics,topromotescientific,sustainabledevelopment.
Keywords:landscapedesigninresidentialareaecologicalnatureofhumanity
1、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概述
随着房地产业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冲击遍及全国,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则到处是罗马柱和欧式雕塑,在植物的配置上讲究群植,花团锦绣,中国传统风格园林几乎难觅其踪。在其出现的初期,人们倍感新奇,此风格和款式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了高峰,传统园林风格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至今,小区景观设计在整体上步入了“主题景观”阶段。这一时期住宅产业进入第三代——“花园小区”时代。人们对住宅环境、园林的档次和品味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并得以在各类住宅小区中实施和推广。[1]
2、对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的思考
由于设计人员素质及开发商盲目等问题,小区环境设计一度出现诸多弊端,诸如缺乏明确的主题及风格,仅仅将各种景观元素堆积在一起;[2]片面强调装饰性的景观效果,忽略小区环境的实用性和生态性;用城市广场、公园等大尺度绿地空间的手法进行设计,忽略小区环境的家园性、休闲性和自然性;在植物的配置方面过分注重其景观视觉效果,忽略其生态性及后期的管理养护等问题。
3、居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3.1人性化
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与建设当然是为人服务的,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这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概括地说主要是解决安全性要求、舒适性要求和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要求,这三点应是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也是未来居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5]
3.2生态化
3.3个性化
4、结语
参考文献:
[1]郭淑芬,田霞.小区绿化与景观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叶玲玲.理性的回归—浅析居住区的环境景观.福建建筑,2007,(8):18-20
[3]刘俊,蒲蔚然.“居住小区环境设计”教学重点浅析.中国园林,2004,(5):19-20
[4]张文英.对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现状的反思.中国园林,2005,(1):62-66
[5]张娟.基于人类心理需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科技创业,2007,(6):192-193
[6]胡京榕.园林设计感悟录.中国园林,2007,(1):53-57
[7]千茜.论我国当代居住区景观环境的发展和演变.风景园林,2007(1):72-77
关键词:现代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风景园林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传统的住宅院中,文化的积淀使造园技艺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苏州私家园林以及中国古典皇家园林也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这也就现在所谓景观设计的最早雏形也可以理解为古代最早的居住区景观设计。
而现代早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常常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品质需要也日渐提高。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
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重视环境景观的生态效率
过去的居住区建设规划中没有把绿化规划进去,缺乏绿化走廊和大面积绿化带,居住区里存在空间狭小,不能设计绿化带等现象。通过我们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居住区环境设计主要是体现在;首先,居住区内的大面积种植草坪,全国各地居住区都是一样的设计模式,不考虑本地的天气和实际情况等;其次,居住区内绿化树种选择的比较单一,这样的设计往往体现居住区的整齐性,但是,树种的单一,就不能保证绿化的稳定性;第三,目光短浅,大量栽植,为了快速见效,居住区内种植快速生长的植物,这样的设计可以达到景观效果,但是没有考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缺乏人性化设计,居住区缺乏为居民服务的设计内容,忽视了居住区的安全性问题,没有考虑健康性和关怀性的设计。
(二)、功能性的滞后
三、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趋势
(一)、内涵的丰富
1、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使景观设计从单纯的绿化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
2、以人为本理念的确立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要更多的从人体工效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从而营建舒适怡人的人居环境。
3、停车设施的考虑
在实际规划建设中,新建的居住区尚未把停车场当作其主要功能空间来对待,一些大城市的中高档居住区中,占居民总户数10%~20%的停车指标已是不能满足需要了,因此在居住区设置公用停车场(车库)也就成为必然。
4、老龄人活动区的重视
随着人口老年化进程的加快和老年人文化程度、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寻求独立与满意的邻里环境愿望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老年人的服务、医疗、健身活动等设施的配套问题,也显得格外重要。
(二)、外延的扩大
1、设计范围的扩大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林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等都在居住区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景观+场地+小品”的小区景观设计范围。
2、设计立意的表达
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但要从美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织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
3、设计手法的丰富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舒适休闲、优美宜人的绿色生态景观效果。绿地景观设计拓展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4、设计过程的深化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改变了从前那种待建筑设计完成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景观设计参与到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与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协调统一,从而能够更好地表达设计的总体构思。
四、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
(一)、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
遵循“以人为为本,因地制宜”的基本设计原则。也就是说在实际景区设计中,要想进一步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就必须在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基本设计原则的前提下,为居住区设置一份完善的现代化园林方案,以此提高居住区的景观设计理念。尤其是在园林设计方案中要充分协调居住区周围的环境特征,如:地形、地貌、交通、人文等等环境因素对其进行的对接,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之中。同时,对居住区的内部环境设计要注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使居住区内的自然环境能够更为流畅地与外界自然环境进行对接,使室内外浑然一体。而恰恰是这种设计在满足人们对舒适居住环境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满足了居住区的功能性,更好地遵循人们的正常生活方式、生活习惯。
(二)、功能定位
一个良好的居住区环境生态建设功能必须完善,运用多种设计手段对居住区内环境景观进行鲜明的设计,他提高居住区形象,多利用居住区环境设计融入现代高科技的元素,现代人生活所需要的太阳能、多媒体观看设备,游乐场、游泳馆等,居住区要同时具备文化展示功能,要定期对居民进行文化宣传工作。
(三)、传统传统符号运用
运用多种中国传统符号,将其以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或镶刻于景墙、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并将古典园林中的冰裂纹图案运用于景观小品中,后植竹子,形成虚实结合的景观。如书法广场,由各种不同字体、高低起伏的书法字块组合成得字块阵布置于一块几何与自然型水池相结合的小广场之上,其中蕴含了我国丰厚的书法文化。
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居住区内景观设计的多方面影响因素,并就现阶段存在的设计问题提出一些整改方案,居住区景观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大环境,景观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的健康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现代化的居住区景观设计要分析居民的心理需求,居住区内的居民活动的方式和行为方式,景观设计要满足不同人群的锻炼、娱乐、休闲等功能,只有做到上述这些要求才能符合现代人居住区。
参考文献
[1]龚红艳,康小勇.居住区环境模糊性空间设计[J].城市开发,2003(2).
1案例分析
江苏省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人民医院),也称作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红十字医院,其前身是1936年成立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附设诊疗所。医院目前是江苏省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担负着全省医疗、教学和科研3项中心任务。医院占地8.04万m2,现有建筑面积15.2万m2,其中医疗业务用房12.8万m2,医院设病床1850张,年门急诊量217万人次,年住院4.2万人次,年手术2.5万台次。
1.1区位环境分析
1.1.1区位。人民医院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南部,靠近鼓楼、白下、玄武与建邺4个行政区的交接点。如果将繁华的市中心新街口、文化氛围浓厚的鼓楼广场周边和新城河西三地相连,医院正位于此三角区域的中间。与人民医院一样,多数综合医院都选择在较为靠近市区和便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位置建院。一些历史较长的医院,如鼓楼医院更是在城市扩张建设中被推到了城市的中心地区。素有“火炉”之称的南京是一个人口近千万的大型城市,“城市热岛”是气候的显著特征。炎热的天气不仅容易导致心肌缺血、脑供血不足等症状,而且易诱发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更有甚者可能诱发肺炎呼吸衰竭等[2]。医院既不能放弃良好的区位,又不能限制病人的康复活动,同时还要提供良好的小气候环境,因此设计精美的小花园等外部空间以丰富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条件,成为综合医院造景的首选。
1.1.2街道交通。人民医院位于广州路西段,坐北朝南,正对广州路。医院周围南北向道路分别有虎踞关、拉萨路和宁海路,院前交通岗多辆公交线路分别通向市中心、重要交通转乘点和河西新城。医院便利的交通和巨大的影响力使得该区域车水马龙,交通负担繁重。根据《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规定,综合医院宜选择交通方便,面临2条城市道路的基地。据调查,南京市的9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均交通方便、紧邻城市道路,然而这也意味着医院暴露于城市噪声中。据1995年对46个城市的监测,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等效声级范围为67.6~74.6dB(A),平均等效声级(长度加权)为71.5dB(A),而当噪声强度超过70dB(A)时,人们就会产生头昏、头痛、精神衰弱、高血压等病症[3]。由此可见,一方面医院周边的噪声需要遵循严格的等级限定,同时医院自身也应建造绿化带以减噪消声,为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提供安静的修养和工作空间。
1.2地形
与大多数医院不同,人民医院的地形并不平坦。医院所在位置的地形与邻近的清凉山公园的地形一脉相承,即位于清凉山的山麓上。由医院入口直到最北端,地形一路抬高,即使南端与街道也有10m左右的高差。对此,设计师利用一个螺旋上升的入口同时完成了克服内外高差和车辆分流的任务,使一部分车辆可以由广州路直接开进医院内部,也可以通过转盘的另一个方向进入地下停车场。综合医院的地形应该力求规整、无障碍,院内布局紧凑、交通便捷、管理方便,以方便患者步行和车行需要。有时由于室内外存在较大的高差,可将坡道与阶梯并设,使老人方便选择,同时考虑到轮椅的使用,坡度不应大于1/12,即不超过4.5°,且应设置扶手[4]。
1.3交通组织
1.4绿化组织
国家要求各单位的绿化面积达到或超过占地面积的25%,这是单位绿化达标的基本要求。对于像人民医院这样建造在市区内的医院来说,真可谓“寸土寸金”,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建筑占地面积的扩张,有限的可绿化面积减少。人民医院通过各种垂直绿化,一方面柔化了地形留下的硬质断面,另一方面也丰富了院内景观。大片的竖向绿化成为医院绿化的一大亮点。设计者利用高差种植高大的常绿乔木,加强的高差为医院营造出安静的氛围。设计者还选用了迎春、云南黄馨等垂挂类植物以及攀爬类藤蔓,即使在秋冬季藤蔓的茎蔓也可以形成独特的美感。绿化是环境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绿化不但能净化空气、降低噪音,还能够柔化环境,丰富空间层次,疏解高密度环境压力,缓解城市生活的枯燥与单调[5]。综合医院一方面要加强竖向绿地的设计,另一方面更应加强细节的设计,而一些建筑边角的模纹花坛不仅缺少生态效益,而且让建筑更显臃肿。考察中遇见一处褐色的老建筑,建筑的阴角处种植有一株高大的白玉兰,白色的玉兰在建筑的衬托下更显洁白,而建筑在玉兰的映衬下逾显古朴。对于位于闹市区的医院来说,更应合理地结合建筑与景观,而非盲目追求绿地面积的大小。
1.5细节分析
1.5.2废弃的花园。与小花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年人病楼前一处原本规划优美现被改为地面停车场的花园,停靠的汽车已完全阻挡了原有的坐凳。为老年人特选的长寿树种松柏等也在藤蔓地被的滋生下显出颓败,花园另一角的长廊也成为杂物的存放处,其破败的景象对病人的心理具有强烈的副作用。由于车辆的普及,大部分综合医院的停车位都捉襟见肘。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城市停车问题,如美国、日本等对停车问题高度重视,还对此进行专项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以减少交通拥挤[7]。位于市区的综合医院应考虑建立用地量少的地下停车场、机械式立体车库,利用率高的公共停车场,或是生态效益好的花园式停车场。
1.6意见与建议
把艺术和基础设施与活动景观结合到一起,会牵扯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把所有的、未必符合逻辑的组成联系到一起[8],这就是“整合碎片”的理念。在这一总体原则指导下,对综合医院户外景观做出以下归纳与建议。
1.6.1与周边的断点与重接。虽然大多数综合医院位于市区交通繁华地段,但周边也有可利用的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例如人民医院周围就分布着清凉山公园、乌龙潭公园这样环境优美的城市绿地,无论是借景、对景,就人民医院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来说,都是可以实现的。此外,在种植设计的树种选择上也可以充分参考乌龙潭公园和清凉山公园,不仅能够把握当地适生树种,而且可在整体区域规划上构成绿地的联系与延续。
1.6.2与建筑的分离与补充。“每一株植物都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结构,它还是一种繁衍之道,一种取水的手段,一种采光的策略。”[8]景观应该是对建筑规划的补充与强调,好的景观设计应使建筑熠熠生辉。室外的景观细部与室内的细部相互作用和发生影响,以这种融洽的共生关系为设计基础和依据,使室内外形成良好的过渡,也使屋里的人能够随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9]。
1.6.3多样化的缺失与弥补。对于大多数综合医院,住院人群由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群组成,患病的种类也有很大差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也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平淡的空间、单一的绿化已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要求[10]。设计师对景观一如既往的精心设计在场地中体现并成为一种线索,这种精心不在于种类的丰富或景观的复杂,而是对于视点、人体舒适度、光影、季节变化等的考究。
关键词: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
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养生休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山区已经不再是愚昧落后的象征,而是现代人致力于追求生态自由、向往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景与印迹。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山区建设也得到很好的实施,促进了当地农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提升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山区建设也就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区度假酒店设计自然也应当跟上形势的发展,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景观设计,为当地山区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山区度假酒店设计概述
二、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特点
一是山区酒店景观设计应当与其所在环境环境融为一体。在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外在的环境已经成为设计之主体。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懂得欣赏与尊重具体环境,把酒店自身融合到环境之中,进而明确酒店建筑的定位以及功能,做到尽量和周边环境相互融合。二是山区酒店景观设计应当与其所在地域特色融为一体。在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应当依据所在地域的自然特色,合理运用本地山区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让建筑能够融合于很有地域特色、自然气息的山区环境。三是山区酒店景观设计不仅要有技术上的支持,而且又要有艺术气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依据本地山区之人文特色,设计出更具特色的景观环境,切实把人文情怀渗透到酒店的景观设计之中。
三、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是总体性原则。山区度假酒店景观对当地社会生态以及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设计中应当将其作为总体加以分析与研究。二是人本原则。如今,以人为本已成为山区度假酒店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之一。唯有创建起人性化氛围,才能实现度假酒店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实现全面统一。三是生态原则。就生态平衡视角而言,山区度假酒店之中的景观作用是运用人为自然环境以创设一流的生态感受,形成高质量的生活空间。四是经济实用原则。酒店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建设的成本以及今后长期维护之成本,以实现长期和可持续发展。
四、山区度假酒店景观设计的思路
一是明确山区度假酒店绿色景观设计的定位。要以此为基础,将绿色景观设计作为酒店设计中必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因素。绿色景观空间定位的重点是以山区度假酒店的自身建筑功用以及植被空间之变化加以确定。要运用绿色植物进行景观搭配,给入住的宾客以良好的享受,进而融入到山区的特有环境之中。
二是选用体现当地山区自然条件特色的植物种类。在山区度假酒店设计中,应当全面考虑到土壤、气候、雨水等各种条件,特别是土壤与气候条件,这是影响到植物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要尽可能地利用当地山区的丰富的植物资源,就地取材,营造出能够体现本酒店自身风格的特点,同时也十分有利于控制今后景观维护的费用。
三是考虑各类景观配置方式的充分结合。在对山区度假酒店实施设计的过程中,要切实避免出现单一化的配置形式,从而防止出现酒店景观的单一化。要依据环境的具体安排,依据各种不同类型植物的特有观赏价值,运用多种配置形式开展多种有机组合,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酒店景观。不仅要对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植物类别加以考量,而且还应当让植物色彩能够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给宾客以感官上的享受。所以,笔者觉得,山区度假酒店要以周边的自然绿色为基调,并以此为基础尽可能地丰富装饰用植物的色彩以及层次。
四是实施山区度假酒店景观人性化设计。人们在度假中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亲近大自然,从而能够放松自身心情。对山区度假酒店而言,周边良好的自然资源以及原生态景色、极小的污染等均是让宾客们能够放松身心之重点,而优良的自然环境则是让度假者能够实现旅游目的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实施景观设计之时,应当尽可能地保留周边山区自然资源的原本面貌。在此基础上,对那些有所不足的空间环境实施合理改造。在山区度假酒店外的景观设计中则要运用人性化设计办法,以求尽可能地实现生态化与人性化程度,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高本酒店的总体形象,而且还可运用良好的景观设计理念,让入住的宾客能更好地体会到山区的别样风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山区度假旅游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山区旅游景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山区度假酒店,需要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景观设计,如此才能紧跟时展之大潮,为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山区度假酒店的景观设计上一定要具有鲜明的特色,实施科学而合理的规划,尤其是要在景观设计上充分尊重本地自然环境,积极传承和发展当地的独特历史文化,从而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崔荷.旅游景观设计[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设计;环境保护;人文关怀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与河流、滨水景观的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要坚持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本文主要阐述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认识、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在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介绍了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思路、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一、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认识
二、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
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在城市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历史长河看,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的源远流长,塑造了一个个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的城市。城市河流就像一部史书,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同时也承载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城市中,人们更加追求城市的自然美与生态美的完美结合,城市滨河区景观也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其形成方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形成,能够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新意,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要遵循环境的审美价值,其设计内容要遵循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好城市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的整体结构如何,要根据城市的规划图来实施,进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计理念和思想,保护城市河流和滨区景观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要对景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
三、在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1.过分模仿
在我国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中没有明确合理的行文规范,对景观设计过程不够重视,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城市河流和滨水景观设计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有很多景观设计师只是经常参照别的城市的设计方法,然后进行抄袭模仿。我们知道每个城市河流和滨水景观设计的思想理念都是不同的,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和照搬照抄,城市景观的设计就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了。
2.没有专业的人员给予指导
由于我国城市河流和滨水景观区的设计阶段比较晚,受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城市河流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这样,人们就要从人工河流中获得水源,随着人们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认识程度有限,对景观的设计还停留在原始的比较传统的理念上,传统的设计方法只是注重景观的形式美,缺少了理性的分析和理解。在设计当中,没有专业人员能给予指导,所以,造成设计上的单一,混乱。
3.设计理念单一
我国城市河流和自然景观设计存在着问题有很多,其中,人们对城市河流滨水区景观设计认知不够深,他们只是看中表面现象,对景观的设计只是将应有的建筑、景物、和标志进行铺装,却没有真实的象征,滨水区景观只是简单的进行勾勒,具有原生态的园林被一大片植被覆盖,忽视了原有的地域条件,园林生态效益不能得到提高,造成我国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生态环境处于极其恶化的状态。
4.只重视表面,而忽略实质
对于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而
,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城市对滨河区景观设计往往只是重视表面工作,表面看起来很美观,实质上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有根据城市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只是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进行大规模的进行改造,违背了城市发展的规律,这样就破坏了城市原有河流的内在机制。
5.城市原始河流污染严重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许多城市河流变成了防洪工程,在防洪工程建设中,将城市河流的河道改成弯曲的,把水中的淤泥挖出来,然后用水泥抹上,这样就把城市河流自然生成的景观给掩盖住了,城市河流就不再有景观可言,同时还忽略了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内在,这样在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结构上就会有反作用,城市河流水源会遭到严重的污染,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四、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思路
1.整体建构
要想使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得到城市居民的喜爱和赞赏,就要注重城市场所的公共性,真正做好利用城市中有利的资源环境,给城市打造绿色城市,让城市资源成为人们共同的财富。
2.实现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多样化
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啊利用城市的旅游资源,把开发旅游资源作为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纽带,可以在建设一些娱乐设施,例如:人们经常出去散步,就可以建设一个具有优雅环境的林荫小道,供人们娱乐的广场,健身广场,观景台等等。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宽泛。
3.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知道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要对土壤、水体、植被、动物等作为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内容。为了保护城市河流和滨水区的生态环境,我们要遵循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保证河流的流向,要知道河流的流向是横向还是纵向还是连续性的,同时,在考虑河流的流向时候,还要充避免河流的渠道化,在精心的设计中还要保持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成性,这些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4.设计理念要有城市内涵
一个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和思想如何,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人作为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核心,就要抓住人们的心理,要知道什么样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所规划的设计理念要从城市发展的内在发展的规律出发,挖掘城市内涵,要不断创造出适合人类观赏和居住的具有历史文脉的滨河人居空间,让绿色装点城市的每个角落。
5.抓住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要素
通过我们对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分析,应该在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首先考虑营造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意境。意境主要是指景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主要包括景、意、静三个方面。其中,景是指滨水区的景观,意就是指在明确所创造的理念和设计思路,境,就是指在供人们观赏的过程中,能有触景生情,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要结合史学和美学的审美观对周围景观进行审视,在现代城市营造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过程中,要采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把虚景和实景结合在一起,再加上设计者的思想,就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结合。
6.在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中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我们知道,城市河流中水的质量是开发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最关键的环节,有很多的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是从城市河流的河道清理污水,然后再净化水质开始的,然而,这些不能适应环境。由于城市居民越来越多,人们没有理由去考虑所居住的环境是否是风水宝地,我们应该积极的用科学的方法和生活实践应用,来治理受污染的环境,进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的生活化境更加清新,自然。
五、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要意义
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有利于推进现代化城市的进程,使城市的规模得到不断的扩大。
2.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有利于加快城市的发展步伐,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
3.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推动了我国城市中水域的有利发展。
4.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
,是城市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完美结合,同时,可以保护环境,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六、总结
只有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的设计,才能完善城市景观的有利规划,建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来弥补不足之处,多积累实际经验。城市的绿地是美化城市的连接纽带,为了使城市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就要有人文关怀,应该始终坚持城市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审美价值理念。城市中的河流素发挥的功能是不同的,城市景观的规划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应该做到亲近自然。
[1]呼海艳,弓弼,何红芸,等.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风水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28—1029,1045.
[2]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43,154—158.
[3]韩春梅.谈建筑风水[j].山西建筑,2009,35(34):11—12.
[4][美]约翰·0·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何桂珍,查泽骏,董世永.地域文化特色下的山地滨水区旅游景观打造[j].山西建筑,2008,34(33):36—37.
关键词:滨水生态湿地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
1、前言
湿地主要是指水陆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并且湿地一直被称为“地球之肾”。然而城市滨水湿地被称为“城市之肾”。通过对滨水湿地的景观营造进行研究,从而使得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滨水区是指水域和陆地之间的交界的地带,并且也是人工景观和自然地景之间融合的区域,因此在城市中,滨水区是最具生态价值的组成部分。
根据《湿地公约》中的定义可以看出,湿地主要是指天然、人工、长久或者暂时的沼泽地或者水域地带,并且在湿地中主要伴随着静止或流水,还包括了低潮时的水深低于6米的水域。在世界各地都分布着湿地,并且湿地也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从而成为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滨水湿地是一种自然湿地,它具有属于自身的特点以及属性。
3、滨水生态湿地的设计思想、原则以及途径
3.1设计思想以及原则
3.2设计途径
3.2.1设计硬质景观
在进行铺装工作的时候,要采用渗水资料,比如:植草砖、透水砖等,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得铺装的透水性能增强,而且能够为周围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2.2植物景观设计
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并且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以及人文景观条件,从而使得耐污净化能力增强,并且促使湿地有充足的植物覆盖。在选用水生植物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从而不仅能够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丰富岸线的作用。与此同时在营造滨水湿地植物景观的时候,要不断增加鸟嗜植物的种类以及数量,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鸟类,从而使得湿地的生机得到增加。通过鸟嗜植物不仅可以为鸟类提供栖息以及筑巢的场所,而且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2.3人文景观设计
滨水湿地的人文景观就是指与湿地景观有关的文化景观,并且人文景观要素的根本就是指湿地的历史文脉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滨水湿地型景观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历史、民族以及地方的文化,而且设计人员要用心灵感悟,不断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对滨水湿地的历史连续感以及乡土气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终促使湿地不仅具有归属感,而且也要具有文化意境。
3.2.4水环境的设计
在水环境修复过程中,滨水湿地要选用污水净化物理系统以及人工湿地系统的方式,从而使得滨水河流的生态修复得以实现。人工湿地系统的净水过程主要是一个自然生态过程,从而能够为造园艺术提供良好的条件。
4、滨水湿地的生态保护
4.1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野生植物以及动物资源比较繁多,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动植物的特点。与此同时要保护以及恢复环境,为动植物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空间,从而能够使得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要对各类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湿地水体、生物以及矿物之间的平衡性以及稳定性得以保持,以防资源的枯竭。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不断促使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4.2促使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得以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是由一系列的要素组合而成,从而形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各种复杂的生态过程中,比如:水体净化过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流动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可以促使湿地系统的稳定性得以维持,因此要注重湿地与其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从而为各种野生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4.3促使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得到保护
在规划以及建设湿地的过程中,要严禁排放污染物,从而能够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在处理过程中,要使用清洁能源,比如:太阳能,保护湿地环境的零污染性。
5、结束语
在规划设计湿地景观的时候,要顺应自然规律,从而使得自然资源得到保护。与此同时要考虑到环境效益,并且充分发挥湿地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在规划湿地的时候,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功能,而且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梁会民.城市公园的生态重塑——以玄武湖公园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1(06):67-69.
关键词:生态景观;保护与开发;综合优化
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起源于中国园林的造园艺术,从最初的皇家园林渐渐到私家园林的出现,这些园林都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对空间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于是,形式多样的现代景观渐渐的进入我们不同的活动空间。现代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环境污染,水体、空气、土壤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环境的污染都是由于有害物质进入自然生态系统后对原有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为了缓解工作与学习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人们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崇尚自然和回归自然,寻找没有机器轰鸣的净土。为了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现代景观设计开始注重实用性、大众参与性、人性化等,提倡绿色、环保和低碳等方面。而生态景观设计更是我们在景观规划设计中实现科学和理想设计的一个有效方法。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让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越来越美好。
1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
1.1景观设计的发展概况
1.2生态学的发展概况
“生态学”这一术语是188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的,生态学从此做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生态学这个概念被提及以后,越来越多的人不断的对生态学进行研究。尤其是在西方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开始加重生态危机,我们人类生活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土地资源危机、水资源危机、能源危机、生物资源危机、大气臭氧层变薄、森林面积减小、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生态学在景观设计中迅速的发展起来。如今,生态学已经伸展到了各个领域,且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学也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对我们人类来说保护环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高度重视。
1.3生态景观设计的必然性
人类生活的环境是由一个一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我们人类自己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有想象力,最具创造性。只有我们人类自己才有能力改变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调节和改变我们的生态系统。景观设计是改变人类环境的主要方式。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集合,从艺术的角度来评判生态景观美的感受,生态景观设计是符合人们对美的定义的。如果一个事物对我们人类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带来益处的同时达到可持续的发展,那么这个事物肯定是正价值的体现。持续发展的设计,科学的生态的设计,是可以让人类生活得更加健康的设计。它体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正价值,是适合人类向前不断发展的的设计,因此生态的设计是美的。
2国内外生态景观设计的现状
2.1国外生态景观设计现状
目前,国外最新的生态规划理论研究是生态城市规划。经过无数规划设计人员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发展至今,生态规划己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景观规划的伦理基础、工作理论、理念、技术等构成的框架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从景观规划设计师如何对景观进行生态规划、从什么方面入手等,总结规划技术与规划应用的经验,更将当前的规划实践与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较好的结合。
近年来,国外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很快,对于生态景观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现在国外生态景观规划十分注重为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注重具体的技术和设计特征,用具体的可操作性办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理论与实践高度的紧密联系起来。澳大利亚皇家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将工程设计、生态和社区环境以完美的方式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个集独特景观和水务管理与一体的高质量城市公园。
2.2国内生态景观设计现状
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的发展,我国经历了空气、水体、自然环境被污染的过程。经过一系列的治理,我国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也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当前我国生态规划研究方式是生态基本理论研究、生态规划、生态保护与建设同时进行,相互促进。受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设计并不是照搬国外的理论研究和案例,而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浙江黄岩永宁公园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恢复的案例,在环境的规划中,重点突出自然中的水,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之上,加入了和这个环境想适应协调的植物、建筑、雕塑、桥廊等。在没有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给人们以各种美的享受,也给食物链有一个非常自然和谐的环境。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生态规划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现代科技发达的阶段,生态景观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机。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生态景观发展比国外晚,发展不够成熟,还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还处于探索萌芽的阶段,所以一些试探性的尝试无法估量其结果。其次,生态景观规划缺乏具体生态工程的支撑,工程技术不完善,整个体系不能支撑起来。再次,缺乏权威的研究,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为生态景观规划做一个综合的评估,导致生态景观的规划得不到完整的促进和发展。
3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发展
可持续性和生态将会成为中国景观设计者的优先考虑因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精辟地道出可持续生态设计的核心思想。而现代美国生态景观的先行者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更是以科学的分析和实际的检验引领了生态景观运动在全世界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