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加速业务布局。1980年代,基金市场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公司通过信息整合推出第一款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订阅产品并推出晨星评级及研究;伴随1990年代美股牛市背景下投资者需求增长及互联网普及浪潮,公司推出顾问平台及机构订阅服务。与此同时,基金产品日益复杂化、养老金高速发展,公司顺势推出针对金融机构/投资顾问/退休计划的投资管理及咨询服务。21世纪以来,公司国际化进程加快,并通过一系列收购活动实现订阅及投资管理服务的进一步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公司在十年间依托两次收购跻身信用评级行业第四。
品牌化、差异化、协同化筑建发展壁垒。公司通过打造晨星专属指标(如晨星评级/分析师评级/风格矩阵等),成立业内的行业标准,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公司致力于寻求差异化市场、与龙头企业错位竞争(如PitchBook聚焦在私募领域/信用评级专注于结构性金融市场/可持续金融服务于个人投资者及外部审查业务等)。此外,公司各业务线发展均衡、产品服务间协同效应凸显(如ESG数据及研究服务与指数编制等业务相辅相成),同时各业务线条整体相对独立、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风险
资本市场大幅波动;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业务间独立性缺失。
正文
晨星信息:全球领先的独立投研服务提供商
公司概况:全球领先的投研服务提供商,业务深耕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
晨星信息(MorningstarInc.)于1984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目前为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亚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是全球领先的投研服务提供商,为投资者提供专业的金融信息数据、基金及股票分析和评级,以及分析应用软件工具。当前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投资研究机构和最权威的国际基金评级机构之一。
2021年晨星信息实现营业收入17亿美元(2016-2021年CAGR16.3%),营业利润2.6亿美元(2016-2021年CAGR7.3%),调整后营业利润3.6亿美元(2016-2021年CAGR14.6%),GAAP口径净利润1.9亿美元(2016-2021年CAGR3.7%);截至2022年3月11日市值112亿美元。
商业模式:基于三大收入模式,建立多层次产品服务体系
License-based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支柱,三大类型收入均稳健增长。2021年公司License-based收入11.3亿美元(2016-2021CAGR14.3%),占营收比重67%;Asset-based收入2.6亿美元(2016-2021CAGR10.1%),占营收比重16%;Transaction-based收入3亿美元(2016-2021CAGR40.3%),占营收比重18%。
License-based:第一大收入支柱,依托数据与研究赋能客户投研业务
License-based模式下包含MorningstarData、MorningstarResearch、MorningstarDirect、MorningstarAdvisorWorkstation以及子公司PitchBook、Sustainalytics的产品,针对不同的数据领域与客户群体进行覆盖。收入主要源于购买不同数据与服务权限的年度许可费用,年限通常为一至三年,缴费一般在年初完成,营收在经营周期内按比例确认。2020年License-based收入33%来自投资顾问,25%来自资管公司,22%来自私募市场机构投资者。
MorningstarResearch:公司拥有独立分析师团队。其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研究领域为投资管理研究(主要为共同基金)以及股票研究。公司自创立至今在该领域不断耕耘,打造了晨星专属指标,例如晨星评级、晨星分析师评级、晨星可持续发展评级、晨星风格框等。截至2020年,投资管理研究团队125人,股票研究团队公开市场方向130人,私募市场方向30人。
MorningstarDirect:建立在晨星数据库上的机构投研平台。用户可以在终端内完成业绩比较、组合构建等投资分析活动。产品细分为十二个模块,功能分工明确,其中展示区(PresentationStudio)模块可生成定制化报告和演示文稿。出色的可交付能力使得MorningstarDirect相较于同业竞争对手Factset与Bloomberg建立优势
MorningstarAdvisorWorkstation:主要面对个人投资顾问的财务规划互联网平台。AdvisorWorkstation与家用办公应用后台程序高度集成,顾问可通过该平台访问其客户的投资组合情况,以帮助客户执行进一步财务分析与决策。
Sustainalytics:晨星信息子公司,主要业务为:1)提供涵盖股票和固定收益资产类别的ESG研究。2)旗下可持续金融部门为企业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例如在可持续市场外部审查领域,为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发行提供审查意见,检验债券发行是否遵循可持续债券发行框架与标准(该模式下多为一次性交易费用)。
Asset-based:通过策略构建满足客户资产配置需求
Asset-based模式下包含MorningstarInvestmentManagement、WorkplaceSolutions、MorningstarIndexes等产品,主要基于管理资产规模收取一定比例浮动管理费;收费通常按季度进行,资产规模为该季度的平均资产余额。对于晨星旗下直接参与资产管理业务的自有基金公司,其管理费用按照月度收取。
MorningstarInvestmentManagement:投资管理咨询根据服务对象分为顾问资管(MorningstarManagedPortfolios)、机构资管(InstitutionalAsset-Management)以及小型企业资管(Asset-Allocation)三项子服务。其中MorningstarManagedPortfolios是最为核心的产品,服务于投资顾问,解决其投资业务外包需求,主要提供一站式资产管理服务(TAMP)。
WorkplaceSolutions:企业服务,其内核为退休资管业务,根据服务对象分为退休账户管理(ManagedRetirementAccounts)、信托服务(FiduciaryServices)以及定制化模型(CustomModels)。ManagedRetirementAccounts主要为退休计划参与者提供全权委托服务,帮助其定义、跟踪和实现退休目标,与此同时公司积极运营三方投顾网络(AdvisorManagedAccount)。
DBRSMorningstar:晨星DBRS是全球第四大信用评级机构。为金融机构、企业发行人、政府以及结构性金融产品提供独立的信用评级,尤其在结构性金融领域表现活跃,覆盖产品包括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CMBS)、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RMBS)、抵押贷款债券(CLO)和资产支持证券(ABS)等。2021年晨星DBRS66%的收入来自为新发行证券提供评级的一次性交易费用。
财务分析:营收进入加速通道,业务整合下成本端有所承压
营收进入加速通道,各项业务动能分化
外延收购加速公司成长,协同效应明显。2011-2016年公司营收CAGR仅为4.8%,而2016-2021年公司结束了缓慢的内生增长,通过外延收购并入发展快车道,2016-2021年营收CAGR达到16.3%。同时,收购完成后公司有机增长动能提升,剔除收购活动带来的影响,2021年公司有机收入达到16.3亿美元,2016-2021年CAGR达到15.3%。
分地区来看,美国为晨星信息的主要市场。2021年美国地区营业收入比重为70%。欧洲大陆、英国、加拿大是最重要的国际市场(收入占比分别为9%、8%以及7%),同时也是2016-2021年复合增速前三的市场(复合增速分别为21%、17%、32%)。亚洲以及大洋洲业务初具规模,收入占比合计为6%。
业务整合期成本承压,薪酬和奖金是成本端重要组成部分
成本端加大员工薪酬和奖金开支,为业务发展奠定基础。2021年公司营业支出14.4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其中,营业成本7亿美元,同增25.5%,主要由数据开发与研究员工人数大幅增加与业务发展所需的大额激励计划驱动;销售费用2.7亿美元,同增33.3%,主要原因为PitchBook销售活动强劲,并且公司为PitchBook的部分员工制定了2020-2022年三年期的股权激励计划,总价值达到3000万美元。二者为营业支出增长主要原因。
对营业支出从薪酬和奖金维度进行拆分,2021年,公司员工人数达到9,556人,同比增长20%,公司员工薪酬和奖金较上一年度新增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涨幅超过员工人数变动,占营业支出65%,占比较2020年进一步上升。上述两种拆分方式均体现出人力成本是成本端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司将员工视为公司发展的核心资产,为其打造成熟的绩效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晨星信息与PitchBook、DBRS、Sustainalytics业务重合度有限,在整合阶段成本端压力有所展现,但公司对于员工的高度重视有助于业务的整合加速及长足发展。
营业利润率近五年呈下降趋势,净利润随营业外收入波动
营业利润有待释放,净利润随着营业外收入波动。2021年收购完成后业务整合与发展的资金需求给公司成本端带来的压力最终传导至利润端。公司2021年营业利润2.6亿美元,对应营业利润率15.1%,同比下降0.4ppt;调整后营业利润3.6亿美元,对应调整后营业利润率21.3%,同比下降1.5ppt。近五年营业利润率受该因素影响整体呈下行趋势,例如2019年公司调整后营业利润率由一年前的23.2%下降3.4ppt至19.8%,主要由DBRS团队达成业绩目标的激励奖金所致。
目前公司收入端业务激励效果显著,营业收入进入加速通道,成本端公司已完成近期大规模收购、整合、发展所需一系列开支,我们预计公司营业利润有望得到边际改善。净利润端,2021年公司净利润1.93亿美元,近年公司净利润受营业外收入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2020年公司股权投资带来0.7亿美元营业外收入,占2020年营业利润的24%。
自由现金流充裕,资本配置高度灵活
公司自由现金流从2016年至今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公司自由现金流达到3.5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公司主要将现金用于债务偿还、股息派发、股权投资等活动,资本配置呈现均衡性强、灵活性高的特点。2021年公司股息支付率为28%,2014-2021年股息支付率均高于23%,持续回馈股东。
公司估值变化
2006-2007年,晨星信息进入快速增长期,对资产配置企业Ibbotson的收购带动公司初步建立的Asset-based业务体系快速走向成熟,收购标准普尔共同基金数据库完善公司以数据库为核心的License-based业务体系,公司盈利快速增长,股票价格上升,期间平均P/E高达47x。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市场估值整体下修,公司P/E下跌。2009-2015年,公司增长放缓,进入平稳发展期,期间平均P/E为29x。2016年末至2020年末四年间,公司先后完成了PitchBook、DBRS、Sustainalytics三起重要收购,带动盈利及估值提升,2017-2021年3月11日期间平均P/E为40x,2021年末市值近150亿美元;截至2022年3月11日,公司市值112亿美元,交易于49xP/E(TTM)。
以史为鉴:把握资本市场发展机遇,内生增长+外延并购加速业务布局
License-based:业务输入端与输出端同步发展
1984-1987年,市场信息缺乏高效传递途径,“投资者的智囊”随之诞生
1987-1994年,顺应资本市场周期,License-based业务拓宽至顾问领域
资本市场进入长牛,第一代顾问License-based业务问世。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遭遇崩盘,道指下跌508点,跌幅达23%。随后美国资本市场进入长牛,从1987年10月19日的低谷到1994年1月31日的高点,道指上涨2240点,涨幅达129%。金融市场流动性宽松,投资活动受到青睐,共同基金迎来扩张浪潮,其资产管理规模从1987年底的7700亿美元迅速扩张至1994年底的2.1万亿美元。期间晨星顺势而为,凭借其作为共同基金权威数据提供商积累的良好口碑,将数据库进一步扩大到封闭式基金、可变年金等领域,并通过传真、软盘和CD-ROM(只读光盘)等载体发行新产品。其中,基于只读光盘发行的投资规划软件MorningstarPrincipia具有时代烙印——Principia面向投资顾问发售,推出五种不同颜色的光盘,分别代表侧重共同基金、可变年金、封闭式基金、独立账户与股票数据五个领域。
1997-2004年,互联网普及加速License-based业务扩张,资本注入开启公司国际化进程
1989-2000年间,根据Statista,美国家庭个人电脑覆盖率由15%上升至51%;根据OurWorldinData,北美互联网覆盖率由1%上升至49%。个人电脑以及互联网普及增长势头强劲。晨星信息把握机遇成功开创公司历史新纪元,逐步完成公司产品向互联网的迁移,打开广阔商业前景。
晨星信息开启国际化战略,与软银公司合作迈出第一步。90年代末,日本金融市场管制逐步放开,日本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销售的共同基金间接持有国外资产,为晨星信息开启国际化进行提供了契机。1998年1月,公司宣布与东京软银公司成立合资企业MorningstarJapanKK,面向日本投资者提供晨星产品及服务,迈出国际化第一步。次年,软银公司斥资9100万美元购得晨星信息20%股份,该笔关键投资不仅加快了晨星信息互联网产品转型节奏、直接催化了晨星第一项机构业务LicensedData(该业务客户包含美国在线、彭博、微软等知名企业,后更名为MorningstarData);并且帮助公司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开设办事处,并入国际化快车道,将License-based业务版图延伸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互联网产品蓬勃发展,顾问License-based业务成功转型,机构License-based业务形态初具。2001年,公司推出基于互联网的下一代顾问平台AdvisorWorkstation,将互联网作为可读光盘替代媒介。虽有部分原有用户逐步从Principia向新平台进行迁移,但转移成本和软件操作习惯等因素导致迁移进度较为缓慢。尽管原有用户迁移贡献有限,AdvisorWorkstation凭借互联网渠道优势开辟全新用户市场,订阅量仍然实现高增(首年增长超过六倍),转型效果较为显著。同年,在LicensedData业务基础上,在线数据研究平台DataLab成立(后更名为MorningstarDirect),公司机构产品逐步成型。先进行数据渗透,再提供研究支持的机构业务发展模式复制了公司个人投资者业务成长路径。
2005-2020年,晨星信息顺利上市,收购成为扩张主要手段
公司收购标准普尔基金数据,成功强化数据库并进军欧洲市场。2005年3月公司在纳斯达克完成上市。与此同时,欧洲基金市场蓬勃发展,成为美国以外最大市场。截至2006年,欧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接近6万亿美元,其中卢森堡、法国等地区领跑。与仅仅专注于美国本土市场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富兰克林邓普顿等公司持续活跃在欧洲市场,获得大量市场份额。2007年3月晨星信息以5500万美元收购标准普尔基金数据库,开启欧洲业务覆盖。标准普尔基金数据涵盖超过13.5万种投资产品,包括共同基金、ETF、对冲基金和离岸基金等,其中近80%数据业务在美国境外,尤其在欧洲地区已积累20年业务经验。此次收购使晨星信息在数据库得到强化的同时,进一步践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License-based业务在欧洲地区影响力。
私募市场日益繁荣,收购PitchBook布局私募领域。2009年,伴随公司数据库中公开市场资产数据日益饱和,公司开启私募市场数据及研究布局,积极寻找私募市场玩家作为投资对象,PitchBook成为首要目标。PitchBook公司于2007年在美国西雅图成立,提供涵盖私募市场的数据、研究和技术服务,包括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和收购活动。2009年,晨星信息成为其早期投资者,并持有约20%股份,完成私募市场业务初步布局。此后,私募市场逐步向公开市场靠拢,市场体系趋于完善,产品种类逐渐丰富,2016年美国私募融资规模突破4300亿美元,同时也催生大量私募产品数据分析需求。晨星信息捕捉这一趋势,于2016年1月再次注资PitchBook,并于同年12月完成剩余股权收购。此时PitchBook已经凭借其全面私募市场数据集确立市场领先地位,其数据库覆盖超过90万家私人公司、69万笔私人市场交易、20万名投资者和3.7万只基金,较大程度降低了晨星信息进入新赛道的学习成本,私募市场投资者也使晨星信息客户群进一步扩大。
Asset-based:1998-2008年,萌芽与崛起的黄金十年
市场层面,20世纪末美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孕育公司Asset-based业务;公司层面,Asset-based业务也作为公司License-based业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派生(根据Burton-Taylor,2018年全球范围内投资管理活动对数据与研究的需求最大,超过了固定收益交易、股票交易等交易活动的数据需求,这也证明License-based业务是Asset-based业务的驱动内核)。晨星信息把握内部外部双重机遇,依次推出机构资管、顾问资管和退休资管,在较短周期内完成Asset-based业务体系构建,随后通过收购活动对机构资管与退休资管业务线进行强化。
资本市场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公司推出机构资管业务提供专业咨询。1990年代,美国资本市场空前繁荣,投资产品数量和资产规模经历指数级增长,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共同基金、可变年金、独立账户等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浪潮,市场对投资专业程度要求大幅提高。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1990年共同基金资产规模仅为9830亿美元,1999年该数字达到6.8万亿美元。1998年,公司顺应这一趋势,拓展Asset-based业务,成立投资咨询部门(InvestmentConsulting,后更名为InstitutionalAsset-Management,即机构资管)。该业务通过专业投资团队与机构投资者合作,通过评估投资组合、推荐策略、制定投资计划并监控持续绩效的方式,改善机构投资者对其客户服务水平。
顾问投资外包成常态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公司顾问资管业务提供专业、集成的外包服务。进入21世纪,投资顾问将投资服务外包成为趋势,精简后的业务模式可令其更专注客户管理,扩大客户资产规模。同时,顾问行业内部并购活动活跃,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该趋势催生更加专业化、集成化的投资外包服务。因此,公司在2001年打造了顾问资管产品ManagedPortfolios,该产品提供全权委托投资管理服务,解决顾问投资外包需求。2004年,公司首次披露ManagedPortfolios管理资产规模达到9.35亿美元。
至此,晨星信息由机构资管、顾问资管和退休资管组成的Asset-based业务体系已经初具形态。
2005–2008年,收购Ibbotson,机构资管与退休资管齐头并进
晨星信息收购Ibbotson产生显著协同效应,带来长足发展。2006年3月晨星信息花费8,300万美元完成对资产配置领域权威——Ibbotson的收购。截至2005年,Ibbotson机构资管业务规模、退休资管业务规模分别约为70亿美元与43亿美元,在这两大领域晨星信息与Ibbotson产生显著协同效应。2005-2007年,公司整体资管规模由238亿提升至1134亿美元(CAGR达118%)。机构资管层面,晨星业务线规模由221亿美元提升至565亿美元(CAGR达60%),Ibbotson业务线规模由70亿美元提升至410亿美元(CAGR达142%);退休资管层面,2005-2007年晨星业务线规模由2.9亿美元提升至10亿美元(CAGR达86%),Ibbotson业务线规模由43亿美元提升至130亿美元(CAGR达74%)。该收购活动为公司带来的业务增量,不仅体现在资产规模简单加和,更体现在协同效应下资产规模持续高增。
Transaction-based:后来居上,跻身信用评级行业第四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次贷危机向次债危机转移,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相继暴雷,信用评级公司因为价值数十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提供错误评级而受到谴责。危机之后,市场对结构化信贷市场中公正评级需求十分强烈。
业务牌照是信用评级行业核心门槛,晨星信息起步较晚。2009年晨星信息开启对信用评级业务首次尝试,但由于未获得评级资质,公司仅公布了100家上市公司的“非国家认可的评级组织”(non-NRSRO)信用评级。2010年收购CreditRaterRealpoint帮助晨星信息打破业务牌照限制,正式进军信用评级行业。2009年Realpoint营收仅为1200万美元,主要提供证券评级、研究、监督服务,专注识别CMBS信用风险。Realpoint体量虽小,但于2008年被指定为资产支持证券评级领域的“国家认可的评级组织”;2009年5月,Realpoint被列入美联储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计划中CMBS领域评级机构名单;同年9月,全国保险专员协会批准其对CMBS进行评级。
公司信用评级业务资质拓宽至企业和金融机构。2016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晨星信用评级在NRSRO框架下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公司在信用评级领域的资质水平逐步向传统信用评级机构标普全球、穆迪和惠誉靠近。
晨星信息收购DBRS实现弯道超车,跻身信用评级市场第四。2019年7月,晨星信息斥资6.7亿美元收购全球第四大信用评级机构DBRS,成为公司史上最大规模收购案例。DBRS业务遍及加拿大、欧洲和美国,信用评级覆盖金融机构、企业发行人、政府以及结构性金融产品。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完成收购前,晨星信息仅占信用评级市场份额0.1%(2018年),交易完成后,这一比例上升至2.4%(位居信用评级行业第四,2019年)。截至2019年12月,公司对全球2,600多家发行人和5.4万种证券进行评级,拥有近400名信用评级分析师。
核心优势:品牌化、差异化、协同化筑建发展壁垒
公司通过打造晨星专属指标(如晨星评级/分析师评级/风格矩阵等),成立业内的行业标准,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公司致力于寻求差异化市场、与龙头企业错位竞争(如PitchBook私募领域/信用评级结构性金融市场/可持续金融个人投资与外部审查业务)。此外,公司各业务线发展均衡、产品服务间协同效应凸显(如ESG数据及研究服务与指数编制等业务相辅相成),同时各业务线条整体相对独立、亦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打造晨星专属指标,提升品牌影响力
1984年成立至今,公司拥有30余年独立研究经验,在发展历程中不断汇集团队智慧,形成多个具有品牌效应的专属指标。特别是在基金评级方面,虽然美国基金评级机构在设立上并不需要有关部门的特别许可,原则上任何个人、任何机构都可以从事基金评级业务,但是晨星信息依靠自己的先发优势以及在该领域的持续耕耘与创新,对用户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外部研究看,《华尔街日报》2017年调查结果表明,在美国基金研究和评级机构中,Morningstar名列第一;2020年一份学术[1]研究表明,晨星基金评级对基金资金流有显著影响。从内部数据看,2016-2020年公司License-based业务续订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充分体现客户粘性。晨星基金专属指标如下:
晨星评级(MorningstarRating):晨星评级是公司于1985年推出的最早的基金评级,通常也称为星级评级,是基金业绩、风险和成本等历史指标的回顾性量化指标,由五星到一星的评级代表着基金历史综合表现从优秀到欠佳。
晨星分析师评级(MorningstarAnalystRating):与晨星评级回顾性与定量的属性相反,分析师评级于2011年推出,用于评估基金在风险调整后的长期表现优于同行的能力,是前瞻性的定性指标。2021年覆盖全球约4900只基金。分析师评级使用奖牌主题,评级为金、银、铜、中性和负面五个类别。
晨星量化评级(MorningstarQuantitativeRating):若仅采用人工评级方式,分析师评级能覆盖的基金数量受到晨星分析师团队规模的限制。公司通过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利用过去的分析师评级数据集充分学习分析师决策过程,并将模型应用于未覆盖的基金领域,保证整体评级逻辑与晨星分析师评级基本一致。
晨星可持续发展评级(MorningstarSustainabilityRating):该评级于2016年推出,帮助投资者了解其投资组合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因素中暴露的风险敞口。可持续性评级由地球图标显示,其中低ESG风险敞口等于5个地球,高ESG风险敞口等于1个地球。
晨星风格矩阵(MorningstarStyleBox):晨星风格矩阵是由九个方格组成的网格,用于识别权益型基金的投资风格,于1992年推出。其中,纵轴代表投资组合市值,由下至上分别为小、中和大;横轴代表投资组合成长风格,靠左表现的是股票和基金的“价值”投资风格,靠右是“成长”风格,中央栏则是两种风格均有体现的“混合”风格。
寻找差异化市场,与龙头企业错位竞争
公司通过寻找差异化市场避免与现有行业龙头企业直接竞争。完成对PitchBook、DBRS、Sustainalytics收购之后,晨星信息成功进入私募、信用评级以及可持续金融市场。作为新进入者,公司在私募市场与龙头企业维持合作关系,通过提升数据库质量与深耕客户群体,与同业竟对拉开距离;在信用评级市场,公司按照业务地区打造不同战略,在加拿大巩固本土优势,其余地区专注结构性金融赛道,并逐步向企业、金融机构等评级领域渗透;在可持续金融市场,公司提供差异化信息服务产品,并在外部审查细分市场成为行业龙头。公司战略布局智慧在PitchBook、DBRS、Sustainalytics三家子公司各自业务领域中均得以体现。
私募领域专注与同级别竞争对手竞争
PitchBook专注提升数据库质量与深耕客户群体,与同级别竞争对手拉开差距。PitchBook的成长战略不是与Bloomberg或Refinitiv等处于第一梯队的企业正面交锋,当PitchBook无法满足的客户的特定需求时,会向Refinitiv产品进行引流,实现产品互补,维持合作关系。公司将更多重心放在提升数据库质量与深耕客户群体,与同级别公司CBInsight、Preqin、Crunchbase直接竞争。
数据库质量上,以CBInsight为代表的竞争对手产品,其数据集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和初创公司领域,提供的公司档案较为基础。而PitchBook的优势在于其可以提供全面且深入的私募市场数据。数据获取能力成为关键:公开市场多有信息披露规范,标准化数据易于获取与处理;但私募市场数据通常采用非标准格式,获取难度大,数据库构建一般先通过计算机获取,再依赖于员工进行数据清理并通过企业官网、新闻等渠道进行手动补充,这一系列流程要求公司拥有充足人员储备。2020年,CBInsight公司整体雇员人数仅为300人,而PitchBook仅私募市场数据团队人数已达400余人,占据人数优势。
信用评级领域,在加拿大巩固本土优势,其余地区专注结构性金融赛道
可持续金融市场,个人业务独树一帜,外部审查赛道领跑
应用舰队凸显协同效应与风险分散优势
晨星信息相较于其他公司而言,其多业务线条均衡发展,呈现舰队级应用态势。这样的发展结构能更好地发挥业务间协同效应以及分散经营风险。
业务线条整体相对独立,一定程度分散经营风险。License-based业务可理论上实现无限制扩张,杠杆效应稳定且易于量化;相较而言,Asset-based业务杠杆效应有限且受到资产价格影响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Transaction-based业务则易受到美国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影响。
根据SIFMA,2020年全球结构性金融产品发行量放缓,四季度美国非机构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行量同比下降76%。公司Transaction-based业务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公司License-based业务仍受益于监管变化、一站式数据服务需求、技术平台发展、资产组合升级四大趋势而稳定增长。我们认为整体而言License-based业务较为稳定,在市场行情下行时能一定程度抵消Asset-based业务与Transaction-based业务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分散。
风险提示
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公司Asset-based业务或受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影响导致客户资产流出;Transaction-based或受资本市场波动影响下的债券发行量下降影响。
行业内部竞争加剧:公司多条业务线采取错位竞争战略,专注细分赛道。若行业龙头企业向下渗透至公司业务所对应的各细分领域,行业竞争或将有所加剧。上述因素或将使得公司面临市场占有率及盈利能力下降的潜在风险。
业务间独立性缺失风险: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投研服务提供商,其晨星基金评级对基金资金流有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公司旗下基金管理公司也承担资产管理责任。若公司各业务间缺乏一定独立性,或将使得公司面临潜在的监管处罚。
[1]Ben-Davidetal.(2020).Ratings-DrivenDemandandSystematicPriceFluctuations.FisherCollegeofBusinessWorkingPaperNo.2020-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