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移动互联;短视频;商业模式
移动互联与智能终端共同搭建的平台是现今我国短视频平台的主要技术阵地。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7.53亿,占到整体网民比例的97.5%,较往年继续攀升。现实中越来越多的网民使用手机这一移动端接入互联网络①(如图1)。一定条件下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手机接入互联网,地理位置的定位可以根据不同的位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此外,基于现实通信的各种应用也成为刺激移动互联网的增长点,这些特征成为移动互联网产生新产品、新应用、新商业模式的源泉。短视频这种新产品或是说新的内容创作形式当然也蕴含着新的商业模式。新媒体技术变革,传播介质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流量资费的下降,Wi-Fi、4G技术的提升,智能算法的愈加个性化智能化,从各个方面为短视频平台的发展构建了物质基础。传统互联网时代面临着上网时长的困境,而新技术的出现与提质,彻底释放了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长。只有凝聚足够的影响力,才能进一步转化为商业价值,短视频作为一种技术催生下的新型内容创作形式创新要素参与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商业生态,衍生出了一些与之前不同的新的商业逻辑。
由此,短视频平台在商业发展中面对做什么、怎么做、为谁做等问题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从而在多种组合之下也产生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为开创一个全新的可赢利的传媒产业领域提供了可能。然而短视频平台还处于互联网下半场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些许不足,商业价值还有待开发放大。
一、我国短视频平台商业模式的特征
商业模式需要通过最优的形式满足用户需求,同时使短视频平台达成持续盈利的目标。下面将主要从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市场策略、盈利方式、用户关系管理几大要素来分析当前我国短视频平台的商业模式。
(一)针对网生一代的价值主张
(二)碎片化的用户行为
(三)市场策略相对简约单一
(五)基于社交的用户关系管理
互联网无限大的空间和内容是需要使用者与其互动才会产生价值的。同样短视频平台的发展需要同其消费者群体之间建立较强的联系。在用户关系的管理上进一步延伸价值。短视频内容碎片化,有助于提升互动频次。频次越高,互动越频繁,相互养成的速度越快、程度越深、效果越好。高频次的互动,现在通常的社区形式的快速互动可能牺牲了内容的精美性,但提升了内容的社交性。
二、面临的变局与困局
(一)优质原创内容匮乏
(二)变现方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
变现方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也成为短视频领域一派繁荣下的隐忧。短视频变现时往往是从流量变现和内容变现出发的,而传统的流量变现方式显然并不能满足平台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当用户出现审美疲劳并达到临界点时,巨大的用户基数可能也同时意味着巨大的流量流失。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短视频平台仍旧以内容分发为主,与前端的内容创作及后端的商业变现环节联动性较弱。
(三)运营、监管环节薄弱
利用观众的猎奇窥探心理,一些短视频平台存在着“贩卖”色情、淫秽、暴力等不良内容的情况,甚至将此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滋长,挤压了优质短视频的生存空间,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反映了现在短视频平台运营、监管环节存在的不足。此外,短视频平台也存在着不少知识产权争议问题。一些优质的短视频,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被加工或搬运,变为吸引他人注意力的工具。复制、截取等随意使用他人原创视频的行为损伤了用户原创内容的积极性,进而也影响着短视频平台的健康发展。
(四)平台集成能力较低,长远发展规划欠缺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破局点
(一)“精致化差异化”塑造竞争力
(二)Web3.0下技术变革突破创新瓶颈
今后依靠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的变现形式才是发展的重点与方向。因此技术上,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算法应当和短视频的数据监测、用户分析和内容精准化分发等联系起来提供诸多崭新的用户价值,从而给企业提供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契机。
(三)互联网下半场注重用户价值挖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增长趋近平缓,获取用户和促进DAU(DailyActiveUser日活跃用户数量)增长变得日渐困难。互联网从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短视频平台的竞争逻辑也要与此适应,实现流量模式到人群模式的变化。
(四)组织运营专业化与系统化
(五)谋求平台生态建设
短视频平台建设上寻求站在更高点,以广阔的视野将其周围的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打造出一个高效率的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环境。可以主要围绕行业内外的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包括供应商、渠道商及其他市场中介,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与竞争对手进行某种程度的融合。及时调整在短视频产业链条中的位置和充当的角色,如从内容制造商变为服务提供商,同时改变商业盈利模式不失为一种创新的选择。尽管当前的短视频已经进入到下半场,但它仍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投入的行业,现阶段的短视频变现模式仍在摸索,独立的短视频公司将很难维系平台持续长远的成长。如果不能在内部打通,实现强强融合,那最终也难以形成合力。
注释:
参考文献:
[1]马丁·林斯特龙.品牌洗脑: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