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站里来了一名没上过户口、患有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交流、已离家数十年的走失人员,如何帮助他寻亲?很棘手,但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有一套高效的办法——“321”寻亲工作法,2019年以来,已成功帮助800多名受助人员寻亲返乡。
在该站寻亲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受助对象家人送来的锦旗和“寻亲成功案例档案”。墙底下的茶几上摆放着受助人员的手工制品,洁净而温馨,充满希望。
部门联动,创新探索立体寻亲模式
工作室主持人刘盛福,一个38岁的精干小伙子,自从2011年大学毕业就扎根救助寻亲工作,如今已有13个年头。
“方言听不懂、不会写字、采集血样和人脸信息查找也未能成功、走失多年家里人已经放弃寻找……”刘盛福说,此前十多年的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毫无线索的受助对象,工作人员只能在一次又一次耐心沟通中,根据受助对象的口音特征及是否认识小麦地、苹果树等等,不断缩小查找范围。
从大海捞针找线索寻亲,到成功助力返乡,有的受助对象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有的却需要十几年甚至更久。在这个过程中,深圳市救助站专业寻亲队伍探索出“321”立体寻亲模式。
案例:
少小离家老大归,打通四十年寻亲回家路
今年10月,离家40年的徐先生(化名)终于坐上了回家的高铁,见到了失散已久的亲人。1984年,徐先生离开家乡外出务工。不曾想,和家人这一别竟是40年。
2011年8月,徐先生被市救助管理站救助,那时的他行为异常,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无法正常沟通,不能准确说出个人身份信息。市救助站迅速启动身份快速查询机制,然而,一番努力后却查无此人,随后,徐先生被安置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康复治疗。
与此同时,刘盛福为他建立了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档案,长期跟踪,定期与他接触交流,耐心采集叙述内容,仔细分析地名、人名、口音等关键信息。在漫长的沟通陪伴中,刘盛福与徐先生逐渐建立起了信任关系,并成功挖掘出了他的深层记忆。一次聊天中,徐先生歪歪斜斜写下了一个人名和一个街道名。
根据徐先生写下的线索,寻亲工作人员借用公安科技手段,通过大量数据的碰撞比对和研判分析,比对出姓名为徐达(化名),户籍地址为浙江省兰溪市,与受助人员徐先生的自述信息高度吻合。他们立即与当地救助管理站联系核查。经核实反馈,当地一名失踪人员与徐先生高度相似,但由于失踪多年,徐先生的大哥无法从照片中确认是不是自己失踪的弟弟。为确保徐先生身份信息的准确性,深圳市救助管理站联动兰溪市公安,采集其哥哥血样进行DNA鉴定。
漫长等待后,DNA送检结果传来,确定受助人员徐先生与其哥哥符合全同胞关系,徐先生的身份得到了确认。
同月,12年前走失的小海也找到了父母。2012年,小海(化名)在走失后被送到市救助站。刚到救助站时,小海精神异常且身体瘦弱。在市救助站的日子里,小海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他渐渐长得又白又胖,个头也高了很多。尽管身份查询困难,刘盛福和同事们并未放弃,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寻亲信息,积极与公安部门合作,将小海的信息录入全国打拐DNA数据库。
经过12年的努力,2024年10月,警方传来好消息,湖南邵阳籍一对夫妇的DNA与小海成功匹配。经过再次核对,确认了小海的身份。返回家乡后,小海的母亲委托救助机构送来锦旗,并发来了全家团圆的照片,表达了无尽的喜悦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