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
(2021年8月)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
摘要
通过金融教育提升国民金融素养水平,有助于促进普惠金融深入发展,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的长远和根本利益,有益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为准确把握消费者金融知识水平及金融消费者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评估金融消费者教育的有效性,进一步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以下简称“消保局”)于2013年和2015年针对消费者金融素养情况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内的试点调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16年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试行)的通知》(银办发〔2016〕8号),正式建立了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消保局分别于2017年、2019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地区)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消保局对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的方式、方法和内容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顺利完成前期测试和调查培训工作后,于2021年4月第三次全面开展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电子化方式采集样本。按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口径,调查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和333个地级行政单位。在县级层面,共有2200个县级行政单位参与本次调查,覆盖率达77%。调查主要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组织31个省级分支机构以辖内乡镇和街道为基本单元进行随机抽样,最终确定了3927个乡镇和街道作为一级调查点,覆盖率约为10%。本次调查共采集到约14万份样本,有效样本量为118775。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40.39岁,中位数年龄为38岁,其中,25-30岁、30-35岁、35-40岁、45-50岁是受访者最为集中的年龄组(见图)。
《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至第四部分客观展现消费者在金融知识、金融行为、金融态度和金融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从年龄、学历、收入、职业、性别、城乡、地区等不同维度进行描述。第五部分基于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方便直观感受我国金融素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对主要指标绘制金融素养地图。总体上,我国消费者在金融态度上的表现较好,在金融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知识水平。
一、消费者金融知识
消费者的复利意识和贷款知识还存在不足,56.59%的受访者能够正确理解复利,56.99%的受访者知道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的区别。对存款保险的认识有所提升,55.24%的受访者知道存款保险最高偿付限额。对商业保险的理解还有待提升,57.02%的受访者认为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分摊风险),48.48%的受访者认为重复投保财产险无法获得重复赔偿。投资基础知识较为欠缺,仅有48.37%的受访者对分散化投资有正确认识,44.69%的受访者能够正确估算年化收益率。
与2019年相比,消费者在不良信用记录保存年限、不良信用记录影响、财险重复投保、退保、贷款期限的影响、还款方式、存款保险、年化收益率估算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在复利意识方面基本持平;在分散化投资、风险收益关系方面的掌握有所下降。
二、消费者金融行为
整体来看,最近两年内77.02%的受访者使用过手机付款,71.32%使用过现金进行支付,44.69%使用过银行自助服务设备,43.60%有储蓄行为,40.91%会记录或查看日常收支,36.17%办理或使用过信用卡,21.82%有购买保险的行为①,21.65%查询过个人信用报告,18.33%发生过贷款行为。
与2019年相比,受访者信用卡还款行为显著改善,全额还款的比例提高了8.20个百分点,最低还款额还款或还款能力不足的比例下降了2.81个百分点;阅读合同习惯有改善,仔细阅读合同条款的比例增加了12.31个百分点。
三、消费者金融态度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普遍认可现金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对商家拒收现金持有明确的反对态度。在负债消费意愿方面,普遍持有谨慎的态度,仅有23.57%在购置大件商品时会考虑用足贷款额度。在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态度方面,过半受访者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持肯定态度,也有不少人(34.97%)认为便利与风险并存。大部分受访者(88.91%)认可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且多数人(67.28%)认为针对青少年金融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学校课程教育。在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方面,整体上消费者对金融投资组合的收益预期具有非理性特征,仅有28.23%的受访者的金融资产整体收益预期在0%-5%之间。
与2019年相比,受访者对金融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提高了14.04个百分点,认为金融教育不重要的比例则下降近10个百分点。
四、消费者金融技能
整体来看,我国消费者在日常收支管理方面表现良好,大多数处于收支盈余或平衡状态。在应急储蓄方面优势明显,78.41%的受访者可以应对相当于3个月收入的意外支出。在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群体中,受访者大多能够意识到要通过资质来辨别金融营销宣传,71.15%的受访者认为要通过查看金融牌照来辨别,53.57%的受访者认为要通过金融营销人员的资质来辨别。在有阅读合同习惯的群体中,八成以上受访者能够理解金融产品合同的关键性条款。71.96%的受访者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假币,即交给商业银行或公安机关。74.69%的受访者在使用ATM机时具有密码保护意识。在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方面,受访者基本能够选择正确的投诉渠道。
与2019年相比,消费者在理解合同条款、应急储蓄、选择金融消费纠纷处理渠道方面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在ATM密码保护、假币处理等传统技能掌握方面有所下降。
五、综合分析及主要结论
(一)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的整体情况
报告对变量客观赋权并计算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结果显示,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与2019年相比,提高2.04。其中,金融知识平均得分为65.21,金融行为平均得分为73.9,金融态度平均得分为78.12,金融技能平均得分为71.26(见图)。
(二)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的特点
从金融态度看,我国金融消费者在应急储蓄方面具有优势。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消费者的财务韧性是一次考验,报告将家庭的应急储蓄(反映家庭的财务韧性)作为考察指标,观察金融消费者是否会将长期主义态度转化为实质性的储蓄行为,提高自身应对不可预期财务冲击的能力。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在应急储蓄方面遥遥领先,78.41%的金融消费者能够应对相当于3个月收入的应急支出。为保持我国金融态度方面的优势,弥补金融知识短板,提升公众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要重视对青少年的金融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态度和意识。
从金融知识看,消费者对分散化投资理念缺乏足够的认识,仅有48.37%的受访者能够正确认识到投资单一股票的风险要比股票型基金大,与2019年相比,这一准确率下降了9.71个百分点。调查还发现,消费者对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呈现非理性特征,在有金融投资行为的群体中,仅有28.23%的受访者的收益预期在5%以内,且中青年群体的非理性程度更大。非理性的投资预期可能会导致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典型例子是羊群效应),可能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
从重点群体看,老年人对金融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存在不足。2019年版的《消费者金融素养分析报告》提出数字化对金融素养的影响整体是正向的,可以概括为促进和滞后两种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在年轻人身上主要是促进效应发挥作用,而滞后效应会阻碍老年人金融素养的提升。本报告从使用手机进行支付和利用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信息两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通过手机进行支付是一项较为基础的金融技能,调查发现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存在数字鸿沟,过去两年18-30岁群体中有85.77%使用过手机支付,而在60岁以上的年龄段中,这一比例为42.59%。在我国,使用手机支付可以看成是较为简单的数字金融能力,而能够主动通过互联网渠道(包括电脑和智能手机)获取金融信息,则是一项较为关键的技能,能够集中体现受访者的金融消费方式,也是其能够适应金融数字化趋势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互联网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不是老年人擅长的方式,60岁以上的群体中仅有25.09%会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而在18-30岁的年轻群体中有64.27%会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渠道。
此外,老年群体对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和现金使用有更强的偏好。63%的18-30岁年龄段受访者通过金融机构网点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6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高达80.94%的受访者偏好金融机构网点。现金使用方面,年龄越大的群体,使用现金支付的比例越高,60岁以上的群体中86.20%在过去两年使用过现金支付。
(三)主要发现
根据前述四个维度对我国消费者的整体金融素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后,主要发现包括:
一是从国内看,总体上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逐步提升,2021年全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指数为66.81,与2019年相比,提高2.04。其中,我国消费者在金融态度上的表现较好,在金融行为和技能的不同方面体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金融知识水平。
二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在金融态度方面我国具有优势,在基础金融知识方面还有差距。
三是我国消费者有较为充足的应急储蓄,对疫情下的经济复苏形成有力支撑,是我国经济韧性强的表现之一,为保持这一优势,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金融教育。
四是消费者对分散化投资等基本金融常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对金融投资的收益预期呈现非理性特征,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可能加大金融市场波动,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教育战略地位。
六是我国金融消费者在日常消费中首选手机支付,但大多数人在过去两年有使用现金进行小额支付的经历,且被拒收现金是极少数情形,绝大多数金融消费者认为拒收现金性质恶劣,并持反对态度。
①询问受访者是否购买过商业保险产品,例如寿险、重疾险、医疗险、车险(不含交强险)等。
②调查对象为中国大陆地区18周岁及以上公民,由于18-20岁区间段的样本量相对过小,因此在划分年龄组时将18-20岁、20-30岁两个区间合并为18-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