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企业家陈光标受到来自《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华夏时报》的一系列质疑。陈光标轰轰烈烈做慈善的高调似乎出现了杂音和颤音。综观各位记者的报道,陈光标确实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但不缺少乐善好施的证据。众多好心人认为,这将是陈光标的危机。但更重要的是,这会打击其他有心为善的富豪的积极性。其实,它们是多余的担忧。这些讨论不仅是陈光标的大幸,也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大福。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先前,众人担心社会跟风高调行善。事实表明挨饿的人还有很多。现在,有人顾虑此举可能鼓励富人由高调行善转为低调行恶。这也是杞人忧天!陈光标过去不能成为,现在和将来也不是行善标杆的“楚王”。社会有一万八千人众,就有一万八千种慈善修行的法门。张扬和低调的善举之间既有风格的不同,也有对生命意义理解的差异。我们不知道静寂是什么声音,但知道锣鼓能喧闹,所以青烟有缭绕。有人实施“行善为了经商”的策略,就一定有人追求”经商为了行善”的哲学。如果从此以后,有人更加低调谨慎地行善举、惠众生,他们和陈光标一道,丰富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光谱,鼓励人们多元思考,多元行动,独立特行,兼济天下。其单独个人行为不必尽善尽美,其系统集成却自然和谐一致。这对于中国社会宽容、多元文明有机体的滋养效果不可谓不大也!
三位报社记者不愿意人云亦云,不囿于“不以一眚掩大德”的文化思维惯性,展开前后百里,内外数十人的调查研究。值得尊重,应该推崇。一个社会,每个人忠实于自己的专业道德,执著地行使着公正、透明的职业判断,无惧为暂时的麻烦制造者。累积这样的人和这样的行为,我们就不必担心“假陈光标”的出现了。他们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守望者。
最应该高兴的是陈光标。没有这样的经历,陈光标可能变成了“陈光标”,一个无真实意义和血肉之躯的符号。没有舆论的砥砺,陈光标只能在一个层面做量的增减,无法超越“物质行善”的阶段。现在,漩涡中的陈光标不仅自己有了反思的机会,而且可以升华到下一个阶段,把行善变成自觉的选择。以宽容和耐心对待社会反面的看法,陈光标便能扶摇直上羊角,顺风借势获得更加辽阔的心理和精神空间。这可能是凡人行善举之时永远不会事先料到的崇高回报。
对于全社会“漠不关心”慈善的芸芸众生,它又能结何善缘呢?改变非黑即白的思维,这是陈光标现象最大的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