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探索不同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经过30多年的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休闲农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等地传播而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致经历了4段历程。

休闲农业涵盖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渔业、林业等行业,涉及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等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农家乐、精品民宿、主题农园、休闲农庄、农业公园、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嘉年华等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休闲体验新类型、新业态和新模式,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1、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综合体验模式

以农家为经营主体,利用农业资源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游客提供集游览、体验、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服务。生产体验包括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体验,多为园艺产品的采摘和动物的饲喂,即所谓“干农家活”。生活体验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内容,概括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田园风光”。

这些体验能够满足游客释放压力、回归自然、娱乐求知的旅游需求。具有鲜明的乡土特征、需求对象大众化,是休闲农业最初发展的形态之一,全国各地大范围存在这类业态,如青天寨农庄等。

青天寨农庄位于望城县黄金乡青天寨山脚下。30年老房子特色鲜明,土味十足;300米高的“靠山”独一无二;周围绿树成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离市区仅15分钟的车程,交通十分便利。

2、以民宿为主题的休闲旅居模式

该模式大多是利用农村闲置农宅整体升级改造而成,打造高端民宿品牌,通过与村民合作形式进行利益分配,使农村闲置资源得到利用。如浙江德清县的民宿群、北京的长城国际文化村等。

穷山沟里开辟出“国际文化村”

3、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康养模式

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回归自然、享受生命、健康身体的一种生活方式。

该模式主要以建设康养小镇为主要形式,建设集休闲、医疗服务、养生度假功能为一体的田园康养综合体。如浙江乌镇雅园打造的特色养老小镇、贵阳市“东方文谷”田园康养小镇等。

以“休闲健康养老”为主题园区

4、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模式

充分发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民俗风情开发模式主要分为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民族文化型、乡土文化型。

如:湖南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湘西凤凰等。

湖南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

5、以农事教育为主题的科普教育模式

以农业科普为核心,集科技展示、旅游观光、科普教育、农业科研及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开发,引导城市家庭体验乡村氛围和田园生活,通过乡土化的休闲体验和趣味性的乡村娱乐活动,为消费者提供简单、有趣的乡村生活体验,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途径。

该模式注重体验式活动,寓教于乐,对于儿童、青少年吸引力大,也是各地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的主要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各种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以及各类亲子园、市民农园等。

如:长沙县小顽国亲子乐园等。长沙县小顽国亲子乐园让孩子们体验一下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是这个以亲子活动为主题的自然生态乐园的主打牌。这里集合了陶艺、木工、花艺等多类手工DIY体验室,父母孩子齐上阵,拉近彼此的距离。

6、以运动休闲为主题的体育休闲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山水、绿色森林、静荡湖水、发展观山、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享受运动休闲之乐。主要依托类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海岛等。

如:深圳观光农业——观澜山水田园农庄等。

7、以节庆会展为主题的会展农业模式

依托当地优势特色农产品或农业文化,大力发展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农业节日或农业展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实现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市场操作,带动辐射功能强大,对于周边的农业产业、旅游业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大。如石门柑橘节、樟树港辣椒节等。

1、一二三产业融合度高

休闲农业是一种农业、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是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休闲农业将简单的农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体系,实现产业融合。

休闲农业不仅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而且通过“农业+创意”满足了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额外价值的实现提升产业链价值,实现农村产业融合。

2、区域特色鲜明

休闲农业以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众不同的人文资源为依托发展,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的特征。休闲农业发展突出创新、创意,不同的休闲农场主题突出,个性鲜明,开发以“文化”为根基的创新创意产品,满足消费者追求个性化的需求。深挖自身特色,不模仿,不雷同,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创意对象,探究乡土文化、风情民俗。

3、产业形态多样

休闲农业产业根据自然特色、生态环境和消费习惯,创建并丰富众多主题鲜明、类型多样,适合不同群体消费的目的地,主要包括了以农家乐和聚集村为主的休闲旅游,以自然景观、特色风貌和人文环境为主的生态旅游,以田园景观和健康养生为主的休闲旅游等类型。在此基础上,充分依托区位优势、产业特色、地域文化等,进一步创新休闲农业类型,精心开发出农业嘉年华、精品民宿、特色小镇、农业主题公园、田园综合体、共享农庄等形式多样、特色各异的休闲体验新类型新模式,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4、产业功能多元

休闲农业是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巧妙融合。在农业生产功能实现的同时,通过自净生产体系、资源循环利用、绿色食品认证等措施,实现生态功能。经营过程中,重视环境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为自身生活和乡村旅游接待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体现了良好的生活功能。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兼顾和完善,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提高了自身的经济效益,实现了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提高了区域环境建

设方面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5、假日经济明显

北京白领庄园、金色四季田园休闲度假村、大苑村休闲度假村每年周末或法定节假日集中了大量的客流,有时一房难求。

1、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最有活力的产业

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三产、联通城乡,已成为各地乡村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目前,休闲农业已从零星分布向集群分布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适宜发展的区域拓展,总体上形态各异、类型多元、模式多样。

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000亿元。2012-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十分迅速。2019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2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5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

如:该县油菜籽平均亩产达116公斤,比增12%,再加上油菜花旅游给当地带来的收入,婺源县收入达40亿元。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了婺源的支柱产业。

2、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具有产业链长、创意性强的特点,是创业、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新型产业。一大批返乡创业人员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创业的重要载体。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100万人,带动受益农户近800万户。

通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把民房变成了客房、把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变成了礼品、把农田变成了景观、把森林氧吧变成修养胜地,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赏自然风光,品农家风味,江西苏庄古田村用“土”字发展乡村旅游,给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成为挖掘农村资源的重要手段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效激活了农村的闲置资源,使土壤贫瘠的山坡、一望无际的沼泽、农村闲置的破旧民房、频临失传的文艺技能、残垣断壁的古村落、甚至是破旧的生产生活用品,都变成了经营资源,提升了资源价值,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全村136个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

4、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一方面推动了城市的资金技术向农村的流动,引导各类要素在乡村汇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发展带来的农事体验、乡村美食、清新的空气,也给市民提供忆乡愁、养身心、享乐趣的好去处,促进了城市居民消费。

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通过盘活集体资产资源,采取土地统一经营、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劳务服务等多种方式,开发休闲农业园、乡村十八坊”等休闲农业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促进资源要素在城乡间融合、流动,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瓶颈。

谈再红,男,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职教名师,全国乡村产业发展智库(主任)首席专家,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家库专家。湖南省社科专家乡村服务团专家,湖南省农业专家库休闲农业专家、湖南省示范农庄评审专家、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特聘专家、长沙市休闲农业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国家级休闲农业专业科研课题项目1项,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科研项目10项,首套休闲农业专业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系列)教材总主编,主编《休闲农业概论》、《农家休闲旅游服务》、《乡村伴手礼开发》等休闲农业专业教材28部,休闲农业专著1部,发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论文300多篇。2014年获“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大年度人物”称号。

THE END
1.2024今后的发展方向、福建省乡村旅游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技术标准、福建省乡村旅游市场规模、福建省乡村旅游行业潜在问题与福建省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评估福建省乡村旅游行业投资价值、福建省乡村旅游效果效益程度,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为福建省乡村旅游行业投资决策者和福建省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提供...https://www.cir.cn/1/27/FuJianShengXiangCunLvYouFaZhanQu.html
1.关于房山区民宿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的提案及办理情况关于房山区民宿发展现状及运营模式的提案 提案人民盟房山区总支(张海波) 问题: 1、民宿在经营业态上层次较低,仅仅提供“吃、住”功能; 2、没有更好地把民宿的产业延伸开来,缺少“丰满度”; 3、对当地其他产业带动不够,对农民群体致富的影响力不大。 https://zx.bjfsh.gov.cn/zxta/taxd/241753.htm
2.乡村振兴之路:农村民宿发展新篇章5.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为民宿产业提供更加稳定、透明的发展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有望推动农村民宿产业迈向更高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多元化民宿经营模式的探索 在农村地区探索多元化民宿经营模式,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多元化的民宿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农村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https://www.shuzixc.com/operating/1652.html
3.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期间,调研组实地走访了6个乡镇15家民宿,了解不同类型民宿的产权、主题、营销方式、客源市场、日常经营等情况,听取了市文旅体局工作汇报,召开了市住建局、公安局、资规局等部门、有关乡镇和民宿业主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比较全面地了解了我市民宿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报告...https://www.ruiwen.com/baogao/7700099.html
4.乡村民宿策划方案(精选12篇)发展中期(5~8年),在浙江省旅游资源较集的地区开设分店,力图改善创新,成熟经营模式,打响品牌知名度; 发展后期(9~10年),在全国旅游资源城市招引加盟,调整资产结构,传播品牌形象,向中国主题式酒店的知名品牌进军。 三、竞争分析: 我们选择了一定范围内的价格定位相似,提供产品相似的民宿作为竞争对象。依据此方法,结...https://www.oh100.com/zhichang/4942660.html
5.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12篇(全文)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第1篇 福建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先驱, 而台湾是中国最活跃的产业经济之地和最具活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地区之一。《2013: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CCIDI) 指出了全国31个省、区、市文化产业新十强分别为: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湖南、福建、辽宁。其中文化产业附加值福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yccvd9o.html
6.文旅融合调研报告(通用10篇)第五,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旅融合。围绕大水坪千亩白茶基地,规范设置游客观光线路,在基地内设置“茶”文化体验园,建设麻溪沟至大水坪彩色跑道,打造具有特色的白茶产业旅游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加工绿色环保土特产品,促进就业,巩固脱贫。 https://m.yjbys.com/diaoyanbaogao/325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