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指导意见,为推进与发展健康中国战略做出了重要部署;同时,也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医疗健康行业的深度融合埋下了伏笔。
不得不说,“互联网+医疗健康”得以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于,它更有可能通过为患者建立分级诊疗平台和推动价值医疗服务的模式,分别解决中国当下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因过度医疗所导致的医疗资源耗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900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协作网已覆盖了所有地级市的2.4万余家机构,有550家二级以上医院均可提供线上问诊服务;“互联网+医疗健康”不仅能够降低普通大众的就诊门槛,还可以提高各类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管理效率。
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整体增长规模依旧强劲。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过的数据显示,互联网+医疗市场的整体增长规模已从2012年的23.1亿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271.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2%左右。
根据艾瑞咨询给出的最新数据来看,2020年互联网+医疗的整体市场规模约为408.9亿元,同比19年增长了50.5%左右,预计在2023年将达到876.1亿元。
二、从1.0到3.0阶段的发展过程
该行业主要由互联网公司、保险公司、医院、医生以及患者这五个主体构成;互联网公司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保险公司通过平台推广健康险进而强化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医院和医生自建或入驻平台,提供线上健康管理咨询的服务,患者则是该项服务的需求方。
1.0阶段的互联网+医疗,说到底就是我们都经历过的PC互联网时代,那个时期几乎任何医疗信息的传播都是单向的,但凡那些对PC端口的用户,提供预约挂号、线上候诊、移动支付等服务的医疗机构,都可以说已顺利完成了1.0时期的转化进阶。
美中不足的是,用户与医疗机构之间无法产生信息的交换与互动。
不过,由于那时候远程医疗的商业模式在我国还是起步摸索的阶段,并且大部分医院的工作流程也都处在一个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相互适应并融合的状态当中;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哪怕只是尝试着通过提供某些线上服务来优化线下用户的就诊体验,都可以解决掉许多医院在用户管理和维护成本等方面的问题。
2.0阶段的互联网+医疗,其背后也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医疗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变成了双向,用户和医疗机构因移动端口的出现,彼此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了;尤其像在线问诊这种一问一答的服务模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CDSS(临床支持决策系统)的功劳。
另外,由于医药类电商的崛起、4G通讯技术的支持、以及O2O模式(通过线上传播引导线下消费的方式)的大力推广,让越来越多的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类APP应用软件逐渐走向了公众的视野当中,所提供的主要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寻医问诊、药品购买、线上预约挂号、专业信息咨询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物联网(以信息传感设备为纽带来实现人、机、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云计算(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庞大网络计算资源与数据中心)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穿戴设备也不断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随之而来的还有医疗服务信息化的热潮,不仅推动了医疗数据库的建立,还为以后医院内外的用户信息互通(比如:电子病历)埋下伏笔。
到了3.0阶段,各个数据端口及各项医疗服务之间开始走向了融合之路,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多维度的、更加频繁的信息交流与互动的时代;此时,互联网+医院势如破竹,远程医疗已走向闭环,从用户线上搜集信息开始,再到远程问诊和线上购药、以及最后的诊后管理环节;人工智能凭借着大数据分析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在辅助医疗领域里有了更多的应用;关键数据的互通性也让该行业做B2B或B2G业务的企业(比如开发商、应用商、医疗服务商、制造商、投融资机构)拿到了更多合作与资源整合的机会。
当然,互联网+医疗在3.0阶段得以加速发展的重要催化剂之一,还是子鼠之年的新冠肺炎。
根据网上公开的数据显示,在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医疗健康类APP的独立日活人数最高达到了惊人的617.2万人,同比19年涨幅近160万人;尤其是“平安好医生”(现已更名为平安健康),其平台的访问人次更是达到了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了10倍。
以上数据,已经表明了当下互联网+医疗市场存在的意义,以及未来几年的发展潜力。
三、互联网+医疗加速融合因素
第一,我国老龄化社会结构和诊疗人次的逐年递增,给互联网+医疗提供了加速融合的土壤。
国家统计局曾统计的一组数据表明,2019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有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65周岁以上的人口有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从2009年到2019年之间,老龄化比例增长了5.6%左右;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任何一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即可视为其社会已步入老龄化。
以上数据表明了,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已经越发严重,至少社会人口结构在短期内已经无法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老龄化人口对医疗需求的高度依赖。
根据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诊疗人次高达97.2亿,同比18年增长了4.9%;逐年攀升的诊疗人次使我国的医疗体系每年都面对着巨大的压力,而互联网则是一个“缓解压力的窗口”,可以在不影响医疗质量和水平的情况下覆盖更多群体。
第二,正如人民日报的点评:“实体医院与互联网联姻是共赢之举”。
第三,大量医疗从业者陆续入驻医疗健康咨询平台,丰富了互联网+医疗的核心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疫情之后,国内有超过100万的医疗行业人士在各类移动医疗APP上,注册并开通了线上问诊服务。
众所周知,互联网只是一个载体或者一种渠道,虽然它可以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互通,但医生资源才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力量;医生主要有哪些核心诉求呢?无论是丰富从业经验、提升专业技巧、改善医患关系、聚焦专科专研、寻求知识储备、还是提升研究能力,只要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几乎都有可能实现。
第四,各种利好的行业政策,推动了互联网+医疗市场的稳定增长。
从2000年至今,国家陆续发布了《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第五,年轻群体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带动了互联网+医疗产品的购买需求。
艾瑞咨询发现,2020年中国用户日常互联网+医疗主要行为的前五名分别是:在线问诊(85.9%)、预约挂号(67.1%)、慢病管理(62.6%)、在线购药(56.3%)、运动健康咨询(42.7%);为了避免人员在密集场所的聚集,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互联网+医疗的线上消费模式与咨询模式,甚至改变传统的线下就医习惯。
四、上中下游产业链的市场现状
互联网+医疗的上游市场端口,一般竞争相对缓和,且通常存在着一些利润相对丰厚的公司;因凭借着大量核心技术与重要资源的掌握,其它新玩家进入该市场的壁垒通常较高。
目前主要代表是制药公司(比如:生物药、中药、仿制药、创新药),医疗器械公司(比如:医疗影像设备、高值医用耗材、体外诊断仪器)和新兴技术支持公司等等(比如:大数据、云计算、5G)。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药市场,其市场规模预计在2021年将增至2643亿美元,2019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4%;同样,我国的医药制造业企业增长数量也相对稳定,从2015年的7116家增长到了2020年的7342家(1-4月份统计数据);另外,在沪深两市的上市制药公司也有300+以上,2019年排名前三的中国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是恒瑞医药、迈瑞医疗和云南白药,同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达到了53.28亿元、46.81亿元、41.84亿元。
再说医疗器械市场,随着我国的医疗器械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其规模从2014年的2556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8428亿元,并预计在2022年将达到9528亿元;不过,由于我国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较多(2012年为14928家,2020年为19873家),导致了当下市场的竞争环境异常激烈;另外,上市公司的营收差距也很大,截止2019年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来看,营收Top20上市企业的营收最高值为165.56亿元,最低值仅为18.65亿元。
最后是以5G、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所代表的新兴技术市场,根据中国通信院、中商产业研究院、以及IDC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主要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达到3756亿元,主要赋能网络资源发展;大数据市场规模有望在2024年超过1300亿元,主要赋能信息技术发展。
互联网+医疗的中游市场端口,其主体首先是互联网+医疗本身;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我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10亿元,上升到了2021年的410亿元,并有望在2026年逼近2000亿元;如果要划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互联网+医疗业务来看,前者就是远程医疗、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等等,而后者则是健康咨询、以及医疗信息服务等等。
互联网+医疗的下游市场端口,主要是一些服务型机构,比如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健康体检机构以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从国家卫健委以及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总人次高达87.2亿人次,其中医院就诊人次达到38.4亿次;另外,由于国民的就医观念和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国民医疗保健支出费用的不断增加,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预计在2021年将达到77335亿元。
如果从在线医疗的市场竞争格局来看,三名头部企业当属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平安健康(原名为平安好医生),无论是从营业收入还是日常活跃值等关键指标来看,以上企业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信息服务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主要通过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内外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
该市场的直接受益人是医院,医疗信息化不仅可以帮助医院降低管理成本,还能在关键医疗信息决策上给予一些辅助支持;根据CHIMA的资料显示,有超过75%的医院对发展医疗信息化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划。
医药电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平台购药的选择性较广、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较高、价格相对实惠,以及运输便利;现有的市场主体包括医疗机构、医药公司、医药生产商、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机构等等。
因子鼠之年春节+疫情的双重影响,医药电商成为了国民线上“抢货”的重要渠道;从易观千帆整理的数据来看,去年春节7天内,医药电商活跃人数峰值达到了惊人的148.21万人,平均增长5.44%左右。
互联网保险,说到底就是实现保险全过程的网络化,它通常可以为个人提供一些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
从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医保覆盖率已达96.8%;不过,目前医保的整体政策很难让全体国民都满意,比如起付线未到达规定额度不予以报销、国民个人超过报销限额的部分不予以报销、未在指定药品和治疗项目范围内的不予以报销。
因此,互联网健康险,可以提供补充医疗险,用于触达医保难以覆盖的额度上限,尤其是国民针对医疗的突发性和疾病大额度筹款需求。从本质上讲,医疗行为本身就具备突发性和即时性,国民对支付效率通常都会有很高的要求;另外,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行重大疾病救助筹款不仅可以提升效率,还可以降低筹款的门槛,以互帮互助的形式增强彼此的信任度。
该行业的商业模式是围绕技术驱动和价值创造展开的;技术依赖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区块链,所创造的价值分别是人机协作提升审核效率、提升医疗信息决策和医疗资源分配的合理性、以及促进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公开化和透明化;目前的盈利模式是针对企业或个人推出合适的保险方案,进而与保险公司分摊交易费用,当然也有预约医疗和健康咨询等服务。
六、行业领军企业部分案例解读
阿里健康,作为阿里巴巴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凭借着“线上+线下全渠道覆盖医药服务网络”的模式,在近几年走向了快速进阶之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健康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1,310亿元,预计2020年与2021年将分别增至89,730亿元和99,150亿元。
阿里健康的主要业务有医药电商、医药自营、消费医疗、智慧医疗服务等等,目前已成为医药电商平台领域中的佼佼者;根据零壹智库研究报告的数据来看,截至2019年3月31日,阿里健康的年度营业收入为50.97亿元,对比2018年增长近108.62%;经调整后利润净额为1.22亿元,对比2018年同期的0.08亿元,增长了超1亿元。
以医药电商平台业务为例,天猫医药平台作为一个为制药公司、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第三方销售服务的平台,可帮助入驻企业在线销售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健康服务类产品或项目。截至2019年9月30日,阿里健康在天猫医药平台所产生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已超过370亿元(过去六个月所发生的交易额),该平台的年度活跃消费者已超过1.6亿。
另外就是阿里健康的新零售模式,由于国民对医药行业的服务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导致了传统零售渠道的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大家对夜间送药、急用药立即送药上门、专业药师一对一指导、慢性病用药跟踪等非一般性用药需求;因此,该新零售模式协同了各类医药商家和药企,在多个城市推出了“30分钟送达,7*27的全天候送药”服务;另外,还有O2O处方药业务,以及线上复诊和处方开方合规系统,为潜在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专业医药服务。
平安健康,全球知名的医疗健康生态服务平台,背靠中国平安集团,成立4年即上市。
平安健康的特别之处在于自建医生团队,从运营的角度来说属于比较“重”的运营模式;通过其2019年的年报数据表明,平安健康自有医疗团队人数有1409人,较2018年末增加213人;到了2020年上半年,其自有医疗团队人数达到了1836人,较2019年底增加了427人;仅仅是上半年,自有医疗团队增长人数便达到了2019年全年增长人数的两倍。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微医拥有12家实体医疗机构和22家互联网医院,同时连接了全国7000+医院,24万+医生以及2亿+关联用户;其中,重点医院占比近百分之五十左右,凭借着强大的医联体构建能力,微医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另外,说一下微医的大健康布局,目前主要集中在微医疗、微医药、和微医险这三个板块。
微医疗,主打“线上+线下+终端”医疗服务,不但可以通过连接全国的重点医院和医疗团队,来搭建出一个庞大的医疗服务基地,还可以通过连接其它基层服务机构,来构建出医疗服务网点,企业主体和APP则作为服务终端。
微医药,主要依托于处方共享平台,通过大量的连接全国零售药店的产品配送系统、医疗保险结算系统、医院的信息系统,来帮助全国各地大中小药店实现在线处方审核,规范了处方药的使用性和流通性。
微医险,作为一个主推开放式互联网健康险的平台,以健康管理咨询、医疗保险核保、医疗理赔服务为主,保险电商则为辅助,核心产品有健康险门户、微医保呗、健康E务室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医疗体系改革的黄金时代,微医险或许已经打造出了一个可以覆盖行业多个交易主体、提供定制化服务、为供需双方实现等价值交换的共享平台。
七、未来4.0阶段发展趋势预测
中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以治疗为中心,公立医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则为核心;换句话说,其根本目的就是治病救人,解决当下或者已经发生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的健康状况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医疗健康管理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换言之,大家对疾病的预防、控制、管理、以及提高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需求已经日趋强烈,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体系的核心价值要点有可能会从“解决现有问题”向“预防与控制问题”转型,即治疗为中心发展成健康管理为中心。
其实,后疫情时代,也是互联网+医疗4.0阶段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需求端口与供给端口,也在快速的变化、发展、升级。
供给端口的变化源于新冠肺炎期间,各行业价值链参与者所提供的线上医疗健康服务,已经向中国人民,中国企业,中国政府,证明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带来的巨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