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创基金理事、水平线设计品牌创始人兼首席创意总监
致力于研究中国文化在建筑空间里的运用和创新,以个性化、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设计理念,以全新的视觉传达来解读中国文化元素。
在作品中,将“当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共溶、共生,以此作为设计语言用于空间表达。从传统与当下的共通、碰撞处,找寻设计的灵感;在艺术与生活的交错、和谐处,追求设计的本质。在历史的记忆碎片与当下思想的结合中,寻找设计文化的精神诉求。
水平线设计是中国当代设计的代表之一,拥有多名优秀年轻设计师的国际化团队。自2003年成立至今,水平线设计始终秉承创新精神,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开拓深耕,竭力为业主提出设计与工程方面的最佳解决方案。
在设计中,「水平线设计」善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更多可能性,赋予每个设计以鲜明的个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水平线设计通过对东方传统文化、艺术与哲学等方面的提取和运用,配合数字化分析工具和国际先锋的设计方法,致力于创造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巅峰设计。
01、
上海章堰文化馆
修复、保留,从内部生长而出……如果是总结,章堰文化馆便可以就此总结了。我很喜欢“生长”这个词语,过去未来及现在都可以被囊括在其中,包含着除开“生命”本身的等等引申义。
石拱桥、城隍庙、灰瓦白墙——这是个传统到一定层面并且本身就拥有完整意境的外环境,似乎很应该按照常规的手法,从对象符合观念的方式去理解和构建新的存在。但同时也可以换个角度,回到先天结构,回到人与天地本身,借助外界所获得的感觉经验、直觉、印象等等,将人面对这片土地时的种种情感现象融合,从主体建立起客体,由客体承载起主体。
02、
西塘nra良壤酒店
应该说几乎每个同行、媒体人都曾让我比较西塘nra良壤和阳朔Alila之间的异同。时隔三年,苟日新日日新,身体内部细胞们都更新了将近一半,总会有些类似于“风格”或者“手法”的东西还是延续下了的。但,的确是完全不同的。
我最喜欢的应该是门口的朦胧感。这处应该是“果”而不是“因”——城市主路转村道,右拐不远进入,心理还没有缓冲便需要见面,不够含蓄。于是就有了门口那弯弯折折的非文化物质遗产竹编隔断出来的小径模式,那是却扇诗。
入住通常是下午,彼时的光会通过内部的水池庭院,经过风的折射,自西边散落进大堂迎客。那种需要在不经意间调节了瞳孔大小转换后的心情,会静,会安享于那一刻。空间里明亮,但又不太过于明亮;竹篾间的空隙和花纹细致,但又不过于繁琐;可以留意到并欣赏通道中间的古董隔断,也可以完全不……我一直喜欢那种舒适的恰到好处感,没有任何的负担。
晨起后,光会从东边大堂朝内转入,与清风契,或伴鸟啼。又或者自然醒来已近午时,树影时晃,枝条载荣。不管走了多少次,我仍然很喜欢在那明暗关系中穿行,不经意时的一抬眼,很有种岁月感在其间。
或许有人会奇怪于建筑外形的常规,这符合着当地要求的江南风貌,与整个西塘古镇相呼应。人与大环境的关系一直介于“适应”与“改造”的意图之中,建筑得兼顾。在内部场地中有五个深色盒子,不同长度地坐落在水边,与室内、景观相统一,于建筑主体中分离,自成体系,形成了一种具有当代感的视线关系,并与古亭间形成轻微的视觉上的对抗。与此同时也界限出了“游园”的路径以及动线,包括光的进入、变化模式。彼此相望,独立存在,又相互映衬。
这几处空间情境的设定,或者说意图营造的,其实是种较生活之上的更具有仪式感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延伸同时暗示了其内部与外部,将五个盒子位于一个更大的背景当中,并不需要孤立地去感受。那是一个综合纬度,于平面上下之间跃迁。如果说水平方向代表着人平日里具体行为的常规,那这些个高低错开的综合平面则共同组成了一个更为立体的空间模型,衍生出了别样的可能性。
水景的距离也是恰到好处的,虽浅,但仍有种宏大且浑然一体的体验。风皱时反而更有种时光凝聚感,恍然间不知道身处何方,只觉得江南以及江南本身所代表的一切美好属性都在意象中待感知、待触碰,又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只在日光翻起的白边上,眯了眯眼,笑了笑。
到了夜里,灯光会加入进来。每晚整点两场不长的灯光“秀”,恰到好处地捕捉了内心的敏感。如果说白天里的良壤是日常美人,那夜晚,则是带妆的。我一直很喜欢灯光下的场景,人会被晕染,心境会变得更微妙。那是种单看照片或视频不足以领会的别样美感,需要参与其中,需要身临其境。
未来会随时光老去的原木色亭应该会是酒店里最恒定的观察记录者,如果有延时摄影,可以看到天色在变云在变,水波在动人在动,唯亭是静止的,是风景本身,又承载人情。夜半时,可以听见人与人的私语、人与境的对话,还能看见物和时空间的关联。将传统建筑与当代生活榫接在一起,古今碰撞的同时,又呼应了地域感。在此处上演过不止一次的“游园惊梦”,亭是载体,又是主角本身。亭内可做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四周花明月暗,衣袂色彩明快翻飞,池里或有容颜倒影,亭中央音节谐婉,随着水面流淌开去,拍击回卷渐散……好时节,像极了好梦里的场景。
其实格物,本来就可以解读为以己身来观物,或者以物来证己身。“良壤”应该是呈现最多当代艺术的酒店之一,是三十五位艺术家原作的最佳承载处。每一处的陈设艺术品,都有着各自的生命,在“良壤”中盛开绽放着。所有艺术品在契合酒店的同时并散发着各自气场与魅力外,也体现着一部分人群的审美以及想营造的心境,还代表着此时此刻这个时代审美所凝练所积淀出的独特力量。
良壤不仅仅是酒店,还包含着两千亩地的有机生态农庄,是致力于农业、加工、零售餐饮再到文化的整体事业模式。而有机,本身就是一种包含衣食住行的生活美学方式。
三年多的总过程中,与良壤朱树磊先生、建筑师李以靠先生、景观设计庄镇光先生、艺术总监丁乙先生、灯光顾问Martin先生、花艺师上野雄次先生等优秀的团队及个人配合十分愉快。特别是朱总,沟通过程中居然没起过一次争执,光这一点,大概就已经是最符合每个设计师理想的甲方了。我们从美好的过去延续到美好的现在,并且已经展望了美好的未来。
很高兴参与到中国本土管理品牌的优质酒店中。良壤酒店,是民族品牌的一种美好可能性的成功尝试,良壤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可能性。
03、
广西阳朔Alila酒店
我去过很多的度假酒店,看过很多的好风景。糖舍的地域完整性、丰富多样性,再加上独特的历史背景、感情因素,在我看来,其很是具有稀缺性。
糖舍本身有着旧厂房、工业元素,整体力量老的很雄厚。很需要在旧的空间里借当代性去碰撞出新对话,产生新能量。于是有了红大堂、金书吧、蓝酒吧,钢板锈色餐厅……每个空间里都有种强烈的颜色,将艺术性做到极致,与无法大改的老房子形成对抗、达到平衡,变出生机,将记忆海马体内部增益成长期且更加有趣的层面。
曲得合韵,老房子体验,新房子舒适。当然这更是在强调历史客房有种更深刻的体验,有着特定位置的悬窗和风景,有特殊营造出的气质和感情。新建筑中的房间内饰很柔和,整个空间气质很细腻温软,有种轻松爽朗的少女感。洗手间的浴缸有一面石头的墙,那些被切成不规则形状后再砌成的当地毛石,除了功用外还体现着度假性。床头有桂林山水图样的浮雕,很接地气。这种装饰性的渗透需要设计把控,不能少不能散,还不能腻。
大抵度假时的视线都是平铺及向上的,于是别墅中的天花很不同,墙上则极简的干净。内里有阳朔的麻绳,交织成不同的纹路;还有如中国画般的摄影,水墨的很清雅,其后另有玄机;再有当地的石材,处理的很呼应地域关系……在里或外都可以听雨看树闻香。舒适度和当代性的结合是基本要考虑的,空间的在地性的应用也是要考量的。我们将老糖厂窗户上的旧图案提取,把在当地随处可见、和阳朔路边马路牙子同根同祖的石材,运送到外地加工完了再运回来,从SPA铺到客房再到别墅,这个图案贯穿酒店各个区域。
其中散挂着的以糖厂为主线的画,是个几十年的家族故事,由艺术家刘传宏创作。接待大堂的三幅装置,回应桂林山水,再分别与老糖厂、新建筑对话,由青年艺术家吴蔚订制而成。还有书吧的冥想者,餐厅中分开两组三代五口攀岩、眺望相应的雕塑。还有各处的阳朔及老糖厂本身的历史照片……这些都在讲述老房子的历史故事,老建筑更新改造成公共区域应用的故事,新、老建筑相互对话的故事,还有其中的我们自己正在书写着的故事。艺术及艺术品代表着对文化的理解,这些收藏是可以近距离看细细品味的,代表了业主自身的价值观。同样的价值其实还隐藏在了许多细节上,例如在SPA门口的北魏年间雕塑,大堂吧低调挂着的当代艺术家江大海的绘画,餐厅里手工制的蚕丝灯罩等等,这些都体现着糖舍本身的定位。
在那片用倒影连接新旧建筑的水面上,还伴着两旁的青山,整个糖舍看上去很美很轻盈,配着清早或傍晚时的天光和将熄或初亮的灯光,仿佛入画,呼吸时都会清澈许多。我们为这角度预留了最佳拍摄地,在那里看出去,刚好是老房子展开的画面。入了夜,那个水景里没有灯,水面上也没有灯,房间的灯点映在水面里,刘三姐的灯光一缕一缕亮在天空上。一边水面,一边草地,桂林的山被在半腰上打着光,整座整座地像飘在半空中,几近魔幻,任万物兴现。
场所可以支配事物,可以主导心境。我很喜欢工业遗迹条件下的朗姆酒吧。将不同形态但同样舒适的座椅融入独特的空间特性中,成为那些旧阶石的一体,于是内里的酒也容易激发预设的情感反应。SPA建筑外观改造于老的储藏空间,是个旧罐子,这应该是全场最呼应糖舍本身属性的地方。天气晴朗的时候,阶梯边上透着光,连接了数百个明亮的孔洞,各种光斑和阴影汇集一处,与水泥一同铺成了条旋转状通往胜境的路。内里可以体验到喀斯特地貌溶洞中的特殊性,也可以感知到光的能量,光的流动。像万神殿。
露天电影和芦苇是我儿时的记忆,于是在场地上实现了。泳池虽然因为安全系数的关系最终没有无边界,但在漓江的边上与青山白云亲近,也是极具记忆点和仪式感的。其与那片山水,与整个糖舍融合,将两旁的老水泥桁架做为了远景近景与层层递进的媒介,似不期然而然,呈现的很恰当。
琚宾于北京2018.01.17
04、
广东省深圳市东西小院
“东”“西”是个好词,含方位代五行,囊括空间概念、文化属性,还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人、事、物……这次刚巧也是两个字的餐厅名,是好友晓昱起的,而这地方,也就按照这名字生长了出来。
素竹栏杆,暗沙庭院,五人合抱粗的大榕树伫立眼前。这是进入后的确切模样,当然这景象站在做旧的「东西」钢质门牌外也能隐约瞧得见。无论进来多少次,我仍然喜欢这竹钢做的入户装置的门,镂空、曲折,不强硬不生分,不刻意制造距离感,于是广纳各种气息,于是更能通幽。上台阶的老石头是别地里寻来的,当然铺路的也是,中间会有那么几块因为有着矿物的关系还会有着细碎的安静的反光。
榕树很适宜在赤红壤上生长,但长的刚刚好还和院子配搭的刚刚巧的这一棵,的确是更应该赢得更多喜爱的,而事实上,整个空间的平面布局、动线都是源于此树。钢板包边的台阶围着树一级一级地漫下来,内里盛满着黑沙,像缓慢流动着的水,将「东西」里的风景荡漾的很好看。
我对夯土墙一直有感情,除却暗含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生态环保、防水抗震、耐久等等外,主要,还好看。这是能与空气同呼吸与时光共韵律的材料,摸着「东西」的外墙壁,我能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力量。
「东西」不仅仅是字面意思,其就是分为东和西两边。除了东学西渐,还能在东西对景里将东边的透漏玄机和西边的建构方式来东张西望。
手工门把手是特意定制的,墙体内镶嵌的光条是体现与打破常规韵律的关键,内里或外部的各种装置是根据空间关系所需,转化成为艺术视觉的动因。还有看着随意实则根据美学拼贴的墙面模式、裸露了单肩没收口的柱子、灯的形状和灯上面缘于基弗展览的树枝……我很喜欢这些小细节,所有的感受都是源于对设计对生活的热爱。体会这从东到西的丰富和小中见大的视觉经验感受,或许会惊讶此处仅仅只有一百平米的面积。
凿石板为屏山造境,风斜雨细岭南。勒杜鹃怯怯地只开了几朵,在一旁静静默候,爬藤初到,还没放开了生长。倒是山下方老瓦空隙间的杂草很开心地随意伸展着,像一畦畦微缩的田地。树脂做的透明半透明的山在延绵在一边各种远近地起伏着,呼应着前后。智能化设计后的灯光打下来,围了个圈,将柴窑烧的粗杯子、各式素胚或描金的大碟小碗的都收拢了进去,燃久了的烛芯欢跳着,映得那些简单式样的器物很是精致。桌上的脸也都被这些光柔了肤美了颜,不论性别或关系的亲近疏远,都觉得特别的顺心、养眼。我很喜欢这些对末节的照顾和人文关怀,觉得这是好设计成立的前提。
直径一米二的木头是有点难得,尤其还有着四米的长度。但既然已经是木头,让其继续生长在空间里,也算是对生命的另一种致敬。宾客伴着这大树干两两相对,将自身融进风景去温润了空间,继而形成能量场。我喜欢这个空间可能更多一些,因为那循环的水景是一层一层递进的,水是一叠一叠落下去的,水波套着水波晃着灯光和夜色,像停止了的时空又像无所住的心。茶色的有机玻璃和灯一起悬在桌子上方,映出那池那水,聊的久了一时恍惚,有些分不清上下。皮革和大理石借用铜去来搭接软硬之间的关系,是种很和谐的组合。入口处绷着双层纱的隔断将人影配出了旧画卷的观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面孔隐去,万物兴现。
「东西」两处呼应中又各不相同,近庭院的两处茶台各有风格,情境的营造也是各有定义,但想表达并体现的是同一种人与境的共处艺术,一种在世间“顺人而不失己”的心境,一种富足且有积极倡导意味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冲到恰好的茶中、服务人员特别订制的香云纱衣角中、食材品质的把控中、艺术摆件的选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