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公开征召正宗方言发音人》追踪
【一问】
为啥兴师动众?四川方言保护迫在眉睫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四川丰富的方言,是构成巴蜀文化多元性的重要前提。”省语委办公室主任苏萍说,鼓励使用普通话,同时也应该记录和保存方言,二者是并行不悖的。
“方言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保护方言资源迫在眉睫。”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周及徐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说,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成都和外界的交往急剧增多,加之广播、电视的普及,以及普通话的推广,成都话语音在20世纪中、前期那种相对稳定的局面被打破,比如称呼地板为“地枕”,这种发音只有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成都人才记得了,再如以前念“gaiji”的“阶级”一词,在年轻人中已经逐步演变为和普通话相似。
四川师范大学袁雪梅教授和所在团队,曾在省内开展过面向15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语言使用调查,在成都受访学生中,15%认为使用方言会受到别人讥笑。
【二问】
谁来代言?本人祖辈三代及配偶均为本地人
“保护工程成败的关键在于发音人的遴选。”苏萍说。
四川省从符合条件的地区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调查点91个(县、市、区),其中国家课题调查点33个,四川省级计划调查点58个。
以国家调查点为例,需要在每个调查点征集多类方言发音人。第一类是老年男性:60岁-65岁,老县城人1名;65岁以上,乡镇农村人员1名。第二类是老年女性:60岁-65岁,老县城人1名。第三类和第四类为青年男性、青年女性,25岁-35岁,老县城人各1名。此外,还征召口头文化发音人和俗称“川普”的地方普通话发音人,年龄、性别不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调查的侧重点不同,省级点的征召对象仅为65岁以上“老男”。“发音人要能够说纯正的本地话,声音洪亮清晰,目的是力求发音地道、准确。”袁雪梅教授说,无论是在国家点还是省级点,应征者还需具备较苛刻的其他条件。如老县城发音人需在老城区出生和长大,12岁以前没有离开过本地,未曾在外地常住,能说地道方言。此外,家庭语言环境单纯,本人祖辈三代及配偶均为本地人,且无在外地一年以上生活经历。鉴于学历太高可能更多接受普通话影响,这次要求文化程度为小学至高中(中专)。
【三问】
如何实施?纸笔记录+录音录像
调查是一项标准化工作,需严格按照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写的《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调查手册·汉语方言》进行。
以“老男”为例,调查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口头文化等。语音包括1000个字,如“多”“夏”“个”等。词汇包括1200个分类常用词,如表示天象的“太阳”,表示物象的“灰尘”,表示称谓的“伯父”等。语法包括50条语法句例,如选择问句,“你吃米饭还是吃馒头?”口头文化则包括讲故事等形式。
大部分内容既需要工作人员录音录像,也需要纸笔记录。以语音调查为例,例字后面分别需要用纸笔记录声调、声母、韵母。记录时,提倡使用通用的本字,如苞谷应为包谷。对于无法找到本字的可使用俗字,如四川话中表示身体瘦小的“lang”可记录为“身+小”。“严苛的条件是为了对历史负责。”项目专家说。为保证录音质量,调查手册对录音设备的型号和背景噪音分贝数都有明确要求,甚至禁止开启空调,否则可能因为音质太差无法通过验收。
正式发音人音像资料采录验收合格后,会作为本地方言资料进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并通过互联网面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正式发音人由此成为本地方言的形象代言人。(记者钟振宇江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