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强社交属性的火锅,一直都是最受欢迎的餐饮品类之一。2022这一年,火锅品牌通过回归食材、打价格战、菜单玩法、场景打造等,持续升级品质的同时,尝试营销新模式。此外,Z世代逐渐成为火锅消费的新晋重点人群,火锅品牌拓新注重潮流场景和个性化菜品,各大社交平台成为其发力渠道。
2020年上半年疫情冲击下、火锅业门店规模大幅萎缩,下半年至2021年虽有波折但整体呈复苏态势;然而,进入2022年疫情再袭,火锅业再次受创,受创程度甚至超过2020年,Q1门店规模减少超10%,Q2完全无复苏迹象。截至2022Q2,全国火锅门店规模约为53.4万家。
即便是头部企业的海底捞和呷哺呷哺同样在负重前行。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收167.64亿元,同比下降16.57%;净亏损2.66亿元,同比由盈转亏;呷哺呷哺实现营收21.56亿元,同比下降29.22%;净亏损为2.78亿元,亏损同比继续扩大。截至目前,海底捞关店300余家,呷哺呷哺亦累计关店约230家。
当然,海底捞、呷哺并不能代表整个火锅赛道的全部形态。虽赛道内卷,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但危中有机,一些火锅新势力亦在乱战中崛起。可以说,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生态群像。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火锅行业全年投融资金额达6.7亿元,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值。
在我国火锅企业业务竞争力方面,总体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行业龙头海底捞在业务收入、门店数、客单价、翻台率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火锅市场的竞争者较多,现有企业间的竞争较为激烈;从替代品威胁来看,火锅企业的主要威胁来自同行之间的服务质量、口味受众等,目前没有其他外在替代品;火锅行业的上游供应商一般为食材企业,由于上游原材料资源较为丰富,议价能力较弱;下游主要是消费者,因火锅企业众多,消费者的选择很多,因此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此外,由于火锅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市场保持着稳定增长趋势,因此有较大的新进入者威胁。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火锅市场的CR5仅为5.5%,强如海底捞,按营收规模来看,其2020年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过5.8%。而中国排名第一的粤式火锅餐厅捞王,也仅仅占有1.7%的市场份额。
据国泰君安的研报显示,近五年,火锅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9.5%,2025年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达到850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