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日报全媒体讯4月8日,怀化市委佳惠广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个独特的充满人文气息的公益展售会悄然展开,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这不仅是一次创意集市,更是一场教育的革新——市中心特校的学生们在这里展示他们的手工艺技能,售卖他们设计的能符合当代语境的传统艺术作品,通过实际行动践行学校的教育理念。
特殊学生的艺术之旅
活动中,师生们身着一袭素雅汉服,犹如穿越时空的使者,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细枝末节带到了现代市井语境,实现了从校园到社会的华丽转身。这群特殊学生们,克服听力障碍,通过对漆画和编织等传统工艺的独到理解和创新应用,将自己的作品带到了公众视野。
漆艺作品上一幅幅生动的图案、编织作品的每一缕绳结,都透露出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尊敬与热爱。展售会上还有流体画、掐丝珐琅画、戳戳绣、麻编日用品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交融了传统气息与现代审美,在无声中开启了心灵的对话,搭起了文化与时代之间的小小桥梁。
以墨线勾勒、以色彩点染,特殊学生们更是在现场作画。专注的学生沉浸于每一笔一划的创作中,宁静、坚韧、深邃的笔触在柔美的国风扇子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将个人的情感和对东方美学的理解融入到作品里。扇子上的每一幅画作,无论是细腻的兰花、挺拔的竹林还是金黄的油菜花,都充满了诗意和古韵,彷佛诉说着弹琴赋诗、纵歌长啸的历史,每一抹色彩都唤起了市民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
阳光洒落在展售摊位上,温暖了忙碌的手工艺者的脸庞,学生们在现场用灵巧的双手编织着美丽的小物件。从一条条纯粹的手绳到一件件繁杂的麻编篮子,一结一绕,都承载着学生们的细心与耐心,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艺术感觉和创造力。在汉服的衬托下,更显出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美妙。
教育革新的实践场
展售会就近设置在校外,让公共空间成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教室和舞台。
市中心特校老师们在一旁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次活动上成功地展现自己。学生们或是蹲坐在摊位前仔细地编制,或是站立着向顾客展示他们的作品。市民们表现出浓厚兴趣,带着喜悦、满足的笑容挑选心仪的手工艺品,不时传来赞叹与鼓励的声音,氛围热烈。
老师们在展示区前与艺术作品互动,脸上显得无比自豪、无比快乐,这是大家对学生艺术追求的支持,反映了他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积极角色。在真实的展售环境下,老师们引导着学生借由传统艺术与社区公众建立了情感上的联系,让学生理解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作品的价值,并在亲身体验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此情此景,正是市中心特校《传统艺术在特殊教育学校的传承与创新》省规划课题研究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示了学校对“开放校门”的深层次理解。开放的展售会,不仅增加了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还将地方传统艺术的精粹展现在公众面前,促进了公众对特殊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支持,让特殊的教育焕发出普遍的价值。
共筑更包容的社会:特殊教育的融合之路
课题主持人黄爱香说:“学校教学部门通过举办这样的开放性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们走出校门,面向真实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教育与社会包容性相结合的时刻。学生们通过创新传统艺术作品,不仅学习了如何将传统艺术转化为生活中的用品,更在公益售卖的过程中,锻炼了沟通与社会互动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