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址】虹口区武进路85号(或海宁路100号)(北部);松江区新松江路650号(南部)。另有分院(原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松江分院(松江区中心医院)
【隶属关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3日解放军代表接管医院。1953年1月1日,医院改名为上海市立第一人民医院;1959年,租借北苏州路410号河滨大楼;1960年,原位于武进路85号第五人民医院移址闵行,该地划归一院。1964年改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981年成为上海市红十字医院。1996年医院实行了院址的“三合一”,北苏州路190号及北苏州路410号的全部医疗科室全部迁入武进路85号(海宁路100号)。
【院址】黄浦区多稼路1号(近南浦大桥)
【隶属关系】黄浦区
1904年,著名爱国人士李平书先生目睹当时上海尚无国人创办的西医院,尤其是广大妇女缺医少药状况十分严重落后现实,便与知名西医师张竹君女士携手合作,创办了上海女子中西医学堂,并附设女子中西医养病院,地址在公共租界派克路(今黄河路)。后择定原南市三泰码头积谷仓公地(今多稼路)为医院新址,定名为“上海医院”。
1916年,医院改名为“公立上海医院”;1934年划归市卫生局管辖,更名为“市立上海医院”。后又几度更名,1949年正式更名为“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沿用至今。历史上的“上海医院”是一所具有进步色彩的医院,医院所在地被列入上海市黄浦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1972年-1984年的“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仁济医院)
前身为英国医师兼传教士洛克哈脱(WilliamLockhart,亦译作雒魏林,1811~1896)于1844年2月在上海创建的第一家西式医院“雒氏诊所”,院址在大东门。同年10月迁至小南门外,因专为中国居民治病,“雒氏诊所”改为“中国医院”,又称“华人医院”。1845年再迁麦家圈(现山东中路),并于1846年改名“仁济医馆”,取“仁术济世”之意,亦称“山东路医院”、“麦家圈医院”。1932年扩建后定名“仁济医院”。1952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成立后,仁济医院划为二医附属医院。1966年“文革”期间改称工农兵医院,1972年又改名第三人民医院,1984年恢复原名。
(3)2005年至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院”
【级别】三级乙等
【院址】宝山区漠河路280号
【隶属关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原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宝钢医院”,1978年起筹建,1980年2月正式开业。宝山钢铁总厂(现宝钢集团)曾先后投资上千万元于医院建设、设备购置、医务人员表彰奖励;原宝钢医院也是宝钢的外协医院。
【院址】虹口区四川北路1878号
【隶属关系】虹口区
1922年10月(一说1921年),日本人顿宫宽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1878号)开设福民医院,病床170张(鲁迅先生一直在这里看病)。抗日战争后,原址建立市立第四医院,病床270张;1949年改名为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2000年7月2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合作,成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
【院址】闵行区鹤庆路801号
【隶属关系】闵行区
前身为建立于1904年的“西人隔离医院”,旧址靶子路41号(现武进路85号,第一人民医院北部院址)。1937年底迁至大西路(现延安西路)251号。1939年12月由日本同仁会接办,改称同仁会上海医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为“上海市市立第五医院”;解放后命名为“上海市立第五人民医院”。为配合闵行工业基地的建设,医院于1960年3月25日整体迁址于闵行鹤庆路801号,并更名为闵行区中心医院。
1964年,闵行建制取消、并入徐汇,医院更名为上海市徐汇区闵行医院。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医院又一次更名上海市工农医院。后由于闵行区恢复建制,医院于1985年(一说1984年11月)重新复名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1998年9月,闵行区人民政府和原上海医科大学正式签订了区校共建协议,2004年10月医院成为复旦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1月,升格为三级乙等医院。
前身同为建立于1904年的“西人隔离医院”,于1937年底迁至大西路(现延安西路)251号。1943年被汪伪政府接管,改名长安路隔离医院。1945年9月由国民政府接管,改为上海市立疗养院;1947年又易名为上海市立第六医院。上海解放后,改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1956年5月,迁址北京西路1400弄24号(现上海市儿童医院院址)。1991年5月,迁至徐汇区宜山路600号。六院原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学医院,2002年起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上海市对卫生事业进行新的总体规划,市政府决定在临港地区建设六院东院。六院东院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7.2万多平方米。医院核定床位600张,设计日均门诊量3000人次,学科专业齐全,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已于2012年10月26日开诊试运营。2015年,六院东院划转为上海健康医学院直属附属医院。
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于2005年10月成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奉贤分院,2012年12月成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并于同月通过上海市医院综合评价(评审)中心的三级医院评审。
【院址】浦东新区高桥大同路358号
【隶属关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
1931年7月,杜月笙在高桥公园(今高桥中学)创办时疫医院,设床位8张;同年10月改称济群医院。1935年,迁杜家祠堂左侧平房内应诊,床位扩充到40张,有医护员工14人;1937年8月停办。1938年6月,伪上海督办公署又在高桥公园设市立浦东履仁医院,医疗设备系原济群医院所有。1941年更名为市立高桥医院;1946年由卫生局接管,迁回杜家祠堂原济群医院旧址,改名上海市立第七医院。解放后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易今名。1959年曾一度改名为东风公社中心医院;1961年归属川沙县(现浦东新区)领导,恢复原名。1993年,医院被评为上海市首批“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13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等级评审。2015年9月,医院挂牌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
【隶属关系】徐汇区
1947年,由上海市卫生局拨款,王菊贞捐地,冼冠生、黄金荣等捐款建成上海市第八医院。解放后变更为现名。原属上海县管辖,1988年起划归徐汇区。2015年12月1日,徐汇区政府宣布委托市六医院对市八医院实施全面管理,市八医院增挂“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徐汇分院”的第二冠名。
前身为美国伯特利教会于1920年创办的伯特利医院,院址初在制造局路565号,后迁639号。八一三事变后,医院遭严重破坏;翌年5月,在法租界白赛仲路(今复兴西路)21号设立分院,病床32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业务濒于停顿。抗日战争胜利后,总、分院陆续恢复。1951年8月由市军管会接管,翌年12月总院改名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分院划归市第一妇婴保健院。1957年1月,医院划归上海第二医学院为儿科系教学基地;翌年10月,第二医学院儿科系教学基地移设于新华医院,九院改隶蓬莱区(后南市区,现黄浦区)政府领导;1964年9月再次划归第二医学院为附属医院、口腔系教学基地至今。2014年11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合并,三院成为九院北院。
前身为四明医院。始建于1906年,是由奉化、慈溪等地在沪商人创设的同乡会性质的“四明公所”在上海八仙桥宁寿里开设的一家小型医院。1922年9月迁至当时法租界爱来格路(今桃园路),并正式取名四明医院。1953年3月,市卫生局接办,名市立四明医院;年底改名市立第十人民医院。1960年4月,与市立第十一人民医院合并为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
(2)2003年至今的“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级别】三级甲等
【院址】闸北区延长中路301号
前身为上海沪宁铁路医院,由沪宁铁路局在1910年创办于老靶子路(今武进路527号)。1915年因经费拮据停办。1933年,京沪、沪杭甬铁路局在上海沪宁铁路医院旧址重建上海铁路医院,设病床25张。八一三事变后,迁上海西站(今轨道交通中山公园站)附近,改名铁路伤兵医院。同年12月,医院再次解体。1942年夏,日伪华中铁道有限公司于虬江路重建上海铁道医院。抗战胜利后,改名上海京沪区铁路管理局上海铁路医院。上海解放后改名上海铁路管理局总医院;1950年8月,又改名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1959年划归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翌年,延长中路301号新院舍落成,为住院部;原院址为门诊部。1975年,上海铁道医学院迁宁夏银川,医院恢复为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1980年医学院迁回并复校后,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兼称上海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后为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附属医院)。2003年12月31日,随着铁路企业改革,医院成建制整体移交上海市人民政府属地化管理,成为市卫生局直属医院,更名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