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陈子帅本报特约记者任重】编者的话:从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台湾街头的珍珠奶茶,到今天中国大陆几乎随处可见的新式茶饮,“奶茶”不仅成为中国广大城市居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活必需品,更作为一种饮食文化风靡欧美。然而,当我们感叹中国奶茶创新速度——新的连锁品牌不断涌现,新的茶饮类型层出不穷——如此之快时,一些奶茶店铺也在“角逐场”中悄然离场。
近日,“某奶茶品牌开不下去了”的话题登上社交媒体热议榜单,让更多大众意识到,“奶茶店”的生命周期正在缩短。有报道说,国内连锁奶茶门店从之前两三年的生命周期缩短为八九个月。那么,奶茶店生命周期变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奶茶还算是一门好生意吗?
“只开了几个月的比比皆是”
有监测平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国内关闭了超过2.5万家奶茶店,几家头部奶茶品牌关店数量超过千家。与此同时,有二手设备回收商也表示,近两年连锁茶饮品牌设备的回收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而在2019年时,这一情况比较少见,“当时连锁奶茶店的生存率很高。”据设备回收商透露,头部奶茶品牌一家门店以前能生存两三年,但现在的门店“只开了两三个月、八九个月的比比皆是”。
还有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茶饮店的加盟费、房租、用人成本、原料成本以及营销费用支出较高,所以真正能够实现盈利的奶茶店只是少数。《环球时报》记者检索市场分析报告以及媒体公开报道发现,目前市面上能够盈利的奶茶店铺不到10%。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茶饮店生命周期变短,首要原因是行业竞争。“随着市场参与者的不断增加,竞争愈发激烈,品牌间的差异化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品牌往往需要通过价格战、促销活动等方式来吸引消费者,但这往往会导致利润率下降,经营压力增大。”
其次,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是重要原因。江瀚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茶饮的品质、口感、健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品牌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就很容易被市场淘汰。此外,如果品牌在供应链管理、门店运营、品牌形象等方面存在短板,也会对其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咖啡也开始“卷”进奶茶赛道
“如今不管是打开手机外卖软件,还是逛商场,都能明显感觉到奶茶品牌的种类在变多,产品更新速度也很快,几乎每个品牌都会推出应季产品。”多位消费者对《环球时报》都如此表示。
“现在大家都注重健康,咖啡店做茶饮总是给我一种热量很低的感觉,让我不自觉会选择它。”一位每天都会点单的上班族赵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她更喜欢在咖啡店点茶饮,“因为咖啡与‘甜’的关联度很低,至少给我一种心理暗示。”这也说明,咖啡店做茶饮还是会吸引一部分消费群体。
过去,咖啡凭借其时尚属性在城市白领心中占据第一地位,但伴随着中国奶茶市场的发展,咖啡与茶饮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直到新生代成为主流消费群体之后,咖啡和新中式奶茶逐渐成为新生代青睐、消费品质高的双子星品类。”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
企业的抉择:降价和出海
“奶茶重回10元时代。”上个月中旬,不少媒体以此为题报道了近来奶茶降价的情况,部分地区,古茗柠檬水从10元降至4元,茶百道的酸奶紫米露折扣后只要2.9元一杯,喜茶也推出限时活动。朱丹蓬认为,“价格战”迎合了当前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需求。“基本上降价的都是头部企业,因为它的供应链已经很完整了。一些单店的议价能力不够强,就可能熬不下去,其实这一轮降价是一个‘洗牌’的过程。”
除了降价外,消费者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中国区总经理虞坚认为,创新是该产业成功的关键,“新口味和新配方需要层出不穷”。
至于中国连锁奶茶品牌拓展海外市场,BBC在报道中表示,随着奶茶的热潮从亚洲蔓延到西方,它已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从伦敦到赫尔辛基,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开普敦,几乎找不到一个没有奶茶店的大城市。今年7月,喜茶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旁开出新店,2023年12月初,奈雪的茶首家泰国直营门店在曼谷开业。
有商业报告指出,美国的奶茶店数量正在增长,其中不乏中国的连锁品牌。中国茶饮品牌胜在创新能力强、口感好、原材料新鲜,拥有丰富经验,这将为它们的“出海”带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