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前制定游客安置预案,疫情、舆情风险分级要区分异同
游客安置是旅游城市涉疫突发应急预案的重中之重。一些旅游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不大,而医疗保障与基层工作人员是根据常住人口数量进行配置的。一旦有突发疫情,能否在地方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立即启动应急响应专班工作机制,对风险区域和风险人员进行分级管控,会从实体处置上决定后续舆论走向。
不过,尽管疫情风险区域、风险人员根据密接、次密接、非密接有明确区分,但舆情风险并无确切的线性规律可循,不宜完全按照疫情风险管理思路去研判舆情风险的高低。例如,即便是低风险区的人员,如果没有做好急重症救治方面的医疗应急保障工作,也会因生命安全而引爆舆论场。
“偌大景区只有1个核酸点”等滞留游客的网络评价,在暑期游火热的多个目的地出现。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旅游城市既要用最小的经济成本获得最大的防疫成效,城市与知名景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能力也需前置风险评估。
3、“保供稳价”兼顾双重诉求,避免滋生网络对立情绪
对旅游城市的涉疫舆情处置而言,在顾及游客感受的同时不要忽视本地民生诉求的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要注重“菜篮子”在基本民生保障与滞留旅客安置之间不要顾此失彼,从而引发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升级和网络对立。
4、警惕次生疫情引发次生舆情,防范病毒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5、交通运输舆情类型多元化,自驾游风险不容忽视
国际航空口岸旅游城市主要需警惕外防输入的风险;西南、西北和东北“三边”地区的陆路口岸既要外防输入也要内防扩散;沿海开放旅游城市尤其要注重冷链传播引发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工作,海事部门要及时介入处置。此外,7月以来多省市发生自驾游引起的疫情外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力度的同时,还要避免自驾游游客被“悬空”拒停,导致“不敢下高速”等舆情重演。
6、谨防“情绪中暑”,防范因心理健康导致的极端个案风险
7、警惕“游客黑”“地域黑”,文明出游与文明发言都很重要
多起旅游城市涉疫舆情发酵过程中,都出现了网络舆论攻击游客“随意出行不懂事”,或者恶意造谣抹黑有关城市防疫措施,甚至上升至地域攻击的行为,不仅伤及人心,也容易损害城市形象。对于网络暴力、蓄意造谣者,网信、公安部门要依法依规及时辟谣和调查处置,还需通过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引导广大网民理性认知到,游客要文明出行,网民也要文明发言。
8、政企社协同力影响舆论满意度,全方位重视防疫安全宣传
9、提升数字防疫“平战结合”水平,缩小政策发布“信息差”
此外,旅游城市“健康码”系统的技术安全性、稳定性,要确保与游客最高承载力相匹配,工信、网信、文旅等多部门应加大常态化风险评估,以确保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有关的应急处置及时高效。
10、城市情感管理切忌宣传实体工作“两张皮”,转危为机离不开“闭环修复”与“风险前置”
疫情是真正考验一座城市文明水位的镜子,作为旅游城市,更要区分正常舆论监督与蓄意造谣传谣的边界,慎用执法尺度。面对涉疫突发舆情,地方“一把手”要及时发挥“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统筹抓总的关键角色,高效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通过推进宣传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各司其职、高效协同,做好旅游城市社会情绪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提升城市好感度,这对旅游城市而言更为必要。
首先,宣传部门牢牢守住舆论阵地,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基调,运用融媒体充分释放疫情防控工作进展有关的网络正能量,在舆论场筑牢积极情感的底色。无论异地舆论监督还是本地舆论喉舌,主流媒体都要恪守不失实底线,也不主动挑起情绪化“对战”,关键时刻守住媒体公信力,才能在后续新闻舆论工作中发挥更大价值。其次,突发舆情发生后想要更广泛地稳定社会面情绪,还是要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不仅宣传部门要做好舆情回应,行业主管部门也要用“怎么做”来具体回应社会情绪,才能照顾好本地居民、外来游客、市场主体等不同利益对象的情感诉求,共同塑造“服务型政府”的形象。
这方面国内不少旅游城市也提供了参考经验,如以城市名义发布致游客的公开信、免费发放吸引游客“日后再来”的旅游券、探索文旅餐饮住宿等涉疫“重灾”行业理赔保险方案等等。这些“实招”不仅让游客、商家获得了心理上的情感补偿,具备情感价值;从实际的消费者和市场主体权益保障层面来看,也兼顾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把涉疫风险考验成功地转变为城市形象修复,甚至是创新营销的机遇。不过,赢得掌声离不开舆情治理理念从事后处置到闭环修复、风险前置的关键转变,离不开宣传工作与实体工作高度协同所形成的旅游城市应急管理合力。
“舆评”:一站式舆情风险管理咨询方案
舆情风险评估(简称舆评),是以风险评估来防范网络舆情,评估政府部门/企业/行业机构要推出的重大政策、决策,实施的项目和行动。人民在线“舆评”产品体系共包括四大部分,即共建舆评中心、舆情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修复,涵盖了舆情风险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
【参考资料】
3.第一财经:旅游城市的防疫考:旅客安置、有序撤离,几大难题怎么解
4.中国新闻网:旅游城市疫情骤起,这里提出“79144”目标
5.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背景下的城市旅游:挑战、应对与启示
6.中国新闻周刊:三亚疫情暴发致8万游客滞留,专家:旅游城市应做好安置游客的预案
7.文旅之声:文化和旅游部启动旅游热点防疫预报机制,12月预报涉及这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