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泽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认为经由正确思想武装、团结起来的人所具有的力量不可估量,因此他格外重视对人的锻造。在理解毛泽东锻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时,需要超越个人层面,从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予以把握。基于此,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特征可以从四方面进行概括:在精神上破除西方迷信,在身份上实现人人平等,弘扬集体主义原则以及倡导艰苦奋斗精神。当今社会弥漫的资本逻辑给人的发展造成诸多困境,重新挖掘毛泽东锻造社会主义新人思想中的精神资源,有助于我们破除困境,重新建构人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新人;锻造;当代价值
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拥有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不仅源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系统性、深刻性以及前瞻性,同样源于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深刻塑造性和广泛影响力。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乃是对锻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孜孜追求,这种强烈的改造人性的意愿在中国传统思想谱系中颇为罕见,更多源自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解运用以及对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切身体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个体在精神层面的发展境况却遭遇诸多困顿,特别是在资本逻辑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这种困顿不仅更加突出,而且具有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化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想精神资源,进一步挖掘毛泽东锻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对于我们克服资本逻辑,化解现实中的困顿以及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毛泽东高度重视人的因素:锻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起点
毛泽东对锻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执着,与其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高度重视人的因素的理念密不可分。通过革命战争的洗礼,毛泽东认识到,人所蕴含的精神潜力巨大,特别是面临相同命运的民众团结在一起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所迸发出的能量更是无法估量。经过思想改造后凝聚在一起为同一目标奋斗的无产阶级新人,是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推动世界新秩序格局形成的事业而言,经过正确价值观锻造的新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到战胜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政权的关键在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团结起来拥护革命的群众是中华民族最坚固的防线,“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想要真正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把群众发动起来。毛泽东这一观念也成为中国共产党走向社会革命的逻辑基础。面对咄咄逼人的日本侵略者,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乐观表示“中国蕴藏着极其巨大的潜力,这些力量,在一个伟大的斗争的时期是能够组织起来投到强大的抗日战线上去的”,他深信一旦将民众力量凝聚、调动起来,他们会在战场上与侵略者血战到底,保卫家园。可以说,民众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要民众,虽危险也有出路;不要民众,一切必然是漆黑一团”。毛泽东认为,中国广大民众是真正的革命主体,革命的动力来自无产阶级、农民阶级以及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这些人构成了民众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毛泽东相信手无寸铁的中国民众如果团结起来就能够产生力量,战胜拥有先进武器装备的侵略者呢?这就涉及毛泽东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面向:强与弱的辩证法。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做了分析:“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在毛泽东看来,决定强弱的关键在于力量大小对比。而力量大小并非由国土面积、国家人口数量所决定,决定力量大小以及发展变化趋势的核心因素在内部,即“本身的基本因素”。找到基本因素,围绕基本因素铸造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强与弱之间的转化。
毛泽东最为看重的基本因素即人力和人心。他认为,与军事力量和经济水平相比,人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内部因素,毕竟“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离开人力,先进的物质力量毫无用武之地,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一时优势,也会在长期内外消耗中荡然无存。不过,“人”能够真正发挥力量,单是数量巨大还远远不够,毕竟人数优势无法自然转化为胜势。成长于近代历史语境中的毛泽东,对中国人缺少凝聚力的状况有切身感受,深知分散的、各自为战的个体,唯有通过精神塑造,才能成为团结的具有战斗力的整体,人数优势方可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因此,毛泽东强调,“人”产生力量的关键在于“人心”,即人在思想层面能够达成共识,在精神层面能够实现高度统一。人,唯有“一齐努力”,才能真正战胜侵略者,创造“自由平等的新中国”,为“全世界永久和平”作贡献。可以说,“人心齐”是团结的基础,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团结,不是在身体层面将人们集中起来,而是在思想层面形成一致的观念,并在一致观念的指导下采取行动。
在毛泽东看来,人形成一致观念、行动起来还有一个关键性前提,那就是人必须接受教育和锻造,即只有经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洗礼,从拥有各种错误思想的“旧人”转变成拥有正确思想、意志坚定的“新人”,行动方向才能够得到贯彻落实。世界历史已经证明,倘若人在错误或不当观念的指引下组织起来,其破坏性后果不堪设想。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须由经过思想锤炼的新人来承担。192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就明确指出教育对党和军队发展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他认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便是教育问题,教育决定着党和军队能否健全与扩大,能否真正承担起战斗任务。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强调教育,乃是因为他发现当时党内存在着包括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主观主义、流寇思想在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思想的存在“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因此必须消除这些错误思想,并用无产阶级思想进行武装,党才能够更好地组织起来完成其所承担的使命。
二、社会主义新人的核心特征
(一)破除迷信: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前提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社会主义新人首先应坚定对自己所追求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不动摇,不应瞻前顾后,徘徊不定,羡慕、崇拜甚或畏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生活方式、文化形态以及发展模式。破除对占据垄断位置的资本主义道路的迷信,清除精神依赖,一方面是新中国能够真正获得独立地位、实现民族发展的先决条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甩下旧包袱,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奠定思想基础。因此,破除迷信应该成为锻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前提,毛泽东对此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和高屋建瓴的把握。
毛泽东深知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重要性——如果感激、崇拜、敬畏西方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心态在中国知识阶层蔓延开来,那么中华民族精神之独立便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便撰文告诫中国的知识精英,要认清现实,认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真实面目,改变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信在中国人民心中已经彻底破产,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不应该再在强权面前卑躬屈膝。对西方、特别是美国仍寄予希望的知识分子,“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
(二)身份平等: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特征
马克思主义旨在彻底消除资产阶级私有制以及私有制背后一部分人剥削另一部分人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是阶级对立形成的基础。消灭这种社会结构,就是旨在打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根除因分工不同而形成的身份不平等现象,根除阶级之间形成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进而实现人人平等、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深深吸引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一度实行供给制,从而有效促进了党内团结,改善了干群关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尝试打破常规分工界限,组织军队从事生产活动,消除军民身份差异。毛泽东不无兴奋地表示,“只要我们全体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人人个个不但会打仗,会作群众工作,又会生产,我们就不怕任何困难”,最终达到“无敌于天下”。通过实践,毛泽东发现军队在从事生产的同时,又得到了练兵与学习政治文化的机会,军队内部以及军民之间更加团结。
基于身份平等,根据地军民迸发出的强大凝聚力和革命生产动力,让毛泽东看到了一种理想社会得以实现的可能路径。同时也使他认识到,如果不消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这种身份平等的社会结构便无从实现。1949年5月,毛泽东召黄克诚汇报工作,吃饭闲聊时,毛泽东问黄克诚:“你认为今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黄克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当然是发展生产”——黄克诚的答案代表了当时一般党员干部对今后发展目标带有普遍性的朴素愿望。可是毛泽东却不同意他的看法。毛泽东认为今后“主要任务还是阶级斗争,要解决资产阶级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的这番言论清晰反映出他内心希望消灭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坚定态度。可以说,根据地时期对党内关系的整顿以及军民共建的生产实践,让毛泽东愈发坚信,改变旧有社会关系结构,塑造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对于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理想至为关键。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如何实现身份平等的问题进行了更深入探索,例如1950年代在工业和农业领域的诸多改革,均体现出塑造新的社会关系的核心关怀。毛泽东对党内和社会上形成的新的身份等级非常警觉。他明确告诫党的干部,不管什么身份的人掌握了真理,都要服从。高高在上摆官威,不平等待人搞特殊,是“最低级的趣味”,以劳动者的谦逊身份示人,才能体现出“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片面强调物质刺激机制的价值,最后形成尊卑有别的等级制度,也与毛泽东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愿景特征背道而驰。
(三)集体意识:超越个人中心路径的拓展
(四)艰苦奋斗: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动力
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关键时刻,成为多数民众所信任、所依靠的政治领导者,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毛泽东在这里提到的“艰苦奋斗”,并不是在困顿环境下做出的权宜之计,而意味着从精神凝聚层面谈及历史价值。这是理解毛泽东视野中“艰苦奋斗”的关键维度——“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唤起人们的精神追求动力,鼓舞人们为了更高的目标众志成城,付诸行动。通过艰苦奋斗,在实现宏大目标的同时,人生价值也能得到升华。
三、当代价值:纠偏资本逻辑下人的发展困境
综上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不是在个人修养层面展开的理论建构,而是从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出发,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逐渐形成完善的,有充分的历史经验作为支撑。社会主义新人,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对社会主义新人特征的梳理,也须将其置于双重任务构成的历史脉络中去把握和理解。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事实上回答了在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思想本身的创造性和探索性,同样体现在这一思想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有非常强烈的实践性指向。从革命时期对党员干部的教导,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向全国人民所展开的各种学习运动,再到1960年代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一股“毛泽东热”,社会主义新人思想事实上一方面有效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成为当代中国人价值体系中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其所蕴含的对于资本逻辑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使之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推动西方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一,要深入贯彻身份平等的意识,防止随经济发展而形成新的阶级分化和身份差异。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社会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愿景,也是人的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重要保证。1990年代中期,就有学者开始呼吁要警惕因经济失衡发展而形成新的阶级固化现象。社会舆论对这一趋势的担忧在近些年愈发明显。从“寒门难出贵子”的争论,到教育高度内卷化折射出的对社会流动放缓的焦虑,再到“打工人”的提法迅速流行于网络,成为各行各业用以自嘲和反讽的话语,都或多或少折射出民众对于出现新的阶级分化和身份差异化的不满与郁愤。这种情绪的长期积压酝酿势必会打压个人工作生活的积极性,造成新的社会矛盾。我们需要重新梳理审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当下具体情境,开拓新的实践路径,及时纠正促成阶级分化和破坏身份平等的不当做法,坚定不移地保障劳动人民的主人公地位不动摇。
第三,要警惕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广泛影响,继续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思潮在当今社会影响颇深,其背后则是以资本逻辑为支撑。这种思潮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转化为物质标准进行衡量,进而对价值和意义的丰富维度进行窄化,使其完全聚焦于物质追求和生活享受,促使人将注意力全部聚焦于物质消费不断升级,留恋于资本逻辑编织的诱人话语,进而放弃对于精神生活的向往。如今,这一思潮在青年人中颇为流行,很多人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养成了追逐享受、好逸恶劳的习气,失去了奋斗动力。在这一情况下,重新挖掘艰苦奋斗的精神意义重大,通过回顾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之于社会主义新人锻造的重要意义的思想,能够在个人层面重新提振精神动力。同时,在如今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和发展问题的情况下,对这一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力量的弘扬,能够促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克时艰,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概言之,毛泽东关于锻造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在当代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通过对“锻造新人”思想的梳理挖掘,我们可以从中提取、概括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中的诸多精神资源,为我们克服、战胜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的资本逻辑下人的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和思想武器,为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开拓人的全面发展路径打下基础,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