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资本运营是当下国内经济理论界、媒介、商界及企业界最流行、最时髦的经济理念,但却很难说清楚到底什么是商业模式?什么是资本运营?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赢利模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商业模式与资本运营的关系是什么?资本运营与资本经营、资本运作是否属于同一回事?什么又是资本市场呢?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是什么?学术界对此争论不休。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企业家的经营战略定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阐述笔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商业模式=战略+战术+技术商业模式(也有人称之为“商务模式”),说白了,就是赚钱的途径。赚钱的途径一旦可以复制,就成了商业模式。赚钱的途径主要是股东考虑的,然后才是经营者。股东研究战略,经营者研究战术和技术。战略和战术统称为决策,技术就是执行。以下两个公式不难理解:决策正确+执行力强=成功决策错误+执行力强=完蛋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战略、战术、技术的整合。投资者必须具有战略上的高度(远景规划),经营者必须具有战术上的宽度(知识面),执行者必须具有技术上的深度(专业性)。从决策与执行层面,商业模式=战略(高度)+战术(宽度)+技术(深度)。
商业模式=资产经营+资本经营投资者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必须具备两种经营战略,即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理模式和投融资模式。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资产经营,靠资源赚钱。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诸如品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质量风险管理、营销管理等等,都属于资产经营范畴。资产经营的目标是提升经营绩效。资本经营,靠钱赚钱。试想,如果一家公司如果既不进行债务融资,也不进行股权融资,完全依靠自己的原始资本和公司积累滚动发展,即便是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是一流的管理水平,企业也难以做大。因此,公司还需要不失时机时适度举债和股权融资来扩大规模,充分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实现利益最大化。至于融资结构如何才能够做到合理则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在这里,无论是融资者还是投资者所从事的便是“资本运营”。从经营战略层面,商业模式=资产经营+资本经营
商业模式=组织架构+资产布局+运营方式战略,即远景规划,是指投资者、企业在不同阶段的目标。纵观企业家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出投资者大至有这样几个阶段:生意人——商人——企业家——资本大家——慈善家。五个阶段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可逾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转型,否则将停滞不前,甚至被市场淘汰。投资者在各个发展阶段的战略规划是不同的。
第一个阶段:从无到有,艰苦创业。投资者最初为解决生存问题,通常以个体工商户的组织形式出现或者干脆无证经营。第二个阶段:当生存问题获得解决,投资者战略转型由“生存”转变为“发财”,他们迫切需要赚更多的钱,因此需要扩大规模,招募员工,这时他们就会成立公司,实现从“生意人”到“商人”的转变。第三个阶段:投资者对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当他们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投资者战略将由“发财”转变为“发展”,这时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成立新公司、收购旧公司等方式进行横向扩张或者纵向产业链延伸,由一家公司发展成多元化的集团公司或者是专业化的连锁经营集团公司。当公司在同行业中拥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具备可持续盈利的能力,投资者就完成了从“商业”到“企业家”的转变。第四个阶段:企业发展了,企业家站得更高,他们开始追求“基业长青”,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彻底分开,只当资本大家,不再担任CEO。第五个阶段:从物质到精神,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做慈善,从而实现从富到贵的质的转变。
因此,从实际操作层面,商业模式=组织架构+资产布局+运营方式
盈利模式=资产转让模式+提供劳务模式+让渡资产使用权模式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方法、手段、措施,最终都是为了盈利,而盈利最终都是通过终端的交易方式体现的。因此,盈利模式其实就是企业取得收入的方式。企业的盈利模式有四大类:(1)通过资产转让取得收入。资产包括存货(商品、产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含股票)等。(2)通过提供劳务取得收入。如受托加工、修理修配、建筑安装、交通运输、提供服务等。(3)通过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收入。具体包括财产租赁和利息收入。实际操作中的合作经营(如合作办学、合作建房等)最终都必须定性为上述一种或几种交易方式。由于可见,盈利模式是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利润的终端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交易结构、成本控制、税务安排也都属于盈利模式的组成部分。用公式表示为:盈利=收入-成本-费用-税金。
盈利模式≠赢利模式赢利模式这一名词用得很少。“赢利模式”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这与笔者定义的商业模式几乎是同一个概念。但绝不存在“营利模式”的说法,因为营利是相对于非营利而言的,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制企业都是营利机构,而一些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社会团体、非公益性组织则属于非营利性机构。
二、什么是资本运营资本,在经济学意义上,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基本生产要素,即资金、厂房、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在金融学和会计领域,资本通常用来代表金融财富,特别是用于经商、兴办企业的金融资产。广义上,资本也可作为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毫无疑问,“资本运营”一词中的资本是由金融学和会计领域的角度说事的。“资本运营”一词,英文里没有,这是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到底是谁先提出来的,无从考证。目前,国内经济理论界、媒介、商界及企业界最流行、最时髦的经济理念莫过于“资本运营”。有关此类话题的报告会、研讨会、研修班、书籍、论文等到处可见。然而,到底什么是资本经营,大家却很难达成共识。
狭义的资本运营:投资者之间的交易笔者认为:资本运营是指“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投资者之间的交易表现为资本与资产的交换,交换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当然,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一旦判断失误也会损失惨重。
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有四类:实业投资者、财务投资者(也称为金融投资者)、资本投资者、证券投机者。不同投资者的盈利模式不同,如果把企业比作鸡,利润比作蛋,那么,实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就是养鸡下蛋,财务投资者的盈利模式是买蛋卖鸡,资本投资者则是把企业商品化,盈利模式是买鸡卖鸡,而广大的证券投机者(俗称“散户”)把投资当作理财工具,买进和卖出的都是长在鸡身上的毛,鸡毛会长与也会掉。股民、基民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没有亿万股民的支持整个证券市场就要瘫塌。资本市场存在各种各样的投资者,如果他们的关系是四条平行线,从来不相交,资本运营也就无从谈起。投资者用现金资产交换债权资产,会取得利息收入。
投资者利用人民币升值和不同国家的利率差别,可以赚取外汇套利。投资者用现金资产交换股权、股票,会取得股息、红利(将税后利润转化为股票)和股权转让收益。融资者通过债务融资、股权融资方式取得企业扩张的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正如一位董事长所言,尽管员工持股会稀释我的股份,但激发了员工的热情,企业由一只鹌鹑蛋变成了鸵鸟蛋。我宁愿拥有半个鸵鸟蛋也不愿拥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鹌鹑蛋。企业通过分拆上市、整体上市等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在取得扩张资金的同时,也使得原始股东的企业价值获得大幅度增值。在全流通时代,股票的流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大股东的融资能力,靠钱赚钱的连锁效应就这样奇迹般地发生了。因此,资本运营更精炼的表述就是“投融资”!
广义的资本运营:资本活动的总称企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决定了资本运营的复杂性。比如以本企业股权作为对价收购目标公司的做法,就是“空手套狼”的融资方式;企业上市需解决规范产权关系、同业竞争、关联交易、购销依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合并、分立、收购、剥离等方式对集团公司原有的组织架构、公司股权结构、资产布局进行资产重组。由此,可以将资本运营的概念进一步展开,即,广义的资本运营是指与投融资、并购扩张、资产重组、公开上市、资本市场再融资、解禁退出等一系列资本活动的总称。资产重组的法律形式包括合并、分立、增资、减资、股权转让、股份制改造(可细分为整体改建和整体变更)和公司清算。常见的股权分置、股权激励、准股权(可转换债券、可转换权证)、增发、借壳、收购、债转股、资产剥离等资产重组的法律形式只不过是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的特殊形式而已。
企业为什么要重组?因为原来组得不好、不当,所以要重组。资产重组如果不能直接通过上述重组工具一步到位,就需要设计重组方案。重组方案的设计通常有三个步骤:第一,针对集团组织架构、资产布局画两幅图:一张现状图、一张理想图;第二,研究从现状图过渡到理想图有哪些路径(即交易步骤和交易结构);第三,按照税收成本最低、操作程序最简、动用现金最少等标准选择最优方案。需要说明的是,资本运营的内容包括资产重组,但资产重组的目的未必就是资本运营,企业调整经营战略或是税务安排也经常通过资产重组工具来解决。
资本运营、资本经营、资本运作的区别与联系关于资本运营与资本经营、资本运作的区别与联系,笔者的观点是:资本运营与资本经营相比,具有谋划、运筹之意,而资本运作则具有贬义,通常是指投资者利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漏洞,采用不法手段(比如内幕交易)牟取暴利。剔除这些差别,就其投资者意图和具体内容来看,本质上是一致的。相比较而言,资本运营的表述方法显得更中性、更专业。至于资本市场的概念就不难理解了。既然资本运营是指投资者之间的交易,那么资本市场则是投资者交易的场所。由于科技的进步,资本市场已经不象农贸市场那样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资本市场既包括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公开市场),也包括有形要素(与资本运营有关的监管机构、投资者等法律主体)和无形要素(与资本运营有关的所有法律、法规)。资本市场不能等同于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一个大概念,除资本市场外还包括货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