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8月18日,是北京动物园建园110周年纪念。园内,除了优美的自然环境,一些颇具特色的建筑也吸引了不少游客,特别是去年才首次对外开放的畅观楼,以及万牲园门口、兽舍等有几处建筑,都呈现出浓郁的西洋风情。很多人都以为是欧洲人设计,殊不知,这几处建筑的设计者是中国人傅佰锐,今年正是傅佰锐先生逝世90周年。
作者龚艺群
畅观楼旁景
动物园内的畅观楼、动物园大门进门处的一组建筑以及万牲园门口及兽舍等有几处西洋风格的建筑多年来有许多人猜测这些西洋风格的建筑是外国人设计的,在《北京晚报》上和网上笔者就曾经看过说是德国人,也有说是法国人,等等。
实际上这几处建筑的设计者是中国人傅佰锐。今年也是傅佰锐先生逝世90周年。傅佰锐,字峻山,号“五洲行者”,满族,也称“落广满族”。家族是在康熙平叛三番之乱后,于1756年(清乾隆十九年)从北京调往广东戍边。他们的祖籍虽称广东南海,实际上是广州,居住地就是现在广东省广州市的海珠区海珠路和光塔街一带。
傅佰锐生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少时在家读私塾,后考入广东同文馆第二期学习。学习课程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
1895年由广东地方政府送至英国(同去者为关国栋。同时还有送往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例如:傅佰锐的叔伯兄长傅佰山在同文馆学俄语,就送往俄国学习),作为中国近代史,第一批留英的学生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实),到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包括在伊顿公学的两年预科,学习英国的语言文学以及建筑,并获得两个学士学位。1903年毕业回国。
在这里要着重地提一下,在19世纪末期送出留学的学生有两个特点。第一,一般都是由清朝中央政府送出,例如1862年送往美国的容闳等人,且决多数是南方沿海的人;第二,绝大多数是汉族。而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人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优越,不愿意冒风险去万里之外到一个陌生国度学习,即不为生活所迫,没有必要冒险!而傅佰锐等人是极少数的例外!
回国后进入清朝工部工作,曾先后在北京设计了多处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据查这些是中国近代史中在北京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最早的欧式建筑)。最著名的有以下几处。
例如,上述北京动物园建筑。其中包括:第一,门口,即现在仍然保存完好的坐北朝南的北京动物园正门(原清朝“乐善园”的一部分),包括正门、东、西、北面连在一起的一座两层的楼房,铁红色的木质柱子、楼梯和走廊,绿色的铁皮屋顶,与周围环境配合得相得益彰。此处曾作为公园工作人员的办公地点和接待客人的地方。第二,是“万牲园”,展览一些小动物。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西郊公园(195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在扩建时将其拆除(其位置在现正门那组建筑的东侧和目前猴山之间,现在仍为小动物展览区)。第三,是“畅观楼”。请注意不是现在的畅观楼,目前的畅观楼,后面部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加上去的。原来的畅观楼傍水而建,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非常幽静别致,其风格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代之后的欧式建筑,采取不对称的格式,极尽建筑师所学各种欧式手法,来渲染其华丽和典雅。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不久,曾经有游记描绘如下:
畅观楼建筑为欧式风格,七楹两层,正门处有珐琅镶嵌匾额书“畅观楼”。楼墙体为土红色,有75厘米高灰色砖砌筑的基座。楼的东西两侧不对称,东边为圆柱形三层,楼顶为一圆形平台,有一圈紫铜制作的欧式花饰栏杆,在此可俯瞰远处。西边为八角形二层,屋顶有一座似中式须弥座的基座,托住八角锥形屋顶。楼的正面中间有一凸出带廊柱的雨蓬,廊柱为白色。雨蓬的顶部为二层室外平台,设有欧式的花瓶石雕栏杆。正面为七开间,两边分别三开间带外廊。一层外廊处设有45厘米高的座凳;二层外廊有高1米左右的栏杆。上下栏杆均为绿色。外廊一层的墙面镶嵌有中国卷草饰样的砖雕;二层的墙面上,只在门窗的拱顶部分,稍作修饰。楼的东西面及南北面中间处,均有相对应的阶梯形马头墙,每一台阶处,又有一似宝葫芦形的绿色饰物。
畅观楼内的陈设、器具以西洋式为主。楼上、楼下均有特制的各式沙发,沙发的椅垫等大部分是农工商部绣工科特别制造,花卉禽鱼五彩灿烂。楼内四壁悬挂螺钿屏、钿绣屏,绣屏上有款识。有画屏四帧,为金陶陶女士手笔。西边二层东西两室内,各置一铜床,帐褥皆黄色,为慈禧、光绪来场休息之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及光绪分别在十月二十二日和二十一去世,在去世前不久的四月、九月,曾两次来场,均在此小憩。慈禧第一次来畅观楼时,在三层平台上观看场内景致,并与光绪、裕德龄、李莲英等在楼上用茶点。东边三层楼上,陈列珍贵瓷器,主要为日本制造。
1911年(宣统三年),畅观楼售票,任人游览,票价每人200钱。1912年8月29日、31日、9月1日;孙中山先生曾三次来此,参加广东公会、全国铁路协会、邮政协会;北京参议院及军警界为其举行的欢迎会,并发表演说,合影留念。
在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之初,畅观楼内设有两面特大型“哈哈镜”,摆在楼下大厅左右两侧。一面照人细长;一面照人矮胖。均是紫檀螺钿边框,紫檀底座。室内屋顶上悬挂各式多盏料丝挂灯。墙上悬挂大型油画,地上铺地毯。楼中多宝格、玻璃柜内,都陈列着各种瓷器、料器。门票为铜币10枚。
“文革”后德国著名的建筑历史方面的专家来动物园参观与交流时,看到畅观楼内部结构和设计时,曾对当时接待他的领导和人员说:“我从未在德国以外看到如此地道的德式皇宫的建筑!”其实,1908年初建成的“畅观楼”,兴建的最初的目的是作为清朝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乘船去颐和园时中间休息的行宫。在“文革”前后,楼房后面有一块刻有设计者名字傅佰锐的小石碑,埋在后墙根下。
畅观楼
除上面提到的北京动物园的三组建筑之外,还有几处。因为在建造过程中,傅佰锐与满清朝工部在建筑理念上有较大差异,傅佰锐毅然决然离开工部及附属机构,进入外交部门。为清朝考察外国实业和建筑曾去过很多国家(这也是其号“五洲行者”的来历之一),并提出过一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建议。同时也在国外任外交官(清朝驻英、法、比、荷和日等国使馆任宝星生员、参赞、公使等职)。
辛亥革命胜利,推翻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后,傅佰锐曾任北京京华印刷局会办(相当于现在的副局长),20世纪20年代负责设计和建造的北京京华印书局的厂房。现存的京华印书局建筑(位于虎坊桥)是一栋楼房,依周围的地形而建,像一艘轮船,俗称“船楼”。该建筑平面呈三角形,地上四层,采用当时先进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1918年破土动工,1920年竣工,历时两年、投资10万元的新楼落成。建筑造型处理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但已很大程度地展示现代建筑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标志性建筑。这座四层新式大楼在当时北京是很少有的新式建筑。大楼的主要功能是印刷厂房,至今内部还保存有京城唯一一部木制导轨电梯。随后,京华印书局在平版印刷、凸版印刷方面增添了很多新的机器,除了印刷一般书刊外,还承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等学术机构的书刊,并且为故宫博物院承印画刊,业务范围还发展到天津、沈阳等地。它不但是北京的头等企业,还成了全国有名的实业。1950年以后到公私合营前,职工已达到400多人,京华印书局达到全盛时期。由于有众多文化名人的书籍付梓于此,因此素有“南有商务、北有京华”的美誉。
由于傅佰锐不仅精通英语等外语,精通汉语国话即而后演变成为普通话和广东话,而且还通满语,粗通蒙语、藏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而供职于蒙藏委员会任司长,并于1922-1923年,调任北京蒙藏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前身,原址位于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现为民族大世界)代校长等职。
1924年-1925年在家著书:(1)《中国抚绥西藏略》;(2)《英国谋通西藏略》;因受压制且失业在家,抑郁苦闷染病(伤寒,当时是很难治愈的),住进北京的德国医院(现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北京医院前身)。1926年病逝,享年51岁。傅佰锐逝世后,按他本人生前遗愿,安葬在广州满族公墓其父母墓碑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