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酒店行业已经进入存量整合时代,2016-2020年,全国住宿业设施客房数CAGR为1%,相对1999-2016年的6%,降速明显。未来,尾部出清、产品升级、连锁化率提升、集中度提高为行业带来的结构性发展机会。疫情期间,消费者出行停滞,单体酒店在资金、成本管控等方面基础薄弱,被加速出清。
现状:存量时代,尾部加速出清
2020年,我国住宿业设施的家数和房间数分别同比下滑26.5%和14.3%,大幅下滑主要系疫情冲击下,需求端萎缩,供给端人工、租金等成本开支刚性,经营杠杆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从业者被迫退出经营;房间数下滑幅度小于家数,即退出的多为规模较小的单体酒店。
按照中国饭店业协会和盈蝶咨询的统计口径,中国住宿业设施按照房间量规模是否大于15家(含15家)分为酒店业住宿设施和非酒店业住宿设施,2020年底,酒店业住宿设施在家数和房间数口径的占比分别为62%和95%,亦即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
酒店类设施继续细分,分为星级和非星级酒店,星级酒店是由国家旅游局(现更改为文旅部)评定的向客人提供服务的住宿设施,2020年底星级酒店分别占酒店业住宿设施家数和房间数口径的3%和8%,非星级酒店即现代酒店占比分为97%(家数口径)和92%(房间数口径),是本文研究对象中的核心。
静态结构基础之上看动态变化,2017年以来,酒店类住宿业设施的家数增速放缓,2020年疫情加速出清节奏;而房间量小于15间的非住宿设施则波动较大,2019年增速高达95%,主要系OTA等互联网平台、创业型企业(OYO)及传统酒店龙头纷纷推出软品牌加盟业务所致,而2020年该类住宿设施家数同比下滑38%,房间数下滑32%。
平均客房量变化亦可验证住宿业行业尾部出清趋势。2016年以来,住宿业设施平均房间量仅在2019年有所回落,2020年环比改善;分类别看,星级酒店住宿设施的平均房间量呈现下降趋势;非星级酒店住宿设施平均房间量稳中有升,体现结构升级趋势;15间房以下的非酒店类住宿设施则在经历2019年快速扩张及2020年疫情后,平均房间量仅为5间。
从单体和连锁角度,看酒店行业出清趋势,2020年底我国连锁酒店在家数和房间数口径的占比分别为20%和31%,均同比提升5个pct,同年,在酒店类住宿设施家数和房间数分别同比下滑17.5%和13%的前提下,连锁化率显著提升,彰显连锁酒店更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单体酒店的加速出清。
单体酒店的出清亦集中在长尾。鉴于中国饭店协会对酒店类住宿设施的定义较为严格,即15间房以上,连锁酒店需要同一品牌都酒店数量超过3家(含),对应该严格(狭义)定义,我们把非连锁酒店和非酒店类住宿设施定义为广义的单体酒店。广义的单体酒店在疫情期间关停的数量高达16万家,正常营业的广义单体酒店的平均房间数在2020年底达到29家,同增12%,而出清的单体酒店的平均房间数仅为18间。
机会:连锁化率提高及产品升级
连锁化率:对标欧美,整合加速
对标欧美,有翻倍空间。尽管疫情加速单体酒店出清,大型连锁酒店品牌跑马圈地,行业连锁化率显著提升,但我国目前31%的连锁化率,相对成熟的欧美市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19年,全球、美国、欧洲的酒店连锁化率分别高达41.4%、71.8%和38.6%,对标美国,我国连锁化率有翻倍以上空间,尽管欧洲整体连锁化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其内部荷兰、西班牙、英国、法国等连锁化率均接近或超过50%。
内探结构,重视经济型。分结构来看,我国经济型、中端、高端及奢华酒店的连锁化率在2020年分别达到了25%、40%、32%、53%,其中经济型酒店的连锁化率最低,是唯一低于平均连锁化率的酒店类型,提升空间较大。
抓住时机,提升加速度。疫情为连锁化率提升提供机遇。酒店行业前期建设及装修资金投入大,平日运营中租金、人工成本占比高且逐年增长,呈现开支刚性,疫情期间,单体酒店资金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较弱,被加速出清;而大型连锁酒店集团,有望凭借较强的资金实力、丰富的品牌矩阵、优秀的管理输出能力,跑马圈地,加速开店,促使我国酒店连锁化率加速提升。
参考海外以及我国历史经验,在经济下行周期或遭遇疫情影响的时期,酒店行业的连锁化率均有加速提升的趋势。美国20世纪90年代处于经济下行周期,酒店的连锁化率从46%逐步提升到接近70%的水平,2021年达到72%;我国历史上,2003年非典后、2008年金融危机后、2018年经济去杠杆后,酒店行业的连锁化率都迎来显著提升。
产品结构:结合收入结构看升级
结合收入结构,看好中高端升级。酒店的产品结构要和居民收入结构相匹配,而非简单对标。2020年,我国经济型(二星级及以下)、中端(三星级)、高端(四星级)、奢华(五星级)酒店房间数占比分别为61%、17%、15%、7%,结合我国居民的财富结构,财富量级在1-10万美元的消费者,每万人拥有的中端酒店房间数仅为36间,远低于美国或全球平均水平。若将财富量级在1-100万美元之间消费者看作整体,我国每万人拥有的中高端酒店房间数仅为56间,相对全球的129和157间的水平亦有差距。
路径:存量改造为主,新物业为辅
2格局优化,品牌/规模/管理筑壁垒
单品牌顺势迭代,集团品牌多元化,酒店集团集中度提升而单品牌市占率下降的趋势已经形成。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需求圈层化、小众化、多元化,酒店从业者顺势而为,单品牌不断迭代,同时布局品牌矩阵,以覆盖和满足更广泛消费者的需求。
迎接消费需求变迁,品牌矩阵更多元
经济型:总量饱和、已进入整合期,目前连锁化率偏低,品牌集中度趋稳。小镇青年消费升级,需求亦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传统老品牌吸引力老化,连锁品牌集中度有所下降。近三年经济型酒店品牌集中度基本平稳,终止了下行的趋势,或由于头部品牌如汉庭等迭代升级,重新焕发了活力。
中高端酒店:中端和高端趋势分化,中端集中度上升,高端集中度下降。
中端:从高速成长期迈向成熟期,品牌塑造、物业投资及运营管理门槛较高,连锁化率较高,集中度较高,品牌格局相对稳定。
奢华型:行业发展至成熟阶段,连锁化率领先于其他档次酒店,但该赛道多被海外知名品牌占据,中国本土品牌起步晚、份额低,值得欣喜的是,本土品牌集中度边际有所提升。未来,更具当地消费者洞察能力、成本管控优势的本土奢华酒店集团将获取更高市场份额。
综上,就结构而言,结合居民财富分布,我国酒店行业有望从以经济型为主向以中高端为主升级。鉴于中高端消费者需求多元化的趋势,类似经济型酒店以核心单一品牌大规模开店的历史或将无法重现,未来,中高端酒店门店数量增加、连锁化率提升,但是品牌集中度将走向分散,因此,品牌创新、迭代能力成为酒店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快速展店,共享会员,规模效应强化
大型酒店集团如锦江、首旅、华住等如今均已形成多品牌矩阵,对外可满足不同消费者及加盟商的偏好,在疫情期间,加速开店,以提高市占率;集团内部,共享会员,实现品牌间交叉销售,提高直销占比,降低销售费用,分摊中后台系统开支,强化规模效应。
从开店数量来看,2020年三大酒店集团新开店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积极把握疫情期间单体酒店出清、优质物业释放的机会;从净增酒店数量来看,2020年表现略逊于2019年,主要系疫情期间关店及新开店转筹建数量较多。
以新开店占上年末储备门店数量的比重来衡量储备门店质量,锦江酒店保持一贯水准,首旅和华住节奏略有放慢。以当季关店数占上季度末开业门店数量的比重来评估关店情况,锦江和华住受关店的边际影响有所弱化,首旅受关店的边际影响相对稳定。
三大酒店集团开店,发力中高端和轻资产加盟,以把握消费升级机遇,减轻经营杠杆,淡化周期波动。截至2021年三季报,锦江、华住、首旅的中高端酒店占比分别为51%、37%、24%,加盟酒店占比分别为91%、91%和86%。
会员(直销):扩大自有流量池,提高直销比例,降低销售费用。三大酒店集团均拥有成熟的会员体系,过亿的会员数量,实现了高比例直销。截至2020年底,锦江、华住、首旅三大集团分别拥有会员1.6、1.7和1.3亿。成熟的会员体系、优质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会员数量对于维系客户粘性、降低引流成本、优化单店盈利、吸引加盟商至关重要。
小结:酒店生意,门店即渠道,体验即产品;庞大的酒店门店数量、成熟的会员体系及上规模的会员体量,有望达成以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升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品牌粘性,降低营销开支,提升盈利能力,进而赢得加盟商青睐,加速拓店,形成酒店管理的正循环生态。
管理系统优化升级,降本增效更显著
酒店集团以直营店打磨单店模型、树立品牌形象,以品牌和管理输出变现,而门店和会员数量则是强化规模效应,让变现通道更加顺畅和持久的坚实壁垒。
经过多年运营和管理经验积累,三大酒店均已打造了成熟的管理系统,覆盖B端和C端,满足消费者和加盟商的多元需求。
锦江酒店:历经整合,渐入佳境。不同于华住集团自诞生之日起的IT基因优势,锦江在管理系统的整合升级方面日积跬步,渐入佳境。锦江先后收购卢浮、铂涛、维也纳等酒店集团,按照“基因不变、后台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16字方针,遵循“先系统后组织,先后台后前台”的整合顺序,设立全球创新中心,逐步打通预定、财务、采购系统,形成“一中心三平台”格局的中后台体系,使得旗下各酒店集团从各自为战,到互相赋能,重组焕新。未来,公司将继续发力前台整合,进一步提质增效。
3紧跟变化:需求反转和业绩弹性
酒店行业需求来自商旅和旅游等,其中,商旅占比高、受经济环境影响波动较大,因此需跟踪PMI,PPI,航空数据等,作为酒店业需求的先行指标;旅游需求在疫情前相对稳定,但是疫情以来,文旅局跨省游熔断机制,叠加2021H2受疫情影响的省份增加,跨省旅游需求受到压制,短途周边休闲游兴起,但其住宿需求相对跨省长途旅行来说有所减弱,最终导致旅游住宿需求总量缩减。
经过两年来的抗疫经验积累,酒店从业者应对疫情也逐步得心应手。疫情初期,酒店行业OCC和ADR同步大幅下滑,随着疫情常态化,酒店行业把握刚性需求,ADR逐步稳定,OCC则随疫情波动。
股价层面,疫情以来,酒店集团的股价整体呈现和入住率同向波动的趋势,只是在2021年10月中下旬及以后,三大酒店集团的股价分化,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华住集团受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股价下探;锦江和首旅的股价对入住率的敏感度降低,虽然入住率尚未回正,但股价上行,或与市场预期未来基本面向好、临近年底估值切换行情有关。
短期,疫情反复,疫情防控政策放宽及出行需求复苏或将迟滞,股价对入住率的敏感度或将提升,跟踪出行需求及行业入住率情况。
此外,产品结构方面,无论是加盟店还是直营店,中高端酒店单店为上市公司带来的效益高于经济型。加盟店,中高端门店定价高,单店收入高,加盟费抽成比例和绝对值均优于经济型门店;直营店,中高端单店收益亦高于经济型。
长期:周期属性研判,迎接底部反转
复盘酒店行业,需求相对稳定,随经济活动热度波动,供给反应时滞,最终导致供需差难以在短期内做到有效调整,因此具备周期属性,通常一个完整的复苏、繁荣、衰退、萧条的周期会持续3-5年,疫情之前,酒店行业已经经历了2018年宏观去杠杆引发的下行周期,持续至2019年底,RevPAR降幅已经有所收窄,预示着供需改善;叠加疫情期间供给端加速出清,行业或将迎来大周期视角下的底部反转,启动繁荣阶段行情。
4重点公司分析:首旅酒店、锦江酒店
首旅酒店:1、公司直营门店占比高,经营杠杆较高,叠加内部数字化建设,提升产品体验降本增效,在行业复苏上行期业绩弹性显著。2、公司扩充拓店团队,开店速度有望持续加速,2021年全年公司新开店超过1,400家,创下历史新高,2021年末储备店超过1,600家,为2022年的新店开拓打下坚实基础。3、公司中高端领域新品牌培育表现亮眼,加大高端酒店的培育,与凯悦合作推出“逸扉”有望实现中高端领域弯道超车。
锦江酒店:2020-2021年主要在做后台整合,2022年会启动前端的深入整合。通过2021年的整合,后台管理更加扁平化,实现降本效率。展望未来:1、境内业务恢复行业领先,境外业务最低迷阶段已经过去。2、公司拓店成长性业内突出,依托完善的品牌矩阵及成熟的拓店团队优势,2020年公司提出,锦江中国区未来三年门店规模计划翻一番(达到1.5万家)。3、公司通过中国区三家公司的前后台整合,未来将对标华住持续降低费用开支,带来的利润弹性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