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基础知识(上)历代方志

当代人们对方志是什么可归纳为四种说法,即笔事说、文本说、事业说和著述说。

笔事说对“方志”一名大都作这样解释:“方”者地方也,“志”者记述也。“方志”者地方之记述也。

事业说是萌芽于民国,形成于当代的新观念。例如,1983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在给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地方志工作情况和意见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新编地方志“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思想建设事业”,“是一项新兴文化建设事业”。

著述说认为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著述。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给地方志下的定义是:“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科学文献”。

以上四种说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大家认同的,即方志记载的是一个地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和现状,是分门别类记载一个地域人类活动的总体史。

二、毛泽东同志怎样重视地方志工作?

三、江泽民同志怎样重视地方志工作?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地方志工作,他曾对修志的重要性作过全面的阐述,他说:“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编纂新方志,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工作,而是一项认识过去,服务现在,开创未来,不仅有近期社会效益,而且可以产生久远社会效益的意义重大的事业。”江泽民同志还深刻地指出:“修志工作是一项不容易引起重视的重要工作。”

1.古代的“国别史”。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历史记载。自周王朝建立以来,中央及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负责记事记言。这些记载编纂成书,就成为一国的史书,如晋的《乘》、郑的《志》等,这些都是诸侯国的史书,即“国别史”。

2.古代的地理书。所谓“地理”,《周易·系辞》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王充释为:“天有日月星辰,谓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谓之理。”这里的“理”也是纹理的意思,地理书是古人观察地理的记录和著述,存世最古的地理书为《山海经》和《禹贡》。

3.古代的地图。地图即“土地之图”,后来发展为“图经”,图经就是地图的说明文字。有人以为,中国古代的地志,多由地图演变而来,其先以图为主,说明为附;其后说明日增而图不加多,或图亡而仅存说明,遂多变为有说无图与以图为附庸之地志。关于此,我们翻翻一些旧方志都附有地图的特点,仍可见志与古地图的渊源关系。

五、方志的发展历史概况如何?

方志起源于战国,经历了七个发展时期:

1.秦汉魏晋是方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浙江出现了具有综合性的志书,如《越绝书》、《吴越春秋》等。《越绝书》是浙江最早的方志,也是国内最古的方志,被视作方志的鼻祖。

2.隋唐时期是方志进一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方志的修纂出现了官修志书,图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两宋时期是方志的成熟定型期。这段时期志书的内容和体例已趋完备,在形式上图经逐渐被“志”所代替,同时出现了许多名志。

4.元明时期是方志的普及期。这一时期,方志的种类有所增加,体例更趋完备,尤其是明代为改变方志庞杂现象而提倡简志,对方志发展有重要意义。

5.清代是方志的鼎盛、提高期。由于清王朝重视修志,加之著名学者参与修志和研究方志理论,因而清代方志总的特点是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是分志的鼎盛和提高期。

6.民国时期的方志是沿着旧志传统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7.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新中国第一轮修志,到90年代基本完成。这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

六、当代方志发展战略是什么?

当代方志发展应确立和实行如下几个基本战略:

1.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2.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必须坚持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方针;

4.必须坚持古为今用和他为我用的原则(此中的“他”是指中外各种非方志文化);

5.必须坚持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的原则;

6.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七、当代方志发展的基本策略原则是什么?

作为当代方志发展的基本策略原则,主要是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如下诸对辩证关系:

1.正确把握继承和创新关系;

2.正确把握编纂与接受关系;

3.正确把握普及与提高关系;

4.正确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

八、编纂方志有什么意义?

1.育人意义《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指出:“新方志可用于向各族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里说的就是方志的育人意义。这种育人的意义可概括如下诸方面:

(1)认识作用。人们通过阅读方志,可以加深自己对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生活的认识。

(2)鉴戒作用。方志在载述事物过程中总是蕴含着编纂者的立场观点,

这就必然给读者提供某种借鉴。在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头脑的政治家和官吏,常把志书作为自己做官的教科书和宝书,所以有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朱熹下车,首以《南康郡志》为问的佳话。

(3)启迪作用。江泽民同志在论及新编地方志的思想启迪作用时说:新编城市志“它从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将使人们懂得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从而启迪人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

2.方志的实用意义

方志的实用意义有如下几方面:

(1)为各级领导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

(2)为发展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3)为科技发展提供参考资料;

(4)为扩大对外开放和增进海内外交流服务;

(5)为发展旅游事业服务。

九、修志有哪些基本任务?

修志的基本任务有三:

1.收集、整理旧志,做到藏志于区。

2.开展对方志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培养一支修志队伍。

3.编写好宿迁的各类专业志。

十、为什么说“人生难得修回志”?

首先,修志的机会不是随时可遇的。建国后,50年代,国家处在初期发展阶段,60年代初期,三年暂时困难,后来刚刚形势有所好转,接着十年动乱就开始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才提出修志问题。

其次,尽管修志时代到了,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参加修志。过去编纂志书,有的是翰林院编修,采编人员也由秀才来当任。

十一、修志工作总要求“一纳入”、“五到位”是什么?

“一纳入”是真正把修志工作纳入到各部门、各街道镇乡的工作任务之中。

“五到位”是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条件到位。

十二、编写方志要运用哪“三新”?如何体现“三新”精神?

方志编写要“三新”,即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是胡乔木同志提出来的。编写方志要切实体现“三新”精神。

1.新观点。编写方志一定要遵循我们确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同时,还应注意以下4点:第一,记载历史上的人和事要用现在的观点,而不能用当时的观点和提法;第二,记述“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十七年,要依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精神;第三,记述体制改革要符合党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第四,对旧资料要进行分析,切勿带进旧观点。

2.新材料。新材料包括四方面:第一,旧志不记的资料,特别是由于时代的原因没有涉及的资料;第二,旧志中记错而经过订正的资料;第三,一般书中不载的资料;第四,从未有人记载过的资料,如实地考察资料。

3.新方法。大的方面说,编写区志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部门配合,众手成志;分志稿由各部门提供,方志办总纂;定稿前先举行评议会等。

十三、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

方志的学科属性是什么?自古以来,争议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两派:一派认为是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另一派认为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持方志为地理学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戴震、洪亮吉等考据专家。他们以考据方法进行地方志的编纂,着重考据地理沿革与方位。因此被称为地理学派。

持方志为历史科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章学诚,他确立了方志是史,一方之志为一方全史的新观念,从而破除方志是图经、是地理书的旧观念。

以上两派见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道理。对此,胡乔木说得比较全面,他说:“为了研究地方志各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这里面涉及许多学科,从历史学、各种专门史学、史料编纂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到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也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部分)、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民俗学等等,这里面最重要、最关键的也许是人文地理学。”依我们看,方志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十四、地方志的特性有哪些?

地方志的特性有六方面:

1.有明确的区域性,不“越境而书”;

2.有编纂的连续性,一代接一代,代代相传,连绵不绝;

3.有内容的广泛性,从天文到地理,从自然到社会,从生产斗争到科学实验,都可以在志书中记载。

4.有时代的鲜明性,它是时代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

5.有体例的特殊性;

6.有编纂的科学性。

十五、社会主义方志有什么基本特性?

1.社会主义方志是共产党领导的,即具有党性;

2.社会主义方志是属于人民的,即具有人民性;

3.社会主义方志是属于民族的,即具有民族性;

4.社会主义方志是最讲科学的,即具有科学性。

十六、地方志采用什么文体?

十七、为什么说志文的基本笔法还是提“据事直书,书中有断”为宜?

其理由有四:

1.志文当“据事直书”这是许多古今名人所倡导的;

2.“书中有断”这是古今志书所共同存在着的。方志作为一种著述是不能不使用论断这种思维方式的;

3.“据事直书,书中有断”既强调了尊重历史和存真求实这个基本精神,又强调了编纂者主体意识的适度表达;

4.“据事直书,书中有断”是从正面提出要求,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十八、地方志的体裁应包含哪些?

地方志的体裁应包含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以志为主体。

1.述,即综述或概述、总述。

2.记,即大事记或大事年表。

3.志,即著述部分。用于各分志,是志书的主体部分。

4.传,即人物传记,专门用于写人物。

5.图,即各种地图、图像、照片。

6.表,即用文字、数字表述的各种一览表和统计表。

7.录,即附录或丛录,用以辑存地方珍贵史料。

十九、地方志运用表有哪些作用?

表,即各种表格。“一表抵万言”,表是一种既易综合、又便省览的体裁,

也是后代修志的一种传统手法。志书中准确运用表的形式,具有文字不能详尽表达的功能。其作用有三:

1.各种形式的表在志书中的依次排比,可增强科学性和资料性。

2.表的恰当运用,能使志书某些内容代繁为简,节省文

3.在志书的经济诸卷中运用表的形式,更能起到以类系事的作用。

二十、新方志中可用哪些表?制作表有什么要求?

二十一、新方志如何运用图和照片?

我国方志最早是以图为主,文字说明为辅的图经、图志、图记等,其形式为历代志书沿用。新方志如何恰当地运用图和照片,要注意三点:

2.插图的位置要适当。如系某一史料的附件或某一方面内容的反映,图应置于同类文字之间或之后。若为反映全貌的图,则应放置志书之首。

3.图片的绘制要符合标准。志书中图片或照片的采用,一定要具备时代性和地方性。

二十二、为什么说地方志不是教科书、论著、宣传手册、报告文学、总结、历史书?

地方志不是教科书,不必讲定义、概念,作一些不必要的解释。有的志书写人口章,讲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计划生育的意义一二三四条,这些完全没有必要。

地方志不是宣传手册,不宜发出号召,什么“向四化目标奋勇前进!”“×××同志永远活在本县人民心中”等等。

地方志不同于报告文学,不能加枝添叶,进行描写。有的地方写人物传,写某人“圆圆的脸,白白的肤色,容貌端正清秀,英武气概溢于眉宇之间”等等,这种写法不象志书,倒有点像相书。

地方志不同于十年总结。不能列举几条成绩,讲几个存在的问题,总结几条经验、教训。

地方志也不同于写史,但与史比较接近。就其共同点来说,都是要以资料为基础,但也有不同。史重分期,并有结论,如《联共党史》等,写了“简短的结论”,并有“结束语”,志书则不必写这些,它没有明确的结论,而是通过纲目的安排,彰明因果,反映规律。

二十三、修志工作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什么意思?

一个中心,就是以记载社会方方面面的质变为中心。一个中心就是要抓住一个变字。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的记载,都要围绕变字,尤其是宿迁建市以来的发展变化。

两个基本点,就是地方特点和时代特点。我们编纂的市志就要突出这两个特点。

二十四、方志如何体现时代特点?

所谓时代特点就是前代所没有的,当代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事物。新编方志如何体现时代特点?概括地说,从编纂指导思想的确定、基本纲目的设定到资料搜集、文字表述都必须体现出当代的风貌。就志书的内容而言,应当突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突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突出改革开放、突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

二十五、一地和一行业的特色含义是什么?

一地和一行业的特色含义是“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迟我早,人劣我优”16个字。

二十六、方志如何突出地方特点?

为突出特点,拟定纲目时,可采用提级升格法,把具有特点的事物从它所属的事物中独立出来,单设分志或章节,但更多的是编写时采用“详独略同”法,在有关分志或章节中浓墨重彩详细记载那些具有地方特点的事物。

一地特有的事物只是少数,大量的是共有事物,因此,志书各分志如何写好各地共有的事物,是记载和突出地方特点的关键。其方法是:第一,通过横向比较,找出共性中的个性,着力记述。第二,记述各地共有事物在本地是怎样发展的。第三,相同的内容略记或不记。第四,写具体事实,不用无具体内容的笼统记述。

二十七、志书要做到哪“三性”相统一?

《关于地方志工作的规定》在“总则”中指出,志书要“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相统一”。这是对一部权威志书的基本要求。

1.思想性。这里所讲的思想性,包含政治性在内。今天新编地方志,就是要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特性,要把我们光辉业绩载入人民史册,这就是我们志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也是我们修志的出发点和归宿。

2.科学性。志书是否有科学性,是志书成败的关键所在。科学性首先是应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说,一要真实,二要准确。其次,科学性就是要有科学观点。其三,科学性要求志书的体例要结构合理,有系统性。其四,要有正确科学的语言,志书的文体,要求严谨、朴实、简洁、生动。

3.资料性。志以史存,就是说志书中要保存大量真实的原始资料。志书的资料要给人以知识,要翔实,并且必须具有简明性。

二十八、编纂志书的“三严”是什么?

编纂志书要“严”字当头,做到“三严”——严肃责任、严谨考辩、严格把关。

1.严肃责任,就是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我们修志应该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儿孙,对得起人民。把志书修成真实的、可读的、有权威的著述。

2.严谨考辩,就是凡入志之资料,注意考核辩证。不论是对旧志的材料还是建国以来的材料都应该考核辩证。

3.严格把关,是从资料到文字,以内容到提法,都要严格把关,目的是不出漏子,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十九、志书的编纂原则有哪些?

1.遵守疆界,不越境而书;

2.横排门类,纵向记述;

3.横不缺要项,纵不断主线;

4.以类系事,事以类从;

5.以事系人,生不立传;

6.叙而不论,寓论于叙。

三十、方志编纂有哪些特性?

方志编纂是把浩繁复杂的地情材料加工为科学的资料性著述的创造性过程,其主要特性有四:

1.艰巨性,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指方志编纂工作本身有高难度;其二是指修志工作往往是该地该时期最复杂和最艰巨的文学系统工程。

2.学术性。李铁映同志指出:“地方志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延续进行的基础性学术文化事物。”

3.普遍性。自秦汉以来,全国各地都有修志之举。

4.连续性。中国方志编修代代相传,连续不断,因而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三十一、方志纲目设计有什么要求?

1.横排竖写,纵横结合;

2.门类齐全,不缺要项;

3.归属得当,分类得法;

4.排列科学,先后有序;

5.点面结合,宏微相织;

6.具备个性,特色鲜明;

7.各体并用,有机结合;

8.执简驭繁,精拟标题。

三十二、方志的标题拟订有什么要求?

方志的标题,一般用名词、动词或词组。拟订标题要有概括力、要凝练。在同卷中,尽量避免相同词语重复出现。

三十三、好志的标准有哪些?

好志的标准有以下几条:

1.观点正确。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实事求是观点,使我们编的志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2.体例完备。我们修的志,要述、记、志、传、图、表、录诸体综合运用,以志为主,增加图照份量,达到图文并茂。

3.史料翔实。志书是资料书,观点是寓于资料当中。史料不能简单化,不能是概括的,应是系统的、完整的。从资料中要能够看出经验,摸到规律。志书的威信在于资料的可靠性,如果有好几个资料弄错了,这比资料缺乏危害还要大。

4.特点突出。有特点的东西才能流传。乾隆皇帝写过上万首诗,但无特色,无精彩的东西,所以流传不下来。志书中一般化的东西可以从简,有特色的东西要突出。

5.文风端正,文字朴实、简练。志书不是文艺作品,也不是总结报告和教科书,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修志语言要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准确严谨、简洁明快、平实通顺、典雅生动。还要力求风格统一,避免文白混杂、不适当的口语化和方言俚语入志。

三十四、如何保证志书的质量?

根据《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一条精神,编纂地方志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翔实资料,力求观点鲜明正确,材料真实可靠,体例完备严谨,篇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深刻,段落层次清楚,审核严格认真,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保证志书的质量。

三十五、如何加强志书的著述性?

加强志书的著述性,要注意以下六点:

1.要充分消化资料。编志者将各种资料消化,然后按科学的纲目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是著述的写法。消化资料,就是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加工制作过程。所谓分析,就是经过人的大脑活动,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所谓综合,就是通过大脑活动,把事物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归纳整理概括起来。

2.要紧紧围绕主题、中心去组织材料和编写。每一节、目的内容都要有个主题,把这个主题作为记述中心。

3.各分志详写主体事物,其他内容略写或不写。

4.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很容易看出,有的却被表象所掩盖,需要透过现象、反映本质。

5.要执简驭繁,详略得当。为达此要求,必须详今略古、详近略远、详异略同、详主略次、详此略彼。

6.要提高志书的文字水平,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如出一人之手。

三十六、对志书的科学性有什么要求?

胡乔木同志说:“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是一部科学文献。”“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要加强志书的科学性,须从以下五方面去努力:

1.纲目设得比较合理;

2.在门类的叙述上比较得当。这主要是纵述问题,即每个分志通过分门别类的记述,写清事物的沿革、因果、盛衰起伏、成败得失,体现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记述方法上,要善于综合分析,做到主线突出,段落分明,符合志体。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重点是记述各重要阶段的情况,切忌一年年的横列资料和统计数字。

3.要力求表现出多门类的相互关系。这主要是指一部志书内各分志以及分志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制约、影响问题。这要求加强志书的整体性,把一部志书当成一个系统来对待,注重反映志书各部分间的有机联系。

4.要有朴实的文风。要力避宣传色彩,强调“述而不论”,杜绝空话,语言要朴实、严谨、简练。

5.资料要翔实。

三十七、提高志书的科学研究价值需要注意些什么?

提高志书的科学研究价值需尽力注意的是:

1.对共性事物的记述,简而不疏,同中求异;

2.对特殊性事物的记述,浓墨重彩,显露特色;

3.对新事物的记述,追根溯源,知其始创;

4.对发展中事物的记述,求其兴衰,揭示趋势;

5.对已经消逝或将要消逝事物的记述,文图并存,增强实感。

三十八、怎样审查志稿的资料质量?

衡量一部志稿的资料质量,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考虑:

1.看资料是否全面;

2.看资料是否可靠;

3.看资料是否可信;

4.看资料是否典型;

5.看资料是否矛盾;

6.看资料是否出处清楚。

三十九、方志资料的“五个见底”是什么?

方志是地方的“百科全书”、“一方总览。”应广征博引,做到“五个见底”。

1.档案资料见底。

2.报刊资料见底。

3.各部门的文书资料见底。

4.知情人士见底。

5.前人编写的史料见底。

所谓五个见底实际上是指对这五个方面的有关资料,均要涉猎一遍,翻一翻,看一看,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对那些与本地区本系统无关的,或共性的空洞的东西,可一瞥而过之;对那些一般的陪衬材料,可摘其要点,领略其大意;只有对那些能说明问题的具体记载,特别是能与纲目挂上钩的资料,才需要认真细看,并分别不同情况,进行抄摘、制卡或全文复制。

(一)文字资料。包括文献档案、统计资料和图书报刊等类。

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它是由统计部门或企事业部门汇编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统计数字、图表是观察、研究社会或一个部门发展变迁的主要资料。

(二)口头资料。从当事人或知情人那里搜集的回忆录、社会风俗、遗闻轶事、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民谣,以及实地调查的记录材料等。这部分多是新资料,因而值得编志者高度重视。

(三)实物资料。包括古文化遗址、遗迹、古建筑、化石、碑刻、地图、书画、照片等。在这里,尤其要重视照片资料,它真实地反映实物的形象和当时当地的历史真实面貌,一张照片胜过若干文字,应注意收集。

四十一、资料的搜集有哪些科学方法?

搜集资料要广征博采,力求齐备。为达此目的,要讲求科学方法。

(一)明确搜集资料的范围和方向,根据纲目拟定采集资料提纲。

(四)查找文字资料要充分利用工具书,以尽快摸清所要查找的资料线索。如,查阅书籍报刊可利用各种书目和报刊索引,查阅档案可利用案卷目录、卷宗介绍、分类目录等。

四十二、怎样科学的整理资料?

资料的真实性决定着志书的质量和生命。对搜集到手的资料要经过认真整理。整理资料的目的,一是检查资料的不足,以确定下一步资料工作的方向;二是熟悉资料,为将来编写志稿打基础;三是更好地保管和使用资料。科学的整理资料,一般说来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突出重点。

所谓重点是指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重点资料整理得越详细、越完整越好。其他非重点资料也不能视为废料而弃置,同样也要整理,入另册备用。

(二)编号登记。

(三)填写资料卡片。

要做到及时、分类、一事一卡。如何分类,要根据方便使用和本地具体情况而定。所谓一事一卡,就是每张卡片只填写一件事。填写资料卡片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根据各地经验,要求做到“五要”、“四不”、“三注意”。五要:取舍要合理,意思要完整,抄写要标准,字迹要清楚,要用钢笔填写;四不:不改变原文,不涂改,不漏抄,不滥用简化字;三注意:注意断节摘抄用省略号,注意不把一个完整的记述摘抄得支离破碎,注意抄后校对原文。

(四)编辑资料汇编。

资料汇编有多种形式,利用起来比较方便的形式,是把经过分类、制卡、排比、筛选、考证过的反映事物发展面貌的系统资料,按志书纲目的顺序或专题编排起来。

四十三、怎样鉴别核实资料

鉴别核实资料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将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分类排比对证,分析研究,找出矛盾,分清真伪。

(二)实地调查,纠正文字记载的错讹。

(三)通过当事人、知情人和各界人士进行核实。核实资料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要想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加周密完善,只依靠少数编志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当事人、知情人士和熟悉本行业的专家、学者、领导共同参与这一工作,才能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核实,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五)以个人的史识来判断是非。这主要是凭借个人渊博的知识、洞察历史演变的独到见解来揆情度理。运用此种方法鉴别资料,务求谨慎小心,不可武断轻率。同时牢记列宁的教导: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

四十四、方志资料搜集中要找哪些重点资料?

1.事物的起点、发端、即开创性的资料。

2.事物发展中兴、衰、起、伏的资料。

3.事物发展的成果。

4.重大的曲折、失误,以及后来如何转化、改进的资料。5.重要的创造发明和科技成果。

6.有重要贡献和成绩的人物资料。

7.反映一地或一个行业特色的资料。

8.志书下限的资料。

9.各种能正确反映情况的数据。

四十五、什么是资料长编?

资料长编,又直称长编,是编写著作前,把搜集来的各种资料按成书的体系编辑而成的汇辑,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时所创。

方志的资料长编可作如下表述:方志长编是在资料基本齐全之后,对经过加工整理、鉴别核实的资料,根据编志的需要,按照志书纲目的结构层次,编纂而成的资料汇集。

长编和整理资料常用的一般的资料汇编不同,和志书初稿也不一样。

初稿是按志书的总体设计和成书的要求,完全用撰著体编写而成的志书雏形,一般说与成书已很接近,经过不太大的加工就成为定稿。相比而言,长编仅是志书初稿的资料基础,资料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通过对长编与资料汇编和初稿的对比可以看出,长编是孕育志稿的“坯胎”,是从原始资料过渡到志稿的“桥梁”。它既带有原始资料的痕迹,又明显地与资料汇编不同。它已粗具初稿的轮廓,又与初稿有着不小的距离。它是志书坚实的基础,是保证志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十六、编辑资料长编有何意义?

编辑资料长编是整个修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意义有以下5点:

1.为撰写志稿打下基础;

2.为编志者提供锻炼机会;

3.为社会提供比志书更丰富的资料;

4.为审稿提供资料依据;

5.便于后继者熟悉资料;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编写长编意义是很大的。因此,一般说,编写志稿前应先搞长编,这是一个保证志书质量的重要步骤。但是,如果某一事物历史短,资料不多,编者又很熟悉,也可不搞长编而直接撰写志稿。

四十七、编写资料长编有哪些步骤?

第一步,熟悉资料和纲目。长编简单地说就是按照纲目编排资料。因此,为使资料安排恰当,编写前先要熟悉资料和纲目。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一次集中熟悉一部分(一卷或一章),一边看一边思考,把资料和章节目挂起钩来。

第二步,消化资料。在熟悉资料的基础上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予以消化,筛选出收入长编的资料,在头脑中大体考虑好如何安排。原来整理的资料分类不够细,有的一条资料并不单说一个问题,要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和删节,只留下准备写入志书和用来作旁证的。志书所需要的资料,有的并不是完整地记在一张卡片上,而是分散在几条原始资料中,要进行归纳综合,用编者的语言表述出来。

在人员安排上,最好是采编合一,即将资料收集人、长编编写者和志稿编写者统一起来,这样便于熟悉资料和篇目,有利于提高志书质量。

在一个分志中,长编不一定非从第一章开始编写。谁先谁后,主要看资料和篇目情况而定,即哪一部分资料基本齐全、篇目基本成熟了,就编哪一部分,如果几部分资料和篇目都差不多了,又由多人分别承担,也可同时进行。为保证质量,统一规范,可选一部分先行编出,大家进行评议,以探讨编写长编的方法,并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定,供大家遵循。没收入长编的资料存档保存。

四十八、资料长编有哪些种类?

目前方志工作者编写长编时采用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汇辑型:志书纵述事物的历史和现状一般是从节或目开始的。编写长编也以一节或一目录为一个单元进行。把经过删节、挑选的资料,分别归类,按编写时的顺序排列,每条资料后都注明出处。资料保持原貌,不作文字加工,一般也不加编者的话联缀。可以说,这是原始资料按照纲目集合而成的。当然,已对原始资料进行了较大加工,剔除了错误的、重复的、没有价值的资料,删去了资料中的空话、废话。比较而言,这类长编保留了资料较多的原始性。

纂辑型:把资料加工整理后,按照志书篇目,并考虑编写时的顺序及资料的因果关系,分类排列,要根据志书的需要,对资料进行取舍、归并、组合,经过初步消化,并加少量编者的语言,编成一篇较系统的编纂资料汇集。原始材料加注出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资料的原貌,语言又概括简洁。这种仍具有一定的原始资料性质的长编,容量大,可用性强。即使编者尚未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未能找出事物的规律,由于长编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资料的原貌,水平高的同志,仍可以此为基础,作较大的加工。这种类型,编者已将原始资料进行了初步消化,有些地方用编者的话综合叙述,所以篇幅将压缩,比汇辑型少。

撰述型:以丰富翔实的资料为基础,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综合、删繁就简,高度概括,用编者的语言写出。除关键资料外,一般不引用原文,因而不必条条注明出处,只在长编后列出引用资料目录。由于编者对资料消化较充分,文字又按志书要求进行了初步加工,因而资料已失去了原始性,但不失原意。它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帅材料,采用撰著体,记载每一节目中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盛衰起伏的过程,和事物之间的内存联系,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及经验教训。比较起来,这种类型的长编更接近志稿。这种类型编写难度大,对整个资料必须有较高的分析、概括和驾驭能力,方可采用,否则,很难达到质量要求。

从资料长编的作用等方面看,纂辑型比较适用。

四十九、编写资料长编的条件是什么?

编纂长编是资料工作的最后一个步骤。它要求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料已基本齐全,并经过了鉴别考证,可以利用了。二是已搞好总体设计,特别是志书纲目经多次修订已基本定型。

五十、分志编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分志编写有如下基本要求:

1.分志章、节、目设置应贯彻“事以类从,类为一志”的原则,围绕专业设立纲目,着重记述本分志应该记述而其他分志不便记述的内容。

2.以横排纵写为主,分期类述为辅。

3.写好卷首无标题概述,纵向记述专业的沿革概貌、因果关系,揭示专业内存的联系与规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突出地方特色。

5.体现时代特色。

6.章、节、目的标题能准确揭示所统括人、事、物的主要内容。不用状语、评语,力求简短、鲜明。

THE END
1.现在最好的经济报刊有哪些现在最好的经济报刊有哪些一颗红心 精选回答 现在最好的经济报刊: 1、上海证券报:由新华通讯社主办,创建于1991年7月1日,是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专业资讯为主的全国性财经类日报,总部位于上海。 2、经济观察报:是全新商业资讯平台,经济观察网冷静理智的报道风格,并糅合最新的网络技术,拥有专业的采编力量...https://edu.iask.sina.com.cn/jy/2CeO4Dh0oRL.html
2....公开出版的300余种财会及审计报刊精心选编集学术性权威性...广泛收集国内公开出版的300余种财会及审计报刊,精心选编,集学术性、权威性、准确性、实用性为一体 服务于审计理论与实际工作者需要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324.00 定价 ¥360.00 配送至 北京 至北京市东城区 服务 由“报刊亭旗舰店”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http://product.dangdang.com/11319213275.html?point=comment_point
3.全国发行的报纸有哪些国家级报纸登报性价较高的登报推荐《经济日报》是1984年经济日报社出版的报刊。《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和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1984年,邓...http://www.dengbaoyi.cn/xwlist.php?id=8962
4.《综合基础知识》题库考点《公文写作与处理》(2022年最新版...D: 要求的约束性 点击查看答案 95、多选题 关于公文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 A: 公文的法定作者是制作公文的业务部门人员B: 公文的种类、名称、格式、办理程序都有严格规定C: 通用公文有特定的种类、名称、格式要求和办理程序,这是为了维护公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D: 公文具有法定效用 点击查看答案 96、单选...http://www.91exam.org/sydwxg/297-3745/3745311.html
1.期刊十大品牌新闻周刊学术期刊有哪些知名品牌入选《 2024年CNPP期刊行业十大品牌榜中榜名录》的有: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南都周刊、凤凰周刊、环球杂志、南风窗、瞭望东方、财经网杂志等,该名录是以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客观真实公正统计计算为基础,通过广泛收集整理汇编全球权威资料,综合多家机构媒体和网站公布的排行榜单数据,结合专业独立...https://www.cnpp.cn/china/list_1730.html
2.2024年正版资料正版资料报刊权威资料,挑战词语解释落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挑战词语解释落实_GM版8.95.5”这一概念的含义。在2024年的正版资料报刊中,这一术语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解释方法或标准,用于确保词语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一版本可能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行业标准或政策解读,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权威的信息。 https://9dlm.cn/kuaixun/202411-4782.html
3.十大报纸排行榜中国报纸排行报纸排行榜最新排行→买购网5、报刊发行站收订:因报刊发行有广泛的社会性,全国总工会、团中央、邮电部联合发文,要求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建立报刊发行站,在邮政局的指导下,为本单位和职工家属等办理报刊订阅、投递业务。 二、怎样更改投送地址 订户订阅报刊后,如因工作调动、搬迁或其它原因,可以持原报刊费收据或单位证明信,到邮局申请办理...https://m.maigoo.com/goomai/159832.html
4.新闻采编记者笔试试题参考24、下列哪些媒体是可被援引的权威媒体?(ABCD) A、党报党刊 B、行业性报刊 C、国家通讯社 D、电台、电视台 25、微博对传统新闻生产方式的影响和改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BCD) A、发行方式 B、消息来源 C、生产机制 D、行业互动 26、记者新闻微博使用要注意的事项有哪些?(BC) ...https://m.yjbys.com/bishi/timu/979668.html
5.新闻媒体网站(精选十篇)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而言, 网络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 有着迅速及时的先天优势, 传播及时、制作容易、编辑简单是其最大的特点。同时, 它又具有所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和特性, 文字、图片、广播直播、视频直播、点播、视频访谈等形式, 更好地满足了受众的听觉和视觉需求, 多维度的传播, 使...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k6u9448.html
6.除了18家中央媒体外,还有哪些报纸媒体?中秘传媒《经济日报》是1984年经济日报社出版的报刊,是经济日报社主管的日报报刊,是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是全国经济类报刊中权威性、公信力最强的报纸,是传播发布党和国家关于经济方面政策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国内外了解中国经济发展动向的重要窗口,是政府和企业沟通的重要桥梁...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4620944.html
7.纸质媒体–12Reads管理百科1.纸质媒体有权威性强、可信度高的优势 纸质媒体发展历史悠久,权威性和可信度是其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公众认可的。例如遇到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一些受众还是要找报纸核对,确认信息的真实性,这就是纸质媒体多年积累下来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公信力,这种权威性和可信度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消退的。 2.纸质媒体作为第一媒体...https://wiki.12reads.cn/%E7%BA%B8%E8%B4%A8%E5%AA%92%E4%BD%93
8.中传新闻理论考研实用笔记知点景硕专业指南他认为,报刊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当“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恩格斯认为报告“真实情况”是工人阶级有力量的表现。他自己在写作中就十分注意真实、准确。他曾自豪地对人说,从他那里,“任何时候都不会接到哪怕是稍微地歪曲事物本来面貌的消息”。列宁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有句名言:“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http://www.xxxedu.net/article.php?id=16022
9.《参考消息》——中国发行量较大的日报房产新闻《参考消息》从创刊开始,就是中央领导人每日必看的报纸。经过70多年与时俱进,《参考消息》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性、独特性地位,报道视野更全面、更开阔、更客观,读者能从这份报纸听到“外面的声音”、“不同的声音”,看到“别人的意见和看法”,从而更直观地了解国际舆论。 http://news.focus.cn/cd/2011-09-26/1503432.html?cfrom=mobile
10.统计学论文我国旅游经济进行的相关统计并不全面,其数据缺少连贯性,并且由于缺少科学的统计方法,使得统计数据没有很高的权威性。从经济的核算统计上看,现阶段的经济统计并不能够全面的代表全国的旅游统计,因此存在着统计范围不全面的问题。在进行旅游数据的统计时,存在和相关项目漏算的现象,在进行旅游人员统计时,只进行星级饭店旅游...https://www.ruiwen.com/lunwen/545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