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情况:政策观望情绪明显,可通过供需两侧持续发力、修复宏观经济数据等方式,促进房地产市场回暖。
中指研究院指数研究部总经理曹晶晶首先针对市场行情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表示9月全国房地产政策优化频次达去年四季度以来单月最高,市场有所回温,但由于居民信心不足、对政策仍存在观望情绪等,政策效果整体不及预期。在未来政策优化空间上,曹晶晶表示仍应从需求和供给两侧持续发力,需求侧应进一步放松限购与限贷,供给侧需加大对房企融资支持力度、支持房企盘活存量资产与闲置地块,同时加快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房地产金融中心主任蔡真表示,从微观角度看,目前上市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数据显示,千亿至万亿级别规模的企业筹资性现金流仍存在递减趋势,故还需进一步推进房企纾困工作;从宏观角度看,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联系紧密,可从修复宏观经济数据的角度出发,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回暖。
房企纾困:企业积极开展多种方式自救,政府纾困资金化债效果显著,应加强政策统筹与完善,推动政策更好落地。
鑫苑集团执行总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EMBA校友陈立洋认为,当前影响购房者信心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对房屋交付的担心,二是后续政策的不确定性影响。陈立洋从鑫苑集团纾困经验出发,表示公司当前首要任务仍是“保交楼”,并积极通过贴息等措施吸引市场客户;在化解债务方面,政府纾困资金对于公司化债效果显著,企业自身也积极通过现房销售、获取银行政策扶持、债务置换以及资产抵债等方式展开自救。陈立洋还进一步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包括细化“认房不认贷”政策、推动金融政策落地、资产负债表修复以及放开市场定价权等。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执行负责人张宇指出,房地产是一个强顺周期的行业,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房地产行业的下行趋势会更加明显,这就要求政策先于市场反应,带动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张宇建议,房地产市场需由中央自上而下做统筹规划,一是中央与地方的协调统筹;二是居民、企业、金融和政府四大部门的统筹,明确责任承担的主体,有效化解房企风险问题。此外,还需推动房企通过股权注资、减债等方式不断降低风险。
浙商证券地产首席分析师杨凡对房地产行业纾困的关键提出了三点看法,一是房企经营情况受企业性质与企业项目地段位置影响较大,直接决定了企业项目销售情况。目前部分房企受困原因是项目地段不佳而导致无效库存居多,存量资产难以在市场上流通,这一问题或许可通过土地开发权转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利率仍存在下降空间,居民信心有待提振。三是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人们住房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房企管理方式需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同时需不断完善产品结构。
金融端纾困:优化顶层设计,推进财政与金融相互协同,拓展政策空间;长期以利率为抓手重构周期。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宋效军介绍了当前纾困市场存在的困惑与纾困项目甄别标准,并反思当前监管措施,提出未来纾困思路与政策建议。宋效军指出,当前纾困政策存在纾困资金无法改变房企流动性不足问题、担保发债却由于金融机构挤兑使房企融资处境更为艰难等问题,亟需设计新的监管工具或房企发展工具,解决顶层设计问题。未来应当进一步推进财政与金融相互协同,同时政策制订出台需有调整校准的机制。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郝瀚表示当前我国地产行业增量转存量、产业化、金融化等特征明显,本轮房企纾困的重点在于涉众理财及私募产品兑付问题。郝瀚认为,当前房企纾困难点在于市场信心不足,纯市场化纾困手段无法满足需求;境外内债务联动,跨法域平等清偿难度大等。此外,郝瀚还进一步提出了拓展政策空间、发挥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大力发展保障房、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等建议。
高和资本执行合伙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周以升指出,中国过去房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体现为租金收益率偏低,原因在于经济高速增长和基础设施改善。但随着经济减速、波动性加大,房地产的收益率逐渐和基准利率贴近甚至低于利率,价格下跌压力持续增大。从中长期趋势看,利率是周期重构的关键杠杆,经济增长是走出周期的根本;从短期看,房地产市场供需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需求侧(或多头力量)严重不足,造成了目前价格持续下跌,信心丧失,并有螺旋加速趋势。
风险化解与展望:加强政策力度,提升政策针对性、系统性与协同性,多路径促进行业纾困。以政策持续创新应对我国房地产行业供需格局的重大变化。
周以升也围绕当前房地产市场纾困提出四个建议:一是培育多头力量,如中央政府出面成立平准基金;二是定向下调利率为多头力量提供“子弹”,鼓励社会化资本纾困,特别对于收购困境资产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应当给予极低利率的专项贷款;三是畅通REITs市场,让资产循环能够快速打通;四是加快市场出清速度,促使银行和开发商出清资产。
文字丨余健、王梓璇、张梦洁、常玥
排版丨韩梦楠
责编丨曲悦、郭翔宇
审核丨魏晨阳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