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系统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水、河流的利用研究和开发都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水污染情况的加剧,水的生态修复学研究才被提上日程。
河道生态修复的目的是消除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西方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和日本在河道修复研究起步较早。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河流生态修复的八项措施:
恢复缓冲带;
重建植被;
修复马蹄形湿地;
降低边坡;
重塑弯曲河谷;
修复浅滩和深塘;
修复水边湿地;
修复河塘。
目前,我们国家经过一些地区对河道生态修复研究和探索,概括了两大类河道生态修复的措施:一类是植物保护法,一类是植物保护同工程技术措施相结合。我国的河道生态修复工作仍然是在初始阶段,缺乏多层次的全方位的生态恢复研究,更没有系统的科学的学习的理论作指导。
以江苏省赣榆县为例。江苏省赣榆县大概有15条河流,在这15条河流中沭河、朱吉河、沙汪河、龙王河这四条河流污染严重。龙王河、沙王河水的质量更是没有达到灌溉农田的程度,几乎寸草不生的河道,各种生物几乎灭绝。因此近些年来,江苏省开始全面进行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利用这样的时机,开展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探索在河道整治过程中,采取那些技术措施,才能既保护河堤坡体结构的稳定性设置,又改善水质,同时提高河流的生物种群,也提高河道其自我净化功能。建立一个与周围环境协同发展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本文以青口河为载体,对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思维构思。
河流生态恢复的原则
1自然性原则我们不可能把这条河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但是在河道生态修复时我们尽量模拟自然的状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景观,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如:
使用抛石、木桩等护坡固堤;
在河堤上使用乔木、灌木、草相结合的立体防护;
创建合适生物栖息之地;
增设鱼道;
调整河道结构;
浅滩和沙洲的恢复等。
2生态性原则
以生态为原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能实现对污水处理厂难以处理或处理成本较高的污染物有效果的控制,同时要具有景观效果,并且还可以改善当地的气候,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具体措施如下:
因地制宜地发展池塘、人工湿地、生物栅、生物浮岛等处理技术;
注重河岸植被建设;
河流生态走廊建设;
治理与控制河堤的水土流失;
在水域内,种植各种喜水、耐水植物;
发展水生动物,提高水域生物净化功能。
河道生态恢复技术设计构想1基本思路根据青口河,地理位置和特点,对河流生态修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复:
进行河道生态修复后,既不能影响整个河道的行洪能力,还要在不破坏原坡面的情况下进行生态修复;
对河堤及滩面进行修复时,应选择快速覆盖,根系发达、抗冲刷能力强,适应本地区的乔、灌、草种;
岸坡消落带的生态修复应考虑到防水浪冲刷及适合鱼巢的功能,同时对消落带植物的选择要重点考虑;
对河道整体结构的调整要回归自然,宜宽则宽,宜弯则弯,恢复浅滩和深塘,修复河边湿地;
在不同河段内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以分解吸收水体中的营养液,达到净化水体的功能;
对沿线的污水口截流分流,使污水雨水分流,杜绝污水入河;
在物种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适宜本地区气候环境,同时不造成外来物种入侵,抗逆性好,管理粗放,植物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环保效果好,能有效地消除油污、烟尘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植物种类。
2生态修复技术
总结制定青口河清淤整治工程修复方案后得出: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该“尊重自然”、“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路。在保证水利工程正常作用的前提下,修复河道结构、恢复河道生态平衡功能。使退化的河道生态系统得到修复,达到河流域的生态平衡。
上,中游的河流的特点及整改措施:
上、中游段,按照“谁承包,谁管理、收益”的原则,签定承包合同。
上游和中游的河流情况:
河面较宽,
有不少浅滩,深塘等,
具体措施为:
采取疏通河道中泓;
修复浅滩、深塘水边湿地;
重塑弯曲河谷等工程措施,
调整河道结构。
植被措施布设为,
河堤、滩面以用材林、经济林为主。主要栽植杨树、水杉、板栗、银杏。
堤肩以银杏、水杉间种,间距4米,滩面及内外堤坡栽植杨树、板栗,
河道水面放养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种植水生植物,
在浅水区、湿地区种植湿生植物,草种选择菖蒲、水葱、扁杆草、、毛莨等。
河道生态修复项目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也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河道内部生物系统和相邻生物系统之间的所有产生的物质与能量的动态互动。
河道生态恢复的真正意义应是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以生物多样性为目标;保证护堤、疏通河道,使河道平衡和谐发展;使水、土壤、生物,形成良性循环;不仅恢复河道景观效果,而且恢复河道的自我修复功能;还应恢复被污染的河水,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整个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此文只是以一条河流为范例进行分析,其他河流的河道生态修复技术也应从植被措施、工程措施、水产养殖、生物多样化这些技术入手。
水污染环境的治理是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最棘手,最有难度的一项工程。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泄,远远超过了河流的自净能力,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目前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现在仅仅靠人工干预的措施治理河道水污染,这样对水环境的恢复是难以维持的,因此,河流生态修复后的水生系统的稳定性管理技术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河道生态修复技术需要探索的路还很长,因此目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瑞安林;湿地公园;建设;湿地植物;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海洋、湿地)之一,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价堪比黄金的瑞安,湿地更是难能可贵的闹市净土。
瑞安是浙江温州的南翼中心城市,具有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宜居的滨海工贸城市。林湿地是瑞安市域唯一的湿地,位于瑞安飞云江入口段南岸,东靠阁巷,南接平阳,境域总面积870公顷,其中河流面积190公顷,池塘面积53公顷。湿地范围内居民集聚,主要有大桥村、龙潜村、外甲、南爿、林南、林北、西湖、东湖、直洛等村落。西南侧为林古镇,2006年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级历史文化名镇。现存古迹与历史建筑主要有光照桥、济南桥、陈氏节孝牌坊、善应禅寺、108年古榕树、90年古榕树、西湖宫、林氏宗祠、西湖桥口、陈宅、慧日寺、西湖天主堂、陈宅古院、一线街、陈姓古屋、林氏节孝牌坊等。湿地西北侧为机电工业园区,多为企业厂房。
一、林湿地建设的必要性。
2.从文化要素看,林是浙南闻名的水乡古镇、文化古镇。是南戏始祖、《琵琶记》作者高则诚,教育家金嵘轩,水生物学家伍献文的故乡;明清、民国遗存古建筑群(古宅院、古民居、牌坊、宗词、庙宇教学、道观、古桥等),将浙南传统地方文化、建筑技术、美学、景观设计完美地融为一体,丰富而含蓄地传递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宗教等历史信息;民间寓言创作、温州鼓词、藤牌舞、活字印刷术、划龙舟、滚龙、插香球等文化宗教活动盛行,集中体现了浙南水乡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的演变历程。所以林湿地的保护利用也是在林古迹的保护、民间习俗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浙南瑞安文化的传承和考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从经济要素看,林近几年虽然经济略有发展,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占用湿地周边土地建设工业园区。因为近年的经济危机工业园区并未取得理想效益,多处厂房闲置。不仅如此,工业园还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压力,重新治理环境又是劳民伤财。所以保护林湿地,利用优越的先天条件,大利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业,合理设置商业配套设施,建设生态休闲设施,积极运用合理有效的包装形式推向市场,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同时也能为本地农民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二、林湿地公园建设的难点及建设建议和方法。
1.林湿地建设的难点
⑴林湿地占地870公顷,涉及12个行政村土地,且90%以上的土地为农保用地。各村委村民意见分歧,说法不一,征地难度很大。现在基本采用向农民租用土地的方式。
⑶财政没有专项资金保障林湿地公园建设。每年向财政上报预算能被批下来的不到20%。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金保障,工程建设纯属纸上谈兵。
2.林湿地建设的建议和方法
⑴湿地公园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建议市委市政府引起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建立相应湿地保护建设法规体系,出台解决用地指标、资金问题的政策。通过媒体多加宣传,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成立专业湿地建设管理机构,聘请专业人才,负责日常湿地公园建设、经营、维护工作。
⑵国内外湿地公园建设成功案例很多,比如世界著名的伦敦湿地公园、香港城市湿地公园、黄河九曲生态湿地、浙江杭州西溪湿地等等,这些都是湿地公园建设必要性、成行性的成功案例,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它大幅降低建筑密度、环境生态负荷,建立良好稳定的生物群,合理沟通水面,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建设高效率、生态型、节约型的基础设施共享系统,除合理的商业配套外,还建设部分高品质的生态休闲设施了,以会馆、企业总部、主题沙龙、创作基地等形式推向市场。规划内农居建筑分为搬迁型、控制型和聚居型,据不同类型和标准,对现有民居进行整合。农耕渔耕文化体验区,游客可以充分体味当地民俗生活,同时为本地农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最大程度降低了湿地旅游开发强度,减小了拆迁和开发力度。多多学习借鉴这些成功湿地公园建设的理念、精髓、经验,对我们的林湿地公园建设工作必定大有帮助,事半功倍。
⑶借鉴成功案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结合林湿地实际情况,突出湿地的独特性、差异性特征,建设好标志性建筑和景观。重点做好保护恢复工程建设、景观建设、宣教工程建设、管理能力建设。
①保护恢复工程建设
针对需要保护的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物种、文化遗产开展保护恢复工程。包括建设隔离设施、管护站点、保护警示标识等保护设施。也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修复或重建、水文水质恢复等恢复内容。重点保护恢复2006年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村镇的林文化古镇。通过植物配置、动物放养、鸟类招引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
②景观建设包括水体景观建设、人文景观建设、植被景观建设。加快湿地公园内的湖泊、溪流、沼泽、滩涂以及池塘等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建议水体景观的边坡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以不同的文化内容功能分区块建设湿地。同时将景观建设赋予湿地文化内涵,积极挖掘利用当地名人、典故、遗迹。如建设龙舟基地、高则诚故居纪念馆、传统文化温州鼓词及藤牌舞展览区、特色小吃街、手工业文化展示区等。植被景观建设应陆地植物、湿生植物、水面植物相结合。林湿地由于天然水位较高,常水位为2.62,潮水位2.72,洪水位3.34,现状地面高程约为3.0~4.0,所以每年7、8、9月台风过后湿地大部份陆地都会被水淹没。所以较其它湿地而言林湿地对植物耐水性耐涝性要求更加高。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以下植物较为适应瑞安林湿地种植生长。
③宣教工程建设
④管理能力建设
三、林湿地公园建设对周边地区的借鉴作用
研究证明现代城市建设已经不能单纯的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而是应该通过保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从而使生态环境在现有的础基上通过自然演变的方式得以修复。建设林湿地公园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当地环境、文化、经济的保护发展,还在于对周边地区的借鉴。温瑞平原地处浙南沿海,属江河冲积、滨海沉积的平原,多水、多浅滩、多湿地,而这些湿地中能被开发利用的却寥寥无几,温州乃至浙南地区不论是景观多样还是水文化完整性中都缺少湿地公园这一笔。所以林湿地公园的成功开发建设将对于周边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左治强.太合嘉园人工湿地绿化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08,6(1):53-55
[2]杨德威.大庆湿地植物的利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0,7:7-8
关键词: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生态恢复;技术措施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258
1引言
高速公路虽然具有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优点,但是公路的建设、使用与维护过程会干扰周边区域生态系统,例如路基施工直接损害地表植被或间接干扰植物正常生长、车辆行驶阻隔野生动物的迁徙或造成动物交通事故、无防护的路堤边坡在雨季产生大量泥沙使得水土流失、以及公路带周边自然景观格局破碎化等。尤其当路域涉及特殊地貌气候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地带时,若不采取预防与补救措施,不仅会对路域生态系统造成永久破坏,而且也会危害到高速公路运营。生态恢复是解决高速公路路域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对于提升高速公路的环境效益和使用效率均有重要意义。
2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路域生态恢复的研究起步早且成果多,其中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发展出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建立起成熟的法律规范与管理制度。例如日本的公路建设已全面采用植物防护,取得多项植被恢复专利技术,路堤边坡的绿化技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生态恢复技术向自动化与智能化与方向发展。美国的环境治理方式以植物恢复及自然转移为主,结合物理和化学恢复技术,同时致力于研发经济和绿色的原位修复技术。
3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技术措施
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的常见技术措施有植被恢复、野生动物保护和水土保持及净化三类[2]。
3.1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是路域生态恢复的首要措施,是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功能的关键环节。植被恢复为适应性物种进入和新群落生成提供前提条件,保障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生态价值与生态功能得到全面恢复。植被恢复措施包括土壤改性、植物选择和植被种植3个方面。
植物群落恢复过程一般遵循以下顺序:先锋植物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因此植物选择也涉及以上四种植物。先锋植物通常选择当地存在的生命力强、耐贫瘠的草本植物,以禾草类和豆科类植物为首选。草本群落的选择也应优先考虑当地的禾本科与豆科草本的搭配,并且兼顾深根与浅根植物、一年生与多年生植物的配置。灌木群落目前常见的有紫穗槐、沙棘和荆条等。乔木群落的选择原则需要兼顾生态、经济与美观作用,常见的有松、柏、槐、柳、杉等。
植被种植包含种植密度设计、植被配置与植被养护。种植密度设计采用大行距内密植的方法,既可以得到密集植被,又能够保证植物所需资源充足。植被配置一般分为行状与群状,行状特点是空间利用率高、植物生长均衡、便于管理;群状特点则是抗病虫害能力强,但后期需要人工间伐。植被养护主要是指为植被持续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包括灌溉、施肥、松土、修剪和防病虫害等内容。
3.2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应贯彻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整个阶段,以公路设计阶段的保护措施为主,以公路施工与运营阶段的管理教育方法为辅。遵循“最大程度保护和恢复,最小程度破坏”的原则。
3.3水土保持及净化
高速公路路域的水土流失与污染主要是由降雨径流造成。雨水径流会冲刷走边坡土壤,产生大量泥沙,并侵蚀路域良田;雨水中还富含悬浮物与有机污染物,造成周边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与污染程度主要受到区域降水特征、地形地貌、路面与路域维护方式、车流量等因素影响。目前一般采用工程控制措施以实现水土保持与净化目的,常见工程技术有生态护坡、稳定塘与人工湿地等。
生态护坡是指恢复生态功能的自然边坡,或是具备水透性的人造护坡。恢复机理主要是提供生物栖息地和增加水体溶解氧,以保持周边生物的多样性和缓冲带的连续性。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既要保证公路路面与边坡的安全稳定,又要固定土壤砂石和恢复水体自净能力,还要具备生态景观功能。按照使用结构材料的不同,生态护坡可分自然型、半自然型和人工型三类。自然型生态护坡采用植被、干砌石或原木等柔性材料;半自然型生态护坡则在柔性材料基础之上加入混凝土、钢筋或高分子进行增强增韧,以提高坡面稳定性,如联合石笼网、生态袋和废旧轮胎,并在废旧轮胎腔体内种植香根草;人工型生态护坡使用生态混凝土、土壤固化剂、框格砌块等材料作地基,再铺设地表土种植草木,生态混凝土有利于藻类和微生物附着生长,具有改善水质和景观作用。
稳定塘是利用人造或天然池塘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来处理引入污水。作用机理主要是污染物的稀释、混凝、沉淀等物理修复;以及池塘中植物、藻类、微生物的生物修复。该技术建造运行成本低、管理维护方便、节省能耗、处理量大,适用于处理大规模污水。按照充氧情况及微生物类型划分稳定塘。稳定塘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技术改进与工艺组合,来改善塘内供氧环境、微生物浓度与底部淤泥状况,例如一级降解动力学常数值较高的高效藻类塘;由底部污泥降解区和上部生物膜填料区构成的复合厌氧塘;采取底部分散进水且塘底铺设过滤基质层的生物滤池等。
人工湿地主要是在一定地形下建造的,由人造填料(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模拟生态系统,具有天然湿地的结构与功能。作用机理是水生植物对污水中P、N等营养元素的富集吸收;透水性人造基质的过滤、吸附、混凝和氧化还原反应等作用;以及微生物对有机物的代谢分解。人工湿地具有处理效果好、建造成本低、操作运行少等优点。
4结语
生态恢复是治理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国的生态恢复应综合技术可行性、经济适用性与安全可靠性,结合环境工程、生态评估、材料改性和生物培育等多种学科,实施过程考虑恢复潜力评估、恢复方案确定、恢复过程监控与恢复效果评价等多个环节,以实现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目的。
关键词:环境;生态技术;屋顶花园;雨水收集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2工程概况
笔者参与的案例项目位于杭州下沙国家级开发区西面,10号路与沿江大道交叉口,紧邻钱塘江180m,拥有天然的景观资源。周围为已建住宅区,区域北部为高校园区,南面为规划沿江次商业区与居住区。
3总体方案设计
3.1建筑设计概念简单介绍
拉低商业入口形成广场并连接东侧绿带形成主要视轴,同时在形体上呼应钱塘江奇景。
创造入口意向,分割商住使用分区,并最大化使用沿江的面积。
加入小尺度的分割创造出有趣的内街,在连续的折面上形成丰富的住宅社区气氛。
3.2景观设计概念简单介绍
钱塘江堤阻挡了地面观江景的视线,因此建议建筑设计做足沿江一侧建筑高度,并充分利用屋顶,使沿江观景面最大化。
利用建筑中两层通高的巨大开口,将沿江绿化带引入内院并延续至整个建筑屋顶,使建筑与绿化带融为一体。
将各种社区功能融入到整个内部景观和屋顶,并与社区服务型商业相结合,创造开放且有趣的社区氛围。
4景观生态技术的实例运用
4.1屋顶花园
如果建筑屋顶被绿色覆盖,人们可以在屋面上自由交流、运动、休闲、观看……,是真正的空中花园。但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坏防水层,事情发生后为时已晚,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要考虑周全。下面就设计时需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与同行一起探讨。
4.1.1屋面风力减弱策略
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图1、图2)。
4.1.2屋面减重设计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
图1乔木与屋顶固定半面图
图2乔木与屋顶固定剖面图
此外,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低维护,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
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轻质土壤配比为:腐殖土50%~70%,蛭石10%~40%,沙土10%~20%。
4.1.3阻根层的运用
关于阻根层是在建筑的防水工程时铺设,还是在绿化施工时铺设,甚至是否有必要铺设,意见有所分歧。特别是对浅土壤的屋顶绿化,植物根部的延伸程度并不是很长,有人认为可以不铺设阻根层。但是,对有些现有建筑物的防水层是否有损伤或老化,情况并不清楚。阻根层所应该起的作用是不让植物根部直接接触防水层。作者认为如果要在这些建筑物上进行绿化,应该在进行绿化施工时铺设阻根层,而且根层的接缝处也不要让植物的根部进入防水层。
4.1.4排水层
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还要考虑人的载重,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4.1.5保护层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发芽。如果选用的种植土比较轻,保护层的材料还要有在刮风时防止土壤飞溅,不易燃烧的特性。考虑到景观效果,保护层的外观在质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观要求。
4.1.6屋顶雨水收集
要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景观用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宜利用非传统水源,达到标准一般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达到优选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三类: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三种水源中,最节约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据收集后的用途(用量)以及径流系数来决定的。本项目的屋面雨水收集后将用于屋面的景观植物浇灌用。
4.2暴雨收集池
本项目道路中心带绿化已成熟,沿人行道只种植大乔木,人行道上的绿化带内杂草较多,视为可改造设计部分。首先将绿化带分为暴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暴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雨水和从此处汇入池内,达到过滤沉淀的设计目的,在池内设计比土壤标高高出5cm的雨水口,当下暴雨时,雨水下渗达饱和后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图3道路与人行道绿色隔离带剖面
4.3雨水收集花园
基地东侧面积为5000m2的沿江绿化带,设计概念是将其打造成为商业建筑的后花园。其中绿地部分主要为雨水自然下渗为主,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溉。因此,全部采用下凹式绿地或增加下凹式绿地进行雨水利用的设施。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10cm,路面和广场多余雨水可经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加设施采用PP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的绿地内也设计了一定数量的雨水口,雨水口高于绿地5cm,只要超越设计标准的雨水才能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绿地可进行细致的地形设计,通过减缓地面坡度,增加起伏形成洼地存储等方式来增强渗水能力。为配合这一设计,洼地部分设计了一些禾本科植物,并与周边已建沿江景观带相呼应相联系。
4.4风力涡轮机
风是一种能够产生清洁能源的可持续资源,它能够降低会产生污染的化石燃料的使用量,环境和气候都将受益。对风力涡轮机的选址和设计给予必要的注意和考虑是至关重要的。风电场可视为景观中的一个巨型雕塑元素,类似大地艺术项目。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4.5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就是给停车场一个能庇护的树荫和既能满足强度的透水地面又有绿色的停车位。地面采用超级植草地面,是一种集草坪和硬化地面于一身,同时又大大优于传统植草砖的专利技术产品,对于水土保持能起到独特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超级植草地面所有植草孔腔彼此连结,与植草孔腔彼此隔离的预制植草砖相比,草皮成活率将大大提高,绿化率可达到80%~100%,同时不降低地面承载能力。
4.6LED绿色光源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力资源紧缺的威胁在全球蔓延,“绿色照明”作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整个项目尽可能多的采用LED光源照明,总光源颜色为暖黄色调,能给人们带来温馨和安全感。
4.7强化生态感知意识
4.8生态景观材料
生态景观材料分为以下三个特质:reduce,reuse,recycle(可减少,可再利用,可再生)。只要满足上述三个特质可视为生态材料。例如,屋顶排水格分PVC和HDPE两种,价格相差不大,那么HDPE的排水格相对PVC排水格就更环保些;硬质铺装能透水的材质当然也比不透水的材料更环保,如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铺地(crashrock)、生态沙、植草格、透水砖、陶土砖;钢比混凝土相对环保些;竹材比木材更环保,因为竹是速生植物,3~4年即可成材,而木材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透水沥青不会比沥青更贵,只是配比的不同而且是公开的;塑胶实际是透水材料且内部能有组织排水,所以下面的基础最好选用透水混凝土,如果因为造价问题不能选用,那只有在混凝土上每50cm见方设置排水口穿过混凝土以防止因为排水找坡不到位塑胶长期泡水而严重减短寿命。
5结语
__年,我县以建设新兴__城市为引领,坚持城乡布局统筹规划、重大项目统筹推进,重点实施了25项“三重一大”城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和93项城乡重点工程,计划总投资336.3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146.9亿元,西北绕城公路、千万吨港口工程三期、政务服务中心装修工程等10项工程已竣工,徐沛快速通道工程沛县段、安国湿地及导流工程、沛城地表水厂等62项工程全部完成年初下达的序时进度。城建重点工程建设基本上完成了全年建设目前任务。
坚定不移实施“1+5+100”规划,全面完成100个农村新型社区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镇区主要街道、重要节点的建设整治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一是高水平定位中心县城。加快编制沛县城市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统一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等“多规融合”,实现城乡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启动沛公园北侧、正阳路北延两侧安置区域规划,加快编制沛北一体化发展规划和重点功能片区规划、重点地段景观规划、绿色生态规划、城区交通规划和各专项规划。二是高标准规划中心城镇。围绕市委、市政府“1+5+30”的新型城镇发展体系,重点培育5个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加快中心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的制定和修编。三是高起点绘制新型农村社区。坚持“五化”引领,把优化调整镇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村庄环境整治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结合起来,围绕全县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
围绕打造品牌城市,结合创建国家生态县,精雕细琢城市景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一是提升老城区面貌。配合“城更靓”工程对新、老城区汤沐路、汉城路、东风路、正阳路、迎宾大道、萧何路、汤沐路等34条道路,共修补沥青砼路面2.3万平方米,水泥砼路面8889平方米,更换路牙石9611米;完成正阳路改造、汉街小区排水改造工程;加大路灯维护力度,更换各类灯具1800余套,更换节能灯1300余只,完成了汉城南路路灯进行改造工程。建设了一批街头绿地,提升城市面貌,让居民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二是打造亲水生态城。依托微山湖水资源优势,加大城市水系建设,实施了尾水导流工程、水更清工程,整治杨屯南支河、姚楼河、苏北堤河、丰沛界河等4条河流,让水网环抱城市,实现城中有水、水中有城,逐步形成集亲水、休闲、景观于一体的城市生态体系,彰显__生态城市特色。三是打造绿色园林城。以公园、河道、道路绿化为重点,加快千岛湿地公园、安国湿地公园的建设,实施了鸿鹄园、铁西公园等生态公园建设,完成了城区道路绿化补植工程,打造“城市绿肺”,形成了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亮点。
根据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要求,为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建筑市场行为,推进全县建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局近期对建筑市场存在的假借资质承揽工程、工程招标中的违规行为和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使我县的建筑市场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一是打击非法转包工程。对城区64项在建的工程施工单位资质进行了全面排查,按照《建筑工程施工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试行)》,有效遏制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及挂靠等违法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和建设工程主要参与方的合法权益。从重从快,查处了中盛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按照建设“实力沛县、宜居沛县、美丽沛县、幸福沛县、活力沛县”的要求,主动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完善体系、提升功能、注重内涵、协调发展为重点,大力实施城镇化主导战略,加速中心城区功能跨越提升,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确保城镇化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继续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有重点地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县城为支撑、以小城镇为基础、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2、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等基本原则,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为重点,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积极推进“北连、西扩、东进”,围绕“1+5+100”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着力做大县城、做强中心镇、做美新型社区,不断提升全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3、配套完善各类政策。协调推进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政策改革,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同待遇”,进一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积极推进城市经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4、加大建筑市场整治力度。继续开展建筑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借资质承揽工程、工程招标中的违规行为和恶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问题,进一步规范我县建筑市场行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为全县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计划完成投254.7亿元,加快__新区建设,实施96项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完成S427东延工程等城区道路100公里;完成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房地产开发面积400万平方米;实施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提升老城区面貌,大力实施七彩街中支道路、曙光街、樊巷街等12条城区道路综合改造,提升老城区形象,努力把老城区建设成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适宜人居、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达到省内一流、与__新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加速中心城区功能跨越提升,力争城镇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与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相协调,奋力构建沛城为龙头、重点镇为支撑、新型社区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1、大力推进城建重点工程建设,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以建设__新区为引领,继续坚持实施北连西扩东进战略,大力推进总投资254.7亿元的96项城建在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年底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一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依托徐沛快速通道、湖西航道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实施272省
四是高标准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为引领,继续加大力度实施铁西公园、游园绿化工程、文化中心绿化工程、绿化隔离带工程等游园和城区道路绿化补植等增绿工程,努力打造一批新的绿化精品工程。不断提升绿地精细化管护水平,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组织完善、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的绿化系统。开展大沙河治理等河道疏浚整治开发,增强河网水体流动性,改善河道水质与水环境,打造特色河网原生态水系景观与风格,构建碧水蓝天工程。加大对城区老街道、小街巷的改造力度,实施道路硬化、道路街景美化和路灯亮化工程,建设一批小游园、街头绿地,提升城市面貌,让居民享受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
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一是引导新农村建设向社区集中。按照规划确定的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规划,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物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指导好新型设社区道路、学校、幼儿园、卫生室、供排水、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创造好基础条件,以此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促进人口集中。
3、以精细精品建设,打造一批人民满意工程
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全面规范工程现场秩序,继续深入开展文明施工专项整治工作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加强对在建工地的巡查和督查力度,对存在问题的项目整改情况进一步跟踪落实,加强对污染多发的工地的监督检查。以创建省级文明工地为引导,从规划设计到工程建设、到施工现场等各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施工现场管理标准,推行精细化施工,特别是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工程,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坚决清除施工现场,未经检验的建筑材料一律不准投入使用,对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要求监理人员上报旁站监理方案备查,对施工安全的薄弱环节、隐患问题进行重点监督,及时发现和整改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切实做到精致、精细、精品,努力把工地打造成文明工地,把工程建成质量一流的精品工程,全力打造一批人民满意工程,争创一批省市优质工程,力争“扬子杯”,争创“鲁班奖”。
4、大力推进建筑市场专项整治,进一步依法规范市场秩序
二是加强安全文明施工。从工程图纸设计审查、招标投标、竣工验收备案等各个方面强化监管与服务。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投标、质量安全监督、工程监理、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监管体系。开展安全文明施工,突出抓好抓好脚手架工程、模板工程、土方工程、施工用电、起重机械、施工吊装和施工机具安装等关键环节的检查验收。
三是认真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结合建筑市场专项整治,开展专项抽查,进一步加强日常巡视检查。扩大日常巡视检查覆盖面,加强对农民工签订
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大精神为主旋律,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五大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我局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是以加强教育为切入点,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纪、廉洁从政主题教育和从政道德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廉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利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和系列警示教育为抓手,发挥宣传、教育和警示的功能,从反面典型案例中深刻汲取教训,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切实筑牢党纪国法的“红线”和拒腐防变的“防线”,进一步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筑牢廉政“防火墙”。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全力抓好项目的组织实施,积极会同各有关部门要抓好重大城建基础设施项目的方案审批、预算评审、项目验收、督查考核等工作;同时,抽调精干力量,完善工作体系,对照目标任务,抓好措施落实,切实组织好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各项工程顺利推进。
(二)多方争取、多元融资。积极主动向上争取各种政策和土地指标,化解资源要素瓶颈。进一步深化机关工作效能,强化服务意识,以优异的服务保障项目快速推进,争取更多的企业前来兴业投资。积极探索城市经营模式,结合全区可开发用地,充分发挥各种投融资平台作用,尝试多种融资模式吸引外资、民资参与城市建设,保障建设资金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