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劳动最光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强调了要在中小学校中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让中小学生热爱劳动、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认识到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创造未来的重要性。然而,目前我国很多的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效果微乎其微,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现在很多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不懂得劳动的重要性。在此形势和背景下,中小学校必须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论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出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探讨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劳动是社会文明之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路径。劳动不仅可以增长中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可以锻炼中小学生的意志,增长中小学生的责任心。中小学生作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这些美好的品质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成为既有知识素养,又有强健体魄的栋梁之材,成为新时期各行各业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二)是完善素质教育结构的必然选择
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分数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更为重视的是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中小学校加强劳动教育,能让广大中小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中小学生在家里很少有参与体力劳动的机会,甚至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行为很容易让中小学生养成依赖性,不利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为了让中小学生学会独立,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自觉劳动的良好习惯,中小学校必须发挥创新思维,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中小学生转变对劳动的思想认知。
二、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一部分中小学校还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这些学校领导者的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他们只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只在乎学校的升学率,却忽视了劳动教育。还有的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只让学生参与一些体力劳动,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习惯和态度的培养,使得劳动教育形同虚设,逐渐成为“形式主义”。
(二)没有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二)建立健全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劳动活动课教师要制定系统的教学内容
劳动活动课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和班级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系统的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作为劳动活动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劳动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同时,也要给予学生实践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除此之外,劳动活动课教师在开展劳动课的过程中,要意识到自身只是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劳动活动课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知,进而热爱劳动。最后,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放下自己的身段和架子,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探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关爱、呵护与温暖、尊重与理解。
(四)劳动活动课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
作为中小学劳动活动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对劳动有更深一层次的认知。教师可以举办有关劳动主题的手抄报评选活动、“劳动最光荣”演讲比赛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评判“劳动标兵”,激励学生再接再厉,让劳动精神深入人心。
(五)重视工匠精神社会实践活动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中小学校劳动活动课教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匠心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工匠们工作的地点,学习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当地有名的工匠或者劳模,并做好采访记录,写好访后心得。通过倾听劳模的心路历程,让学生对匠心精神有更直观的感受与理解,并能以劳模为学习榜样,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增强自己劳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匠心精神,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工匠行为,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技巧。
(六)注重家校合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家长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思想健康更是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家长要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表率作用。中小学校要注重家校合作,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以此来真正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让家长多鼓励孩子劳动,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与此同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劳动成果,教授孩子劳动技巧,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洗碗、扫地、拖地、洗菜等,还要适当地对孩子提出表扬和赞赏,提升孩子的劳动热情。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才能让孩子对劳动有更深刻的认知,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不易。
(七)要以身作则
学生具有“向师性”,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模仿教师的行为。因此,教师身为学生的管理者,要重视言传身教,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用更严苛的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在学生心中树立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为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给予学生正确积极的方向。比如,教师在看到教室地上有垃圾时,不能趾高气扬地去指挥学生捡起来,而应该亲力亲为,主动做好清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明白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劳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坚持不懈的,中小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劳动教育,发挥创新思维,采取上述措施,真正贯彻落实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潇.核心素养下我国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教育策略[J].智力,2020(27).
[2]周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6).
[3]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2).
[4]何云峰,宗爱东.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青年学报,2019(1).
鞠燕琳.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现状及其改进策略[J].学周刊,2021(13):187-188.
2021年初,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新文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文科类专业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
戏剧影视导演(简称“导演”)艺术专业考试(简称“艺考”)模式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简称“校考”)转为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简称“统考”),考试流程简化。2017年至2023年,湖北考生需参加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省统一考试,广播电视编导考试同时适用于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摄影与摄像等专业。
高校是培养新时期新青年的主阵地,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互联网技术助推各行各业高速发展,教育体系也要顺势而变,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方位育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也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改变,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优质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初中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的重要管理者,能够带领和陪伴学生不断进步。因而,教师应该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进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客观性、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养。
社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表现为两个空间问题:一是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老城区人口密集,资源供给不足,新城区人口密度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资源供给结构在空间上与各社区的人口年龄、收入、职业等社会结构错位,供给类型单一,缺乏吸引力。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不仅得不到好的学校教育,同时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十分重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探索培养方式,也需要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