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邓小平率领部队来到重庆。刚到重庆不久,他便派西南军区的几名工作人员去寻找一人。
邓小平要找到的这个人,便是自己曾经在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读书的恩师——汪云松。
当西南军区工作人员如愿找到汪云松时,汪云松却担心对方是来抓自己的,没敢出面。
直到第二天,这些人开着吉普车以礼邀请,他便忐忑不安上车了。汽车飞速行驶,在西南军区停下。
下车之后,他才知道这些人是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派来的。之所以把他接到这里,是要请他吃饭。
当得知是自己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身居高位,汪云松既激动又自豪。从西南军区回来后,他激动地逢人便说:
“小平同志可真是不错啊,我现在才知道共产党的好,即便建立政权都不忘旧人。”
一说起这些,汪云松便想起了几十年前的种种往事......
01汪云松资助邓小平
汪云松于1874年出生于重庆市的一户商人家庭中,祖籍湖北麻城人,字德薰。
他的父亲早年间靠着卖菜来维持生活,靠着勤劳和聪明才智才攒下一些积蓄作为创业的本金。
就在汪云松出生的那年,他开了一家名为吉兴隆商号,从事贩卖棉纱和布匹生意。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汪云松从小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从小喜欢读书。年纪轻轻,他便考取了贡生,并来到北京国子监深造。
在北平,汪云松不仅结识了一些皇亲国戚,还收藏了很多康熙、乾隆等人御书的一些古玩字画。
此外,他还和皇帝溥仪的哥哥溥雪斋是好友,两人还交换了名帖结为兄弟。
1905年,汪云松带着家眷担任江苏知县。妻子廖氏常常以廉政爱民劝勉他。在他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政绩。
不久,汪云松便升为道台。辛亥革命爆发后,汪云松的为官生涯走到尽头,便带着家眷回到重庆。
回乡时,他除了带了一些皮衣和珍藏的古玩字画之外,再没有别的财产。好在他的父亲经商还有一些积蓄,才保证了他们一家人回乡后生活无忧。
汪云松回乡后,发现重庆城缺少医生,便筹办了巴县医学堂,他本人担任董事。
在他的努力下,为重庆培养了许多医学人才。
此外,他还协助父亲和弟弟经营家里的店铺。
1919年,汪云松和何鼎臣、孙仲山等人创办了大中银行,自己担任总理。
在他的经营下,这家银行的资本高达100万元,并在上海、武汉、成都等地成立了分行。由于他名望高,还被选为重庆市参议会主席、重庆总商会会长。
1918年,在吴玉章的一手操办下,在成都创立了赴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当汪云松目睹学生们经过重庆,从朝天门意气风发乘船朝着欧洲进发时,他内心深受感染。
一向推崇实业救国的汪云松,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之后,他又到处奔走,向当地的社会名流和工商界人士集资数万元。
1918年8月,汪云松在得到教育局长的同意后,正式创建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他担任校长,校舍就在重庆夫子祠内。
正当汪云松正在筹备留法预备学校之际,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听说了这所学校创办的消息,思想开明的他立即让儿子邓希贤暂时停下在广安中学的学习。
就这样,刚满15岁的邓希贤(邓小平),从偏僻的广安县来到留法预备学校读书,并作为一名自费生参加了学习。
这批学生一共110人,分为自费生和公费生。自费生是学校提供100元旅费,其余的自己筹集;公费生则是学校全部提供200元旅费。只要毕业考试合格,便可出国。
和学生的接触中,汪云松很喜欢邓希贤这个学生。
之所以看中他,是因为看中了他身上的两个特质:一是爱国,有正义感;二是灵活沉稳。
在校期间,邓小平虽然平时话不多,但学习认真刻苦。尤其是在抵制日货的斗争中,他表现机智英勇。
在留法预备学校,邓小平经过一年的紧张学习后顺利毕业,成为这些人当中年级最小的一员。
正当大家都在紧张忙碌地为赴法留学做准备时,汪云松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300元资助他,并勉励他去国外后能有一番作为。
1920年8月27日,汪云松满怀着喜悦和希望,将这83名学生送上了“吉庆”轮。
从此,这个从广安小乡村走出来的这个小个子少年邓小平,来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奏响了更美妙的人生乐章。
除了资助邓小平之外,汪云松还资助了其他赴法留学的学生。1919年年底,聂荣臻等十几名学生来到重庆。
由于人生地不熟,便委汪云松帮他办理护照。对于这个请求,汪云松自然是欣然答应。经他多方奔走,终于办好了护照,聂荣臻才得以顺利启程。
陈毅等留法学生被迫遣送回国,经济上非常困难。
汪云松得知情况后,又想办法给他送了一笔经费,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陈毅旧照
02解放军即将胜利,汪云松忐忑万分
1929年,是汪云松父亲的82岁寿辰,也是他和妻子结婚60周年。为了庆祝,汪家在中营街67号大摆宴席。
汪家请了京川两种戏班子庆贺,甚至连为梅兰芳唱戏的琴师陈彦衡先生也演奏助兴。
这件事,不仅在四川传为佳话,一些文人墨客还大加称颂。
汪云松和父亲不同,他不喜欢讲究排场。1944年,正值汪云松70大寿。后辈们提议为他筹办70岁寿宴,他却摆摆手拒绝:
“如今正值抗战期间,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一切都应当从简,我看寿宴还是免了吧。”
平日里,汪云松生活非常节俭,唯一的爱好就是收藏字画和古董。
当地的古董商也知道他的爱好,每次有了好东西都会知会他一声。
只要他看中的东西,即便生活拮据,他都会出重金购买。久而久之,他书房的橱柜中便摆满了自己的买来的字画、古玩和扇面。
只要一得空,他就会躲在书房里细细把玩欣赏的这些字画。
见抗日战争的战火不断升级,敌机不断骚扰重庆,他便将自己收藏的珍贵字画和古玩送到乡下的亲戚家。
果然不出他所料,日本于1939年先后在重庆展开了大轰炸,无数百姓因此丧命,成片的房屋成为一片废墟。
在轰炸中,汪家房屋也成了一片废墟,他的四儿子也被炮火炸得头破血流。
好在汪云松提前将古玩字画转移到乡下,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轰炸结束后,汪云松来到废墟前。看着从前的汪公馆如今一片狼藉,不由得怒火中烧,对日军更加憎恨。
1949年,邓小平率领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朝着大西南逼近。面对急剧变化的时局,汪云松却摇摆不定。
他虽然帮助过邓小平、陈毅、朱德等共产党将领。但也听说过一些“共产党六亲不认,不讲人情”的传闻。
再加上自己曾经和国民党军政要员交往密切,还先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的顾问,还是重庆当地著名的资本家。
他虽然没干过什么伤天害理的坏事,但还是担心与国民党水火不容的共产党能放过自己。
于是,他找到了和共产党有接触的亲朋好友,侧面打听共产党的政策。
汪云松找到外侄孙杨钟岫,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从事多年记者工作的杨钟岫安慰舅公说:
“我看您呀不用这么紧张,既然邓小平是您的学生,你完全可以和他说说自己情况嘛。而且据我所知,共产党把民族资本家当成团结对象,对没有血债的士绅也讲究联合政策......”
在杨钟岫等人安慰下,汪云松内心放心了许多。就在11月30日,解放军即将进城。为此,重庆地下党组织了当地的一些开明士绅欢迎解放军进城。
考虑到汪云松此时年事已高,并没有邀请汪云松。于是,他内心又有些担忧。
03邓小平请恩师出山
1949年12月8日,第二野战军司令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带着机关进驻重庆。得知消息后,汪云松天天把杨钟岫喊来家里,了解共产党的政策。
杨钟岫
杨钟岫见状,只能好言安慰他,并将他的情况和新华社西南分社副社长邵子南和重庆市军管会人事处长田伯平反映。
几天过后的一天下午,汪云松家里突然来了三名身穿解放军军服的人,四处和人打听汪云松是不是在这里居住。
他突然想起前几天城内正在抓反动分子,连忙让儿子出去应付,谎称自己有事外出不在家。
等解放军离开后,杨钟岫得知的解放军态度友善,便说:
“他们如果是来抓你的,肯定不会有这样的态度。在我看来,他们找你肯定有好事。你们下次再来,不管怎样都要接待。”
到了饭店,邓小平夫妇还邀请老师汪云松一同共进午餐。这顿饭的吃的很简单,就是食堂里普通的大馒头,但却在菜里加了鱼肉。
席间,这对分开将近30年的师生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各自讲起了他们分开后的人生经历。当时虽然是冬天,但屋子里却荡漾着暖意。
当他和亲人朋友们讲述了和邓小平见面的经历后,汪云松感慨道:
“是谁说共产党不讲人情的,我现在才知道共产党是最讲人情,最不忘旧的,小平同志就认准我这个老师。”
1950年1月,在邓小平的亲自提名和关心下,汪云松当选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不久,他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1952年,重庆文史研究馆成立时,邓小平提名让汪云松担任副馆长。
汪云松
1953年6月,重庆文史研究馆成立后,汪云松接手工作。当时,文史馆的成员大部分是前清举人和秀才,熟悉历史。
尽管他已经80高龄,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将这些人组织起来,着手编撰重庆市志。每次讨论稿子时,他都会亲自主持,一句一句修稿。
定稿之后,他又组织这些老先生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抄写。此外,他还应邀组织老先生整理传统川剧唱词,为川剧的改革付出了重要贡献。
04临终前将珍藏国宝捐给国家
1954年,汪云松还应邀前往北京参加了全国政协会议。全国政协的会议召开当天,邓小平还将自己老师汪云松介绍给毛主席。
而毛主席对汪云松的大名早有耳闻,笑着说:
“汪老对重庆是有贡献的,不仅创办了一家自来水公司,还创办了一家汽车运输公司。”
席间,邓小平还对陈毅元帅开玩笑说:“这顿饭我来请客,你来负责将老师送回驻地。”陈毅听后,自然是欣然答应。
毛主席
宴会刚结束,陈毅将军便将汪云松先生送回家。
除了得到领导人的关怀之外,重庆市委统战部长杨松青得知他和邓小平之间的交情后,多次照顾了这位曾帮助过共产党的老人。
为了感谢共产党对自己帮助,汪云松决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个明代大花瓶送给毛主席当寿礼。
在托运到北京之前,他还特地在装着花瓶的盒子上写上“东方红”三个字。可这个花瓶被送到北京后,统战部的工作人员按照我党不允许给领导人送礼的规矩将礼物退回去。
邓小平得知此事后,对工作人员表示:
“别人的礼物可以退回去,但这份礼物无论如何都要给我收下,不能伤害他老人家的心。”
1957年,周总理来到重庆,会见了当地的工商界代表。当他得知汪云松曾经当过清朝知府时,他笑着询问:
“你是实授还是候补?”
“实授吉林五常府。”汪云松回答说。
周总理听后爽朗地笑起来称赞道:
“汪老先生你真是不错,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两个副总理。”
当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和家人嘱咐道:
“等我死后,把家中珍藏的古玩字画全部捐给国家。”
次年的1958年2月8日,汪云松先生离开人世,享年84岁。
汪云松去世后,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由时任重庆市副市长、邓小平的弟弟邓垦亲自主持并致悼词。
在他的悼词中,充分肯定和赞颂了他一生为国家付出的贡献。