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H1,营业收入167.6亿(vs去年同期200.9亿,vs2020年同期97.6亿),同比去年下降16.6%;收入下降主要是受到疫情的影响,特别是上半年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疫情导致的商业停摆,对餐厅的经营形成了巨大冲击。
对此,公司在中报的具体描述如下:
“我們大部分餐廳於2022年上半年能實現正常營業。然而因局部地區,特別是個別海底撈餐廳密度較大的城市出現疫情,我們若干餐廳停止營業或暫停堂食服務。2022年3月至5月,公司平均每天有超過200家門店暫停堂食。該數字到6月減少至不足90家,7月份進一步減少至30家以下。”
另外,公司在去年底开始实施的改善餐厅经营绩效的“啄木鸟计划”,并快速关闭了很多餐厅,餐厅数目的大幅下降虽然有利于改善公司整体盈利能力,但是对营业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
具体数据上,截止6月30日,公司餐厅总数为1435家,比去年同期(1597家)减少162家;与截止去年底的餐厅总数1443家相比,2022年上半年也减少了8家(新开业18家,关闭26家)。
即使关闭了一些低效的餐厅,但是受疫情影响,店均营业收入还是有所下降的。2022年上半年店均营业收入为1168万,去年同期为1258万元,同比下降7.2%。
2净利润
2022年H1,净利润-2.67亿(vs去年同期0.96亿,其中包含汇兑损失0.85亿;vs2020年同期-9.65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再次变负;
净利润转负,主要是因为上半年一些门店关闭产生了资产减值损失,共计3.08亿。如此看来,在疫情严重影响下,公司上半年实际的运营利润是正的,金额为0.41亿。
结合收入情况进行分析,因为低效门店的关闭,导致公司盈亏平衡点进一步下降。
3关键运营指标
2022年上半年,整体翻台率为2.9次/天(vs去年同期3.0次/天),同店翻台率为3.0次/天。除大陆以外的餐厅翻台率从2.2上升至3.0外,中国大陆的不同层级市场,翻台率相比去年都有所下降。
接待顾客1.458亿人次,平均消费109.1元/人(vs去年同期107.3元/人,vs前年112.8元/人)。人均消费同比上升幅度很低,说明公司不能提价,或者提价并不能提升营业收入(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支持,减少点单。)。结合2020年下半年公司公开提价失败的事实,总的来说,公司的提价权相对较弱。
4经营分析
其中,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更接近变动成本,其余各项比较类似于固定成本。
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变动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42%,固定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58%,从财务角度来看,固定成本高就意味着经营杠杆高,换句话说,因为经营杠杆高,营业收入出现下降,净利润下降速度就会更高,反之亦然。
整体来看,原材料加易耗品成本占比42%-45%左右,员工成本占比30-35%左右,折旧摊销占比10-12%,水电及租金合计占比4-5%左右,合计占比86%-97%,如果再扣除掉其他的费用,实际上公司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即使在疫情前,公司的净利润率大概也只是在7%-12.5%之间,而且并没有显出规模优势的特征,而且随着餐厅数量的增加,公司的净利润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实际上,如果新开餐厅经营质量不好,公司并不必然表现出规模效应的优势。从下图的变化趋势,就明确说明了这一点,而且疫情作为一个放大器,将这一结论在2020年和2021年进行了更为精彩的演绎。
5员工薪酬的特别分析
逻辑上,因为员工人数减少会降低员工成本,从而降低员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但在2022年中报中,这点表现的并不明显。2022年上半年员工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5.2%(vs去年同期35.6%),变化并不大。
这里面的可能巧合因素是,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导致营业收入下降,所以员工成本下降的效果可能被营业收入下降的效果所抵销了。
经过2021年底的啄木鸟计划,门店和员工数量得到精简,截止2022年中,员工总人数101,041人,相比员工数量最高峰的2021年底的146,584人,大幅减少了45,543人。
这个数量与2019年底的员工人数大致相同,但是门店数量却从2019年的768家增加到1435家,因此门店平均员工数从134人降低到70人,因此,财报中员工人数的减少和很多网友以及我的实际用餐体验是相符合的。
但是,员工的减少并没有带来成本的降低。
从数据上看,2022年上半年的薪酬支出总额为59.03亿,虽然员工总数的下降了,但是上半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从2021年上半年的5.1万增加到5.84万,同比增加了14.5%。
根据我的分析,薪酬增加应该主要是以下原因导致的。
下图是2021年7月份网上流传的机构调研报告。
从下图可以看出,从2019年至2020年,员工平均工资虽有波动,但基本保持稳定。
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员工平均工资突然开始有了大幅的增加,上半年员工平均工资从4.42万元增加到5.1万元,同比增加15.4%,还可以接受。
但是,从2020年下半年2.96万元,增加到2021年下半年5.05万元,增加幅度高达70.6%,这个趋势完全脱离了正常增长的范畴。
现在,这个措施似乎延续到了2022年上半年,也导致了2022年上半年员工平均薪酬水平的同比增加14.5%。
从实际结果来看,员工薪酬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业绩的改善,在业绩不振的情况下,大幅增加的员工激励成本又导致了成本的上升。
2021年下半年的业绩可以作为证明,门店数量大幅增加,但是营业收入从189亿增加至211亿,仅增加11.6%;在刨除关店导致的资产减值损失外,实际经营亏损有4.11亿,与2022年下半年的12.8亿的净利润相比,相差巨大。
从2022年上半年来看,受疫情影响业绩从200.9亿下降到167.6亿,同比下降16.6%。但是,薪酬支出仍然保持在高位,而且裁员之后顾客体验却变差了,似乎有点得不偿失。
唯一好的趋势是,大量关店后,再扣除资产减值损失后,实际盈利由负转正了。
首先,在2020年和2021年,因为公司对疫情发展趋势判断错误,而做出了快速扩张的错误的战略决策,实现了餐厅数量上的大跃进,产生了一些低质量高密度,而且盈利周期长的餐厅;
其次,在此基础上,公司管理层在员工薪酬水平本就高于同行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加大员工激励,大幅提升员工薪酬水平,来改善餐厅的经营业绩,事实证明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公司不得不实施啄木鸟计划,大量关闭那些低质量的门店并进行大幅裁员,以期望改善公司的运营效率。
整个过程,从比较严重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管理层并没有找到业绩问题的真正原因,战略决策和管理决策失误的结果。因此,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此,我觉得从去年底的啄木鸟计划和上半年的员工人数的大幅裁减,应该都是对上述问题的合理纠偏。因此,2022年上半年员工平均工资继续上涨的趋势,我认为应该是受到员工辞退补偿的影响。
6投资逻辑
应该是优秀的企业文化、善待和信任员工、可以高品质复制的经营模式。目前看来,这里面的最后一点,其实部分已经被证伪。
公司业绩的下降只是因为疫情的影响。现在看来,这个观点忽略了疫情的长期性,也忽略了市场承受度,并且对公司扩张所带来的业绩增长过度乐观。
我过分强调了疫情对业绩的影响,而忽略了公司战略失误和管理失误被疫情环境所放大产生的效果,从而使得一笔短期内就盈利丰厚的投资,最终带来巨额的亏损。
第三、管理层经历了过去两年的误判和错误的决策,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切实学习到了公司未来改变和努力的方向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关于第三点,如前所述,我们需要通过2022年年报及公司后续的管理行为进行判断。
关于第二点,我们选择同店数据进行比较,从2022年中报的同店数据同比来看,中国大陆各层级城市的同店销售都是大幅下降的,中国大陆以外市场的同店销售数据是上升的。这种情况,在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猛然爆发时曾出现过,在2022年上半年再次出现。
但是,如果未来证明第一点的逻辑改变了,我们的投资基础就不存在了。
7估值
对于2022年下半年的业绩估算:
基本情况如下:
主要假设如下:
考虑到硬骨头计划的启动,下半年门店数量会所有增加,假设重启35家门店,门店数量达到1470家;
考虑到疫情控制及消费能力恢复,保守估计翻台率提升至3.3次/天;
考虑到员工成本下降,公司净利润率改善,净利润率为5%。
则2022年下半年的可实现净利润为10.3亿元,扣除上半年亏损后,2022年净利润为7.6亿,这个数字高于券商最新的一致预期的中值4.8亿。
对于未来,我们可以保守的改变其中的假设条件,进行推测:
假设1
门店数量,考虑到特海的分拆上市成功,大概会拆分走约100家餐厅。
基于最近两年的教训,预计未来公司会以保守速度,稳扎稳打的进行温和扩张。假设至2025年底,公司餐厅数量扩张至1600家,与2021年中时公司的餐厅数量基本(1597家)相同,这个预测可以说是非常保守的。
假设2
考虑的疫情控制进度及消费能力恢复,以及门店加密带来的稀释作用,保守估计翻台率提升至4.0次/天。
假设3
随着翻台率提升,净利润率升至6.8%。
对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参考的是,2020年下半年翻台率约为3.7次/天,净利润率为6.8%。
如前所分析,未来随着运营效率优化,公司盈亏平衡点应该会进一步降低。这意味着,随着翻台率的提升,公司的净利润率会进一步提高。
基本情况如下保持不变:
基于以上,则2025年,预计公司可以实现净利润约为36.7亿元。
公司的资本支出主要是用于购买物业厂房设备等,基本上都被用于新餐厅的开设,属于扩张性资本支出,不会对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产生任何影响。
因此,公司的净利润完全可以视作自由现金流。
以2022年公司预期净利润7.6亿元计算,我们慷慨的给予25倍估值,公司的最高市值应该为210亿港币,如此看来,公司现在760亿港币的市值属于严重高估。
基于未来,我们保守预期2025年公司可以实现37亿元的净利润,同样给予25倍估值,则公司的合理市值为1000亿港币。
考虑到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7.6亿增长至2025年的37亿,3年的年化复合增长率搞到69%,基于这个增长率如果想要占估值的便宜话,可以取估值30倍,对应合理市值为1200亿港币。
基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理想的买入市值大概在500亿-600亿港币左右,对应的55.74亿股本,理想的买入价格约为9-10.8港币。
8谈谈终局
既然谈到终局,我们稍微大胆一点,以便可以充分理解企业经营的最终成果。
考虑到保持合理的餐厅密度,并维持基本的翻台率,我们大胆设想餐厅数可以扩展至3000家。
我们参考距离最近的、业绩最好2019年下半年的经营数据:店均年营收3500万,翻台率为5.2次/天,净利润率9.6%。
基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公司的年净利润大约可以达到100亿,给予25-30倍的估值,对应的市值约为2700亿-3300亿港币。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对不对?就算曾经几乎拥有幸福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