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零售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
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构建与创新是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关于商业模式定义,理论界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四类(李东等,2010):一是逻辑说,即商业模式是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总体逻辑;二是故事说,即商业模式创新就是讲一个关于企业经营活动的新故事;三是机器说,即商业模式是一种把能量转化为任务执行的装置;四是关系说,即商业模式是跨企业边界的关系组合模板。每一个成功或失败的零售商业模式,都可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和剖析。除了这些共性特征外,笔者认为,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内涵是更有效率的服务创新,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提升流通效率。零售是从生产到消费供应链的一个环节,其发展和创新不能局限于自身,而应该着眼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流通效率。事实上,零售业的演进过程就是流通效率更高的业态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传统的“砖头加水泥”模式(bricksandmortar),还是当下炙手可热的“鼠标加水泥”(clicksandmortar)全渠道模式,零售企业围绕提高流通效率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甚至成为供应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成功的商业模式需要对创新路径进行认真思索和战略布局。对零售企业来说,其创新“路线图”至少包含以下三个相互衔接和交融的步骤:
2、对接战略、统筹规划。对零售企业来说,发现有价值的市场需求还只是第一步,作为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市场聚焦和顾客定位在很多情况下是“公开的秘密”,没有哪家零售企业能够长期锁定顾客并为之提供不可替代的垄断性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是企业战略的匹配因素而不是替代品。对企业来说,“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是两个问题而是问题的两个方面。零售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商业模式的配套,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候要考虑企业战略目标和意图,在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对各组成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战略实施的载体和依据。
3、整合资源、发掘能力。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商业模式的运行基础。创新商业模式要破旧立新,企业在人财物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投入。除了有形的资源和能力,这里笔者还想强调的是勇于改变的意志和能力。从长远来看,“时过境迁”都会使任何一种曾经有效的商业模式失效,最终走向消亡。在一个既有的落后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无论进行怎么样的改良或改善,都会被那些实施了更先进更有效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所淘汰,就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被苹果、三星超越,柯达胶卷被数码技术淘汰一样。对零售企业来说,同样不应固守某一种商业模式,即使它曾经多么地有效。商业模式是连接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桥梁,合理的商业模式能够将企业核心能力转换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同时通过商业模式的不断调整和持续创新进一步加快形成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能力。
零售商业模式创新的策略选择
商业模式创新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零售企业要根据其所处的时空条件,采取相应的创新策略。当前零售商业模式创新在策略选择上呈现出以下趋势:
1、从价值转移到价值创造。如前文所述,商业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价值,具体包含价值转移和价值创造两个维度。传统的零售商业模式主要是从上游的生产商、经销商到消费者的价值转移,零售企业的价值创造功能主要体现在降本增效上。比如,通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通过连锁经营、统一管理降低营运成本,通过建立物流中心、采用先进物流技术降低物流成本,等等。当前,随着零售企业的身份越来越由销售转向需求,零售商业模式的价值链更多地表现为从消费者到上游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逆向价值创造。零售企业通过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详细掌握顾客信息,不断满足消费者在功能和心理上的个性化需求,持续提高消费者生活品质来创造价值,进而在销售、物流、采购等环节获得更多的主导权,更加深入、广泛地参与到供应链价值创造全过程。
关键词:零售企业;网络零售;商业模式;扎根理论;苏宁
一、引言
总体看来,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是在企业特定的战略环境下,通过整合企业现有资源,以实现顾客价值及满足企业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
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理论上尚不统一。Osterwalde在综合各种概念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九个要素的商业模式模型,即包括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这是一个较为细致完整的划分[7]。但是,企业商业模式
构成要素可能会因其所属行业、类型等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针对零售企业尤其是基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经营下的零售企业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将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
二、研究方法和企业选择
本文选取苏宁电器为研究的目标企业。原因有二:第一,作为中国商业的领先者、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除了容易获取其大量资料外,苏宁的商业模式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其它企业的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第二,自2004年7月,苏宁云商(苏宁电器(002024))在深交所上市,苏宁打造出国内第一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苏宁易购,开创了实体和网络零售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此后,苏宁入选了《福布斯》亚洲企业50强、成为全球2000大企业中国零售业第一,品牌价值高达815.68亿元,这些成功都源于其独有的商业模式。本文主要分析苏宁电器发展自2009年起至2013年之间的资料,该期间正是苏宁电器进行科技转型,拓展线上业务的阶段。
三、苏宁电器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一)开放性译码
表1苏宁资料概念一览表
编号概念概念性质标签资料语句
A1战略变革企业战略的变革与革新C2R14跻身世界级的企业是苏宁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苏宁从连锁发展、营销变革、管理转型等方面制定了新的奋斗目标。
A2成功转型企业长期经营方向、运营模式、资源配置等方面整体性的转变R2R5R8R14
A3企业洞察力企业对市场变化等现象的前瞻力、透视力
A4企业领先企业通过多种手段保持
行业领先水平R3R8R11R14R15随着第四季度二十周年庆典促销力度的加大,销售和品牌形象将会进一步提升
A5成长速度企业规模、发展速度R4市场的爆发加强了……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6规模效应生产要素比例增加时,产出增加价值大于投入增加价值的情况R5网购的成长速度和实体店比较起来是成倍的增速
A7企业重塑企业重新塑造包括企业形象、
品牌效益等活动R6提升苏宁服务消费者的能力,为其2012年双渠道、双品牌作战,领跑中国零售市场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持
A8逐步扩张企业逐步拓宽其业务范围、
市场渠道等活动R7R15R16R23苏宁易购的推出,为苏宁提供了去电器化发展、多元化经营的先行载体
A9企业形象人们通过对企业各种标志而建立起来的对企业的总体印象R7是一个通过互联物联技术,依托高效的全品类供应链、……覆盖全国的物流网和服务网,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生活平台
A10企业定位企业通过其产品、品牌,塑造其在消费者心中独特的个性、
文化形象R8建立面向商品供应商、内容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物流供应商的在线开放、智能协同的生态体系
A11企业文化企业经营指导思想:企业形象R9有效增强了苏宁服务能力,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A12品牌优势客户品牌忠诚度R10苏宁易购具有苏宁品牌优势、上千亿元的采购规模优势……
AA13店面扩张门店连锁经营的扩散C11苏宁电器针对20周年庆典期间启动大规模促销活动并加快连锁发展速度,一方面……另一方面…………
AA14经营方针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为其实现
经营目标而提出的指导方针C12公司正通过……在经营管理效率,毛利率提升上也具有很强的后劲。
AA15产品类型产品种类C4C5进一步全面渗透网上销售的用品、图书等品类的综合销售上……快速延伸至应用软件、游戏点卡、机票、充值等增值业务
AA16市场渠道拓展向消费者销售的流通渠道C14新的经营范围和线上线下的渠道融合,是苏宁“有区别”的生存保障。
…………………………
(二)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将概念化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主要目的是剔除不能与其他概念聚拢成范畴的概念,调整出现频次较少的范畴,延伸范畴的性质与层面,使范畴严谨化。重新阅读与范畴有关的资料,保证其客观、严密。例如:原因句定义为C1:“电子商务企业的终极目的还是要盈利,苏宁易购2011年开始的发展是要建立在自身有合理的盈利空间的基础上的。”结果句R1“我们将逐步切割实体门店与易购的销售。”经过开放性译码阶段,将C1概念化为盈利模式、价值实现类别,R1则为分工明确、经营方针类别。连接二者的是“要…,为此…”。初看是为达到C1这一目的,采取了R1这一策略,而实质的商业模式结构中应为采取R1导致C1,为更清晰明了阐述二者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因果关系,就要重置其因果顺序,这就是主轴译码的意义,即重置为:R1导致C1,提取的范畴分别为:组织管理和价值实现。
(三)选择性译码
根据第一二阶段的处理,再次分析资料,借助发展好的若干个主要范畴间的“故事线”将发掘的核心范畴联系起来,找出有关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有关的主要范畴和次要范畴,用以铺陈整个关于苏宁的资料集。与此同时,构建出因果关系脉络,并将苏宁资料集重新审读应用,检验所构建的脉络图与“故事线”:
苏宁电器在发现网络零售的新趋势后,提出了“未来10年,苏宁将实施虚实结合的战略”。在这一宏观战略的指导下,苏宁拉开了重塑商业模式的序幕。2011年苏宁制定了“以‘科技苏宁、智慧苏宁’为主线,开始一系列创新”这样的计划。由此,苏宁易购隆重上市,苏宁电器线上销售渠道被开通。
当然,伴随着易购出现,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展露出来,除了易购分割实体店的营业额、顾客源外,由于网站设置的不健全还出现了品牌效应下滑、用户需求处理的不及时等问题,这也给实体门店的运营带来了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难题,苏宁不仅拓宽了市场渠道,更在“为顾客服务”的基础上进行了业态创新,包括:增加产品类型和范围,重新定义苏宁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的网络服务,打造一流的仓储和物流配备系统等内容,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另外,为缓和争夺客户源的矛盾,苏宁还特意推出超级店expo,使消费者在实体店享受购物、体验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其线上购物的低廉价格,这是在电商企业热捧BtoC过程中一次具有意义的尝试,意味着线上线下的零售业务开始趋于协同并进。
苏宁电器在逐步完善本企业的商业模式结构,在不断地探索、发展、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苏宁特色的商业模式要素组合。
四、苏宁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商业
模式要素组合结构模型
通过分析,本文将苏宁电器这一阶段的商业模式要素进行归类,得出:
1.企业资源整合层
产品类型、资源整合能力、店面扩张、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网络零售、物流配送、运营系统、柔性管理、市场渠道拓展、售后管理、共享资源、仓储、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电子商务人才孵化。
2.顾客价值实现层
客户调查、细分市场、客户沟通、市场反应、供应网络、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
3.企业价值实现层
企业文化、企业定位、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经营方针、创新经营组织、业务拓展、营销策略、成本优势、促销方式、营业额、需求增加、价格优势、价值创造。
根据以上层次细分得到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如图1)和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路径图(如图2)。
图1是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运营总括图:苏宁的一切活动以企业战略为起点,通过对企业文化的深度解读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适时、适度的战略,为企业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苏宁分别按业务流程、时段、部门制定了经营方针、营销策略和组织管理的形态,以保证后续工作有章可循,与此同时,企业的文化理
图1苏宁电器商业模式要素组合图
图2苏宁电器实体与网络零售协同演进商业模式要素构成图
念也渗透在价值实现模块中,加固了战略在企业商业模式中的地位。此部分定义了构建商业模式的目的和价值实现方向,是整套商业模式体系的中枢神经。
经营方针、营销策略的实施需要体现在产品和收入模式上来,而中枢系统指令的传达需要各部门资源的整合。供应网络、战略资产本就是苏宁作为电商企业的强项。在强大的物流仓储等设施的支持下,苏宁又推出独特的体验平台,极大地拉动了顾客价值,促使企业核心能力逐步从强大的硬件系统转向柔性的服务能力上来;二者相互配合,一方面达到了节源开流、成本领先的效果,另一方面提高了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促使产品收入模式不断改善。产品收入模式的改善带来了营业额的提升,组织因资产的丰厚可以开展更多的业务范围,尝试更多的变革。而在此过程中,线上线下业务由于争抢市场份额出现冲突,协同发展就是要解决二者间的冲突,依托不断创新实现发展,而后实现组织转型,企业文化重塑,更深层次改变企业整套商业模式系统,形成商业模式创新的良性循环,此时模式创新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形成独有的核心能力奠定了基础[12]。
图1还不能清晰地体现出实体和网络零售的业务整合。为了进一步细化说明实体和网络零售协同演进的动态演进,在图1的基础上,更深层挖掘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路径图(图2)。
实体与网络零售业务协同发展的基础是二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因此战略一致是该路径图的起点。苏宁电器拥有全国最大的仓储系统,最便捷的供应网络,网络零售在保有其独特优势的同时,与实体店共享企业资源,共享网络系统,大大节省了成本,并获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图2上半部分反映实体店的连锁经营,下半部分则为网络运营平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实体店的特点体现在其规模效应,顾客购买服务体验上,连锁、方便、安全、保障是其相对于网络零售的优势;网络零售主题鲜明,为顾客提供便捷服务,不仅体现在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更体现于价格优势、顾客评价对比分析,成本优势成为吸引顾客的最大特色。虽然存在差距,但实体与网络零售的产品收入模式基本一致,产品定价、收入份额基本一致,单价差距浮动在100~500元之间。二者相互竞争、相互拉动,使企业为适应新变化提供新的服务,如培育电子商务人员,网站维护和管理等,最终促使协同发展[13]。
由于实体与零售的竞争中易出现争抢营业额、顾客的冲突,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转型以缓解矛盾,苏宁推出expo超级店就是协同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创新,在多样的矛盾中寻求创新寻求出路,激发了潜在营业利润,苏宁获得了更多的顾客信赖,从而实现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为实体与网络零售的商业模式组合构建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五、结论
第一,企业商业模式、流程的创新归根结底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只有处理好实体和网络零售的共用资源和差别资源才能完善商业模式的要素组合。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实体与网络的协同发展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结果,而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冲突也需要通过创新解决。零售企业商业模式要素组合是由企业资源能力、顾客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企业资源能力层包括资源整合能力、组织能力、业态创新、物流仓储、运营系统、售后管理、资源共享、平台运营、数据运维等。价值实现层包括战略变革、企业文化、战略变革、品牌优势等。而客户调查沟通、市场反应、联系动态、定制服务、用户体验则属于顾客价值实现层。零售企业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每一层面要素组合的创新。
第二,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的协同发展实质上是整个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各要素的协同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联系方式、节点与节点、路径与路径的选择都会对整个机体产生重大的影响作用。当实体零售与网络零售实现共享企业战略资源,将能提高企业效率,强化竞争优势,而二者并存也可能导致顾客价值导向紊乱,内部非良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无论企业是在起步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协同的过程是不断提高各要素的连接与耦合,实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实现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
参考文献:
JohnsonMW,etal.Reinventingyourbusinessmodel[J].HarvardBusinessReview,2008(9):5159.
DruckerPF.Thetheoryofthebusiness[J].HarvardBusinessReview,1994(5):95104.
Dubosson-TorbayM,OsterwalderA,PigneurY.E-businessmodeldesign,classificationandmeasurements[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2,44(1):523.
McGrathRG,MacMillan.TheEntrepreneurialMindset.StrategiesforContinuouslyCreatingOpportunityinanAgeofUncertainty[M].Cambridge: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0.
高金余,陈翔.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商业模式概念和定位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8(2):152154.
王晓明,谭杨,李仕明,等.基于“要素结构功能”的企业商业模式研究[J].管理学报,2010,7(7):976981.
OsterwalderA.Thebusinessmodelontology―Apropositioninadesignscienceapproach[R].Switzerland:UniversitédeLausanne,2004.
李艳华.零售企业自有品牌竞争力评价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712.
StraussAL.QualitativeAnalysisforSocialScientists[M].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StraussA,CorbinJ,著.徐宗国,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巨流图书公司,1997.
吴蔚诗,王婧妮.苏宁国美死磕京东:从线下吃到线上[J].市场风云,2012:7274.
刘勇.品牌延伸的决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7478.
Ming-HoneTsai,Yu-DeLin,Yea-HueySu.AgroundedthetheorystudyonthebusinessmodelstructureofGOOGLE[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BusinessManagement,2011,9(3):231242.
AStudyontheElementsofBusinessModelBasedon
CoordinationofPhysical&InternetRetail
WANGGuoshun,CHENYiran
(SchoolofBusiness,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
Abstract:TheEvolutionofPhysical&InternetRetailCoordinationisaninevitabletrendofretailenterprisesdevelopment,astheInternethasbecomeaninseparablepartofcommercialactivities.Inordertoadapttothetendency,moreandmoreretailenterprisearetransformingtheirbusinessmodelbymeansofoptimizingelementscombination.However,therearemanyproblemsarisinginthisprocess.ThispaperattemptstoimplementGroundedTheorytoanalyzeSuNing,thetypicalPhysical&InternetRetail,onthebasisofthedataintheperiodoftransformation.Thereby,thepapersummarizestheinfluencefactorsofbusinessmodelpatternsandcoordinationeffecttotheenterprise.Additionally,itprovidesnewideasforotherretailaboutinnovationintheprocessofCoordinationevolution.Inthisway,thearticleprovidesafoundationuponwhichotherresearchersmayfurtherdevelopnoveltheoreticalconcepts,aswellasasetofguidelinesforenhancingretailenterprise’scompetitiveness.
KeyWords:Retailer;Internetretail;Businessmodel;GroundedTheory;Su-ning
收稿日期:20130610;修回日期:20131124
[关键词]家具零售商业模式演化过程研究
进入21以来,家具零售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各种业态模式之间相互竞争且共存,都在相应细分市场保持着相对的竞争优势。
一、家具零售市场典型商业模式概况
现在的家具市场主力经营模式主要有厂商的自产自销形式、大型家具城、连锁家具商场、家具超级市场、自营商场等五种主力经营模式。
1.厂家直接经营的自产自销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地产品牌家具企业在本地直接经营。如:哈尔滨的柏朗家具,在鸿祥路上有大约2000米家具展示厅主要就是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小而全的经营方式,需要商家自己的产品有着极强的品牌号召力,产品有着很大的优势,否则将很难做大。
2.家具城模式
家具城模式的代表如沈阳的中国家具城,这个占据了整个沈阳家具销售市场半壁江山的霸主,已经进行了三期的扩建,不断的完善自己,因多年的经营而吸引了众多的商家和顾客。
3.连锁家具机构模式
这种模式的代表主要是东方家园、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等,这些资本雄厚的连锁经营的家具企业近年来在业内异军突起,利用自己得品牌优势,积极的抢占家具市场的中高端顾客,并已经在几乎全国的中心城市初见成效。
4.家具超级市场模式
主要是以宜家位代表的超级市场模式也有一些国内的企业在模仿,如广东的金海马,这种业态正在积极的发展,对垒家具市场的其他业态。
5.家具商场模式
如沈阳的轩勤家居、喜来居、百丽家居等这些店要么是专业化经营,要么是针对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家具市场的销售份额较小,因而影响力不大。
二、家具市场主力商业模式的演化过程
家具零售企业在外界环境和自身创新的推动下,其商业模式的发展从最初的前店后厂开始,经过了家具市场、家具商场一直到家具超级市场,经营的家具品种得到极大丰富,销量空前提高,模式极大丰富,现在是各种模式共存、竞争、共荣。
1.家具零售市场第一代主力商业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家具业的销售模式主要是生产销售一条龙,流行前店后厂的模式。老百姓往往也喜欢“厂家直销”这种销售模式,因为省略了中间环节,价格比较低。这种方式适合小批量,销售半径小的经营状态。这是中国家具零售市场的第一代商业模式。
2.家具零售市场第二代主力商业模式
3.家具零售市场第二代次主力商业模式
4.现在的家具零售市场是多种主力商业模式并存
什么是商业模式
一句话概括,商业模式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换句话说,只要你掌握或发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就意味着你开动了赚钱的机器。
中国古代的商业模式基本分两种:坐商和行商。从小商贩的沿街叫卖到商铺的形成,这两种模式沿袭了中国商业千年历史,直到新的商业模式的形成……
商业模式的创新性
1852,法国商人布希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公司――便宜百货公司,目的就在于提供大量的廉价商品。这种汇集多种商业融合在同一个卖场,大大方便了人们的购物。百货公司这种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在全球复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在上海的十里洋场开张,逛商店成了有闲情逸致的小姐夫人们最时髦的―种生活方式。
在上海的小姐们对新兴的百货公司津津乐道时,1916年9月9日,第一家自助服务商店PigglyWiggly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市开业。这种由消费者自行在货架上挑选商品最后结账的零售店经营模式申请了专利,人们逐渐尝到了超市便利的甜头,上超市购物又成为人们日常的一种需要。超级市场很快风靡全球,但直到67年后的1983年,中国第一家超市才在北京出现。
商业模式的细分化
都是超市,如何再变身
1943年,瑞典的一个父亲送给自己17岁的孩子一份毕业礼物: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公司名以创始人名字的首写字母(IK)和他所在的农场(Elmtaryd)以及村庄(Agunnaryd)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成。
这种建立在零售卖场商业模式上的专业品类卖场,被人们用一个新名词来形容――“品类杀手”(CategoryKiller)。
品类杀手指的是营业面积较大但商品品类经营较少的连锁专卖店,因为它们在比较小的商品品类范围内有较多的单品,能“杀死”那些经营同种商品的小商店。
这种零售方式既有连锁经营的组织方式,又有在某一类商品组合的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优势。它作为大型超市适应市场细分而诞生的一种现代商业业态,正成为国际连锁业异军突起的一股流行势力。
在发达的西方商业社会,商业零售都是以“品类杀手”的方式出现的,某一个零售终端品牌,专业销售某一品类的产品,当消费者产生消费需求时,会下意识地联想到这个零售终端品牌。
在中国大陆,以国美和苏宁为代表的电器专业卖场,细分了超市品类,同时大而全地囊括了全同品类品牌。而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开始建立庞大的家居卖场品牌,人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更便捷地根据所需购买产品。
商业模式的难复制性
好的商业模式,要清晰简单易复制,但有一点,自己容易复制,竞争对手要很难复制。
戴尔是通过互联网将自己所生产的各种零部件及价格陈列给消费者,然后消费者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组合,然后再将订单和定金交给戴尔公司,戴尔公司收到订单和定金后,再交给加盟商生产组装,几天后就可以向消费者交货。
以品牌运营及渠道控制模式为特点的可口可乐模式,以技术标准形成垄断模式为特点的微软模式,以渠道强化与地产结合模式为特点的国美模式――这也就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具备的要素:创新且持续的赢利;自己快速复制,别人无法复制。
商业模式的时代性
在经济萧条期,零售巨头沃尔玛8年来首次超越了自己的老对手target。当沃尔玛说自己增长率高时,网络媒体笑了。网络成为增长率最高的新媒体。对于80后来说买衣服不一定去百货公司,去专卖店,现在最流行在网上“淘宝”。一个没有工厂的衬衫品牌,以网络为平台,可以把衬衫成打地卖出去。对于衬衫这种易成批生产的产品,网络无疑是最低成本地物流和传播平台。
网络不仅可以卖衬衫,也可以卖钻石。“钻石小鸟”以网店加体验店的形式,打消了人们对产品品质的疑虑,给予消费者购买的信任,风风火火地在网上办起销售。网上交易是在卖产品吗不,是在卖信誉。
【关键词】O2O;特点;现状
当今,从全球的范围来看,传统的零售业正在经历着产业的变革和新一轮的升级。我们发现,国内也是如此,特别是有不少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传统零售业面对当前的市场状况也在艰难的生存。而如今困境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零售业。在这样的的背景下,传统的零售业必须要转型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O2O则是商家广泛运用的一种商业模式。
一、什么是O2O
O2O英文全称为OnlineToOffline,简称“O2O”即线上到线下,这个概念于2010年8月由美国支付与推广平台Trialpay公司的创始人亚历克斯兰佩尔首次提出的,在2011年11月被引入中国,并搭上了团购市场的顺风车,迅速在生活服务领域遍地开花。它的含义是商业服务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互联网线下的实体商店去体验和消费,通过在线上支付来完成线下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再到线下去提货并享受服务的过程。
O2O这种商业模式在目前运用其实质是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从线上筛选服务,成交可以在线上结算,但可以在线下实体商店体验、验货和取货。
二、O2O商业模式的特点
(一)深入把握顾客
(二)实现顾问式销售
O2O商业模式中有一个特点是在线销售人员将成为消费者的咨询顾问,这些在线的销售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消费者提供周到满意的信息服务,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商品和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整个线上营销过程,销售人员在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中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三)有效测定营销效果
O2O商业模式下可以对商家的营销效果进行非常直观的统计和追踪评估,这样就能规避传统商业模式的推广效果不可预测的缺陷,同时O2O模式结合了线上的订单和线下的消费,所以的消费行为都可以进行准确的统计,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商户加入,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满意的产品与服务。
(四)服务更贴心
O2O商业模式在当今运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服务业中优势明显,价格实惠,且折扣信息能及时获得,同时购买也非常方便。如O2O的典型代表团购中的电影院,在线上团购电影票的价格一般是线上实际购买的5折左右,同时绝大多数电影院都实现了线上购票时即可选定场次和座位。这样提前预定,免除了消费者担心买不到想观影的场次或在电影院现场排队购票的麻烦。
三、O2O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一)网络环境
说到O2O商业模式,就不得不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因为正是因为近两年突飞猛进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了O2O商业模式的广泛应用。根据易观智库《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移动网民规模达6.52亿。艾瑞数据也显示,2013年全球手机的出货量为PC的6倍,中国无线网民增长量达15.6%,为PC的两倍有余。从这一权威数据我们发现,移动互联网正在一步步改变人们的生活,从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部分,同时4G网络的大规模来袭,使得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更容易。因此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O2O又被赋予新的发展机遇,只能手机的普遍应用,不但缩短了线上到线下的距离,并且使线上到线下更加方便、快捷,因为相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用户使用习惯的随意性和碎片化让O2O在消费者的手机上使用的更广泛,因此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O2O奠定了滋生的土壤。
(二)支付环境
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O2O商业模式的潜力是无限的,因为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家都加入了这样的产业变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统的企业应用O2O商业模式是势在必行,不过,大家也不能盲目的跟风,而是应该选择好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能承载本企业线上到线下的技术载体,如是实体卡片,QRCode,App还是NFC?
[1]庄帅.O2O:传统零售业的救命稻草[J].IT经理世界,2013,1
但这场大风没有刮多久,2011年下半年以来,这些B2C子商务企业转瞬之间步入冬天,动辄上亿的营销预算被大幅削减,赢利状况持续恶化,一些网站甚至倒闭。B2C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是否有效?乐淘的CEO毕胜撰文大倒苦水,说自己从事子商务是误入歧途,甚至认为子商务是一场“骗局”。
为什么昨天的“香饽饽”今天就成了“骗局”?子商务这种商业模式真的不行了么?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看看现在大多数B2C子商务和传统零售商到底有何不同。仔细分析一下可以看出,现在大多数B2C子商务网站只是把零售这个环节从线下搬到网上,获取的也只是批零差价,当这些差价不能支撑高昂的营销和物流成本时,必然会陷入困境。
那么,子商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子商务并不仅仅是把商务行为从线下搬到线上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通过互联网,使商务的重心加速从厂商向消费者转移。简单来说,工业时代以厂商为中心的B2C模式,正在逐步被信息时代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所取代!B和C这两个字母的顺序换了一下,意义完全不同。
以这个标准来看,现在大多数的子商务企业只是以厂商为中心的B2C企业,而不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企业。未来的子商务应该是消费者驱动的企业,互联网中一些炙手可热的新概念――长尾、众包、维基、轻公司、湿营销、免费经济――都是以消费者为核心,来重塑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时代。传统工业时代有四大特点:1、大生产(如福特和富士康的流水线);2、大零售(如沃尔玛和家乐福这样的大卖场);3、大品牌(如宝洁和欧莱雅等全球知名品牌);4、大物流(如联邦快递和UPS)。兴起于1990年代的大规模定制,本质上也还是工业时代的产物,消费者只是有限参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现在,大多数B2C子商务企业还在延续大工业时代的模式,他们向顾客提供大规模生产的产品,通过规模化和低成本来竞争。由于销售渠道的成本大大降低,相对于传统零售商而言,这些子商务企业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也是他们主要的竞争优势。
出路何在?出路就在于重塑子商务的商业模式,从以生产者为核心变成以消费者为核心,从B2C变成C2B。让客户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产品的设计中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种C2B的模式有四个核心要素:个性化营销,个性化销售,社会化分工与协同,以及生产体系的柔性化。
鉴于互联网对商业的日渐渗透,全新的商业景观日益清晰:在搜索和社交网络营销平台上展开低成本、高效率、精准互动的个性化营销;在eBay、亚马逊、淘宝网等巨型零售平台上完成个性化销售;在基于互联网并可展开大规模实时协作的供应链平台上,完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社会化分工与协同;生产体系进一步柔性化。
首先,消费价值回归后的白酒终端零售商业价值将被放大。坦率地说,过去黄金十年白酒终端形态非常不健康,白酒企业过去依靠单一终端形态,或者一致性标准动作导致终端效率很低,终端对于消费市场拉动力度有限,终端对于白酒销售承载能力不足。随着白酒消费回归理性,各类终端将回归到本来面目,终端对于白酒行业商业承载将进一步加大,特别是通过终端再认识,终端效率将获得大幅度提升,终端将成为白酒商业创新最重要动力之源。
其次,构建中国白酒零售终端2.0版本既需要系统理论支持,也需要全面系统工具体系,白酒零售终端2.0意味着白酒零售业态将创造更多商业机会。
酒店终端需要2.0版本。酒店终端在灰色地带影响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但随着白酒消费回归理性,酒店终端开始出现结构性分层了,A类点从消费型终端转向品牌型终端,展示公司强于消费功能了,A类酒店需要独身定做新版本;B类酒店也在发生变化,政商务人群推出了,高端消费者出现置换,消费形态变化需要更加强调品牌体验性;CD类酒店重要性增加,以小酒为代表的即饮产品登上了历史舞台,酒店终端操作模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CD类酒店需要升级版操作手法等等;升级后的酒店终端对于白酒产品承载能力将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库存上,合理的酒店终端库存将成为可能;
商超终端需要2.0版本。其实,白酒行业对于商超终端理解并不完整,中国商超形态至少包括四种形态,即跨国商超,包括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易初莲花等等,这些跨国连锁超市对于酒水企业有什么样需要?白酒行业如何与跨国商超构建合作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本土大型商超连锁,类似于北京华联、华润万家、好又多、大润发等等,这些大型国内超商连锁如何操作白酒产品?白酒在国内商超连锁终端权重如何等?社区连锁超市,诸如成都红旗连锁,石家庄36524连锁、北国超市连锁等,合肥红府超市连锁等,这些社区连锁与白酒销售关联度更大,对白酒消费影响深远,这类社区连锁类超市如何掌控?如何与社区连锁类超市展开高效合作等;县乡市场超市连锁终端操作等;随着白酒消费回归理性,超市在中国白酒零售中权重将大幅度提高,需要白酒企业更加重视对于超市终端战略性覆盖,通过专业化操作提高超市连锁效率,提升超市对于白酒销售商业承载;
名烟名酒店及其连锁也需要构建2.0版本。名烟名酒店基本上分为四个层次,即名酒企业主导的专属性名烟名酒店,如国酒茅台专卖店、五粮液专卖店、苏酒专卖店等,这类专卖店往往排他性,属于名酒企业专属专卖店,具备个性化商业价值,不具备开放性专卖店价值特征,其营销模式升级需要跟名酒企业自身战略升级向配套;第二层次是全国性名烟名酒店体系,如华泽集团推出的华致酒行、银基商贸推出的壹品汇等等;这类名烟名酒店属于独立资本项目,具有布局全国,谋求大商业拓展等目的,在白酒黄金十年,全国性名烟名酒店系统取得了相当大突破与进展,但其短板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全国性名烟名酒店正在进行深层次结构调整与战略转型,也需要针对性升级版本操作模式;第三个层次属于区域性名烟名酒店,如天驹茗酒坊,山东泰山名饮,江苏桐枫连锁;安徽桐徽连锁;浙江久加久连锁等等,这类名烟名酒店大部分赢利性很好,市场发展良性,在特定区域市场具备影响力。名烟名酒店属于白酒零售业最具活力创新主体,随着结构调整到来,名烟名酒店前途面临着抉择,更多需要从战略高度对这类名酒店进行再造与模式创新;
团购终端需要升级版。团购需要从高度依赖政商务团购走向更加重视民间百姓团购,以创意与服务为引领,开创中国白酒团购新版图。白酒需要在团购领域创造新模式,实现2.0版本。
面对白酒行业深刻的结构变革,白酒零售也需要基于效率层面变革,以适应消费形态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白酒零售终端变化给行业带来新的想象空间。
第三,抓住零售转型战略机遇期,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大幅度提升零售也变革步伐。传统零售业态效率提升与变革给白酒业带来了很多潜在战略机遇,如专卖店与电商之间结盟给行业带来想象空间;如团购升级给白酒行业带来的高端定制化营销商业机会;如特通渠道开拓给行业带来的商业渠道创新机会;如酒店终端多样化给白酒行业带来的新模式与新商业等。未来,白酒行业商业模式创新将更多建立在零售终端活跃与变革基础之上。
中国白酒行业相对复杂的结构与相对多元化的属性,使得白酒零售业态创新仍然存在巨大空间,包括白酒庄园,名酒收藏,名酒封坛等零售业态开始崭露头角,白酒在零售业态上创新将带来更多商业模式组合,白酒零售业结构性升级为白酒商业新版图提供强劲动力。
关键词:电商之争零售商业竞争定位
研究问题的背景回顾
最近几年,传统零售业在全球范围内均呈现增速放缓之势,传统零售商的销售额或利润额大部分表现为同比持平甚至连年下降,依靠新增门店拉动零售增长的平面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开店与关店之争成为诸多大型零售商面临的决策难题,而部分大型外商百货也开始撤资中国市场。与此同时,网络购物和电子商务却在国内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大型电商企业的扩张趋势不降反增,与实体零售的增速放缓形成明显对比。在各大电商企业加速扩张并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实体零售商也纷纷涉足线上销售领域,通过开拓网络流通渠道和布局线上与线下“双线”运营来寻求新的零售增长点,而传统“店商”立足实体零售资源向线上零售的延伸,无疑在改善服务绩效、丰富顾客体验等层面更加具备优势,也进一步加剧了“电商”之争。
由此可见,将历次所谓的电商价格战定义为打着低价噱头的“宣传攻势战”更为妥当,而综观零售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各大电商之争实则也是我国零售商业发展问题的集中呈现。本文以此为背景,尝试厘清电商价格战背后的零售商业发展问题及其解决思路。
电商之争的实质与原因
(一)电商之争的实质
在以低价竞争为宣传攻势的电商之争背后,显然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便是对历次电商之争的实质应予以何种定位。鉴于历次电商之争并未体现出实质性的价格优惠,所谓“价格大战”其实更应定性为高调的“宣传攻势战”,本质上均是线上电商用低价竞争扩大市场份额、而实体店商通过布局“双线”零售网络企图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回应以维护渠道控制的零售商业模式之争。
从国外经验来看,线上销售并不一定在价格方面占据绝对优势,最便宜的东西也经常不在网上,网络购物对消费者而言更多就是一种消费方式。但在国内市场,电商企业的价格竞争却几乎是一触即发,一旦某个品类出现挑战式的低价攻势,各大品类的电商均大多采取“以战止战”的方式跟进低价宣传,这显然反映出我国零售商业模式背后的诸多问题,也就是要进而探明低价攻势能够一触即发的原因。
(二)电商之争的原因
其一,是服务层面的原因。从零售商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国内领军型零售企业的成长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大手笔的跑马圈地、滚动式的新增门店,各寡头零售商得以迅速扩张并争夺市场份额。但与此同时,各大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也呈现出高度的同质化特征,不仅在产品选择、顾客定位、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差异没有完全拉开,线上销售的服务创新也比较有限,线上销售模式几乎只是对线下销售模式的简单复制,导致线上和线下的竞争差异也十分有限,从而线上销售的优势主要还是集中在价格上,电商之间的争夺也就只能暂且聚焦在价格上。
其二,是盈利模式的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买方市场逐步稳固以后,国内零售商在赚取进销差价的自营模式中普遍经历了从“十点利”到“五点利”再到“零点利”的演变过程,零售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缩减以及经营风险加大等因素共同推动了“通道费”盈利模式的形成和蔓延。由赚取进销差价转向收取店面租金使实体零售商获得了新的收益增长点,但也由于自主经营缺失而使零售商业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弱化。对于电商企业或者实体店商开拓网上销售渠道而言,原本是凭借网络资源和技术创新实现零售转型的利好机会,但受实体零售商盈利模式的影响,目前的线上业务并未在自主经营方面实现应有的突破,而更多是复制了线下的通道费扩张模式。如果暂时只能依靠投资人和供应商的资金来维持高速度的平台扩张,则必然会忽视自主经营创新以及供应链能力的提升,频频爆发的价格战也就在所难免。
其四,是流通成本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目前国内制造行业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低价竞争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在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反复压缩的前提下,流通环节的费用节约尤为关键。但从现实状况来看,随着流通渠道多样和流通环节减少的新型流通体系逐步建立,国内流通成本依然存在居高不下的现实难题,近年来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比发达国家平均高出10个百分点左右,各个行业的国内流通成本普遍高于国际水平。在生产成本难以压缩、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前提下,如果真金白银地来一场价格大战,无论对电商企业还是实体零售商来讲都是不小的消耗。从而,在消费者存在低价需求、各大零售商又经不起低价消耗的情况下,这场所谓的价格战最终只能是宣传攻势居多,所谓的价格大战也只能拼个低价噱头。
店商与电商的竞争定位
最近几年,由电商企业所领导的“纯鼠标”商业模式在家电、服装、图书、化妆品等流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当然这与上述产品的流通特性有一定关系,目前线下零售商也相继开辟线上平台作为传统商业模式的一种结构调整;然而,这种趋势是否就能说明线上与线下销售模式之间必定是你死我活的惨烈拼争?线上电商与线下店商之间的竞争该如何去认识,厘清其中的定位其实是很重要的问题。
我国零售商业发展问题思考
(一)对O2O模式的理性认识与实践
理论上讲,O2O(OnlineToOffline)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的聚集整合,将传统“店商”和新型“电商”的优势实现双向融合。但从国内实践层面来看,无论是“电商”由虚拟网络向实体网络的延伸还是“店商”由实体店面向网上渠道的开拓,都存在着诸多的决策难点。
以电商为例,国内“碎片化”的物流行业已经成为电子商务整体发展中的瓶颈因素。通过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的运作,实现订单需求由分散到聚合并实现统筹配送的规模效应,是电商企业由虚拟向实体结合的必经环节。尽管电子商务领域的整体物流需求很大,但单一订单规模较小、分销地域分散,从而使物流行业面临着供需两端的“碎片需求”和“碎片供给”;这种情况下,电商企业外包物流容易使配送品质失控,而自建物流体系又将导致电商企业失去“轻资产”优势,“做不做物流之争”已是电商企业面临的普遍难点,而瓶颈的突破又有待于物流行业的组织化发展。从“店商”角度而言,虽然“双线”零售已是部分大型零售商的现实选择,但在线上与线下的竞争定位上却始终存在困惑,尤其是价格冲突难以规避,建立产品区隔的尝试固然可以暂时回避双线的价格竞争,但却有损顾客体验也不利于服务绩效的持续提升。总体上,在O2O模式的实践中,“电商”和“店商”均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
(二)对“零供”关系的清晰定位与调和
归结起来,难以调和的“零供”冲突有四种原因:首先是没有资本的零售业,这与解放后商业资本的没收改造、转产收买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利润分配上交有一定关系;其次是缺乏实力的供应商,大型零售商能够实现终端掌控与部分供应商缺少过硬品牌以及同质竞争等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通道费的获取也是建立在渠道势力对比差异之上的商业逻辑;再次是不可回避的市场费用,销售通道是零售商的重要资产,连锁商充分运用自己现代的流通资源为供货商产品创造了进入市场的规模化通道,而供货商必须为进入这种现代化流通通道支付市场费用,从而通道费的存在也有合理成分;最后还有难以量化的法律标准,以2012年五部委联合的《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为例,对于“促销费收支平衡”以及“通道费明码标价”等规定,在执行层面显然还有相当难度。从长远来看,通道费及其引致的“零供”冲突需要一个全面的调和机制,否则对于线上和线下零售模式的良性发展都将形成长期的制约。
(三)如何“跳出零售看零售”的问题
结论与展望
1.纪宝成.流通竞争力与流通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流通经济,2010(1)
2.李骏阳.通道费与协调工商关系的机制研究.财贸经济,2007(1)
3.夏春玉,杨宜苗.零售业态适应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判定—基于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研究.财贸经济,2007(10)
4.徐从才.流通理论研究的比较综合与创新.财贸经济,2006(4)
5.晏维龙.生产商主导还是流通商主导—关于流通渠道控制的产业组织分析.财贸经济,2004(5)
关键词: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价值链品牌市场细分
商业地产,简言之就是商业用途的地产。它区别于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住宅房地产以及以工业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地产。商业地产从广义上来看,通常是指用于包括零售、批发、餐饮、娱乐、健身、休闲以及以办公为主要用途的房地产形式。狭义的商业地产,泛指用于零售业的地产形式,国外普遍使用“零售地产”这个概念。商业地产从经营模式、功能和用途上区别于普通民居、工业园区等房地产形式。但现实中的很多商业地产,却又是一种融合了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工业地产、旅游地产等功能的复合地产形式。
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现状
(一)商业地产投资持续升温
(二)商业地产在二、三线城市迅猛发展
(三)大型商贸流通集团纷纷涉足商业地产领域
在众多房地产企业“弃居从商”的同时,大型商贸流通集团纷纷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沿着产业价值链向上延伸,逐渐转向上游房地产业的开发,以自身原有商业品牌的影响力及成熟商圈(地段)的号召力而获取更大的商业地产附加值收益。如武汉中商集团投资兴建武汉第一家直接打出ShoppingMall旗号的大型购物中心,经营面积达20万平方米。武商集团在原址上改、扩建经营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武商摩尔城。再如“国美在资本市场大举融资65亿港元,为其购置物业提供了充足的现金储备;跨国公司巨头宜家,目前在中国的发展策略就是以收购土地自行建店为主,不仅能够确保企业连锁发展获得连续和稳定的经营周期和经营场所,而且有利于企业在驻地进行长远规划”(崔霁,2010)。
商业地产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
(一)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战略定位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相互分离的活动的集合”。任何一个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所构成。这些活动包括从供应商获取原材料,到最终售后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无论价值链的形式如何发展变化,其本质是不变的,即价值链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并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价值创造活动所组成的。
商业地产的产业价值链包括狭义价值链和广义价值链两个方面。狭义价值链是指以地产开发商为主,整合零售商、运营商、金融业和商业服务企业而形成的价值增值过程。这是从经济效益和微观角度进行的界定。也就是说狭义价值链是地产开发商在开发一个商业地产项目时,从开始就必须具备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即为了实现商业地产开发的经济效益,必须寻求投资者、商业运营商、商业服务企业和关联的产业介入,共同完成这个项目。广义价值链则是从商业地产的社会效益和宏观角度进行的界定,是从消费者需求开始的逆向营销的过程。即一个商业地产项目通过消费者的需求、商业经营者的经营、市场及产品制造商的改进等方面而产生的价值。连接狭义产业价值链和广义产值价值链的是“地产开发商”,是地产开发商将一个无形市场转化成有形市场。只有充分认识商业地产产业价值链的意义,才能使这一转化过程得以实现。
首先,产业价值链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开发观念。在商业地产的开发过程中,要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重视、整合关联产业及其消费者的利益,为关联产业及消费者提供增值的机会。其次,产业价值链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开发模式或商业模式。有关专家将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分为“综合性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商”和“专业性商业地产开发及运营商”;将商业地产的商业模式分为“商业地产+高级酒店+影视文化+连锁百货+住宅地产”、“商业+金融+开发+管理”和“住宅+商业+酒店”(肖军,2011)。无论以上哪一种模式都是建立在商业地产完整的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商业地产的开发应以产业价值链理论为指导,明确发展战略定位。
(二)以商业地产发展规律为基准,融入城市整体规划
因此,对于商业地产开发商而言,要遵循商业地产发展的规律,利用好城市的商业发展规划及城市整体规划资源。在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将商业地产项目与城市商圈布局进行有效对接,使商业地产项目融入到城市商业整体布局乃至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而言,应重视城市商业发展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应体现城市商业发展的地位、体现为商业地产服务的观念,合理布局商圈。在城市功能布局、交通配套、公共设施等方面,为商业地产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以着力打造品牌为中心,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地产企业越来越重视建设先进的、高品质的商业地产项目,着力打造商业地产品牌、树立企业形象。品牌不仅仅是不同企业产品的标识,更多的是营销价值资讯的载体。特定品牌往往代表特定的产品品质、产品风格、流行时尚、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资讯,这些资讯逐渐被市场广泛了解和接受,在消费者心中就成为特定的消费价值、消费情感的代表(何君等,1999)。只有品牌才能产生更大的市场效益。商业地产企业品牌的特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它所传达的应是一系列独特的功能性与情感性的价值元素,从而形成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品牌资产。
商业地产品牌在投资者心目中不仅仅只是一个印象符号,而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元素的载体,成为影响投资者选择购买对象,投资店铺经营的重要依据。在投资者心目中,良好的品牌形象代表先进的、高品质的商业地产项目,从投资中他们能体会到“可靠”、“诚信”、“承诺”、“精品”、“增值”等。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在在确保质量可靠的同时,应加大创建商业地产品牌的力度,向社会公众展示其企业文化、经营理念、价值取向等。并且将单一的商业地产项目营销纳入到企业的整体营销战略之中、提升为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之列。
(四)以避免结构性矛盾为重点,走细分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
随着商业地产投资的持续升温,出现了少数项目盲目上马、定位不清、项目扎堆、重复建设等问题。这样会给整个商业地产市场带来结构性矛盾,有可能重演上世纪90年代大型零售商场发展过程中的“悲剧”。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地纷纷兴建大型零售商场,好似进入大型零售商场建设的“黄金时期”。但自1996年开始,大型零售商场销售额全面下降,普遍亏损,全国各地均有大型零售商场(厦)不堪重负而频频倒闭,特别是1998年被业界称为“大型零售商场倒闭年”。诚然,导致大型零售商场频频倒闭的原因很多,但盲目发展、单体规模失控,定位单一是主要原因之一(刘建堤,2000)。为了避免因为结构性矛盾引发的“悲剧”,商业地产的建设必须走细分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
(五)以重视后期运营为保证,悉心培育高品质商业地产项目
商业地产有它的特殊性,是一个由地产开发商、运营商、零售商、消费者等多方形成的市场。地产开发商需要获得运营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方面的认同,否则就不能算一个成功的项目。所以,对于商业地产来说,除了前期建设,后期的运营非常重要。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的商业地产项目存活率不高,尤其是做得出色的优质商业地产项目并不多。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许多企业还没有找到一个成熟的开发模式或商业模式,后期的运营不到位。国内的商业地产更偏向于可销售的商业地产,如购物广场类。在前期,开发的规模相当大,但能否达到规划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期的培育和运营。因此,要想提高商业地产项目存活率,不仅仅要注重前期建设,更要重视、加强后期运营,悉心培育高品质商业地产项目。一方面,地产开发商要着力加强与运营商、零售商的合作,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精准运营;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推进商贸流通向高端化、现代化发展。
%A2%C0%B4%D4%CB&channelid=6697&record
=10.(2011.07.1310:00:32)
2.崔霁.商业地产企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竞争力策略[J].房地产开发,2010.2
3.[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5.8
4.肖军.商业地产发展模式述评与借鉴[J].上海房地,2011(3)
论文题目: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商业模式研究以百度与万达合作模式为例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购物中心网络模式的研究不多,当前管理购物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线下发展模式,表现出购物中心与网络平台研究分散的现象,因此研究购物中心的互联网发展模式,从理论上说,能够弥补其研究的不足;从实践上说,互联网商务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购物中心进入互联发展是时代的必然产物。对互联网环境下购物中心的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对专家指引购物中心商业模式发展以及网络平台的选择,促进其商业模式发展的完善,表现出积极的实践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购物中心是一个由零售商店及其相应设施组成的商店群。作为一个整体的管理,购物中心通常具有几个核心商店或者品牌服务,周围围绕着其他店铺。购物中心周围交通便利,建立有停车场、饮食餐厅以及电影院等娱乐设施,满足顾客购物需求的同时满足其娱乐性的需求。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购物中心,相对于国外,我国的购物中心一般缺少核心商店或者品牌店铺。通过向外出租以及招商的形式,购物中心吸引各个类型的企业参与到购物中心店铺中,购物中心的管理者对于这些店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租金等获得报酬。
我国20XX年末的购物中心有364个,其中主要是集中在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购物中心数量达到121个,占据30%的比例,而二三线城市的购物中心数量比较少。仲量联行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冯建强预计2017年购物中心数量将会增加到600多个,其中表现出面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冯建强提出当前我国购物中心发展繁荣,但是其在吸进商户入驻、吸引消费者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如果购物中心选址不当以及销售方式与管理不当,将会面临淘汰。根据20XX年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报告显示,购物中心的房产类型交易成交量同比下降61.1%,购物中心的写字楼空闲问题非常严重,达到40%左右,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这一数据还会持续增加。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对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进行研宄,研究从互联网模式下的购物中心商业模式产生背景、有关概念与理论出发。在对于购物中心的宏观环境以及行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消费者需求特征,提出购物中心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以百度万达合作为案例,具体分析购物中心电子商务模式的优劣,劣势以及发展趋势。
(二)本文研究框架
本文研究框架可简单表示为: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略)
七、参考文献
[1]AllanAfuah.BusinessModels:AStrategicManagementApproach[M]Boston,Massachusetts:McGraw-Hill,August2004.
[2]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Summer2000,42(4):55-69.
[3]E.DeanneBrocato,ClayM.Voorhees,JulieBaker.UnderstandingtheInfluenceofCuesfromOtherCustomersintheServiceExperience:AScaleDevelopmentandValidation[J].JournalofRetailing.2012(3)
[4]EdwardF.Konczal.ModelsareforManagers,notMathematicians[J]JournalofSystemsManagement,1975,26(1):12-14.
[5]EdwardF.Konczal.ModelsareforManagers,notMathematicians[J].JournalofSystemsManagement,1975,26(1):12-14
[6]F.A.Dottore.DataBaseProvidesBusinessModel[J].Coraputerworld,1977,11(44):1-3.
[7]GaryHamel.InnovationasaDeepCapability[J]LeadertoLeader,Winter,January,2003,27(1):19-24.
[8]GeneM.Alarcon,JeanM.Edwards,LaurenE.Menke.StudentBurnoutandEngagement:ATestoftheConservationofResourcesTheory[J].TheJournalofPsychology.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