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咖啡馆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人们也早已不再满足于“千店一面”的连锁咖啡馆。在设计方面独具匠心的主题咖啡馆,因带来不一样的消费、社交体验,越发为人们所青睐。
不精致,更像是个修车铺
在东伦敦的OldStreet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子。黑色的大门半敞着,门上用油漆刷了几个复古样式的大字:“Lookmumnohands!”院内就是当地鼎鼎大名的自行车主题咖啡馆。“Lookmumnohands!”的意思是“看,妈妈!我会脱把了!”,让人不自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骑自行车的少年因成功尝试了双手脱把而洋洋得意,正向妈妈炫耀。看到这个别致的店名,很多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带着好奇走进去。
若是第一次到访,内部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觉得,这里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咖啡馆。有人在修自行车链条,有人在做咖啡拉花,还有好多人盯着大屏幕,喝着啤酒、吃着饭。但屋内满墙的海报、宣传招贴、明信片以及各种书籍、杂志,还是“暴露”了这家店的主题——自行车。
撑起这家自行车咖啡馆的共有3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咖啡馆老板列文和金融从业者马修是邻居,自5岁起就在一起骑车上学。到伦敦工作后,两个人还是会在周末相约一起骑车郊游,之后又认识了修车师兼车手山姆。2013年,马修遭遇公司裁员,列文的咖啡馆又被一家大型超市挤得关了门。就这样,他们之前一直想开一个“可以看环法自行车比赛的地方”的梦想有机会实现了。
咖啡馆开张后,3位店主认为这不应该是一个“只为了讨好某类人的地方”,它应该保持一种敞开的姿态,欢迎路过的人都走进来瞧瞧,哪怕是坐在最里面的沙发上发发呆也好。这些年,咖啡馆内举办过新书签售会、电影放映会,甚至编织手工课。但最频繁的还是定期举行的自行车修理课和环法、环意等自行车赛事的直播。马修认为,球迷在看比赛时总能聚到一起,是时候让自行车爱好者们也能有一个空间一同欢聚、看比赛了。
在德国、比利时、丹麦、瑞典等国家,类似“Lookmumnohands!”这样的自行车主题咖啡馆还有很多。比起品尝特色咖啡,顾客们显然更期待的是走入一个属于骑行爱好者的空间,与其他人聊聊天。这些店铺往往没有精美豪华的装修,有的甚至有着高高的天花板和更大的空间,墙上挂着各种形状的自行车车架——活脱脱像一个修车店。但正是在这样的空间内,骑行爱好者们既可以坐下来歇歇脚、喝杯咖啡,又可以修车或是挑选几个自己喜欢的配件。有的咖啡馆因聚集了许多骑行者,甚至还举办了自己的骑行比赛。
对“细节控”来说充满惊喜
以魔法世界为主题的店铺,内部自然充满着魔幻气息。“细节控”会发现,这家咖啡店内处处是惊喜。首先,一进门就能看到左手边墙上巨大的“预言家日报”的海报。走进去之后,能够看到一面摆满了各种巫师魔杖的装饰墙。点单的时候更加令人兴奋,因为菜单上提供的咖啡、果汁、奶昔都有了魔法世界的名字。最有趣的是,当人们想要连接店内无线网络时,会看到店主特意将密码设置成了电影中“悬浮咒”的“咒语”——“WingardiumLeviosa”。
实验室用具调配出来的咖啡
打造特定的场景,也成为一些主题咖啡馆吸引客人的法宝。
泰国曼谷有一家以实验室为主题的咖啡馆PourOverLab,店内摆放着各种科学设备式的咖啡壶,令人称奇。店主开店的初衷是希望每个客人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酿造设备品尝到不同的口味。即使是使用同样的咖啡豆,也能喝出不一样的感觉。顾客可以到这里感受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咖啡调配技术,就好比踏入专业实验室一般。
店内从布置装饰、工具用品到员工制服等,都参照实验室化验所的风格。菜单被设计成实验室化验报告,咖啡豆也以实验室容器装着。点好咖啡后,身穿白袍的咖啡师便会在其咖啡吧台即实验桌,拿出试管、不锈钢盘等实验室用具,在顾客面前调配咖啡。
当然,顾客最后喝到的不是实验溶液,而是货真价实的咖啡。店内的咖啡豆品质有保障,来自印尼、哥伦比亚、巴西等产地大国。这个“实验室”还会不定期地举办咖啡培训班,让有兴趣的客人学习制作咖啡、认识不同的豆种,完成课程后还会获得证书。
同样在曼谷,还有一家办公室主题的咖啡馆,距离曼谷唐人街不远。站在路边看,这间咖啡馆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公司,并没有什么亮眼的装潢,走进去却是别有洞天。
都市人群向往的“第三空间”
人们为何喜爱主题咖啡馆?
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阎峰看来,独立的、主题性的咖啡馆和独立书店一样,对一座城市而言至关重要,关乎着城市的美丽与自由。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很多人熟悉的这句话,表明了咖啡馆在当代都市生活中的意义。阎峰提出,这里所说的咖啡馆是独立而非那种随处可见的工业化连锁店铺,因为它们更能承载都市青年忙碌嘈杂生活中的浪漫情怀。
独立的咖啡馆随物赋形、不拘地理地貌,与周围社区结为一体,和当地人的生活密不可分。连锁咖啡馆多是工业化机械复制,找不到源头,缺少哲学家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品原作天然具有的“灵韵”。
阎峰表示,独立咖啡馆的精神内核,学者们总结为一种“第三空间”理论。最早提出“第三空间”概念的,是美国老一代社会学者雷·欧登伯格。他指出家庭是第一空间,办公室是第二空间,购物和消费场所则是第三空间。这是一种社会化空间规划和分配思想,还没涉及城市精神和文化层面。到了美国新一代学者爱德华·苏贾,重提“第三空间”概念并赋予了新内涵。他的“第三空间”是指既不等同现实,又不是纯粹幻想式的乌托邦空间。“第三空间”是现实存在,但包含和现实生活秩序不全相同的梦想和异质化空间。在此空间,人们暂时躲开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的侵蚀,去权力化、去等级化,彼此可以自由交流。
所以,“第三空间”的意味,就是下班回家进家门前停留在车库的短暂时光,也是挤进夜市的嘈杂里无人认识的放肆感。独立的主题咖啡馆正如独立书店一般,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三空间”,提供了一种自由而美丽的人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