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家靠技术起家的无人驾驶公司而言,选择可落地场景的是一件优先级非常高的事。张德兆表示,技术公司的商业化落地至少要考虑4个方向。
第一,技术可达。在确保没有安全员的情况下,运用无人驾驶大脑的车辆仍能安全运转,不会出现事故;
第二,市场空间大。在张德兆看来,任何一个场景,从开始立项到最后的量产,一家公司需要投入的资源都相似,这要求公司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产出最大化的市场中;
第三,法律允许。自动驾驶公司要在目前法律框架下允许商业化经营的地方投入精力。如果目前的政策只允许测试,示范等,其投入产出比低,不值得公司大力投入。
第四,与合作方成为合作伙伴,而不是让他们产生危机感。智行者一直只坚持做自动驾驶的大脑,坚守技术关。
为此,智行者制定了三大产品线:智慧生活、无人特种车、智慧交通,前两个是智行者的两大粮仓。
第一个粮仓是智慧生活的代表场景无人环卫车。智行者推出的蜗小白清洁车已铺设上千个服务点位,可以在20余省实现路面清扫、洒水、垃圾收集等工作。
此外,智行者还布局了无人驾驶巡逻车,拿下100+台订单,这也是国内无人驾驶巡逻车场景首个超百台订单;智行者还参加过抗疫活动,保障武汉火神山医院的消杀工作。
在另一个粮仓——无人特种车领域,智行者目前估计已经占领了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然而,要做无人特种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一方面,特种车对技术要求高。相较于车规而言,特种车需要适应波动范围更大的温度差、防电磁干扰等。与民用车不同,特种车要过水坑,翻壕沟、爬山等,识别三维场景。这些地方往往无法提前拥有高精度地图,只能靠车辆自身感知,作出判断规划路线。特种车还有一个特殊点,万一被劫持了,还需要具备自主智慧,能够自我毁灭……这些都让算法研发难度成倍升级。
另一方面,特种车对企业资质要求高,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都有一定的门槛。而智行者资质齐全,一直立足于国内业务。
至此,智行者建立了“农村”的环卫车和无人特种车的“两大粮仓”,但其最终的目标是攻入“城市”,进而“统一全国”,智慧交通领域的Robotaxi当然也是一个不能放过的场景。
12月21日,智行者与T3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探索Robotaxi落地创新模式,并将生产的首批Robotaxi正式交付给T3。据悉,这笔订单超过100辆,也是目前国内自动驾驶公司拿下的单笔最大数量的Robotaxi订单。
在跟T3的Robotaxi订单合作中,双方推出了一个新模式:“自动驾驶+正常驾驶”双线齐发。即在指定自动驾驶测试区域采用自动驾驶,超出该区域的其他区域则由安全员担任驾驶司机接手驾驶权。
在他看来,这一模式突破了Robotaxi落地的难点和痛点,既利于Robotaxi的更大规模落地,也能为无人驾驶企业反馈更多、更丰富的数据,反哺自动驾驶算法的提升。
2021年是智行者在商业化上的丰收之年,其收入比上一年增长2倍,自动驾驶大脑的价值正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