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底捞被曝私下给顾客打标签,其会员系统里会详细描述顾客体貌特征与个性需求,比如“1.68米左右,戴眼镜,长头发,圆脸型,25岁左右,喜欢在App上投诉”等等。引发争议后,海底捞回应称:此系旧闻,其2020年便已明确禁止对顾客的个人信息如体貌特征等进行任何备注,但门店可以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所有新增信息均会严格审核。
观点一
被“凝视”是种冒犯
刘薇
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个标签是“私下”里打的,所以怒了。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文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结果呢,来吃饭、办会员的时候,谁也没说就把顾客的外貌、喜好都给记下了,这才是问题。
“20多岁,瓜子脸,嘴巴长得很好看”“1.68米左右,戴眼镜,喜欢在App上投诉”……诸如此类描述,且不说和个性化服务有没有关联,单是想想曾被偷偷打量,又不知多少次被评头论足,心里就够不舒服了。
不是说为了更好地服务吗?那“服务好”的核心是啥?至少让人感觉贴心吧,而这是贴心吗?谁愿意被人背后记小本本,反复议论呢?更何况,最初记在小本本上的,原就是出自某个员工个人对顾客的评价。个人评价绝不等同于事实评价,这也是海底捞对事件做出回应时回避掉的一点。此外,一旦有了标签,顾客们也会被自动划分成不同类属,有了这三六九等,消费环节中能不被区别对待吗?
目前尚不清楚这到底是新闻还是旧闻,但从热搜背后透出的大众情绪看,在个人隐私信息随时可能会被泄露的社会语境下,消费者对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需求依然迫切。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以大数据“凝视”,就是一种冒犯。
观点二
被企业打标签不必紧张
周志翔
网友曝出海底捞根据顾客消费习惯,打标签以描绘用户画像,这事听上去有侵犯隐私的嫌疑,但在大数据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仅是企业在自身营销中的常规举措,则不必紧张。但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不能将顾客隐私泄露于第三方,这应该是底线。
企业给顾客打标签以描绘用户画像,进行精准营销,这是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提升客户管理效率必然的一项举措。其实,标签化用户也不只有海底捞一家企业,现实中绝大多数民生服务类企业,像很多上规模的连锁酒店、餐饮、银行、房地产等行业都有。
客户标签就是对客户某个维度特征的描述,其本质就是去差异化的过程。通过记录了解顾客的需求,从而带来更好、更具个性化的服务。特别是对达到一定级别的会员,系统都会记录具体标签,像爱好、外貌、性格、消费习惯等很多小细节,只是很多人不涉及这些工作种类不了解而已。
如果消费者发现了企业给自己“打标签”的行为,并带来了不好的感受,侵害自身的合法利益,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退一步说,提供服务的企业和享受服务的顾客,都是双向评价打分的。企业记录顾客的行为,也不过是想抓住消费者的心,让其消费更多而已。反之,作为消费者,如果觉得对方服务不好,有出格举动的话,还会去他们那消费吗?
观点三
既要适应亦不可越界
吴戈
该事件与此前售楼部人脸识别客户信息,汽车4S店为顾客打标签一样,都是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副产品。科技商业化的脚步,总会限于法律的进化,有些企业认为“法无禁止即可为”,于是形成了“角落里的凝视”,这既需要规范,也需要适应,但前提是不可越界。
我们必须要承认一点,所谓绝对的隐私,在信息时代会被一点点蚕食,这里既有被冒犯的感觉,更体现了生活的便利和效率的提升。然而,谁来把控这些数据,谁来让这些凝视不会成为“众视”,才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虽然从立法角度来看,被规范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多,但仍然会出现海底捞的事件,就说明实际情况中,对这种凝视的监管仍然具有极大的空白。需要从网络治理的角度,布局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既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权益,也能让技术得以充分的应用,提升商业效率,扩大生活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