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全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06.26安徽

摘要: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使用强度等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简述了在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分析;控规指标确定

1.引言

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管理的直接依据,控规成为了衔接宏观和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关键层次,衔接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的重要环节,其规划的编制成果质量直接影响到规划的实施效果。特别是2008年《城乡规划法》实施,2010年《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实施,把控规的法定地位提的很高。而且几年省建设厅给下达的工作目标就是控规全覆盖。从2000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平阳县县审查过的控规有100项,其中经县政府批复过的控规53项(包括我们2012年11月、12月两个约突击审查的那些控规)。其中,中心城区(昆阳镇、鳌江镇)的控规覆盖率达到90%,万全镇、山门镇、顺溪镇、南雁镇、青街乡达到了100%,肖江(肖江麻步)镇达到70%,腾蛟镇达到了74%,水头镇达到70%。青街顺溪南雁在按新的控规审批与编制办法在总规中同步编制。(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条例中明确,编制了保护规划,控规就不用编制了)

控规覆盖率提高,在实际操作中矛盾也日益凸显。控规地位的法定性和控规内容的强制性与市场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合理性以及规划不同深度的管理要求等等矛盾非常大。这几年实施下来,每逢项目上马必调控规(除了哪些为项目针对性编制的控规除外),控规的调整率几乎达到了100%,特别是2010年前编制的控规调整的特别厉害。从这几年控规调整的内容来看,调整最多的是指标调整和配套调整,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限高,绿地率、机动车位等等。而现在控规调整程序又十分麻烦,政府为了项目上马往往控规调整都以县政府文件的形式把控规调整了,法定程序很难走完。所以如何提高控规实用性和科学性,增加控规弹性,编制“实用,好用”的控规,日益成为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控规编制过程中指标确定面临的问题

从我个人这几年对控规的审查和规划管理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发现传统控规的编制办法和实施管理方式面临的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控规指标的合理性成为焦点,突显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2.1控规指标弹性不足

控规指标的强制性就是要对建设用地规划内容进行清晰、明确的控制,然而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的实际情况。控规指标的强制性不仅无法凸显应有的刚性属性,反而带来的修改的刚,造成了控规修改的烦琐。进而导致实际工作中违法修改和“编而不批”的现象大量纯在。控规指标强制性,又要研究它的控制弹性,虽然与法律法规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要求存在一定矛盾,维护控规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实现规划控制的刚性要求就必须正式控规指标弹性问题。

2.2控制指标确定对城市空间塑造缺乏有效指导

2.3控规指标确定缺少城市经济分析

2.4公众参与在控规指标确定中作用缺少

公众参与在城乡规划法里面提到了法定的地位,工作参与有利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职能的实现,同时可以反映广大公众利益的诉求,是对规划公正性、公平性、科学性的保障。控规是直接引导城市建设,它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用,所以在控规编制阶段公众参与尤为重要。然而恰恰这方面是现在我们在规划编制当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境,得不到重视。一方面是公众参与手段缺乏,另一方面是我们规划管理部门认为公众参与了导致效率降低了。现在的公众参与多数是一种表面的形式,对于实质性对规划编制过程中产生的作用是很小的。这就导致了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矛盾不断,阻力重重。还有公众缺乏参与了,规划的严肃性也缺乏了,导想改就改了。我想城乡规划法的公众参与的立法本意也是增加规划的透明度,来制约规划修改的随意性。2.5控规指标确定与上一层次规划衔接不足

控规作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具体项目建设的中间环节,如何能有效落实总体规划战略性、全局性设想,确保城市重要公共设施,优化局部控制,衔接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模,是控规编制工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但从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情况来看,从总规到控规,城市的用地规模衔接基本是没有问题,但是控规的人口规模往往都是远远超出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人口规模,而且不是超一点,往往都是成倍成倍的超。从而到时候了其他重要公共设施的变化,如供电、供水等等。

3.控规编制过程中控规弹性如何落实?

现很多地方的通常做法是“编而不批,用哪里批哪里”,“小地块控规,就是用哪里批哪里”等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如何提高控规实用性和科学性,增加控规弹性,是我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和规划编制单位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规划编制的方法如何增加弹性。

THE END
1.做微信公众号运营该如何确定定位在刚开始注册微信公众号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自己想做公众号运营,但是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做公众号的定位,那么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微信公众号运营如何定位,下面就由小编来给你具体介绍。 一、明确运营的目的 我们申请公众号是要做什么,是想赚钱还是只是单纯写文章?首先要知道自己做公众号...https://www.hy755.cn/article/2021/0218/23880.html
2.律所新媒体运营(从0到破万,律所公众号如何做运营看这篇就够了...面对一个全新的律所公众号,应该怎样开展内容工作? 首先,确定此公众号面向的目标人群,再根据目标人群特征选择出3-5个内容方向(初期方向不宜过多)。 看似最简单的一步其实也是最关键,很多律所公众号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订阅量增长缓慢,传播率和浏览量都上不去。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631936-1.html
3.微信公众号广告投放揭秘:如何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在投放微信公众号广告前,广告主需要明确投放目标,如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用户关注、促进销售等。根据不同的目标,广告主可以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选择合适的广告类型和投放位置。 三、确定目标用户群体 微信公众号广告的投放效果与目标用户群体的匹配度密切相关。广告主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了解目标用户的年龄、性别、...https://www.jianshu.com/p/b356d3337c22
4.全面攻略:如何高效搜索并打造公众号爆款文章,解决所有相关难题...市面上有部分专门的公众号文章搜索工具如搜狗微信、新榜等,这些工具可以帮助运营者快速找到爆款文章。 4. 数据分析 通过分析公众号后台数据熟悉粉丝的兴趣爱好和阅读惯,从而推测出潜在的爆款文章类型。 二、公众号爆款文章搜索步骤 1. 确定搜索目标 明确本人要寻找的爆款文章类型,如情感、职场、娱乐等,以便更有针对性...http://www.slrbs.com/jrzg/aixuexi/436860.html
1.公司宣传运营增强企业公共关系的有效策略一切宣传运营活动的起点是清晰的品牌定位。企业需明确自身的市场位置、目标受众及核心价值主张。这不仅是对外宣传的基石,也是构建公共关系时传达一致信息的基础。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展现品牌背后的理念、发展历程和成功案例,能够有效增强公众的情感共鸣,提升品牌识别度。 https://blog.csdn.net/2401_88871647/article/details/143659136
2.2013年环评工程师案例分析精选模拟试题21(5)有12%的公众持反对意见,而且全部集中在A村庄,是与其环境空气F超标有直接联系,但企业并未对公众反映如此强烈的环境问题采取明确措施来解决。 【考点分析】 1.该项目竣工验收执行的标准如何确定? 该题主要考查环评人员对环境保护验收执行标准的掌握程度。 https://www.hqwx.com/web_news/html/2013-3/201303291049344662.html
3.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12篇(全文)武汉市在进行交通规划的过程中, 其公众参与主要经历了以下历程。20世纪80年代之前, 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以政府为主导的,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所以这在此之前的城市规划并未过多地考虑公众利益。20世纪80年代末, 武汉市政府开始关注民众对城市交通规划的意见, 并且开通了举报电话, 以强化民...https://www.99xueshu.com/w/ikey8z9jzq07.html
4.青海省人才人事政策“百问百答”其中,事业单位领导管理岗位的设置,按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单位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确定。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按照规定的控制比例确定岗位数量。 3.专业技术不同层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控制目标是什么? 答:省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总体控制目标是3:4:3。市(州)属事业单位专业...https://www.xntv.tv/xw/164695
5.上市企业品牌建设与员工认同和组织文化的塑造此外,了解竞争对手的品牌形象可以帮助企业确定自己的差异化战略,以便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最后,了解市场的趋势和变化可以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品牌策略。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市场,企业可以更好地设计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形象,提高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从而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和更高的回报。https://www.rhtimes.com/news/Design-NEWS7662.html
6.陈玲:产业政策决策如何迎面“深度不确定性”然而,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向高推移,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出现一些新形势、新问题,产业发展和制度演化本都具有深度不确定性,既有的产业政策,其政策目标、工具和过程恐不能与之适应,进而导致诸多政策溃败。如何在深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稳健和有效的产业政策决策,是笔者尝试回答的问题。https://www.sppm.tsinghua.edu.cn/info/1007/51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