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运河开凿的最初一段,又称邗江。春秋末年由吴王夫差在邗城下开凿,以沟通江淮,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今螺丝湾桥至黄金坝东西向一段为古邗沟遗迹,长约1450米。
2、茱萸湾古闸区
古闸区位于市区湾头镇。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1年)重建。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东西两岸建有砖砌券门,券门上石额分别刻有阮元题“古茱萸湾”及“保障生灵”。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
3、汪中墓
汪中墓位于市区城北上方寺侧叶家桥。汪中是清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江都(今扬州)人。一生从事学术研究,在汉学上被誉为“通儒”,“扬州学派”杰出代表之一。墓前有砖铺墓道,正中有粉墙黛瓦牌坊一座,上嵌“汪中墓”石额。后为墓台,台上墓冢高约二米,前立墓碑,刻隶书“大清儒林汪君之墓”八字,为清书法家伊秉绶所题。
4、莲溪墓
莲溪墓位于市区大明寺内。莲溪是晚清画家,兴化人,长住扬州。擅山水人物、花鸟兰竹。墓在大明寺墙外树丛中,冢前有青石墓碑,上刻隶书“清故莲公墓”,下款为“光绪甲申葬”。
5、厂盐会馆
厂盐会馆位于市区新大源(新仓巷)62号,为淮南厂盐会馆门楼。
6、浙绍会馆
浙绍会馆位于市区达士巷54号,现存建筑为民居。
7、四岸公所
四岸公所位于市区广陵路广陵中心小学内。四岸公所为湘、鄂、赣、皖四省盐务协调机构,楠木厅坐北朝南,带卷棚,结构基本保持原貌。另外,丁家湾临街存四岸公所水磨砖雕门楼一座,八字匾墙非常漂亮。
8、湖北会馆楠木厅
市区南河下174号原系湖北会馆大厅,坐北朝南,硬山顶,全部楠木结构,用材考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有卷棚,柱础、雀替雕刻精美,保存完好。
9、盐运使司衙署门厅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门厅位于市区国庆北路。坐西朝东,悬山结构盖筒瓦,面阔三间,进深五檩,门厅两侧筑有八字墙,门前有石狮一对,保存完好。
10、甘泉县衙署门厅
甘泉县衙署门厅位于市区甘泉路194号。县衙仪门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檐下有斗拱,门前两侧为八字墙。保存基本完好。为老城区仅存的县衙建筑。
11、梅花书院
梅花书院位于市区广陵路248号。现存大厅、楼房两幢及东部长廊。占地约1056平方米,大厅系楠木梁架,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殿有卷棚,厅前有抄手廊相接。东侧门上嵌有清书法家吴让之书“梅花书院”石额。
12、罗聘故居(朱草诗林)
这是“扬州八怪”在市区仅存的故居,位地弥陀巷44号。罗聘将居所自题为“朱草诗林”,其创作活动主要在此进行。1987年大修,故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90平方米。入门为一庭院,中为南向书斋两间,后为套间。书斋以西有屋四间毗连。故居现经整修已对外开放。
13、刘文淇、刘师培故居
位于市区东圈门14号。刘文淇是清代训诂学家。故居名“青溪旧屋”,亦称“刘氏书屋”,系清代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小青瓦平房。刘氏世代居此。入门为一院落。第一进厅房面阔三间,西南有小轩,原额为“兰榭”,为刘文淇之曾孙刘师培少时读书处;第二进三间两厢一套间,第三进三间两厢。刘氏后裔现在居住在这里。
14、小金山
小金山原名长春岭,位于市区瘦西湖内。四面环水,与徐园隔水相望。岭筑于清乾隆年间。山顶筑有风亭,可鸟瞰瘦西湖景色。山腰有观音阁、寒竹风松亭;山南有小桂花厅、棋室等;东南沿水边筑有月观、琴室;西北临水有湖上草堂、绿荫馆、吹台等,是瘦西湖中重要景点之一。
15、冶春
位于市区天宁寺西侧河边,原为冶春花社故址,南临护城河,北依丘阜。大门东向,入门沿河筑平房14间,偏西有水榭两座,苇草盖歇山顶,为“水绘阁”,阁西有弧形长廊接西南“香影廊”,临水有草顶水榭,隔岸远眺,颇有村野之美。园西为庭院一组,有“餐英别墅”、“问月山房”等建筑。内设茶社,河南岸有“小苧萝村”景点。
16、刘庄
刘庄位于市区广陵路272号,初名“陇西后圃”,建于清光绪间,1922年归盐商刘氏,修筑后改今名,占地6160平方米。大门南向,园在住宅以北,以院落分隔。园入口有月洞门,上额“余园半亩”,有南向厅屋三间,厅后有院,厅西有廊通院西半亭。东院内,北有楼阁临虚,贴墙叠山,南有水池,上叠湖石假山一组。后院院墙上尚残存明王秉錞刻《泼墨斋法帖》石刻数方。
17、冬荣园
位于市区东关街98号。原为盐商住宅,后转其陆姓亲戚。园林部分已毁,园中花厅1984年移建瘦西湖西园曲水。现存砖雕门楼,花厅、住宅各一进。
18、八咏园
位于市区大流芳巷29号。园在住宅之西,分南北两部。南部亭林已毁。现存建筑两进。
19、蔚圃
位于市区风箱巷6号。建于民国初,系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所筑,占地仅400余平方米。园北有南向花厅三间,厅前两侧有短廊,东廊与后面两进住宅相通,西廊向南与水阁相接,阁下为一水池,沿院南墙叠湖石山子与花坛,庭院中缀以峰石辅之,假山紫藤覆盖,并植有松柏、女贞。
20、平园
平园位于市区南河下723所内。盐商周静臣所建,占地3447平方米,大门南向,系砖刻门楼。园在住宅西偏,园门东向,上有楷书“平园”石额,园内以花墙分隔为南北两院落,花墙正中开月门,上有石额,南题“惕息”,北题“小苑风和”;南院中有三百年广玉兰两株,北院中有南向花厅五间,厅内置楠木格扇,装修精致。
21、珍园
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原为“兴善庵”,民国初年改筑为园。园东南有临水小轩,轩旁有湖石假山一座,中有曲洞,上有盘道,山下水池环绕;西有漏窗回廊,向北折西通四方亭,有一园门通连东廊。
22、小圃
位于市区夹剪桥10号。为清同治间户部主事陈象衡建。宅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轴,前后各二进,占地约650平方米。东侧大厅及住宅楼皆为三间两厢,厅西有门通花厅,花厅面阔三间,厅内置雕花罩格。厅西侧有套房、天井,壁上嵌“陈象衡墓志铭”石刻二方。厅后为明三暗五住宅。
23、棣园
位于市区南河下26号723所内。始建于明,清初增建,道光间始称棣园。光绪初为湖南会馆所有。现存观戏厅、蝴蝶厅等建筑。观戏厅坐北朝南,歇山顶,楠木结构,方木作,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山尖有精美砖雕。
24、刘氏庭园
位于市区粉妆巷19号。清代民居,大门东向,占地约1000平方米。宅东北为一庭院,院内有南向花厅三间,厅两侧为廊。院内残存若干湖石,院墙东南两面有水磨砖漏窗。宅东南书斋三间,前有抄手廊环抱,其格扇、挂落、装修保存尚好。宅西部有大厅、二厅、住宅楼计三进。
25、壶园
位于东圈门22号。原系清代盐商宅园,后为寓居扬州的江西吉安知府何廉舫家园。宅东原为花园,北部尚存广玉兰一株。西部住宅现存大厅、住宅两进。
26、朱氏园
位于南柳巷38号。房主清代朱氏,开药草行。大门面西,南为住宅,北为花园。住宅前后四进,三、四进已改建。花园已毁,今存残石。
27、诸姓盐商住宅
位于市区国庆北路342-346号。建于清代,为盐商诸青山、诸坤山兄弟住宅。坐北朝南,占地746平方米。过门堂中轴有仪门,入门为大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竹雕罩格,装修精美,厅后有抄手廊,后进住宅为三间两厢,厅与宅东均有套房、客座、书斋,西为下房。
28、贾氏宅(同福祥盐号)
位于市区丁家湾1号。原为盐商贾颂平所开“同福祥盐号”用房。坐西朝东,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大柁梁呈方形,二柁梁呈圆形。
29、卢姓盐商住宅
位于市区康山街22号。清光绪年间,盐商卢绍绪所建,耗资纹银七万两。大门南向,建筑前后共九进,整个建筑宽敞宏大,装修多为楠木,为扬州现存之最大盐商住宅。该宅2006年修缮完毕并正式对外开放。
30、丁姓盐商住宅
位于市区地官第12号。盐商丁荩臣住宅。现存砖雕门楼、大厅、二厅及住宅楼共五进,占地约6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有卷棚,厅南两侧有廊相接,两山墙外侧嵌有“西岳华山庙碑”石刻6方。
31、马氏住宅
位于市区地官第10号。晚清民居,原为马姓所有,后转让给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大秘书长洪兰友。宅坐北朝南,现存西部住宅五进,第一进大厅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杉木梁架,前后皆有卷棚,两侧有廊,后四进住宅皆面阔五间;东有花厅,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
32、方氏住宅
位于市区引市街33号。原系晚清探花方尔咸住宅。门楼上部雕凤凰,中雕梅花、荷花、菊花、牡丹,下雕福、禄、寿三星人物。两边有磨砖砌八字墙,现墙上各开一小门,图案“文革”中为泥灰覆盖。
33、赵氏庭园
位于市区赞化宫。原系布商赵海山宅,坐北朝南,东部住宅,西部花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东部厅堂前后共三进,西部宅园内南有书斋三间,北有花厅二进,东侧倚墙有半亭,前进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内置天花,前有卷棚。园内尚存零星山石,整个建筑除部分改建外,保存尚好。
34、南河下118号民居
位于南河下118号。清代民居厅房,南向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前有抄手廊环抱,保存基本完好。地处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内,西侧毗邻廖姓盐商住宅。
35、广陵路250号民居
位于市区广陵路250号。晚清民居厅房,民国年间为国民党中央银行行址。厅坐北朝南,厅前两侧有廊与照厅相接,硬山造,楠木梁架,面阔三间,前有卷棚,梁架保存完好。
36、广陵路252号民居
位于市区广陵路252号。系晚清时民居,民国年间为国民党交通银行行址。厅坐北朝南,硬山顶,楠木梁柱,前后皆有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南两侧有抄手廊相接,厅北存住宅楼等建筑。
37、汶河路24号民居
位于市区汶河路24号。原系住宅厅房,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楠木梁架,大、小柁梁均系扁作,月梁有彩绘。此为市区现存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
38、杨氏住宅
位于市区彩衣街30号。原为晚清广东盐运使杨紫木住宅大门。南向,水磨砖砌。门楼上雕有回纹图案,正中有海棠形镂空人物故事砖雕,两边墙垛上部有镂雕花球。
39、王氏住宅
位于市区达士巷12号。门楼上有砖雕莲花、卷草及鲤鱼等图案。
40、张联桂住宅
位于市区广陵路218号、木香巷5号。原为张姓盐商住宅大厅,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前有卷棚。
41、徐氏住宅
位于市区南河下88号。清代建筑,楼坐北朝南,硬山顶,上下二层,楠木梁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楼南东西两侧有楼廊相接。底层天花及楼栏杆均系楠木构筑。
42、新仓巷62号民居
位于市区新仓巷62号,为淮南厂盐会馆门楼。
43、盐宗庙
位于市区康山街20号。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奉旨而建,祀清大臣、湘军首领曾国藩。建筑有门厅、照厅、大厅,占地约330平方米。大厅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厅前有卷棚,保存完好。
44、城隍庙
位于市区堡城中心小学。庙址为唐衙城所在。现存大殿系清光绪间重建,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九檩。装修已改,1985年维修。为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内的文物景点。
45、董子祠
位于市区北柳巷99号。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祀西汉江都相董仲舒。咸丰三年(1853年)兵火未毁,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大殿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殿内东壁嵌有《重修董子祠记》石碑。现为秦淮河游览线上的文物景点。
46、文公祠
位于市区广陵路119号。祀清代大学士文煜,光绪十六年(1890年)建成,大门朝东,有门堂。建筑南向,有享堂、过亭、祠堂及偏房等。占地约1360平方米。祠堂硬山造,面阔三间,进深七檩,脊檩高8米,梁架有雕饰,斗拱完好。祠内有亭,亭内有八角藻井及彩绘。
47、武当行宫
位于市区东关街艺蕾小学内。初建于明宣德年间,清咸丰间除大殿外,余皆毁于兵火,光绪间重建。现存前殿、中殿、大殿,占地约2600平方米。大殿系明代遗存,歇山顶,楠木梁架,面阔三间,前有卷棚,殿前院内有古银杏三株。
48、观音山禅寺
位于市区蜀冈东峰。明洪武间建寺,名“功德山”,后改为“观音禅寺”。清咸丰毁,同治间复建,后又毁,光绪间修复。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建筑高低错落,占地约11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115平方米。有山门殿、韦陀殿、大殿、藏经楼及两厢廊房等。寺西有紫竹林及小庭园,东有“鉴楼”,相传为隋“迷楼”故址。
49、旌忠寺
位于市区仁丰里。寺址相传为梁昭明太子文选楼故址。寺始建于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元代至元年间建大殿,明、清均有增修。光绪二十六年建厅五楹,三十年修建山门,民国年间将文选楼升高重建。大殿为楠木梁架,文选楼上藏有大藏经五千余卷。
50、祇陀林
祗陀林位于城南引市街84号。此址原为徐宝山的住宅。徐原为盐枭,辛亥革命时任扬州军政分府都督,后倒向袁世凯。徐死后,他的二夫人孙阆仙出家,其宅为庵,取名”祗陀林”。庵门呈拱形,上嵌”祗陀林”石额一方。前厅门楼置放钟鼓。前厅为大殿,供奉释迦牟尼像。二厅为经堂。三厅为玉佛堂。
51、准提寺
位于市区东关街安家巷。始建于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重修,咸丰三年(1853年)除大殿外余皆毁于兵火,同治、光绪年间复建。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大殿、藏经楼,总建筑面积为1419平方米。大殿系明代遗存,清代重新修建,硬山重檐顶,面阔三间。
52、琼花观
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原为汉后土祠遗址。宋政和间始称“藩釐观”,观有琼花一株,相传天下无双,欧阳修守郡建“无双亭”,观后有“玉钩洞天”井,明万历建玉皇阁于三清殿后,清乾隆二年增建文昌祠,后观内建筑屡遭破坏,今观已圮。现存琼花台、藩釐观石额、“玉钩洞天”井及部分寺庙建筑。
53、万寿寺
位于市区万寿街26号。传始建于宋,明景泰七年(1456年)重建,清嘉庆二年(1797年)改名万寿寺。咸丰毁于兵火,后重修。现存大殿、藏经楼、戒台、两厢廊房等建筑。占地约385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420平方米。大殿歇山重檐,进深九檩,梁柱及斗拱基本完好。戒台单檐硬山,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檩。
54、铁佛寺
位于市区城北乡卜杨村佘田组。相传本为五代杨行密故居。杨行密是五代时吴国的建立者。后舍宅为寺,宋建隆间(960-963)寺铸铁佛,更今名。清咸丰三年毁,同治间重修未复旧观。现仅存后殿三间,东部僧房五间,占地约200平方米。后殿单檐硬山顶,进深九檩,殿东壁嵌有《广参和尚行迹》石碑一通。
55、龙衣庵
位于市区南门外新河湾。相传因清康熙帝遇雨于此晾衣而得名。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咸丰圮,后重建。现存建筑前后二进,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后进殿房硬山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两侧为廊房。北有古银杏两株。为古运河南线上的文物景点。
56、永宁宫古戏台
位于市区永宁巷23号。系福缘寺下院。大门南向,现存戏台、大殿及寺房数间,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戏台北向,单檐歇山顶,高二层7米,面阔三间,进深七檩。为老城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古戏台。
57、长生寺阁
位于市区跃进桥北古运河东岸。原为长生寺内建筑,又名弥勒阁。平面呈八角形,砖木结构,八角攒尖顶,高约20米。内部三层,外部两重檐,重檐之间有两层木构腰檐平座。阁顶为铜质葫芦,底层每面各有一拱门,占地约100平方米。2002年已修复,作为古运河游览线的参观景点。
58、木兰院石塔、楠木楼
位于市区文昌中路绿岛内。始建于唐开成三年(838年)。原在西门外古木兰院内,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移建于此,清乾隆再修时增建石栏。1964年大修。塔为仿楼阁式,五层六面,通高10.09米,须弥座各面雕有鹿、马、牛等,座上石栏板雕云龙、莲花图案,从雕饰风格看,为明清时遗构。
59、“扬州教案”旧址
位于市区皮市街147-149号。旧址为基督教堂,1868年(同治七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所办,是扬州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此前,有法国传教士于1867年冬在扬设育婴堂,仅半年多即虐死婴儿四十多名,激起民愤。1868年夏,扬州人民张贴揭贴,反对“洋教”,清两江总督曾国藩妥协媚外,将扬州知府撤职,赔偿“损失”,并立碑保护外国教会,是全国影响最早的教案。教案旧址占地约800平方米,大门东向,现存两幢南向二层楼房及水井一口。
60、四望亭
位于市区美食街东端。始建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明代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葺。太平军守扬州时,曾用此亭了望。亭三层八面,八角攒尖式,通高20.34米,底层有四个拱门,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保护完好。为街心景点。
61、廿四桥
位于市区念泗路上。《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之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系单拱砖桥,南北走向,桥宽4.2米,长11.4米。1985年拓宽公路时,桥上路面加宽,但原桥结构未动,仍在路面下。为瘦西湖公园外的一文物古迹。
62、大虹桥
位于市区瘦西湖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原系木桥,围以红栏,取名红桥。清乾隆元年(1735年)改为单拱石桥,始称“虹桥”。乾隆十六年(1751年)曾在桥上建亭,后亭倒塌。1972年重建,改为三拱石桥。为瘦西湖南大门外附属景点。
63、文昌阁
位于市区汶河路广场中。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建于文津桥上,后毁于火。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建,清代重修。阁三层三重檐,高24.25米,圆顶,上盖筒瓦。阁身系八角形,底层四面有拱门,占地面积160平方米。1952年填汶河筑路,文津桥仍在地下。现为街心文物景点。
64、宋井
位于市区文昌中路。建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所在地原为宋大城内东南隅。该地原为莲花桥,后为莲桥东巷。传住宅为莲花庵故址,井为庵中物。青石井栏,上刻有“宋嘉熙四年庚子”字样。1987年开拓琼花路建设莲花街坊时,井原址保护。原井栏由文物部门收藏,按原样复制井栏置井上,井南面街建有井壁,上嵌“宋井”石额;在井北临街增建一观井方亭,形成景点。
65、四眼井
位于市区大实惠巷23号。又称“胭脂井”。井所在地常府巷为明初名将常遇春(1330-1369)赐第。四眼井,相传为常府厨房用井。井上覆盖四块外方内圆井口石,上置四石栏。今井栏已不存,余皆完好,为居民用井。
66、熊成基墓
位于市区大明寺内。熊成基(1887-1910)中国民主革命战士,江苏甘泉(扬州)人。曾参加光复会,1908年组织安庆起义失败,流亡日本,加入同盟会,1910年(宣统二年)在哈尔滨谋杀海军大臣载洵未成,因奸人告密被捕在吉林就义。民国元年(1912年)同盟会员葬其遗体于此。墓在松林中,墓冢原为封土,1987年修葺,改为水泥墓冢,重立墓碑,隶书“熊成基烈士之墓”。
67、扬州革命烈士墓园
位于市区蜀冈万松岭。始建于1954年,1997年向北扩建。现占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山麓建有石牌坊一座,拾级而上,冈上正中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园内建有烈士碑林、烈士墓、烈士纪念馆等纪念性建筑物。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1200余平方米,馆内陈列着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革命烈士的照片、遗物等文物、史料,是全市七个县(市、区)革命烈士斗争史料中心陈列馆。
68、王柏龄故居
位于市区淮海路44号。原国民党执行委员王柏龄所建,占地面积2340平方米,为中西合壁的花园洋房。大门偏东南向,门廊有木雕。楼在院中,坐北朝南,为二层钢筋混凝土砖木混合结构,坡屋顶。一、二层中间均为宽敞的客厅,下层南面有廊,二层厅外为大阳台,上下两侧均为房间,厅后有走道;北面有楼梯和配套房。楼前为花园,西贴壁构假山和水池,西南角筑有半亭,院偏东有小青瓦屋面长廊,自大门连接楼屋。院中有草坪和古黄杨、广玉兰等花木。
69、朱良钧烈士故居、墓
位于市区黄金坝西北。朱良钧(1910-1926年),1926年北平“三?一八”惨案殉难烈士。原籍扬州,自幼随父去北平就读。1926年在天安门前参加反帝示威游行,与刘和珍等烈士同时牺牲。1928年棺柩运回扬州安葬于此。墓地占地20平方米,四周原有砖砌围墙,东向开月洞门。墓冢筑于小平台上,高1米,前立墓碑,上刻隶书“三?一八烈士朱良钧”墓。
70、曹起氵晋故居
位于市区东关街338号。曹起氵晋(1906-1931年),扬州早期党组织的领导人,革命烈士。1925年由恽代英介绍入党,是扬州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扬州八中支部书记。1928年起,先后任扬州县委书记、城区区委书记和泰县县委书记,后因特务告密被捕,1931年牺牲。故居大门朝南,为四合院传统民居。2009年对建筑进行整体修缮,并布置曹起溍生平展对外开放。
71、王少堂故居及墓
位于市区湾子街三多巷10号。王少堂(1889-1968),扬州人,扬州评话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演说的“武十回”和“宋大回”,已整理成《武松》、《宋江》二书出版。故居系清代传统民居,正宅为四合院,为三间两厢一对照,保存有王少堂使用的家具和有关物品。
72、徐园
位于市瘦西湖内。徐园原名桃花坞,建于清初。民国4年(191年)改为徐宝山祠堂,故名徐园,为瘦西湖内的一个园中园,园门形如满月,门额上草书“徐园”二字是晚清著名书法家吉亮工题写。园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听鹂馆之名取诗人杜甫“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馆内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图案,是扬州现存罩隔中的精品。馆门口的两口铁镬,是扬州的出土文物,每只重约3吨。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73、凫庄
位于瘦西湖风景区的中心景区五亭桥东南侧湖屿。凫庄原为陈重庆之子陈臣朔的别墅,建于民国10年(1921年)。因在汀屿之上,形似野鸭浮水,故名。其构景以小取胜,细巧玲珑。庄上亭、榭、廊、阁形制多样,水榭滨水、廊成曲尺,山池木石各自配置得当,构成了勾心斗角、清雅宜人的优美景观。“凫庄”独特的地理位置、规划布局、秀美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典园林结合自然山水--“虽为人作,宛如天开”的佳作。
74、怡庐
位于市区嵇家湾。民国初钱业经纪人黄益之建,扬州叠石名家余继之设计。坐北朝南,大门东向,园分前后两个院落,占地460平方米。入门为一庭院,北面居中有花厅三间,东、南两面有游廊相接。西偏依墙叠宣石假山,上植丛桂。墙中部有门通厅西小院,院中南北两面相对筑有小屋,北额“藏拙”,南额“寄傲”,统称“两宜轩”。其后院有书斋三间。
75、邱氏园
位于市区广陵路292号。民国初年染料商邱天一建。现存大厅、二厅及住宅楼计四进。坐北朝南,占地2000平方米,大厅硬山顶,前带卷棚,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原西部花园毁于1966年。位于广陵路至南河下盐商住宅群历史文化街区。
76、杨氏小筑
位于风箱巷22号。原系民国地方杨姓绅士宅园,为扬州造园名家余继之所筑。园内以花墙分隔空间,北院有南向书斋二间;南院东叠假山,下凿水池,西南隅筑半亭,向北有短廊与书斋相接。园西现存建筑三进,园后有厅房二进。杨氏小筑是小型住宅园林的杰出代表,收入陈从周主编《扬州园林》。
77、赵氏住宅
位于市区正谊巷17号。原系银钱业商人住宅。仪门砖雕精致,上部四角雕有莲花,中嵌白矾石雕福、禄、寿三星,中部雕渔、樵、耕、读,下部雕有周文王访贤人物故事,檐下两角有狮子一对。现门楼基本完好,砖雕部分为石灰覆盖。
78、树人堂
位于市区淮海路13号扬州中学内。堂系教学实验楼和礼堂相结合的建筑。坐西朝东,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总平面呈飞机形,平顶。前由门廊与翼楼组成前楼,主楼三层,局部四至五层。中为会堂,后为舞台。1965年维修时,因礼堂观众厅平顶危险,改为两坡顶,其余基本保持原状,现仍为实验楼和礼堂。
79、愿生寺
位于市区埂子街146号。民国初,为超度扬州八大盐商之一肖裕丰而建。解放初“唯生阁”被拆,寺内佛像亦通过佛协迁往江西之聚山。现存山门、大殿、藏经楼、后殿、两厢廊房以及明代楠木厅。2010年由扬州佛教协会对建筑进行了整体维修。
80、紫竹观音庵
位于市区槐树脚小井巷5号。系晚清陈氏所筑之家庵,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占地约1260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七间,第二、三进面阔均为五间,东西两侧配有廊房。后院东侧和北侧各有住房三间。第三进为大殿。
81、旌德会馆
根据现存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一月老房契记载,旌德会馆是扬州最早设立的会馆之一。根据房契记载,当年会馆前后共有七进房屋,祠堂高敞,屋面坡度曲缓,屋顶颇陡峭,堂柱下鼓蹬古拙,梁架用料肥硕,檐桁彩绘依稀可见。
82、山陕会馆
位于东关街250号至262号及剪刀巷2号至6号。会馆东西向宽约30米,南北向长约90余米,占地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是山西、陕西盐商在扬州设立的会馆,也是扬州最早盐商会馆之一。从会馆内房屋遗存布局看,原房纵有三轴线并列。由门楼、福祠、照厅、正厅、偏厅、内室、木楼、庭园、火巷、演戏神台等组合。今存东轴线房屋相对较好,前后原有七进房屋,面阔皆为三间。
83、盐务会馆
位于东关街396、398、400号,东关街在历史上曾为盐务会馆、盐务办公室,隶属运司衙署。入内朝南原有古式楠木大厅,通面阔三间,大厅前有三面回廊拱卫。建筑面积13740平方米。大厅于1983年由园林管理处拆除移建于北门外街卷石洞天内。在此房后面至今还保存三进古宅。
84、魏源旧居
位于新仓巷37号,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魏源(1794--1857)是湖南邵阳(今属隆回县)人,长期寓居扬州,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曾任兴化知县、高邮知州。道光十五年(1835)购置房屋改建,名“絜园”。占地面积2617平方米,南为花园,北为住宅。花园原有荷花池、鱼池,池中架白石桥,周围有湖石、黄石假山、石桌、石凳和古井及竹木花草。东沿壁置曲廊,南构书舍斗室,西有船厅、北有花厅。住宅坐北朝南分东、中、西二路。大门朝东,门对面的照壁,今依稀可辨。现存西路抱夏厅房一组,磨砖门楼残壁及散落少许山石,其它遗迹皆毁。
85、卞宝第故居
位于广陵路219号,清湖广、闽浙总督卞宝第宅第。住宅原范围,北面抵广陵路,南到丁家湾86号。现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现存二层楼房三进,面阔五间,楼与楼之间旁置厢楼互连相串。另有半亭一座,水井一口。现存建筑平面布局,前后三进楼宅呈“日”字型格局。
86、张亮基故居
位于丁家湾20号,为清咸丰年间湖广、云贵总督张亮基故宅。原有建筑七进,现仅存门楼、正厅、附房。门楼整体砌筑是十分讲究的,门墙、门垛、门樘以及门樘两侧内壁腮墙皆用磨砖清水砌筑到顶,是扬州少见的清式金柱式门楼。正厅保存有清咸丰帝赐匾三块。
87、李长乐故居
位于东关街五谷巷41号,为清光绪年间直隶提督李长乐故宅。李长乐(1838—1889)历任湖北、湖南、直隶提督。李长乐从军数十年,一生得了三个巴图鲁(即“勇士”的称号),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罕有的。长乐故居原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米,原有房屋大小约八十余间,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组群布局分东、中、西三路及小花园。现已改为民居式客栈。
88、陈六舟故居
陈六舟故居共两处,一在糙米巷6号、8号、10号,一在东关街羊巷23号。陈六舟官至安徽巡抚。糙米巷,旧时称曹李巷。此宅历史上全部属陈仲云家族的产业,陈氏先后四代为扬州很有影响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陈氏住宅从地理位置,遗存房屋的现状、体量、造型、构架特色都能印证是属于清中期或更早的建筑。陈氏在东关街羊巷23号老屋称之“金粟山房”。大门坐西朝东,东门楼呈八字式,磨砖丝缝砌筑,门首楞枋上夹堂板嵌卷草如意圈起来的图案四幅,意为“事事如意”。李涵秋作《广陵潮》曾提到其园有“苍松合抱,翠笔成林,晚花与斜日争妍,画槛与四廊相接”。
89、许氏盐商住宅
位于丁家湾88、90、92、94、96、98、100号,宅主许蓉楫,建于清代晚期。许蓉楫光绪年间在扬州开设“谦益永盐号”。民国初年任扬州食商公会会长,乐善好施,曾开设“朱济堂”药铺、粥厂济民,并捐资修桥等。住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东西并列五路,第一路前为磨砖门楼、福祠,后为住宅三进。第二路为花厅、客座以及杂房。第三路建筑前后五进,前三进均为厅房,四、五进为三间两厢二层楼房。第四路建筑前后三进,首进为厅房,其余两进均为三间两厢二层楼房。第五路建筑前后五进,首进为平房,面阔四间,第二进为卷棚厅房,其余均为三间两厢二层楼房并置外廊。
90、魏氏盐商住宅
位于扬州永胜街40号,为盐商魏次庚住宅,建于清代。大门西向,建筑坐北朝南,东为住宅、西为园林。东部建筑前后5进,前为照厅、大厅,后为3进住宅。大厅面阔5间,进深7檩,前后有卷棚。厅后3进皆为3间两厢,两侧有套房小院。宅西园林部分残存山石树木,船厅一座现已移建于大虹桥南“西园曲水”。
91、冯氏盐商住宅
位于东关街292号,为清代冯氏盐商住宅。门楼已改建,门厅三间尚存,第一进为二道门厅,门厅上有过楼三间,第一进正房为三间一厢;第二进、第三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中间以天井相连。建筑东山墙外为一火巷通道。该处建筑结构保存尚好。
92、黄氏盐商住宅
位于石将军巷2、4号,宅主黄锡安,建于清末民初。黄锡安曾任四品清理财局编辑科科员安徽候补知县。该住宅分东西两部分,坐北朝南,东部住宅水磨砖门楼,入内南边为轿房,北为正厅,东西两边有廊与正厅相连。正厅为卷棚式明三暗四厅房结构。厅后为三进住宅,均为三间两厢。宅后有一小天井,北为柴房。西部住宅前为砖雕门楼,后为中西合壁式平房。该建筑至今保存较好,现为黄氏后裔住用。
93、李氏住宅
位于石牌楼14、16号,房主为清代李清波。大门面东,砖雕水磨门楼。住宅坐北朝南,分南北两部分。北侧,进门为一庭院,西有东向二道门。进门又为庭院,三面回廊,正厅三间。厅后为二层楼屋,面阔六间。南侧,大门面东,门厅已改造成住宅。进门,西有东向二道门,住宅前后三进。
94、陈氏住宅
位于广陵路306号,为清末民初木行业陈氏商人所建。住宅分东、西两部分。东路住宅,前后两进,第一进明三暗四住宅,东、西有厢房;第二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西路住宅,前后为三进。前二进为对合式三间一厢住宅,中有天井相连;第三进为花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后置卷棚,明间一木雕镂空仕女罩格,梁架上有雕花。厅前小庭园以鹅卵石和小瓦铺地,组成“团寿”字图案。整个建筑布局合理,天井、庭园、花厅、住宅有机结合。
95、大芝麻巷民居群
位于大芝麻巷18、20、34、36、36-1号,清末民初建筑。该民居群为以36号为中心,东侧为34号之一,西侧为36号之一,坐北朝南。36号民居,前为照壁,上有砖雕“鸿禧”二字,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入内中为天井,三面回廊。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前置卷棚。第三、四进为三间两厢住宅,中以天井相连。
96、湾子街210号民居
位于湾子街210号,清末民初建筑。坐东朝西,由东西两进楼房、一进平房组成。东为平房,三间两厢。西为四合院式串楼,串楼上下两层,有一门厅通湾子街。该建筑平面布局随街道地势而建,充分利用空间。
97、景氏住宅
位于新胜街28号,景吉泰茶庄老板景鉴澄住宅,清代晚期建筑。景鉴澄在扬州开店,为人活络,常向一些茶楼、浴室、戏馆的店主宣传推销自己茶叶的价廉与物美。后因生意越做越大,先后买下了新胜街好几处房屋。后由于市面萧条,营业萎缩。1956年,景吉泰参加公私合营,与其他几家同业改组为“绿扬春”,门面设在教场街。
景氏住宅临街为一小门厅,进门一小天井,向西为前后三进三间两厢式住宅,住宅六间天井相连。
98、达士巷民居群
达士巷20号民居现存砖雕门楼一座。达士巷22号,前为砖雕门楼,后为五进住宅。达士巷22号,前为砖雕门楼,后为四进住宅。进门第一进为三间门厅,中间一天井与第二进三间两厢住宅相连。第三、四进为对合式三间两厢住宅。天井为青石铺地,堂屋间青砖基本保留。木槅扇、门窗基本保留。皆为清末民国初典型民居。
99、华氏园
位于斗鸡场2、4号,为华氏盐商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该建筑体量较大,整个建筑群分中、东、西三路。整个建筑群高低错落,庭院相连,建筑,结构完整,为晚清时期盐商住宅代表之一。东路后进为小庭院,庭院东南角有飞檐漏窗方亭,向北残存黄山假山,假山北二层三开间砖木结构小楼一座。2008年修缮,现为长乐客栈组成部分。
100、徐氏住宅
徐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年间,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明三暗四式住宅,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为小庭园,第二进、第三进为明三暗四带厢房式住宅。二、三进之间有天井相连。该组建筑东西二山墙以山形风火墙前后相连,为清末民初小康之居的代表。
101、玉井巷11号民居
位于玉井巷11号,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砖雕门楼,砖雕为“孔雀、牡丹”纹样,门楼为四间楼厅。进大门分东西两路住宅。东路三进住宅,明三暗四,中间以天井相连。西路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五间;第二进花厅,面阔五间;第三、四进为明三暗五住宅。该组建筑,槅扇等木装修保存较好。
102、林氏住宅
位于石牌楼24号,清末民初民居。,水磨砖雕大门,住宅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进门有一小门厅,西首为二道门,南有北向门厅三间中为天井,北为花厅,面阔三间。厅西,客厅一间。第三、四进为对合式明三暗四住宅。
103、张氏住宅
位于彩衣街24号,为张安治住宅,建于清末民初。张安治为扬州人。曾习中国画于谢公展,后深得徐悲鸿器重,先后任职于南京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广西艺术馆及中国美术院。1946年,应邀赴英国研究深造并弘扬祖国绘画艺术。1950年回国,任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住宅前后二进,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第二进,三间两厢,进深七檩,整体结构保存基本完好。
104、蒋氏住宅
位于风箱巷2号,为清末民初蒋氏住宅。东临皮市街,西邻市保单位“蔚圃”。门楼砖石结构,面阔三间,水磨砖保存完好。住宅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住宅前后三进,三间两厢;中路建筑前后五进,第一、二进为对合式大厅,三、四、五进均为三间两厢。西路,南部原为花园,今改建;北有大厅三间。
105、张氏住宅
位于沙锅井2-1、2-2号,为清末民初张德坚购置旧庭院为居所。住宅东西两路,坐北朝南。门楼水磨砖雕,面阔三间,保存完好。东路,三间两厢住宅一进。西路两进,南为四间花厅,厅前一小庭园式天井,内尚存部分假山石和花草;第二进为三间两厢式住宅。宅西北围墙外即为“沙锅井”。
106、邹氏住宅
位于史巷7号,民国时期扬州盐业公会高级职员邹育梁购旧宅为居所。该建筑大门座西朝东。砖雕门楼,进门为三间门厅,门厅南北侧各接轿厅两间。进庭院向西偏南为一道砖雕门。进门为一天井,天井南座朝北四间厅房。厅房南原有花厅三间,现已改建为住房,但花厅结构未动。该住宅为清未民初保存较完好的大户之家居建筑,现为邹氏后裔居住。
107、史巷9号民居
位于史巷9号,为清末民初民居。建筑坐西朝东,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砖雕门楼后接三开间门厅。门厅以庭院、过廊连接第三进、三开间大客厅。大客厅后为一天井,第四进为明三暗五住宅正房,第五进亦为明三暗五住宅。第四、五进之间为天井。该建筑群五进房屋,以四个天井相连,建筑布局疏朗宽敞。
108、汉庐
位于石牌楼7号,原为清盐商许公澍住宅,清道光年间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现代扬州书法家陈含光及牙雕家黄汉侯先后在这里居住。汉庐占地面积1069.23平方米,房屋31间5厢,建筑面积807.01平方米。住宅由火巷分为东西两路,南北向前后各三进。陈从周称汉庐为“扬州北向住宅一例”。
109、王氏民居
位于金鱼巷26号,为王氏住宅,建于清代晚期。该建筑东西两条轴线,西轴线前后四进,第一进为门厅,门厅向北为三开间大花厅(客厅),客厅为卷棚式建筑,客厅后为天井与正房相连,正房为三间两厢式民居建筑,正房后为一小庭院,小庭院北端有坐北朝南三开间书房。书房为台门式建筑,朝南一排上推式窗户,设计精致、大方,开启方便,落下无痕迹,独具匠心。东轴线与西轴线基本一致,有腰门相通,并列而成。该建筑为扬州前宅后院式民居典型代表。
110、冯氏住宅
位于文昌中路九巷9号,系冯广盈在清光绪年间购筑的老房子。从其房屋布局、体量、装修、雕琢、家俱皆能体会“扬州古明月,陋巷旧家风”的古韵。
冯氏老房子大门朝东,八字型磨砖对缝砌筑,砖面细腻光洁,门楼气势昂然,进门堂,入庭院,迎面砖雕福祠虽局部残破,然古韵尚存。福祠左为磨砖对缝仪门,入内遗存正宅南向前后三进。仪门内,中进为考究高敞厅堂三楹,前置柏木雕卷篷,厅堂前旁置廊,东廊有耳门通北向火巷,厅对面构照厅三间,东进柴房二间。厅堂屏门后穿腰门为三间二厢住宅。东厢有耳门通火巷,偏房面阔三间,是扬州古民居对合二进“前五后七,左右为三”的典型规整布局。
111、清真寺
位于马监巷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古元秉所建。整座建筑设有门厅、牌坊、礼拜殿、照厅、水房、厢房、宿舍等数十间建筑。牌坊上有“整容门”匾。院内有银杏树、“怀清井”。怀清井,民间称为“七奶奶井”,传为七烈女避难入清真寺殉节处,井旁墙上嵌砌有记载七烈女事迹的石碑一块。
112、地藏庵
地藏庵藏经院位于宛虹桥,始建于唐代,清代重建。庵门朝南,门前一堵照壁。山门殿三间,内供弥勒佛、护法韦驮、四大天王。第二进三间为大殿,殿内主供地藏菩萨。第三进是上下各三间的楼房,楼内供地藏娘娘,有娘娘房,山门殿至大殿的东侧有走廊。大殿到后楼的东侧建有方丈室、客堂、斋堂、僧舍等。
113、藏经院
位于宛虹坊53号,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代重新,院门朝南,山门殿三间,内供弥勒佛、护法韦驮及哼哈二将。第二进三间,为大殿,内供千手观音菩萨。第三进是藏经楼,楼上下各三间。另在三楼殿西有僧厨、斋堂、客堂、方丈室、寮房、暗室等建筑。现在仅存藏经楼一座。
114、浸会医院旧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美国西差会派美籍伊文思医师来扬行医布道,创立浸会医院。民国2年伊文思回国,由安德生医师来扬主持医院工作,次年安德生回国,邰大医师来扬接管医院工作。民国10年,在今南通西路兴工建筑新医院,建有门诊楼及病房楼一幢以及西教士(医师)宿舍楼、护士楼、职工宿舍楼。几经兴替,解放后改为苏北人民医院至今。
现门诊楼已拆除,原有建筑尚存三幢二层西式楼,分别为院办公室、院总务处、基建处,保存基本良好。
115、盐务稽核所
位于淮海路33号,清末民国初期设立,解放后曾作为政府招待所(大汪边招待所),曾接待过原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外交部长陈毅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存西式洋楼一座,保存基本完好。
116、沙锅井
位于东圈门砂锅井巷,清同治二年(1863)《扬州府治图》即有记载。黄麻石井栏,呈圆弧状,卷边,形似砂锅,故名。井壁砖砌,现为居民日常生活使用。
117、蜀井
位于扬州东北郊上方寺遗址,今邗沟中学内。上方寺即唐禅智寺,一名竹西寺,唐张祜诗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即指此,井在寺后,亦名“第一泉”,原有“第一泉”石碑立于井边,今碑已不存。
118、如意井
清代水井,位于如意巷西首。白矾石井栏,上刻高浮雕龙凤、花卉图案。井壁青砖砌筑,井台已改动。《扬州园林》曾经著录。现仍为附近居民生活用井。
119、玉井
清代水井,位于玉井巷内。青石井栏,上刻“玉井”、“丙寅”字样。井壁青砖砌筑,井台已改动。今仍为附近居民生活用井。
120、滚龙井
清代水井,位于丁家湾龙井巷口。《扬州画舫录》中所载:“……路西为井厅,通厨子庵,中有泉清洌”,此即为今滚龙井原址。井上原架木棚,装滚筒,井绳两头系桶,交替汲水,今木棚架已拆除。井壁青砖砌筑,青石井栏,保存完好,现为居民生活用井。
121、板井
位于板井巷内,巷因井而得名。青石井栏,井栏已改,后配井栏上刻“板井”二字,砖砌井壁,现仍为当地居民使用。
122、大东门桥
位于大东门街东首,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原为明代旧城东城门外护城河上的木构吊桥。1927年改为砖石拱桥,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长10.7米、宽4.7米。沿用至今,保存完好。
123、小虹桥
小虹桥位于北城根、南柳巷之间,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明代,为砖拱桥,保存完好。1913年、1976年、2002年修缮。砖拱结构,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中间为石砌阶梯式,两侧砖铺。
124、如意桥
如意桥位于太平码头西侧,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始建于清光绪七年(1868)。砖拱结构,桥面长15米、宽2.7米。砖砌桥栏,上镶“如意桥”、“同治七年立”、“埂子街公捐重修”石额题记。
125、迎恩桥
迎恩桥位于凤凰桥街中段,南北向横跨于漕河上,俗称“凤凰桥”,是五代、宋、无扬州城北门通衢上的桥梁,始建于五代或北宋。清中期,乾隆皇帝来巡时更名“迎恩桥”,迎恩桥现为砖石拱桥,保存完好。
126、迎薰桥
位于南门外大街北首,南北向横跨于南护城河上。原为吊桥,清代改建为砖桥,清光绪七年、1923年维修。砖拱结构,桥面长7.05米、宽5.5米,两侧为砖砌桥栏,上镶“迎薰桥”、“清光绪七年修”石额题记。保存完好。
127、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旧址
位于谢家巷13号。原为陈氏住宅,曾是党的秘密联络点。1937年宅主人陈素与江上青等人在此筹建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转赴皖、鄂等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建筑前后三进,三间两厢式民居,前后天井相连。宅西为一小庭园,庭园内客厅一间。
128、许幸之故居
位于板井巷38号、40号,为当代油画家、美术理论家、文学家许幸之故宅。故居为东西两条轴线,住宅前后各四进。东轴,原门厅已毁,进门为一庭院,过庭院为对合式三间二厢,进深七檩的大厅,三、四进结构基本与第二进相同。西轴,第一进为门厅,面阔三间。过门厅亦为一庭院,第二进为大厅,略有改建,三间二厢。第三进住宅,第四进基本保存完好。
129、刘氏盐商住宅
位于绞肉巷1号,为民国年间盐商刘春田所建。该建筑大门北向,门楼已毁,大门对面有砖砌照壁。进门,为一庭院,庭院南部为东西两组住宅,均前后三进。第一进均为平房,分别为门厅和偏厅;第二、三进为两层串楼式住宅。建筑高大轩敞,砖雕、房檐砖细,作工讲究。
130、基督教礼拜堂
位于萃园路2号,1923年由美籍传教士毕尔士创建。旧称贤良街礼拜堂,属基督教浸礼会教派。砖木结构,十字形屋顶,鱼鳞瓦屋面,建设面积1000平方米,是一座集主日学与大礼拜聚会融为一体的教堂。
礼拜堂中间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用的无柱敞厅(即礼堂)。两侧是供主日圣经学校作教室用的20余间房,各有活动隔间。拉开隔间连通礼堂,共可容纳千余人。整座教堂保存完好,1981年批准为开放教堂。
131、明庐
位于广陵路122号,为扬州民国时期匏庐、汉庐、怡庐、明庐“四庐”之一。宅主姜氏,民国初营造社主人,购广陵路122号旧居,并将其改建,称“明庐”。前为住宅,均为三间两厢。后为花园。南围墙门额题“明庐”两字,内有厅房一座,明三暗四,西首厢房内保留园形罩隔。
132、凌氏住宅
该住宅位于南柳巷90号,建筑座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进。第一、二进为三厢两间,第三进为五开间小平房。南北两侧有水井,火巷。该建筑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着民国初年修建时的水泥天井路面和水磨廊沿石。
133、参府街民居群
134、丁氏住宅
位于广陵路128号,为民国时期扬州律师丁绳武(光祖)所建。现存建筑前后三进,第一进为砖雕门楼和门厅,门楼后过道有土地祠。第二、三进为住宅,均为三间两厢。该建筑保存状况较好,现为丁氏后裔居住。
135、赵氏住宅
位于弥驼巷10号,民国建筑。住宅东西二条轴线,东路为一花园、一花厅。现为赵芝山后裔赵杰居住。花厅现已改建为住宅,但结构还保持原状。西路为前后四进,面阔三间,住宅之间均以天井相连。该建筑布局为东园西宅式民居,花园与住宅平行布置,颇具特色,为寻常民居所少见。
136、胡氏住宅
位于东关街306号、312号,为民国年间银行家胡仲涵住宅。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为民国早期建筑,至今布局完整。面南正厅三楹,柏木构架,两旁置厢廊。正厅后原有屏门。越过正厅,迎面住宅为明三暗五格局。东厢置耳门通火巷,正房堂屋和前厅堂地面为方砖铺地,卧室为架空木地板。西套房西板壁还暗连两间暗房,一般人是很难发现的,暗房西壁原有暗门通联东关街312号后进住宅东房间。暗房北墙还有一暗门,通北端东西向窄巷。东套房床后亦有小门通此窄巷。巷北置六角小门抵后庭院、花厅。
137、李氏住宅
位于大实惠巷4号、小实惠巷14号,为民国初画家李石湖及其弟李石泉寓所。建筑坐北朝南,东宅西园。住宅前后四进,第一进为楠木厅,面阔三间,前置卷棚。第二进,明三暗五两厢。第三进住宅,面阔六间,东西为厢房。第四进为平房,面阔四间,进深五架。
138、金氏住宅
位于在苏唱街17号,扬州老字号“扬州浴室”创始人金宝芝的住宅。住宅由东西二座楼房和花厅组成,东楼为二层小楼,面阔四间,传统风格。西楼为二层西式小样楼风格,面阔三间,青砖木构结构,水磨石地面,顶为平顶,上置小歇山。花厅位于西楼南,面阔三间,天井内有一口水井,方形青石井栏,砖砌束腰井壁。整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139、王氏住宅
位于大羊肉巷4号,为清名扬州清曲名家王万清住宅,王万清11岁随父王弼成习昆曲,3年后改学扬州清曲,在艺术实践中,融汇众家之长,形成王派风格。晚年悉心总结近代清曲名家及自己的演唱经验,著有《扬州清曲唱念艺术经验》和《扬州语音》两文,刊于《扬州戏曲》。该住宅座北朝南,前后二厅,均为面阔三间两厢,保存基本完好。
140、公园桥
位于公园巷西首,东西向横跨于小秦淮河上。桥始建于民国七年,1947年修缮栏杆,1964年、2002年又分别进行修缮。现桥为砖拱结构,石砌桥基,砖券拱顶,桥面呈八字型,长7.8米、宽4.1米。
141、扬州麦粉厂旧址
位于在便益门街、运河西岸,建于上世纪30年代。扬州麦粉厂是扬州近代工业起步的见证,俗称为扬州早期两爿半工厂之一。大楼建筑中西合璧,南向,砖木结构,面阔九间,进深四间。现保存有该厂当年使用的一台德国西门子发电机。该建筑是扬州仅存的近代工业遗产。
142、震旦中学礼堂
民国9年(1920),由法国耶稣会士山宗机在扬州创设,开始称为圣约翰伯尔各满公学,后称“扬州震旦大学预科”。民国20年改称“私立震旦大学附属扬州震旦中学”,由江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开办时仅有高中部。民国21年后,增设初中部。民国24年又采取男女分校制,民国38年7月停办。现保存有教学楼一幢,结构基本完好。
143、大陆旅社
位于新胜街26号,与“绿扬旅社”隔街相邻,为扬州民国时期著名的旅社之一。该建筑为中西合璧式楼房。进门厅,内为透空式中庭。三层砖木串楼,结构完好。楼后北侧有一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