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不知道为啥迷上了珠宝的直播,洗脑程度堪比老年人保健品,天天打卡,买了一堆破烂回家,几十的绿松石戒指、几百的蓝宝石项坠,拿去问被商家说被人坑了,太贵了……”看着母亲打算留给自己的“嫁妆”,王女士也不知道该高兴还是忧伤。
在何先生的据理力争之下,商户最终退款,而在同何先生的进一步交流中,我们发现,珠宝玉石直播间的“水”远比我们想象的深。
02
鉴定证书也难以保真
相较于其他产品的“真假”,珠宝玉石的真假界限要模糊得多。
不久前,刘女士在一家电商平台的直播间看中了多款心仪的珠宝首饰。在听取了主播对珠宝的介绍和“假一罚四”的承诺后,刘女士决定购入一条18K通体重工镶嵌红宝石手链、一枚18K金红宝石戒指、一个18k金红宝石吊坠和一只18k金祖母绿戒指,消费金额共近5000元。
然而近期,当刘女士希望将这些首饰进行置换时,她在一家珠宝回收店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回收人员在初步检查后告诉她,这些珠宝首饰很可能是假货。深入了解后,我们发现刘女士购买的珠宝本身是附带有“中检金银珠宝检验中心”出具的鉴定证书,该鉴定证书上详细列出了证书编号、检验结论、样品形状、样品质量、样品颜色、镶嵌材料、检验及审核人员等信息。在该检验中心官网输入证书编号后,查询的结果与证书内容一致。
咨询业内人士后得知,根据《GB/T16552-2010珠宝玉石名称》国家标准,直接使用天然宝石基本名称或其矿物名称,无需加“天然”二字。人工宝石分为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拼合宝石和再造宝石。如果产品为合成宝石,必须在对应的天然珠宝玉石基本名称前加“合成”二字,如“合成红宝石”“合成祖母绿”等,这就给了投机者可乘之机。
投机者的直播间里,往往不会出现任何有关于翡翠或者和田玉的字眼,只会听见一些专门描述这类产品的词汇,比如纯天然A货、比如无染色无注胶、比如高冰起胶、比如油润细腻、比如人工培育、比如颗颗都戴猫眼。他们利用语言游戏,和消费者的主观思想,造成了明明卖的是石英岩质玉、合成宝石,却让消费者感觉他们卖的是翡翠、和田玉,或是培育钻石的这种错觉。
此外,玉石本身是一个很大的品类,在鉴定书上只要写明是“玉石”,本身东西肯定为真,但消费者在各种话术的引导下,原本是想买我国新疆的和田玉,可缅甸、巴基斯坦、俄罗斯、阿富汗等国同样有产玉石,虽然价格低上不少,却没法说人家是假玉石。
03
眼见不一定为真
“卖家号称自家有工厂,不卖B货C货,全是危地马拉天然翡翠,并且有证书。前前后后花了接近1.5万元,结果买回来翡翠饰品有一大半都是染色的石英岩玉或处理的翡翠。”——相较话术和鉴定书上的文字游戏,但众多珠宝产品直播间里,“源头工厂”“放漏”等宣传点,击中了一些消费者担心由于信息不对称、流通环节叠加导致过度溢价的心态。
04
直接上演剧本杀的赌石
“一刀穷、一刀富、一刀让人穿麻布”——一部《黄金瞳》点燃了多少青年的热血?当原产地、挖矿都能上演剧本杀的时候,直播间自然不会放过“赌石”这个暴利项目。
一开始,刘先生只是观望,只见主播很专业地用金属钻给石头打孔“开仓”,随即宣布该石头“开涨”,说开出了翡翠。慢慢地,刘先生也参与了进去。随着主播喊价,连续几天刘先生合股购买的原石全部“开涨”。高兴之余,刘先生合股的资金投入也逐步加大。
就这样过了半个多月,刘先生已经对“赌石”入了迷,当被告知花大价钱合股购买的原石“开垮”后,他才惊觉自己已在直播间损失了33万余元。因怀疑被骗,刘先生赶忙报案。
由于利润可观,直播赌石团伙招募了主播、财务、售后等工作人员,开设了三个直播小组,每一组都有人配合主播烘托气氛,“开涨”的时候说“谢谢主播”的话,“开垮”的时候会赠送廉价玉石挂件安抚客户,还有专人负责购买廉价“公斤料”或借石头用于直播。售后处理组负责解决矛盾纠纷,遇到态度强硬的被害人,会退还部分钱款与被害人签订“和解协议”,以“赌石”为幌子掩盖诈骗的犯罪行为。
05
平台监管不可失位
直播行业乱象频发,平台监管失位难辞其咎。一些主播利用多个小号进行直播,以规避平台的封禁措施,即使被封禁的小号被封,他们还可以通过其他小号继续直播。这种现象说明平台在技术手段和监管措施上存在滞后性,难以及时识别和处理违规行为。
直播平台的监管失位是导致行业乱象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平台需要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完善内容把关机制,加强对主播的审核和管理,避免因监管不力而助长不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