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荀鹤在诗中写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真正的修行不是躲在深山里,而是在生活中修炼自己的心。红尘即是道场,你我皆为行者。管理好自己的心,令其保持清静,不被外物所干扰,便再没什么事能难倒我们了。
01
心定了,就不累了
02
心静了,就不烦了
佛家有句偈语:“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只要我们自己不动心,不起念,不攀缘,就不会被外境所烦扰。保持内心清静不乱,你就已经赢了。清朝名臣林则徐,曾经性情暴躁,无法平静下来,经常被“烦心事”影响了决策。后来,在父亲的点拨下,他在书房里挂起了亲笔书写的牌匾“制怒”。虎门销烟后,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临行前,要把“制怒”牌匾带去。夫人疑惑道:“这个不值钱,带去做什么呢?”林则徐说:“这是我最宝贵的物品,哪怕老了,也要靠它修身养性。”到了新疆,即使条件艰苦,他依旧能平静处事,兴修水利、勘查垦地,颇有功绩。几年后,林则徐又再次被朝廷重用,成为陕西巡抚。有句话叫做:“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举世皆安。”人的心境,应该像一面镜子一样平静。事再大,留几分淡定;事再难,也要波澜不惊。我们总以为,躲到一个世外桃源里,才能远离喧嚣,回归安静。实际上,真正的心静,是灯火阑珊处的修炼,是鸡零狗碎时的隐忍。做人,管好自己的心,心静了,就不烦了,事情也就顺了。
03心淡了,就不乱了
金庸的《侠客行》中有一首诗:
“天地四方为江湖,世人聪明反糊涂,名利场上风浪起,人到头来却是输。”
人世间,有多少人,为了名利奔波,赢了一时,却输了一世。
真正的智者,不会徜徉在名利场中,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收获内心的富足与安宁。
陶渊明是田园山水诗的创始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归宿。
他生逢乱世,几番为官,但始终心系山林,内心恬静安然。
从庙堂到田间,他穿起粗布衣裳,扛起锄头,成了一个乡野农夫。
还因草盛豆苗稀,收成不好饿肚子,遭乡邻非议,惹好友惋惜。
面对贫困和孤独,他依然笑着说:“但使愿无违”,只因心静人安,便无怨无悔。
陶渊明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几间屋,几亩田,几壶酒,春花冬雪,岁月悠然。
没有那花花肠子,挤不进那热闹圈子,就干脆糊涂一点、潇洒一点、孤傲一点。
身上的包袱太重,终究会绊倒自己。
心中的琐事太多,最后只累了自己。
一杯茶,若是太浓,非但不能解渴,反而会伤身。
做人和吃饭一样,浅尝则止,淡淡的滋味,是最好的状态。
04
管好自己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庄子·达生篇》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去楚国时,在树林中遇到一个驼背老人,他用竹竿粘蝉,技术娴熟,百无一失。孔子问他:“您的技术这么巧妙,是有什么方法吧?”驼背老人说:“我站在这里,就像木桩一样稳当;我举起手臂,就像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虽然天地广阔无边,万物五光十色,但我却只专注在蝉翼上。心无二念,外界任何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怎么会粘不到蝉呢?”《围炉夜话》讲:生资虽少智慧,而虑事精详,即是能人。虽然资质一般,但是如果细心周到,事事用心,这个人便能有一番作为。世事千头万绪,最怕“用心”二字。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管好自己的心念,耐住性子,蹲下身子,早晚有一鸣惊人的那一天。学习技艺是如此,修行之道,也是如此。心不散乱,不起妄念,不生烦恼,终能彻悟。
摄心于一处,便是功德林。
▽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曾绘制《十牛图》,寓意“制心如牧牛”。管理我们的心,就像管理牛马。牛马若放纵不管,就会乱走乱闯,踏坏庄稼。心,若不加调伏,就变得纷扰杂乱,无处可安。任境乱心,不如以心转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