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图书馆,会错峰成为社区的一个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那一年,杭州发生了很多大事。
有一桩,是朝晖居住区开建。在那个年代,那可是杭州最早开发的大型居住区。
后来,朝晖也有了“弟弟妹妹”——采荷、翠苑、景芳。因为规模大、居住人口多,这四个大型居住区,被人们称为杭州老旧小区的“四大天王”。
论资排辈,采荷是“二妹”,拥有超11万居民。
贯彻落实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上城区五年计划的其中一项主要任务,体现在全力建设“共富基本单元”典型样板过程中,要高水平推进始版桥、荷花塘、杨柳郡、景芳等未来社区建设,探索实践以“社区邻里坊”为基本架构的共富“试验田”,形成旧改版未来社区的上城模式。
荷花塘未来社区由采荷的部分老居住区改造而来,今后,这里将开启新的尝试,如:推进建设校社通融的未来学校、在老旧小区探索酒店式管理……
未来,采荷将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姿态,再次惊艳大家。
采荷·荷花塘牵手采荷二小
探索校社融通的未来学校新模式
年轻时,张奶奶喜欢跟邻居们一起聊天,毕竟都是一个单位的,熟稔得很。
上世纪八十年底后期,张奶奶住进洁莲社区,是第一批住进采荷大型居住区的居民之一。
后来,随着居民的年纪越来越大、采荷的学校越盖越多,很多人都做出一个决定:卖了采荷的学区房,置换一套更舒适的房子。
在采荷卖一套房,置换的选择有很多,有人就选择去钱塘江边购江景房,有人选择到半山买一套山景房……
朝晖、采荷、翠苑、景芳四大老小区中,只有采荷和翠苑是学区房,所以在二手房市场上,采荷一度占据着稳固的地位。
但如果仅仅这样想的话,就钻了牛角尖了。尤其北京、深圳释放出教育政策调整的信号,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大势已来,学区房的价格也在合理调整。
采荷的受欢迎,体现在它处处赶超的创新实践,让这个居住片区,总是维持着宜居、宜业、宜学的优异条件。
采荷对应的学校,有采荷一小、采荷二小、采荷三小、采荷中学等学校,这些“采荷系”教育品牌,在原江干多年蝉联第一。
去年5月,采荷·荷花塘未来社区牵手采荷二小,率先探索校社融通的未来学校新模式。
这是个什么概念?
首先,这么说吧,采荷的荷花塘未来社区要盖新学校了。
其次,这所新学校是采荷二小托管的。
然后,这所新学校还是与荷花塘未来社区互联互通的。
新学校的位置,在采荷路与采荷支路的交叉口,包含小学和幼儿园,公办属性。之所以说它是校社融通形态,是因为学校的一些公共资源,会与未来社区共享。
打个比方,学校的操场,在夜间会向荷花塘未来社区开放;学校的地下停车库,会在放学后向居民敞开;学校的图书馆,会错峰成为社区的一个文化中心……或许,今后还有一些软性的互动,让学校融进社区、让社区进入学校。
因此,在规划建造时,未来学校在地图上就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挨着荷花塘未来社区的2个社区,另一条边则对着马路。在做校内的功能区划分时,与社区共享的空间单独在学校的一边,与教学区域做到了空间隔离——这样一来,就可以灵活地调整开放区域。
荷花塘、青荷苑
首批“改造更新类”未来社区项目
荷花塘未来社区效果图供图:采荷街道
荷花塘未来社区,是全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中,唯一的“改造更新类”项目,包含荷花塘、青荷苑两个社区。
区别于一般的老旧小区改造,这个“改造更新类”的未来社区项目,要完成6个字的任务:拆、改、建、转、用、治。
拆
涉及7个区块1214户居民、8个企业,共计面积44.8万平方米,将原来的握手楼(楼间距过近的楼)、空中棚户区、农居混杂区全部拆除,彻底结束了采荷城中村历史。
改
涉及荷花塘、青荷苑小区的26幢房屋、1400户居民,共改造10万平方米。
建
新建安置房、社区配套用房、车库、学校、公交换乘综合体等硬件配套。
转
中国服装第一街转型升级,惠及周边的四季青服装市场等22个专业市场,带来招商政策、物流配套等内容的转型升级。
用
充分利用好新建的硬件配套,植入未来社区的功能场景。
治
发挥党建统领、贯穿人民立场、利用整体智治、采取一体化运营。
由此可见,荷花塘未来社区是一个全局改变的项目,不仅仅改项目范围内的居民小区,还改变周边的街区现状、生活环境。
新建的学校,附近学籍内适龄儿童都可以就读;新建的公交换乘综合体,让前来进货、采购的人都能更方便;新建的双中心(邻里中心、文化中心)社区配套用房,辐射整个采荷街道……
而很多先进的理念,也能在这里看到。
以后,在采荷
你会遇到一个酒店式管理的小区
全部改造完成后,这里的居民会得到一张卡,用它可以刷小区门禁、单元门禁,乘坐单元电梯,使用非机动车充电桩等,相当于一卡通,就像酒店的房卡。这张卡有实体卡,也有电子卡,实名制,无法借用。
在小区中央,一个由车库改建而来的金牌管家服务驿站已经基本建成。
金牌管家服务驿站是采荷街道推出的基层服务点位。包含了“4S”功能,分别指Service、Society、Sale、Sharing,即服务-管家模式、治理-物居联动、商业-线下网点、社群-城市会客厅,打通了传统物业与公共服务的边界,让三方协同服务在线上、线下都能进行。
目前,采荷街道全域已经开张了两家驿站。荷花塘未来社区里的这个,主打社群模式,就是要在社区里培养类似学校的社团,让居民们可以按兴趣加入不同的社群。
如果小区的业主需要出租或卖房,也可以把房源挂到“荷悦未来”小程序,实现了房东直租(卖)。
荷花塘未来社区还有一项重要创举,即在居住区开发了局域网互通。
这样一来,社区的服务都串起来了,居民们也不用担心需要帮助时找不到人。对社区和物业来说,他们也能更好地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完善服务。
采荷9个社区17个小区正在改造
计划在两年内完工
2020年3月30日,采荷街道的红菱、夕照社区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截至目前,红菱社区和夕照社区已经完成“整妆”。毫无疑问,它们都保留住了小区的代表色,并在围墙修复、屋顶补漏、道路拓宽、非机动车库改造、门禁系统提升、电线上改下、景观节点修缮扩容等方面,重点下功夫。
除了已经完工的2个项目,整个采荷还有9个社区17个小区,正在进行改造,计划在两年内完工。
他们分别是
荷塘社区,采荷路33号;
荷花塘社区,采荷路35号;
荷花塘社区,采荷路37号;
青荷苑社区,青荷苑小区;
江汀社区,观音塘小区;
江汀社区,怡静坊小区;
静怡社区,静安花苑;
静怡社区,思安坊;
静怡社区,居安坊;
静怡社区,爱福宿舍;
常青苑社区,常青苑22幢;
常青苑社区,静安花苑10幢;
人民社区,建电新村;
人民社区,凯三新村;
新凯苑社区,花圃铁路新村;
绿茗社区,茶厂宿舍;
健风社区,采荷东区。
“放眼上个世纪的杭州,拥有小区公园和池塘的(大型居住区),采荷无疑是最早的一个。”橙友“9732”说。
采荷第一批居民楼,建于1985年。如今,已经37岁的采荷,即将迈入新的“未来时代”,包括但不限于推进建设校社融通的未来学校、在老旧小区探索酒店式管理等。
3月3日,都市快报报道了《采荷9个社区17个小区计划两年内完成改造》,引起了读者的热烈讨论,全媒体平台包括橙柿互动和都市快报官微等,留言量近500条。
1985年开建的采荷,未来会变成什么样?
有人提到了采荷的池塘,这是采荷居住区的最大特点。
采荷的池塘,主要指红菱、洁莲社区里的两个,水域面积大概有1.5万平方米,比两个足球场还大。
从“盐担儿”到蔬菜基地
采荷的池塘原先是用来浇灌菜地的
根据《采荷街道志》的记载,采荷地域在隋唐时期是江边滩涂,经历代先民修坝筑塘,始成耕地。百姓慢慢在此定居安家,煮盐种菜,是“清泰门外盐担儿”的由来。
宋代,采荷的“东门菜”著称杭城。元、明、清600余年,百姓耕作不息,使采荷成了“菜垄花开满地金”的菜乡。
清末,江水改道、海塘变迁,采荷的盐田慢慢少了,但菜市仍胜。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泰门外包含采荷一带,是杭州的蔬菜基地。
采荷菜地的形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80年代。
1987年,当时37岁的黄阿姨是杭州纺织厂的干部。那一年,她分到了一套单位宿舍,在采荷街道的红菱社区。
朝南的房间,推开窗子就能看到底下的池塘。
在小区房屋盖起来前,采荷没有“景观池”一说,只有“灌溉湖”。农民种菜,挑着桶就近去池塘里装满水,就可以去菜地浇灌了。
这么说来,难道采荷的池塘,从解放前就有了?
池塘建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
引官河水,与贴沙河相通
上个世纪60年代,现在池塘的位置,是平地。
上个世纪70年代,池塘出现了。
也就是说,红菱、洁莲社区的池塘,造于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
在那以前,该地域的农民种田,主要引官河水。
官河流经现在的双菱路,据称明朝时就有了。由于当时疏于管理,河流问题不少,得到了官府出面治理,便有了“官河”一说。
老一辈的人在采荷挖池塘,引的便是官河水。不过,池塘凿出来后,到了1985年采荷建小区,修双菱路把官河拦截了,导致河水不活了。
再后来,政府增设了水泵,将贴沙河的水定期换到官河里。所以,如今采荷的池塘水与官河、贴沙河是流通的。
黄阿姨搬到采荷没几年,楼下就开始建亭子、铺草地、种树,有了公园的模样。
那么多年下来,池塘边的景观一直在变化。采荷街道多次对居住区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在水里种荷花、建喷泉,在公园里植树、设健身点、修凉亭、立人文小品……增添了很多“城市家具”。
荷花、景观喷泉,都是提升小微水体自净能力的“神器”。不仅如此,去年,池塘的水面上还多了一款“飞碟”装置,它能自动将枯叶等水面漂浮物吸进“口”中,并且可以24小时工作,一天可以收集约20公斤的水面垃圾。
池塘有了“水质守护者”,水变得更清澈了。
接下来,采荷街道还计划通过截污控源、水岸同治、激活水系、生态修复,切实提高小微水体的自净能力,将三个池塘打造成清澈秀美、生态自然的滨水城市景观。
2020年,采荷街道通过线上征集的方式,为这两个池塘取了名字:北面的内池塘,叫“采莲湖”;南面的外池塘,叫“采菱湖”。
采荷街道工作人员说,其实除了这两个池塘,采荷还有一个小池塘——芙蓉湖。不过,它没有被正式命名,体量也更小一些,大概3000平方米,位于芙蓉社区采荷新村边上。
如今,每当有客人来到黄阿姨的家中,都会羡慕她的“景观房”。
黄阿姨也依赖着此处的风景。早晨起来,到窗户边深吸一口气,看看公园美景;晚饭吃好,下楼到公园里散步,与邻居聊聊天。有时候,还能听到别人的歌声,还有鸟儿优美的啼叫。
风景一绝,采荷还有很多“魔力”
采荷居住区的风景是一绝。
橙友“曹一诺”说:“俯瞰沿线的彩叶树种,可太漂亮了。”而除了池塘、公园、彩叶小径等景观,采荷其他配套设施也很齐全。
橙友“虫虫”说:“有时在庆春东路办事,回家总会往采荷小区里走,感受采荷农贸市场的烟火气、采荷公园的恬静……总之,自我记事起就挺喜欢这小区!”
橙友“9699”说:“采荷周边配套好。”
采荷究竟还藏着哪些“魔力”?
上世纪90年代,采荷农贸市场开始营业。20多年来,它养“叼”了附近居民的味蕾,胖子熏鱼、光头卤鸭、福阳佬牛肉、施太公鱼圆等一家家美食招牌在这里落地。2020年,采荷农贸市场重新提升改造,保留了烟火气,增加了环境整洁度和文化韵味。
采荷的年轻人成家生娃后,发现附近看病、上学很方便。
看病的话,原江干区妇幼保健中心就在采荷,带老婆做产检,带孩子打疫苗、体检等都很便捷;上学的话,“采荷系”教育品牌在全杭州都能排上号。
采荷是个很便捷通达的居住区。步行5-8分钟,就可以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建的公园,来到繁华现代的庆春路、地铁2号线“庆菱路”站点。
采荷也是一个等待更新的居住区。
我们收到的密集留言中,有一些是当地居民提出的建议。我们把大家的建议递交给采荷街道,街道对询问最多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增加车位
橙友“2880”:这些老旧小区在建造初期,并未料到几十年后的今天,私家车几乎家家都有、电动车是出门标配、独生子女政策因人口变化而取消,因此这些老旧小区的矛盾日渐突出,要想在这些螺蛳壳里做道场,老旧小区里改造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只能在精致上下功夫了。
读者“清~”:建议建几个停车楼,小区里停车难。
街道回复:根据居民出行需求及规范要求,街道将合理谋划交通组织,因地制宜对小区内部道路进行道路拓宽及停车位梳理,在有空间、居民有需求且无反对意见的地方,合理增设机动车位。
加装电梯
读者“火星移民计划亚太区总代”:希望解决居民出行最实际的问题,停车和电梯加装。
街道回复:加装电梯由居民作为主体,根据居民加装电梯意愿,街道、社区牵头协调,结合旧改项目带动,推进加装电梯工作。
记者手记
对朝晖、采荷、翠苑这些老旧的大型居住小区,杭州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它们见证了杭州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
杭州人的生活,怎么也绕不开这些老小区。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同事伙伴,自己或者总有身边人住在这些小区里。去吃饭、去串门、去拜年……这些小区里,留下了生活的点点记忆。
相比其他几个大型居住区,采荷一直来的形象最柔美、最诗情画意。
采荷街道一共有16个社区、41个小区,紫藕、红菱、玉荷、青莼、洁莲、金谷、翠柳、芙蓉……这些都是小区的名字,仿佛铺开了一幅氤氲的诗画。
现在,漫步在采荷公园门口的五安路上,金黄色的梧桐叶随风翩飞。放了学的孩子在防滑人行道上,踢着落叶堆,边跑边闹。
公园里,张奶奶说起了自己的采荷故事。
张奶奶家里的房子,原来是铁路单位为职工自建的住房。
1985年4月,杭州在中东河综合治理建设中,为工程拆迁配套动工兴建采荷住宅小区。采荷小区一期工程有29幢住宅楼,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
同年8月,杭州市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又建造了采荷小区二期工程,共93幢住宅楼,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当时,很多老国企来这里买房,作为员工“宿舍”。张奶奶附近的邻居,都是铁路、烟厂、火电送变电等单位的职工。
张奶奶说,自己在采荷住了那么多年,现在每天最喜欢到采荷公园里,围着池塘走一走、坐一坐,高兴时还能唱唱歌。
在整个采荷,这样的池塘共有3个。
出门就有池塘,这让小区更有了一丝江南水乡的韵味。
这次,采荷启动老旧小区改造工程,还会让这个居住区变得更美、更有韵味,也更具有时代感吧。
中签率2.3%,E类人才也要顶格社保!刚刚,杭州IFC发布入围公告,卷出摇号新高度
仅一个月,杭州二手房新增挂牌超2万套!这些小区库存最多
江河汇、亚运村、杭州西站......航拍镜头下,崛起中的杭州城市地标
“三兄弟”out?今天,学军托管的未来科技城四小三中有新消息了!
杭州二手房周签约量重回2000套,学区房入选成交“关键词”
网红带火豪宅?杭州大平层市场崛起了
学区房跳涨凶猛,杭州“孟母”和房东们都有点拼……
想买亚运村人才共有产权房,孩子入学算几表生?教育局官方回复来了
首付16万!亚运村共有产权房二次开卖,什么条件可以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