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发展中,世代相袭的风俗即为传承习俗。这种民俗以其合理性得到广泛认同,代代相传,并在广大范围内流行。
第一节婚嫁
婚嫁,即婚姻、嫁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一生的重要阶段。中国的传统婚姻模式,大约在汉代就已成型,沿袭至今。中国传统婚礼分成六个阶段,举行相应的六个仪式,称“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庄浪旧时婚姻,基本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与六礼基本一致。大致有提亲(纳采)、看八字(问名)、订婚(纳吉)、送彩礼(纳征)、送红书或称提日子(请期)、迎亲(亲迎)等。
此外,庄浪风俗中,还有些小而关键的仪式。看八字,只意味着这对青年具有成婚的客观条件。接下来,女方在亲人的陪同下,到男方家“看”屋里,其实就是了解男方家底,也暗含男方家族相女方的因素。若男女双方比较满意,男方的长辈,要给女方见面礼,一般是数量可观的钱币,俗称“捉准星”;女方则给男方定情物,以亲手缝制的鞋、鞋垫等为上,后来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也有钢笔、手表等。男女订婚之后结婚之前,每到二月二、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男方必须去女方家拜访,叫“追节”。除了带应时的礼物外,还必须给女方送衣物。“过个节,集歇歇”的现象,跟追节不无关系。新婚的次年正月初二,新婚夫妇“回门”后,才算完成婚姻的所有议程。“回门”时要给娘家的亲房带均等的礼物,一般是一副(十二个)大
馍馍,一家一个,也有带点心、糕点的。回门的女子女婿是正月里的贵客,亲房争相延请。
九十年代以来,婚嫁习俗在传承的基础上,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自由恋爱更为普遍,男女双方经过自由交往,情投意合,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即可进入订婚、结婚议程。省去好多环节。同时,由于青年工作、活动范围的限制,依托中间人介绍,恋爱、谈婚论嫁的也占很大比例。新时代的媒人,只起牵针引线的作用,若被介绍的二人喜结连理,一般要按传统习俗,给介绍人奉上一双皮鞋。
二是在农村,或者比较传统的家庭,不反对自由恋爱,但严格遵照传统婚礼仪式。从请媒人提亲到合八字、“看”屋里等,一丝不苟,也有极个别父母因男女“八字不合”而棒打鸳鸯,阻挠婚事。
三是彩礼的变化。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婚房成为城镇青年们结婚的必须品。买房,或者婚后即将面临的买房大事,成为比彩礼更大的支出,进入新世纪以来,彩礼在城镇青年的婚礼中,逐渐消失。农村女方家庭向男方索要巨额彩礼的情形也日趋少见,大部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婚姻自主更为彻底。有些囿于传统习俗的女方父母,把彩礼的多寡与女儿的身价等同,在索取数量不菲的彩礼的同时,补偿以极丰厚的嫁妆或礼金,极大地减轻了男女青年婚后的经济负担。
四是婚礼的形式多样。有在农家大院举办,完全按照传统礼仪的;有在酒店举办,中西合璧的;也有先迎娶再出外旅游,省了大宴宾客环节的;也有旅游回来又招待亲友的。
千禧年以来,流行于城市的酒店婚礼逐渐引领我县婚礼潮流。酒店婚礼前双方家的准备工作和传统婚礼一致,要“相和”亲房、请“劳客”,分工协作。女方家的仪式基本没什么变化,与传统婚礼区别最大的是女方不再穿吉庆的大红新娘装,披洁白的婚纱,怀抱鲜花。有些婚纱新娘,迤逦出娘家门、进夫家门时,头顶大红囍字纱巾。新娘迎进男方家门,稍作休息,即奔赴酒店,举行婚礼。酒店婚礼中,婚礼司仪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司仪的口才和掌控能力,直接决定着婚礼的气氛。常规议程大致有介绍新郎新娘、证婚人展示结婚证、来宾代
表致辞、拜堂等。此外,依据喜好,还有新娘新郎互赠礼物、长辈送红包、亲友挂红等。酒店婚礼的一大亮点,是浓妆盛装的男方父母。公公是戏剧里的相公妆扮,婆婆妆扮妖婆(媒婆),婚礼开始,请到台上坐定,神态庄重、妆扮滑稽,令人忍俊不禁。这种风俗沿袭了农家大院里的婚礼,爱热闹的庄家强行捉住公公或“阿伯子”(大伯子,新娘夫家哥哥),涂抹了脸面,与新娘一起推搡、捆绑,图个热闹。
也有选择旅游结婚的。大多是新娘迎进家门,举行简单的礼仪后,送新人外出,大抵相当于度蜜月。
第二节产俗
传统的庄浪人大抵是这样对待生育的。
怀孕的妇女,老一辈的人说“有身子”,接近书面语“有身孕”。我国古代哲学中,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由“气”孕化而成:一元生两极,两极生二象……什么最重要?元气。在人们的意识中,胎儿大约相当于一团尚未成型的气,稍不注意,就要被冲击变形。因此,最忌讳外界的各种“气”冲犯。孕妇尽量不走夜路,特别忌讳“不净”的地方(死过人的处所)、坟地、有新孝的人家。要回避送丧队伍,不跟重孝的人接近。人们相信,死去的人的灵魂很可能依附于那些地方或亲人身上,遇着怀孕的人,有可能取捷径,半途投胎。即使投胎不成,那邪气也会冲犯胎儿。除了这“丧冲”,还有“喜冲”,讲究的人家,一般不许有“身子”的媳妇参加别人的婚礼。比较公认的能避邪的,是红色和镜子。因此,庄浪城乡多见穿红的大肚妇女,她们的兜里,大多揣一面小镜子。有的腋下或胸前还藏一个红色的“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