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过度自信效应请对所有预测持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这些预测是由所谓的专家们作出的时候,请在筹划任何事情都从悲观的角度出发,作好最坏的打算。
4)从众心理是指这样的心理,越多的人认为一个想法正确,这个想法就更加正确。就算有5000万人声称某件蠢事是对的,这件蠢事也不会因此成为聪明之举。不知道旅游中的集体购物现象算不算?
6)互惠偏误我帮你,你帮我。在一开始就该拒绝别人的小恩小惠。先赠予,再索取,这种温和的敲诈,在经济界广为流行。难怪超市中经常会有人让你免费品尝食物。先让你品尝,你就会感觉亏欠,很快就会购买。
7)确认偏误之一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也就是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要格外小心,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强制自己用小本子在30分钟之内记下这些“特殊的情况”。在动车上用这里提到的“2、4、6”序列规则的小游戏测试了3位同事,果然人类的思维很容易进入这种确认偏误,当得到几个正确的猜测后,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只有当你多找出几个不符合规则的数字后,才能找到答案。
“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学生们可以猜很多次,每次可以得到提示是符合规则,然后学生要说出这些数字的规则,但只有一次机会猜测这个规则。”
9)权威偏误--你为什么该藐视权威不管什么时候遇到一位专家,都要设法向他挑战。对权威的批判性越强,你就越自由,就越相信自己有更多的能力。
10)对比效应--你为什么别找模特儿等级的朋友一起出门事物的价值该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不因为和其他事物对比而改变。
14)事后诸葛亮偏误(hindsightbias)--你为什么应该写日记事后回顾时一切都显得是可以理解的、不可避免的。但是世界是不可预测的。请你记日记。请你写下你的预测——有关政治、事业、体重、股市等。请你不时地拿你的记载与实际情况相比较。
16)控制错觉--你实际控制的少于你以为的控制错觉就是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在赌博时用左手大力地扔出骰子?真的管用吗?在曼哈顿横穿街道时,人们会按一个红绿灯按钮。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一个不起作用的按钮。事实证明,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红绿灯前的等待。
17)激励过敏倾向--你为什么不该实际开销值钱给你的律师人们是对激励做出反应,而不是对激励背后的目的做出反应。鼓励捉到死老鼠的政策却让人们养殖老鼠。
一则小笑话:投资大师查理走进一家渔具店,突然在一个支架前停下,拿起一只一闪一闪、引人注目的颜料钱包鱼饵,问店主:”请问,鱼类真的会喜欢这种东西吗?“店主笑笑:”查理,这玩意儿我们可不是卖给鱼的。“
18)回归均值--医生、顾问、教练及心理治疗师的作用令人怀疑极端成绩与不太极端的成绩总是来回交替,有些措施可能并不真实有效,只是自然波动而已。去年业绩不好,请了个顾问,今年业绩恢复正常了,是不是真的起作用了?还是回归均值在起作用?
19)公地悲剧--为什么理性的人不去诉诸理性凡好处归个人而成本由集体承担的地方,就潜伏着公地悲剧。一处公共场所,希望通过教育、启蒙等手段来呼吁社会责任感来解决公地问题是不可能的。解决方法是公地私有化或加强管理。
20)结果偏误--切勿以结果判断决定“成功猴”的故事说明:我们倾向于以结果判断决定——而不是当时作决定的过程。这种错误又叫史学家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