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进一步增加政府规章制定的透明度,提高政府规章质量,增强政府规章的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现将《滨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通过来信来函、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论证和吸收。
联系单位:滨州市司法局立法指导科;
通讯地址:滨州市滨城区黄河五路367号;邮编:256600;
传真:(0543)3361840
2019年8月2日
草案内容
滨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
(草案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军用、警用及动物园、专业表演团体、科研机构等因特殊需要饲养犬只的管理,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养犬管理遵循政府部门监管、养犬人自律、基层组织参与、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公安机关是养犬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办法,并具体负责养犬登记,管理犬只收容救助留检场所,捕捉流浪犬,捕杀狂犬,查处无证养犬等行为,建立养犬信息管理系统等。
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置犬只禁入标识;负责查处在城市道路、广场上售犬,携犬出户不由成年人牵领,携犬出户不按规定使用牵引带牵领,不即时清理犬只排泄物等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行为。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免疫网点对犬只免疫、检疫,发放犬只免疫证件、标识;负责对犬只诊疗机构进行监管;负责对狂犬、疫犬、无主犬尸无害化处理;负责监测、预防、控制犬只疫情,及时向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供疫情信息等工作。
市场监管主管部门负责犬只经营、诊疗机构的工商登记,以及犬类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等工作。
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人用狂犬病疫苗的供应、接种和病人的诊治,以及人间狂犬病的监测等工作。
住房与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养犬管理工作。
第七条养犬人应当依法养犬、文明养犬,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于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有权进行监督、举报和投诉。
第八条养犬人养犬应当缴纳养犬管理服务费。养犬管理服务费用于养犬登记中养犬证和犬牌的办理发放、犬只免疫、电子身份标识植入等养犬管理服务工作。养犬管理服务费由公安机关养犬管理机构收取,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养犬管理服务费收费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核定,并向社会公布。
盲人饲养导盲犬、肢体重残人饲养扶助犬的,免缴养犬管理服务费。
第九条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文明养犬知识的公益宣传,引导养犬人依法、文明养犬。
第二章免疫与登记
第十条养犬实行狂犬病强制免疫制度。养犬人应当在犬只出生满三个月后十五日内或者免疫间隔期满前,将犬只送至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公布的犬只免疫网点接受狂犬病免疫接种。
第十一条个人养犬的,每户限养一只;禁止饲养、繁殖、经营列入禁养名录的烈性犬;禁止携带烈性犬、大型犬出入公共场所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
禁养烈性犬名录和大型犬体型参考标准由市公安机关会同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个人养犬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本市常住户口或者居住本市的合法证明;
(二)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三)具有固定的住所;
(四)犬只符合规定的要求,未列入禁养名录;
(五)取得合法有效的犬只免疫证明。
第十三条单位养犬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用于仓库、施工场地看护或者其他合理用途;
(二)具有单位合法主体资格;
(三)具有健全的养犬管理制度,配备管理人员;
(四)具有犬笼、犬舍、围墙等圈养设施;
(五)犬只符合规定的要求,未列入禁养名录;
(六)取得合法有效的犬只免疫证明。
第十四条养犬人应当自取得狂犬病免疫证明之日起十五日内,携犬只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其他行政机关办理养犬登记。
申请养犬登记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个人申请养犬登记:
(一)养犬人身份证件;
(二)居(村)民委员会出具的具有固定居所的证明;
(三)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出具的犬只免疫证明。
单位申请养犬登记:
(一)书面申请材料;
(二)单位主体资格证明;
(三)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
(四)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出具的犬只免疫证明;
第十五条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其他行政机关受理养犬人申请,经审查合格的,予以登记,并发放养犬登记证和电子标识牌;对审查不合格的,不予登记,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十日内将犬只自行处置或者送到犬只收容救助留检场所。
养犬登记证、电子标识牌毁损、遗失的,养犬人应当在十五日内补办。
禁止伪造、涂改、冒用、转让、买卖养犬登记证件、标识。
第十六条养犬登记证每年签注一次。养犬人继续养犬的,应当在养犬登记证注明的登记有效期届满前十五日内,携带犬只及其有效的免疫证明,到公安机关或者其委托的其他行政机关办理签注手续。
(一)养犬地、养犬人变更的;
(二)犬只死亡、失踪的;
(三)放弃饲养并将犬只送交犬只收容救助留检场所或城市规划区以外饲养的。
第三章养犬行为规范
第十八条养犬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个人饲养的犬只应当在住所内饲养,不得侵占楼道、绿地等住宅小区物业共用部位;单位饲养的犬只应当圈养或者拴养。
(二)犬只吠叫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时,应当采取使用止吠器等有效措施即时制止。
(三)不得虐待、遗弃犬只。养犬人放弃饲养的,应当自行处置或者将犬只送到收容救助留检场所;犬只繁殖的新生幼犬,养犬人应当在六十日内自行处置或者将犬只送到收容救助留检场所。
(四)不得组织、参与斗犬活动。
(五)不得放任、驱使犬只恐吓、伤害他人。
(六)法律、法规的其他规定。
第十九条不得放任犬只自行出户,犬只出户必须由成年人牵领,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为犬只佩戴电子标识牌,小型犬只用长度不超过两米的犬绳、犬链牵引,允许饲养的大型犬只用长度不超过一点五米的犬绳、犬链牵引,并为犬只配戴嘴套;
(二)主动避让他人,尤其注意避让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
(三)携犬乘坐小型出租汽车,应当征得驾驶人同意;
(四)携犬进入电梯间的,应当采取配戴嘴套,装入犬袋(笼)或者怀抱等预防犬只伤人的措施;
(五)即时清除犬粪;
鼓励养犬人投保犬只责任保险。
第二十一条下列区域,除专门为犬只提供服务的区域外,禁止饲养犬只和携犬进入:
(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机关、学校、幼儿园、疗养院、医疗机构;
(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影剧院、网吧、会展场所、少年儿童活动场所、体育场馆;
(四)金融机构、商场、宾馆、餐饮场所;
(五)候车(机、船)室、小型出租汽车以外的公共交通工具;
(六)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的经营管理者划定的禁止区域。
盲人携带导盲犬或者肢体重残人携带扶助犬的,不受前款规定限制。
第一款规定区域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醒目的标识,并劝阻、制止他人携犬进入。
第二十二条个人养犬的,应当在办理养犬登记后向所在物业服务企业备案。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全面掌握其物业服务区域内的犬只信息,并在住宅小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发现本区域内未依法办理登记、侵占物业共用部位养犬、饲养犬只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劝阻、制止,必要时报告有关部门。
第二十三条携带外来犬只进入本市城市规划区的,应当遵守本办法之规定,自进入之日起停留十五日以上的,应当办理临时养犬登记。
第二十四条对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只,养犬人应当立即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并报告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第二十五条登记犬只死亡的,养犬人应当将犬只尸体送至有资质的无害化处理厂处理。处理费用由养犬人承担。
无主犬尸由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收集,并送至有资质的无害化处理厂处理。
禁止掩埋或者丢弃犬只尸体。
第四章经营与诊疗
从事犬只诊疗活动的,还应当依法取得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发放的动物诊疗许可证,诊疗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兽医执业资格。
第二十七条从事犬只经营活动的,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除免疫、诊疗、配种和交易外,不得将犬只带出饲养场所;
(二)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经营的犬只进行免疫接种;
(三)开展业务时,对犬只吠叫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即时制止,不得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建立病死犬只处理台账和记录,并至少保存两年;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禁止开办犬类养殖场。
从事犬只诊疗活动的,应当遵守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规定。
第二十八条犬只经营、诊疗机构发现犬只感染、疑似感染狂犬病或者其他传染病的,应当立即采取隔离等控制措施,并报告当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不得擅自处理犬只。
第二十九条犬只经营、诊疗机构对在本场所内病死的犬只及犬只诊疗产生的废弃物应当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
第五章收容、救助与留检
第三十一条犬只收容救助留检场所对收容、救助的犬只应当采取必要的免疫、留检等措施,并登记造册。
犬只收容救助留检场所对收容、救助的犬只,能确定犬主的,应当通知犬主三日内认领,犬主无正当理由逾期不认领的,视为弃养。
第三十二条犬只收容救助留检场所应当建立犬只领养制度,对弃养、没收或者依法发布招领公告后无人认领的健康犬只,允许单位和个人领养。
第三十三条鼓励依法设立的民间动物保护组织、社会团体开展犬只的收容救助工作。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前款规定的组织、团体开展的犬只收容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在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至五项所列区域饲养犬只或者携犬进入的,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逾期未改正的,没收犬只,并处每只五百元罚款。
(二)未经登记饲养犬只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没收犬只,并处每只二百元罚款。
(三)饲养、繁殖、经营烈性犬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每只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并没收犬只。
(四)放任犬只自行出户的,责令改正,并处每只二百元罚款。
(五)虐待犬只情节严重的,没收犬只,并处二百元罚款;遗弃犬只的,处五百元罚款。
(六)携犬出户未佩戴电子标识牌,进入电梯间未采取预防犬只伤人措施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扣押犬只,处五十元罚款。
犬吠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放任犬只恐吓他人或者驱使犬只伤害他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犬只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养犬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管理主管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携犬出户不按规定使用牵引带牵领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二百元罚款。
(二)携犬出户不即时清理犬粪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五十元罚款。
(三)携犬出户未由成年人牵领犬只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百元罚款。
(四)在城市道路、广场上售犬的,没收犬只,并处每只二百元罚款。
(五)在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所列区域饲养犬只或者携犬进入的,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逾期未改正的,没收犬只,并处每只五百元罚款。
以上行政处罚情况应当通报公安机关养犬管理机构并录入养犬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规定,从事犬只经营、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未依法做好免疫、消毒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由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负有养犬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条件的养犬登记申请人不予办理养犬登记或者故意拖延的;
(二)执法检查中发现问题或者接到投诉、举报,不依法处理或者相互推诿的;
(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公安、城市管理和其他负有养犬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将违反本办法的违法信息录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办法所称养犬人包括饲养、管理犬只的单位和个人。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市级城市区的规划区和各县(市)级城市区的规划区。
第四十二条本办法实施前已饲养的列入禁养名录的犬只,养犬人应当在本办法实施前自行处置。
本办法实施前已饲养的超出限养数量的非禁养犬只,养犬人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一个月内办理养犬登记的,可以继续饲养。
第四十三条本办法自2019年月日起施行。
背景介绍
关于《滨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的说明
一、制定《滨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的必要性
(一)加强养犬管理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工作。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饲养宠物犬的现象越来越多,犬只随地便溺、违规溜犬、犬吠扰民等影响市容环境和社会秩序的不文明行为较为突出,有的一户养多只犬、饲养大型犬和烈性犬,这些不规范、不文明养犬行为,影响了城市形象,影响了群众生活。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对养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通过立法规范已是迫在眉睫。
(二)加强养犬管理是对群众文明养犬期盼的实际举措。犬只增多、缺乏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群众反映较为强烈。近年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交涉犬提案、建议,要求规范文明养犬。随着人民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犬只已被养犬人当做成家庭中的一员,滨州城区犬只数量随之每年都在增长。人与犬产生的矛盾不断出现,市政务服务热线仅2018年7月至9月就接到125起群众关于犬只粪便影响市容卫生、扰民等问题的反映和举报,公安机关今年以来也接到养犬扰民164起、伤人181起的报警。此外,城区和农村的流浪犬只无法注射疫苗,对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健康构成威胁。
(三)开展养犬立法是健全共享共治管理机制的必然要求。养犬管理是一项民生工程、系统工程,涉及管理部门多,需要建立健全部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从现实情况看,城市养犬的管理长期“缺位”,职责划分不清,导致养犬管理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养犬立法,加强文明养犬的宣传引导,规范文明养犬的具体行为,鼓励市民文明养犬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立法工作。
二、《滨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的起草过程
三、《滨州市城市养犬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办法》共7章43条,分别是总则、免疫与登记、养犬行为规范、经营与诊疗、收容救助与留检、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内容包括:
(二)明确养犬人必备条件和行为规范。《办法》明确了养犬人(饲养、管理犬只的单位和个人)取得养犬资格必须具备的条件,必须履行的程序,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三)明确市县两级应当设立犬只收容留检场所。
(四)明确了收容、救助、经营与诊疗犬只应遵循的程序与规定。
(五)明确法律责任。《办法》对养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处罚予以以明确规定,如在管理区内违法饲养、繁殖、经营犬只的行为;无证养犬的行为;携带犬只进入特定区域的行为等都设立了明确的处罚条款,确保了《办法》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实用、好用、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