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案例分析: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注册会计师

2010年5月4日,随着监管机构的一纸批准协议,平安保险战略投资深圳发展银行的计划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三天后,平安再次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收购新桥所持5.2亿余股深发展股份的交易,成为深发展第一大股东。这一交易完成后,平安的保险、银行、投资业务并驾齐驱的态势得以初步形成。

对于平安来说,更为重要而现实的意义是,如何让旗下三大业务数十万的营销人员向客户推荐更多产品,从而实现销售效果和成本的最优配置。而作为金融控股公司,平安能够通过内部严格的风险控制,来提高银行、保险和投资业务三大业务序列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听上去似乎有些熟悉?没错,这也正是花旗、汇丰等为代表的西方金融机构在过去十几年中试图建立,但至今却尚无完胜案例的综合金融超市模式。由于内部资源整合困难、文化冲突难于统一,通过并购而形成的大型综合金融集团除了在借资产配置多元化以抵抗风险方面取得了成效外,并没有显现出太多协同效应。毕竟,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以失败告终,而安联、苏黎世等保险公司购买的银行业务也没有太大成果。

并购失败的原因:并购后不能很好地进行企业整合

(补充资料: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后内部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

(1)“三头马车”式的领导降低了整个集团的整合效率。在这一时期整合工作实际上由花旗银行的财务执行官Menezes和旅行者集团所罗门美邦公司的两位共同执行官Dimon与Maughan负责。但Dimon与Maughan的关系并不好,加上还要应付花旗银行的Menezes,从而导致决策过程缓慢,难以达成共识。

(2)企业文化的冲突。花旗银行是典型的商业银行文化,讲求作风保守、注重管理程序及内部控制;所罗门美邦公司则是标准的投资银行文化,作风积极热情、自由放任、重视业绩表现及奖金分红。

在花旗集团的公司与投资银行集团内部,由于来自花旗银行与所罗门美邦的代表在公司与投资银行集团运营委员会中旗鼓相当,双方都拥有一种强势的企业文化,因此更容易导致相互对立与冲突。

(3)品牌的争议。在花旗集团整合初期,合并双方对于以何种品牌进行新兴市场债券承销争执不休,互不相让。花旗银行认为自身多年来已经与全球1800家的跨国公司、7000家新兴市场公司及美国以外的成千上万富裕人士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应以花旗银行的“金字招牌”从事该项业务。所罗门美邦公司则认为,尽管该公司长期专注于美国国内市场的债券承销,相对缺乏海外市场经验,但由于它具有债券业务方面的专长,因此应当以该公司品牌进行营销活动。)

如今,尽管从表面上看,平安的公司结构与其它多家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并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与目前国内更多流于形式的综合金融集团相比,平安已经是最为接近金融超市核心竞争力的一家。

金融控股

早在1995年,平安便在内部正式启动建立了金融控股架构的计划,并聘请咨询公司麦肯锡针对公司成长策略、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改革。当时国际上混业经营的浪潮正演绎得如火如荼,老牌金融巨头如花旗、AIG、汇丰不断打破各国金融领域分业经营的界限,尝试将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产品进行交叉销售,两年后,平安向国家有关部门呈交报告,提出建立“综合金融”模式。然而在那时,这一切都像是天方夜谭—平安除了保险业务外,仅有一家规模很小的证券公司;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全面开始,但却已经正式提出金融业分业经营原则;即便是在美国,最具榜样意义的花旗银行也尚未突破分业藩篱。

在那几年中,尽管决策层没有明确表态,但马明哲做综合金融集团的意志并没有动摇。到了2001年,好消息终于传来—经过长达7年的分业方案的多次修改,中国保监会正式下发了《关于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分业经营改革的通知》的红头文件,确定平安按保险集团模式进行分业改革,标志着平安主导的分业模式核心内容通过。2003年2月14日,挂牌屡被延迟的平安终于发布公告宣布:“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内继光大、中信后第三家金融控股集团,而平安是其中唯一一家以保险为基础的公司。

(以上体现的是宏观环境中的政治环境因素影响)

这个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集团的架构中保留了平安信托,用平安信托合法持有平安证券。然而在获得许可后,平安仍然有着其它两家所不具备的麻烦:缺牌照。在中信控股成立之时,公司已经拥有中信银行(5.20,0.00,0.00%)、中信证券(19.48,-0.32,-1.62%)、信诚人寿以及期货、资产管理等多家子公司。

这种“缺条腿”走路的情况直到2003,这一年,平安通过旗下的平安信托与汇丰银行一起联合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正式进入银行业。2006年,中国平安又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并将两个银行整合成今天的平安银行。实际上,早在2005年平安便曾经遇到过一个绝佳机会,当时,几近破产的广东发展银行进行财务重组,寻找新的投资者,但经过数轮竞购和绵延近两年的争夺战,平安最终不敌花旗而与广发失之交臂。

在外部寻找更好并购对象的同时,马明哲也并没有在平安内部停止结网。曾经连续几年,他在面向员工的大会上都会以“我们别无选择”为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告诉大家平安要坚定地向金融控股这条路走下去。

与此同时,平安重新整合了其信息系统—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这如同神经中枢般重要。据平安集团总经理张子欣对本刊回忆,平安最初分别考察了其外资股东汇丰在香港和伦敦的后台,但其技术系统要么太超前,要么成本太高,最后在巴西,平安才找到了学习模板—汇丰在美洲的后台业务。在2002年和2003年,平安的管理人员曾密集造访于此。2006年6月,平安位于上海张江的后援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个后台的雏形便是拷贝了汇丰在巴西的运作模式。

“我们从汇丰学习的不仅有后台管理,还有银保模式、公司治理、风险管控等诸多方面。”张子欣表示,这也让平安在金融危机后多了几分庆幸,因为汇丰是为数不多没有接受政府救助的金融巨头,“汇丰很伟大,开放了整个知识产权给我们。”

尽管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平安收购深发展的价格偏于昂贵,但实际上这却是马明哲不得不选的一个解决方案。2008年10月,平安海外收购的富通集团在金融危机下被政府接管,这项涉及238.74亿人民币的交易宣告失败,其造成的损失几乎抹平了平安的全年利润。

(这一点体现的是政治风险。该集团是比利时最大的保险商,也是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市场最大的信用卡发行商。中国平安力图通过投资更加成熟的富通来获取更多资源与经验,从而跃居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集团陷入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三国政府(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共出资112亿欧元实施了拯救行动——其后在未征得股东同意的情况下协议出售富通最核心资产保险和银行两块——保险业务的10%出售给巴黎银行;荷兰境内银行与保险业务出售给荷兰政府;银行50%+1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政府。最终,富通集团95%的业务被分拆,公司股价因此大幅下降,导致平安受损。)

交叉销售

稍微仔细研究下各家金融控股公司的业绩便不难发现,平安是最早尝到综合金融甜头的一家。

2007年8月,平安银行首次推出信用卡,到去年底,其发卡量便已达340万张,其中新增卡量的一半以上全部是由其内部的交叉销售渠道完成,而去年全年,平安产险的保费14.5%来自交叉销售。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平安交叉销售贡献的业绩始终保持着30%至50%的增长速度,如今其对存量寿险客户销售非寿险产品产生的盈利已经远远超过一张寿险保单。

“类似信用卡的这些产品其它保险公司没有,而平安有。”在平安北京寿险分公司做了近十年业务员的刘志新对《环球企业家》表示,尽管有时候销售其它子公司的产品佣金有点让人失望,但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拓展业务、维护与客户的关系,有一次,在销售过一次60万保费的团体养老险后,她随后便找到了几个寿险客户。

骄人业绩的背后是平安的一整套产品设计、销售流程以及考核体系。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销售方式,即使是主抓该业务的集团副总吴岳翰看来也是“十分复杂,外行人进来绝对会一头雾水”。而从最初的懵懂起步,到后来的日渐成熟,中间经历过矛盾、争吵,甚至自相残杀,平安为此磨合了将近十年。

从2000年起,平安便在内部尝试进行交叉销售,但那时只是在产险、寿险与养老险之间进行。最早的项目诞生于集团的“智囊机构”—发展改革中心,由张子欣一手主抓。但总体上,那时交叉销售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高层号召鼓励,产品方自己出钱去推动,规模很小。

尽管模式简单,但如今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张子欣仍然坦言:“那时低估了内部合作的困难。”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寿险业务员通过交叉销售可以获取相应佣金,所以有一定的销售动力,但在当时,寿险还在每年保费增长超过50%的高增长阶段,因此高层员工由于本身的业绩压力便没有足够的热情去销售其它公司的产品。

为解决这一问题,平安2005年在控股公司成立了综合开拓部,并在寿险、产险等各个子公司内也设立相应部门,成为专职负责公司内部交叉销售的“问题收集箱”和“组织协调员”。而就在那一年的平安集团系统工作会议上,各个专业公司的总经理在自己的报告中被马明哲强行增加了一个主题:除了主业,今后你还能为其它兄弟公司做什么?

(交叉销售体现并购的营销与销售协同效应。对交叉销售本身不用太多研究,领会意思即可。简单讲,销售寿险的员工可以同时把银行卡销售给客户,寿险产品与银行卡之间实现了销售协同。)

另一个起点

尽管金融控股集团的优势初现,但如今摆在眼前的最现实问题便是深发展。收购深发展前,平安的三大业务支柱中,除保险外,银行和投资板块尚显不足。2009年,平安保险利润占比76%,银行贡献的利润则仅7%,这与平安保险、银行、投资“三足鼎立”的目标相差很远。按照平安管理层的规划,要在未来5至10年,保险资产占一半,信托证券银行资产占一半。

拿下深发展之后,平安的银行业务板块一举翻倍,营业网点扩张至全国,按照平安估计,收购完成后,平安的银行网络对保险客户的覆盖率可以一举从目前的15.7%提高至80%左右。但在分析人士看来,接下来的整合并非易事—无论是将平安银行注入深发展,还是逐步私有化深发展使其并入平安银行都会面临极大困难,前者涉及监管限制,而后一种方案的成本过高。

THE END
1.基于关键词的论文案例分析报告:6篇精选范文解析与深度剖析将分析结果以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对结果实行讨论,阐述研究发现及其意义。 4. 结论与建议 总结研究成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二、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以下为6篇精选论文案例分析报告的简要概述: 1. 基于关键词的A公司战略分析 http://www.slrbs.com/jrzg/aizhishi/301560.html
1.企业战略规划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成功公司的决策过程简介什么是企业战略规划? 在现代商业世界中,企业战略规划被视为公司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它涉及到对市场环境、内部资源和外部机会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出一系列目标、策略和行动计划,以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增长。管理学案例分析题往往会围绕这方面展开讨论。 如何构建有效的企业战略? 构建有效的企业战略需要一个系统...https://www.zuenx.cn/ji-gou-guan-dian/640355.html
2.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通用10篇)(4)实施财务战略,合理进行资源分配,降低运作成本,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运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战略的知识进行分析,弹性大) 企业战略管理案例 3 一、公司概况 成立于1991年的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空调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20.32亿元,净利润19.67...https://www.yjbys.com/edu/zhanlueguanli/285083.html
3.战略分析范文6篇(全文)二、维珍航空现状分析 对维珍航空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对公司整体做一个客观的评价;可以对之前的战略进行定性的评价和适当的调整;可以帮助明确维珍航空未来的发展前景;可以更准确地提出今后的经营目标;可以更好的指导今后战略的制定。 (一)盈利状况 英国维珍航空公司发布的年度业绩报告称,截止2008年2月28日的前一年,维珍...https://www.99xueshu.com/w/filev4e8ngx6.html
4.企业战略管理案例题(通用6篇)篇1:企业战略管理案例题 案例分析题(课外) 案例分析题1:福特公司的战略选择 福特汽车公司鲜明地证明了一个大公司如何向多个战略方向出击。 (一)集中生产单一产品的早期发展战略 在早期,福特公司的发展是通过不断改进它的单一产品——轿车而取得的。在1908年制造的T型轿车比以前所有的车型有相当大的改进。在它生产...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370zmov.html
5.企业战略管理案例为企业制定专业的战略管理方法→MAIGOO知识(1)根据以上案例说明分析俄亥俄州牛排包装公司的战略选择。 (2)结合企业战略管理知识分析俄亥俄州牛排包装公司战略选择的实施条件。 (3)如果你是俄亥俄州牛排包装公司的总经理,你将选择何种战略做得更好? 企业战略认识: 俄亥俄州牛排包装公司选择的是价值链重构和低成本策略。 https://m.maigoo.com/goomai/153427.html
6.公司战略范文(精选16篇)“你看我想理你吗”投稿了16篇公司战略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公司战略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公司战略 一、公司现状与环境分析 1.公司目前发展情况: 本公司模拟的是美国苹果公司。苹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苹果公司,英文名Apple, Inc.(NASDAQ: 公司战略规划方案范文PL) (LSE:ACP).总部位于...https://www.hrrsj.com/wendang/qitafanwen/777247.html
7.企业管理学案例分析(精选5篇)企业管理学案例分析1 比特丽公司是美国一家大型联合公司,总部设在芝加哥,下属有450个分公司,经营着9000多种产品,其中许多产品,如克拉克捧糖,乔氏中国食品等,都是名牌产品。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90多亿美元。 多年来,比特丽公司都采用购买其他公司来发展自己的积极进取战略,因而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公司的传统做法是:每当...https://www.ruiwen.com/word/qiyeguanlixueanlifenxi.html
8.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640 成功的抗疫需要什么? 2022/12/16 最理想的抗疫场景; 自上而下的供给:为什么仅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是不够的; 自下而上的合作:为什么个人主义无法抵御疫情。 639 《哈佛商业评论》100年 2022/12/13 新冠疫情中逆势上升;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法;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
9.执行力培训案例分析执行力培训案例分析,执行力就是在既定的战略和愿景的前提下,组织对内外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协调,以下是由文书帮小编提供执行力培训案例分析阅读。 寻找管理的最大黑洞 为什么战略不错、思路不错、做起来就错了,说得对却做不对?策略雷同,绩效大不相同? 为什么企业宏伟的蓝图在执行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总是议而不...https://www.wenshubang.com/shenghuo/227359.html
10.案例分析报告范文样式(通用12篇)作为资产管理公司FormulaCapital的总经理的詹姆斯·阿尔图切(JamesAltucher),同时也是一位投资人、作者、程序员兼创业人士。曾写过6本关于投资的书,最新的作品为IWasBlindButNowISee。此人经常会写一些经验类的文章给创业者和投资人,文风幽默犀利。 案例分析报告样式 篇6 ...https://www.unjs.com/fanwenwang/ziliao/16826.html
11.沙盘模拟实训心得体会(精选27篇)当学员对模拟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所在行业特性基本了解之后,各公司总经理组织召开经营会议,依据公司战略安排,作出本期经营决策,制定各项经营计划,其中包括:融资计划、生产计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采购计划、市场开发计划、市场营销方案。 三、经营环境分析 ...https://www.jy135.com/xindetihui/852628.html
12.营销书推荐:《幕后大脑2》7大本土营销实战方法论来了这本书里,并不存在高深莫测的理论,而是人人实践家,都用最简单的字词,把方法论讲得有条理、通透、易消化。每次读到案例分析步骤,小荐荐总会忍不住感慨:这讲得也太细了吧! 正是因为足够细致详实,才会是一本真正内容聚焦且接地气的实战指导方案。无论甲方乙方,无论大品牌或小公司,如果你正遭遇营销瓶颈期或迷茫...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822016.html
13.关于企业战略管理的经典案例分析根据该案例分析该公司选择该种战略的依据 答案:1.在企业战略中,总体是要发展的,但并不是每一项业务都要采取发展的态势,总体的发展要以某一种或几种业务为主。 2.在一定时期企业必须采取收缩战略,收缩战线,以使主要业务取得重大成功。3.战略收缩的条件有两种,一是企业的几种业务前景不明或不乐观,另一种是企业...https://doc.mbalib.com/view/2844cda78908d492aa1945614352650a.html
14.《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邵军第三篇营运资金管理案例分析第五...根据企业营运资本、营运资金需求和现金支付能力的上述关系,我们可以将企业的经营协调状态分为以下六种情况。企业的经营协调情况,要么保持一种状态不变,要么从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转化。各种状态所反映的企业经营协调情况解释如表5-1所示。三、案例公司所处的行业分析...http://www.caidao8.com/library/view/250110019005.htm
15.战略分析包括哪几个方面?新手进阶实用指南!4.2 腾讯的战略分析案例 腾讯通过深入地研究市场趋势和用户需求,找到了自身发展的新机遇: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通过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并调整策略,腾讯最终成功实现了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 战略分析是一个持续且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评估公司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并据此制定出适应变化的策略。boardmix博...https://boardmix.cn/article/strategic-analysis/
16.上市企业品牌建设与员工认同和组织文化的塑造通过市场分析和调查研究,可以获得有关目标市场的信息,例如目标客户的年龄、性别、收入水平、购买习惯、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信息。此外,了解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自己的差异化战略,以便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后,了解市场的趋势和变化可以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品牌策略。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市场,企业...https://www.rhtimes.com/news/Design-NEWS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