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模式”打造城乡双向奔赴新空间
2023年11月,在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指导下,由都市农园经营主体、科研院校、金融机构、主流媒体、社会组织等,在自愿基础上组建了南京都市农园联盟。依托联盟内江苏省农科院、省农学会,以及南京大学创意农业研究院等单位组成了跨部门跨学科的专家团队,在种植、产品、活动等内容上为各都市农园基地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极大提高了基地的产品竞争力。
通过都市农园“南京模式”的探索,田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真正的城乡融合发展应该是实现市民与乡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截至目前,南京已培育都市农园基地15家,基地类型日趋丰富多元、配套设施日臻完备完善、休闲活动愈加缤纷炫目。各家基地累计招募都市农园会员556组,出租菜地约35亩,增加营收达1376万元,不同程度地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就在刚刚过去的天猫双11,南京市农业农村局联合阿里资产拍卖平台开展都市农园线上菜地挂拍活动,成交10块菜地,围观人次近2万,进一步扩大南京都市农园宣传面,为南京及周边市民打开了一扇通向“宁”的农夫生活之窗,让更多久居钢筋混凝土森林的上班族切身感受都市农业的焕新魅力。更向全省乃至长三角都市圈展现了城市农业的另一种可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有“颜值”更有价值
来这里沉浸式体验“向往的生活”
场馆中间种植区的三株藤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可不是普通的葡萄藤。”休闲农业研究所李凡凡副研究员说,都说“一个藤上七个瓜”,虽然只有三株,却结着九种不同品种的葡萄,既有省农科院自主培育的品种,也有我们常见的主流品种。配合旁边的可互动、模块化、可迭代的葡萄知识时空隧道和“葡力”主题小屋,为现代都市农业科普场景构建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也为科普效果评估研究提供试验场景。
此外,场馆内还为来此参观借鉴的经营主体设置了都市田园休憩区和交流区,既能让市民们体验“向往的生活”,也能让都市农业经营主体们有所收获,有“颜值”更有价值。
“建起来”更要“跑起来”
赋能助力都市农园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联盟会员的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客源引流、媒体推介、科技支撑等已经成为都市农园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打造多业态全产业发展,同时因地制宜,精准服务消费者,避免同质化经营也是都市农园发展中亟待提高的能力。
“周末农场里热闹非凡,但一到工作日生意就冷清了,有什么办法增加客源?”“我手上有不少闲置农业资源,但不知该如何进一步合作拓展。”……南京都市农园联盟不光要让都市农园“建起来”,更重要的是让这些新农园“跑起来”。近年来,通过不断开展创意灵感碰撞,寻找都市农园高质量发展途径;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深度融合,积极交流行业信息资讯,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南京的都市农园发展正跑出“加速度”。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中,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孙洪武副院长指出,都市农业是广泛的休闲农业类型之一,都市农园项目旨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拓展休闲农业多元功能,引进社会各方资源聚力乡村振兴。全新的“都市农园客厅·智慧科普馆”在南京市农业农村局和江苏省农科院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建成,打造都市农业发展新模式和新样板,为技术创新主体和产业实践主体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平台。创新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结合休闲的元素,融合创新主体和产业主体,利用好农业资源,充分发挥科企创新创意创造的能动性,共同谋划都市农业产业发展,进一步推进我省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