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可以借助股权融资独特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实现股权资本收益最大化,融资成本最小化。目前A股上市公司常用的融资方式有增发、配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可转债、公司债券等,企业可以充分利用A股市场现有的多种融资工具进行资本运作和企业融资。许多未上市的优质企业在管理和技术上都在本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但却不为潜在战略合作者所认识,上市有助于公司吸引潜在业务合作机会,提高公司在市场上实施兼并收购的成功率。
企业在哪里上市
境外上市需聘请具有境外从业资质的中介机构。香港交易所于2012年1月了《从事餐饮业务的申请人在上市文件中的披露的指引信》。香港的上市由香港交易所审批,投资者为国际上的投资者。目前在香港的上市餐饮企业为味千、唐宫、小南国等。美国的上市由SEC审批,上市的境内餐饮企业有乡村基。境外上市方式有红筹上市方式及H股上市方式。
企业怎么上市与审核中需注意的问题
加盟店管理
食品安全卫生问题
永恒不变地坚持良心品质
好粥需要文火慢熬,好企业同样需要稳扎稳打。谈到嘉和一品刘总表示:“我要做的是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但我不希望因为急功近利,让我的企业员工一天到晚提心吊胆,老是害怕被查、被罚,我是希望能踏踏实实把这个事业做长久。要问嘉和一品的特色,首先是我们的健康理念,坚持良心品质。再其次是我们的全产品线,嘉和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一方面是传统的店面经营,再一方面就是食品深加工,我们的中央厨房,很多客人参观的时候可能也看到了,规模、管理、技术工艺在国际、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最后就是专门针对互联网进行营销。”
刘总是个喜欢主动创新的人,她不喜欢去应对变化而是主动变革。对于中式快餐的改革,她看得很长远,“相比于正餐炒菜,粥更加容易实现标准化,‘百店同味’的目标更容易实现。同时满足大众餐饮的健康主题,营养搭配,还能承接中餐的工艺和文化。”因此,刘总第一步就是逐渐去掉了各种炒菜。“有舍才有得,快餐消费者能够接受的总价格人均在二三十元左右,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什么都做,就是挂羊头卖狗肉,最后就是什么也做不好。”
嘉和一品迎接智慧餐饮新时代
2014年,国内首个智慧餐饮平台ifood517(我饭我吃网)在京正式面市。这一开启了餐饮、食品企业延伸销售渠道的智慧平台,不仅可以让消费者15秒钟吃上放心饭,更是在餐饮行业率先抵达了“最后一公里”、让放心餐饮真正与消费者零距离的目标。
在谈到与佰年华商的战略合作,刘京京表示:“智慧餐饮是餐饮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餐饮业朝着时尚化、便捷化和品质化发展,消费者不仅要享有安心的高品质美味,更期望拥有一个便捷的体验过程。嘉和一品一直注重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快捷、营养的餐饮,与佰年华商的合作,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双方优势,更好地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餐饮。”
大数据帮助餐饮业控制成本
关于餐饮数据化积累的重要性,刘总的观念也是非常超前的。早在开第一家店时她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信息化上投入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无论是店面内的电子化监控,还是消费者餐品的偏好及成本核算的数据化都有详细的分析报告。嘉和一品从2004年在创立品牌之初开始做信息数据积累,在近十年的数据积累之下,早已形成了自己的信息分析数据系统,实现了对企业有效管控。刘总在之前接受采访时曾说过:“餐饮行业竞争极其惨烈,如果靠传统管理可能很难有超强的竞争力,必须进行管理上的革新,提升效率和科学管理,而信息化是最好的利器,它可以让你跟传统行业的嫁接产生1+1>2的结果。”
基于这个理念,目前嘉和一品一切人财物都实现了信息化。比如:当天营业结束后,嘉和一品就可以打出当天的销售排行,哪个菜品客人最喜欢,哪些不那么受欢迎,一目了然。“因为你做经营决策,包括对员工整体业绩和店面经营好坏的评估,凭经验肯定不客观,但数字不会说谎,根据实时记录,通过数据挖掘工具,我们既能对成本进行分析,也能对未来消费者偏好进行预测。”刘总表示,嘉和一品现在的信息化水平至少领先中式快餐行业两三年,各种信息化工具多数由企业自主研发,并且对于餐饮企业而言,这套系统已经非常全面。一方面,它可以实现从采购、订货、加工、配送、出品、奉客、反馈、质检全流程的可追溯管理,效率提高,管理灵活,且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另一方面,嘉和一品自主研发的成本核算系统,可以精确算出第二天所需材料的种类、分量,最大程度节约成本,再加上标准化的中央厨房的ERP管理和远程化监控和办公系统,嘉和一品可谓利用信息化将管理“武装到了牙齿”。
刘总还指出:“我觉得大数据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公司走到今天已经是第10个年头,当时不知道大数据的概念,只是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每天会员的信息都有留存,这个方面给我们一个非常高的支持。在菜品更新方面,我们会通过顾客的喜好优胜劣汰,然后再按照顾客喜好的产品方向再研发。通过数据规律,比如在某一地区顾客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哪里,我们就会针对这个年龄段的顾客做出相应的营销活动。所有的数据积累都为我们精确化管理提供一个很好的工具,因为你偶尔一个阶段的数据并不能带来规律性的东西,一定是有足够的量才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指导性意义。”
有关专家认为,消费的回暖有助于经济平稳运行,特别是国内消费市场新业态、新热点纷呈,新势力网络零售保持高速增长,旧势力如通讯器材、汽车消费和餐饮消费增速回升,尤其通讯、汽车保持双位数高增长,未来增长前景依然向好。再加国内消费信心回升,驱动着国内消费市场继续向前,“全年消费有望实现13%增速。”
南方日报记者欧志葵彭琳统筹黄应来
餐饮回升大众餐饮成生力军
“今年上半年,大型、高端餐饮生意与去年差不多,一些小型、轻餐饮表现出色,显示出很好的发展前景。”18日,广州壹号唐厨有关负责人陈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底该公司试水首家大众路线的茶餐厅,每月销售递增10%-20%,该公司认为这将是其未来发展新方向――轻资产餐饮,“今年我们计划在广州和珠三角地区扩张4-5家茶餐厅类型新店,还计划发展快餐店,比如在商场里开设分店等。”
餐饮行业总体增长形势依然向好,高端餐饮业由负转正;大众餐饮火爆,增速在10%以上,成为餐饮消费的火车头。拥有肯德基、必胜客等洋快餐品牌的百胜集团刚刚最新财报称,百胜餐饮在华同店销售额第二财季增加15%,其中肯德基增加21%,必胜客同店销售额持平。百胜餐饮集团表示,受在华业务销售额和利润率继续上升提振,该集团第二财政季度其利润增长19%。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李亚光本月初在第十八届中国快餐产业大会上指出,今年1到5月全国餐饮业增速重回两位数,显示出缓慢回升的态势,同时快餐业已成为大众化餐饮的生力军。据其透露,1-5月全国餐饮业营业总收入增速为10.2%,而1-4月增速为10%,显示出逐月增长的趋势。
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同样显示餐饮业在爬升。据统计,按消费形态分,1-5月,餐饮收入1122.99亿元,同比增长7.5%。而从全国范围来看,餐饮增速更快。据中国烹饪协会的2014年上半年餐饮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今年1-6月份,全国餐饮收入12989亿元,同比增长10.1%。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指出,餐饮增长比去年乐观,特别是高端餐饮由负转正,保持较高增速,对消费拖累效应减弱。
新势力崛起重点零售企业网购剧增
随着国内网购消费人群急剧上升,网络零售成为国内消费的新势力。
来自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1375亿元,同比增48.3%。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819亿元,增长56.3%,增幅惊人。
越来越多零售企业、品牌商家积极布局线上战略,加快开拓网上消费市场。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日前透露,将联合中国最大的几家电商成立万达电商,首期投资50亿元,3年左右找到盈利模式。
来自电商方面的数据也显示,网上消费力强劲。据阿里巴巴(滚动资讯)最新披露,2014财年淘宝总GMV为1.172万亿元人民币,天猫总GMV为5050亿人民币。在2014年第一季度,天猫单季GMV达到了135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91%,京东商城截至2014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净营收达到226.5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137.25亿元,同比增长65%。
另据国内团购导航网站团800的最新团购市场统计报告,今年上半年团购累计成交额达到294.3亿元,再次创下半年度最好成绩。其中上半年餐饮类团购成交额达166.6亿元,同比净增95.4亿元;酒店类团购上半年成交额为32.9亿元,同比净增18.3亿元。
关键词: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模式;物流体系
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在保障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是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1]。农产品通过传统渠道进入餐饮企业,一般要经过农户―区域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零售―餐饮企业―消费者等一条或多条冗长的供应链,使得农产品存在流通环节过多,流通成本过高的情况。据统计,中国现有餐饮企业近500万家。餐饮行业是一个庞大的传统产业,但针对餐饮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还是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农副产品“小生产”与餐饮企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和餐饮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农餐对接”这一新型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有利于解决这一矛盾[2]。
一、基于商务的“农餐对接”发展模式研究
传统农产品流通要经过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餐饮企业等环节,农产品的新鲜度受到严重影响,同时也增加了中间过程造成的流通费用和仓储费用,增加了餐饮企业的原料成本。
“农餐对接”是餐饮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各种形式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农产品,减少中间商的参与,降低成本,实现餐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直接合作的形式[3]。
(一)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理论模型
基于电商服务平台的“农餐对接”模型,建立了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到餐饮企业的整个生态产业链。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中的订购系统、物流系统、数据分析系统等一系列功能实现生产基地与餐饮企业之间的快速、高效对接。其理论模式如图所示。
基于电商服务平台的“农餐对接”理论模型图
餐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订购平台了解农产品信息并订购所需农产品,企业将订单统一分析处理,确定农产品采购种类和数量,向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在仓库进行农产品暂时储存和粗加工,再由物流配送部门进行包装后配送。此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运营系统包括:产业链后台管理系统、网上订购系统、物流配送系统、智能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金融支付后台管理系统。
1.产业链后台管理系统
此管理系统包括农产品管理、订单管理、会员管理、促销管理、页面管理、统计报表、基础设施管理等,同时对其他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使系统与系统之间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进行。
2.网上订购系统
网上订购系统包含着大量农产品信息,餐饮企业通过网上订购系统了解农产品信息,对服务企业下达订购指令,将自己所需农产品的种类、数量、初加工形式、到货期限、送货地点等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完整反映给服务企业。
3.物流配送系统
物流配送系统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核心环节和支撑,对“农餐对接”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规划物流作业流程,选择物流服务方式(第三方物流或自营物流)、物流信息化等手段,为餐饮企业的供求环节打造一个实用、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
4.智能数据挖掘与服务系统
5.金融支付后台管理系统
系统与银行、物流、短信、CA等实现相应接口,具有结算管理、交易管理、交收管理和交易中心内部管理一体化特点,功能模块划分细致,紧密相连。系统还具有严格预警和提示功能,保证交易的安全。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模式特征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是指餐饮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农产品的方式。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一种创新,是一种全新的农产品流通模型,实现了餐饮企业与农户的对接、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对接、销售数据分析与生产指导的对接。单纯的餐饮企业与农户对接,存在着服务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这个问题制约餐饮企业与农户的对接,阻碍着“农餐对接”的推广和发展。
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服务为农户和餐饮企业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对接平台和发展环境,使餐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紧密联系,真正实现农户与餐饮企业间的“农餐对接”。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服务具有以下特征。
1.订单式生产
企业以往常食材的销售量以及餐饮企业食材的需求量做大数据分析后,为农户提供需求分析,从而有预见性地进行生产,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服务企业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分析系统,结合销售数据和市场反馈信息,能对农产品需求量进行有效性预见分析,而这种预见分析正是农户所欠缺的,每年都有大量农户由于盲目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农户为企业提供生产的农产品,为了避免出现农产品供应量不足问题,企业为农户提供分析数据,使服务企业和农户实现了双赢。
2.扩大市场份额
3.减少流通环节
企业可以帮助农产品生产基地将产品直接对接到餐饮企业,减少了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流通环节。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一般要经过生产基地、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餐饮企业这些环节,过多的流通环节不仅造成农产品流通费用提高和农产品新鲜度受损,还会使农产品的销售价格被一压再压,这种情况使餐饮企业没有“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原材料,农户销售的农产品价格提不上去。电商服务平台直接取代了农户到餐饮企业的中间过程,从农户手中直接把农产品送到餐饮企业,使农产品新鲜度和价格能够得到保障。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模式推广及发展建议
(一)加大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的政策扶持力度。降低“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企业集团的注资门槛,综合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手段,鼓励这些企业的发展;建立“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评选优秀示范企业,建立“农餐对接”示范企业专项资金,对企业自建的电子商务平台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在税收方面,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实行减免政策,推动“农餐对接”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搭建和发展“农餐对接”平台。政府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搭建“农餐对接”平台,规划整合已有电子商务平台。加强针对“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的配套服务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和信用与认证服务体系。
(二)加强“农餐对接”电子商务基础能力建设
一是完善农餐对接信息平台建设。基于电子商务的“农餐对接”建设重点在于建设“农餐对接”信息平台,实现农户、“农餐对接”服务企业、餐饮企业之间及时准确的信息对接。二是培育参与主体的电商意识。定期对农户和餐饮企业进行“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意识培养和技术培训,重点面向大型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大型餐饮企业领导者,让他们真正了解“农餐对接”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的优势和发展前景,提高他们的“农餐对接”电子商务意识,动员他们开展“农餐对接”工作,加快“农餐对接”发展进程。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农餐对接”模式的推广,物流改造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畅通绿色通道,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不断提高联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存、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改造与升级,构建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4]。政府要加大对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和运输工具,鼓励物流企业冷链运输技术改造和自建冷库、购买先进冷藏设备,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餐对接”顺利进行。政府也可以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围支持建设冷库和冷链加工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电子商务管理技术,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大力发展。
(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参考文献:
[1]胡碧晴.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探究――基于“农餐对接”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352.
[2]王鹏飞,陈春霞,黄漫宇.“农餐对接”流通模式:发展动因及其推广[J].理论探索,2013,(1):56-64.
调味品中国市场真的在不断增长吗?根据国家权威机构公布的上年全国餐饮营业额推算,在餐饮行业消费掉的调味品就有1000多亿元,那还有其它渠道的消费掉的调味品呢?然而,令人信服的调味品中国市场总量到目前都没有产生。作为在调味品行业潜心研究十年的专业机构,陈小龙和广州名道营销顾问公司不断收到各类投资者的咨询要求,希望能得到关于调味品行业的投资的一些权威意见,这其中包括一些世界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顾问机构,如全球著名咨询公司美国贝恩和不断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露脸的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美国IDG,以及已经在中国调味品市场投了几千万美元,还要大力投资的鼎晖创司;资本很看好调味品中国市场。
我们先来看调味品的各子类市场的营销现状和格局,以及调味品子类市场及潜力分析,借此帮助你和你的企业在进入调味品行业时,做一个综合的判断。
一些企业和经销商长期跟踪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在调味品行业的分析研究,希望就调味品各子类市场做个重点分析,下面,是陈小龙和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关于调味品的十七个子类市场的观点:
酱油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酱油是中国调味品中第一大产品,产量占据了调味品总量的50%左右,达600万吨以上,相对稳定的生产企业全国有2700家,酱油行业目前已经走向两级分化阶段,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在2006年在《新食品》杂志发表预测,指出2006年---2011年这五年酱油市场将会是海天、李锦记、味事达等几家在打拼,酱油霸主的决战应该在2012年左右,而更多的酱油企业将成为区域品牌,或成为强势企业的分支机构,当然,成为专业的贴牌制造企业亦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
酱油市场最后会通过激烈竞争形成5—10家把持局面的、相对稳定的市场结构。
食醋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果醋、保健醋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在今后应该会为一个强势产品。目前广东,河南等地,市场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山西水塔老陈醋、四川保宁醋两家企业可能会成为强势力量,或因被收购并入强势企业之中。
味精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味精产业,味精是一个同质化严重的产业,而且生产企业都会面临污染处理的问题,各地方对于环保的要求各不相同,使得味精企业的分布会呈现分散到相对区域集中的局面,由于内地消费者认为味精多吃无益,而转向吃鸡精鸡粉,从而使得味精产业举步较难,实际上,味精企业从工业渠道、餐厅渠道打开缺口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另外,差异化的味精也可从价格红海之中找到出路;味精行业的市场竞争将体现在企业战略的竞争,大的企业融合合并,将使这个产业变成行业巨头垄断的产业。
无论如何,味精市场,即将进入寡头时代。
鸡精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鸡精产业,包括鸡精鸡粉,还有鸡味调味料,已经基本处于巨头割据的局面。华东、华北市场,太太乐影响力极强,西南市场豪吉鸡精市场稳固,华南市场家乐市场地位依然稳固;然而,强势品牌统治的区域,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战略分析思想认为“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在太太乐强势影响下的华东市场,江苏一家企业,通过重点突破,网点聚合,真正运作“长尾理论”,取得了喜人的战果;这也说明,鸡精类产品,市场还有成长的空间。
鸡精产品向两头发展均有机会,即向高档和低档发展。
酱腌菜泡菜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酱腌菜、泡菜市场一直在快速增长。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有四川眉山系、以及浙江宁波系,还有广东潮州系。
酱菜的代表品牌有山东的玉堂酱园、江苏的恒顺,还有北京的六必居。行业特点是酱制菜成品较高,含盐量难以降低,很多酱菜的防腐剂超标问题难以解决。像河北有一家过去极为著名的酱菜企业,经常因防腐剂超标而受到处罚,企业信誉下降到极点。
(玉堂酱园为中华老字号,广州名道营销顾问公司切入以后,将全公司的包装标识做了统一的设计,使300年历史的玉堂酱园,绽放新的光彩。玉堂酱园的酱菜品种较多,陈小龙先生总结了一下,编成了一首七绝:花生什锦酱五瓜,甘茹蘑茄辣丝麻。金丝萝卜尖椒小,美味莴苣玉堂家。)
调味粉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调味粉的市场被南北两个企业所占领,北方是以河南王守义十三香为代表的植物性香辛料、南方是以福建安记为代表的动物性香辛料。
调味粉做为复合调味品的典型代表,销售量一直在快速增长。我认为这个品类还将大幅度快速成长。
调味汁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汁类产品在快速增长,但是市场总量目前并不大,因此,汁类产品应该配合量大产品共同销售,应该定位为利润型产品。
鱼露这些产品是比较普通的,但是亦值得切入,并能产生较好利润。
复合调味料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复合调味品,在全世界,复合调味品占据了调味品市场80%的份额,而大陆市场恰好相反,只占20%,但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调味品销售渠道与中国市场有较大的不同,即,发达国家和地区调味品的销售渠道比较偏重现代零售渠道,而且注重饮食的方便性,因此,复合调料的需求会非常大,这与国内的需求不大一致,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企业看到市场的发展机会,但是过大地估计了市场的成长空间,因此,投入与产出不一致,结果成为行业先烈;复合调味品无疑是今后调味品中国市场的发展方向,但是,国外经验和做法,进入中国市场之后,需要做较多调整,包括产品二次定位,品牌推广,渠道选择,促销推广等方面,是需要做较大的调整,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快速达成目标。
咸味香精、食用香精香料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向调味品方向发展的企业有独凤轩旗下的食神餐料、汇香源旗下的味川神厨、瑞可莱旗下的瑞可莱、花帝旗下的大厨四宝。这类产品还将在五年内快速增长。
遗憾的是很多厂家在转型过程之中并不得发,工业思维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自大情绪弥漫着整个行业。另外,混乱的竞争格局之中,一些丧失道德的企业,为了赚钱,而将工业级的食品添加剂大量误导餐饮企业购买和使用,可能造成大众对行业失去信任。
调味酱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酱类产品,实际上市场在快速增长,但是发展很不均衡,主要是华南和华东企业增长迅速。酱类产品市场销量较大的产品有辣椒酱,肉酱,海鲜酱、面酱、豆酱,这些产品目前的销售量都相对稳定,酱类产品的增长应该寻求差异化突破,如山东玉堂酱园,是首批通过国家商务部认证的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公司主力产品之一传统面酱,利润较低,随着原材料的涨价,企业的这个销量支柱型产品涨价后消费者又不能接受,经过营销人员与研发部门的共同努力,推出差异化产品,不沾锅面酱,卖点为“好吃不沾锅”,迅速将此产品与其它面酱区分开来,市场取得爆破性增长。
辣椒酱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辣椒酱是很值得做的品类,不仅是中国的陶华碧老干妈因此进入大陆富人榜,而美国的美国辣椒仔,因做辣椒酱进入世界知名企业的行列。
辣椒酱的代表之作有贵州陶华碧老干妈为代表的油辣椒系、湖南红翻天为代表的剁辣椒系、广西花桥为代表的桂林辣椒系。
以目前辣椒酱行业强企的发展速度,以及资本切入后整合市场的速度,辣椒酱中国市场会由零散走向集中,大约会到2020年左右。
广州名道营销顾问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调研公司合作,推出的《辣椒酱产业投资分析报告》对辣椒酱领域做了极为透彻的分析和研究。
几乎所有做油辣椒产品的企业,都把目标指向了老干妈。你实际上是面临着“跟老干妈是死,不跟也是死”的境地,辣椒制品的领域,绝对不只是一个老干妈!
辣椒制品,加肉型,加鱼型,加菜型,加豆豉型,这样延伸下去就很多,发酵型,半发酵型,鲜辣椒,手剁型,泡椒型,每个都可以做成卖点极好的辣椒产品。做辣椒酱,很多的企业,要么把这个领域看得极好进入,把老干妈批成个土包子,以为很好切入,而实际上,进入以后,又觉得市场太大无处下口,或是觉得老干妈太过强势,无法与之抗衡,这些都是犯了急燥病的表现,当你的市场策略在不断改变的时候,消费者变得糊涂,因此你很难形成他们的消费习惯,你的精力也被分散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油辣椒的领域,还只是有个老干妈的原因,第二名的影子还很模糊,模糊到,你会以为那就是自己。
有一家辣椒酱公司新推出两款辣椒酱,其一为“农家辣子鸡”,其二为“拌饭香”,定位均为中高档,值得肯定的是,这两款辣椒酱的包装都相当漂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在产品定位方面,要提醒注意的是,此两款产品前者强调鸡肉本身的卖点,其二主打食用特色,这样的卖点,实际上很难再打动消费者,因为几乎所有的厂家都在这样宣传,因此,很容易陷入雷同的境地,建议从功能及情感入手。
火锅底料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火锅底料其实不只是四川在制作和使用,也不只是你所知道的袋装火锅底料,做火锅底料其实用到非常多的调味料,以及餐饮配料,还有食品添加剂。
随着餐饮行业的整合及细分加剧,火锅底料市场将面临新的整合,趋势表现在定向生产及价格的两级化发展。
番茄酱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番茄酱市场亦在快速增长,但收获市场成果的是外资企业。番茄酱是近几年来在快速成长的调味品品类之一。
番茄酱市场的快速成长是得益于西餐和快餐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此产品因为迅速普及,因此,营销的重点反而是批发市场。番茄酱一方面需求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资本整合市场,下一步的市场竞争将从餐饮走向家庭。
酵母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这个是一个半垄断型的市场,丹宝利、安琪、梅山做的比较好。这个产业的发展,今后的发展趋势表现在,竞争的主要焦点可能会由家庭市场转移到生产加工市场上,各大品牌会争相在冷冻食品生产商、小工厂里面加大力度。即用家市场的过度竞争。
食糖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糖类市场目前主要是拼价格,但是这也是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市场,如果可以从产品上面做一些创新,应该还可以赚到很不错的利润。
食盐调味盐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食盐本没有多少创新的地方,但是此类产品家家每天都会使用,实际上即便是做一点小小的创新,亦有很大的收获,此类产品在悄悄增长,主要功能性的品种,我相信,这个事业很值得做。
发展趋势是单体盐走向功能盐,如营养盐、保健盐及美容盐等高附加值盐种。
芥末调味品市场发展现状、趋势及营销要点
广东的中山珠海一带与辽宁大连一带是中国青芥辣的两个重要的生产基地,这两地的企业,一南一北,基本主导了中国大陆境内所有的青芥辣市场,南方以劲霸等为代表,大连以日本S&B公司在大陆的加工厂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